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7397 45
2014-08-11
                         向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挑战
         
      凯恩斯曾说:经济学如果出现错误,一般而言不大可能出现在精心设计建构的上层建筑中,而是出在最根本的假设上。本文认为,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的最大错误出在储蓄能否自动转化为投资的观点上。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价格弹性、完全竞争的条件下,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储蓄必定能全部被转化为投资,从而实现充分就业。  
      古典经济学家借助萨伊定律否认总需求不足的可能性。按照萨伊定律,以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形式形成的收入不是用于消费,就是留作储蓄。通过利息率的自动调节,储蓄必然转化为投资。
      凯恩斯用他的有效需求理论否定萨伊定律。在凯恩斯的模型中,流动性偏好是最关键的假设,由于流动性偏好使得利率不能调整到使储蓄出清的位置。
      本文认为,储蓄不能被全部转化为投资的原因是实物经济的储存与折旧成本的存在。由于储存与折旧成本的存在,使得实物经济的投资存在临界点,超过临界点的投资收益将是负的,这是造成实物经济的投资赶不上实物储蓄的根本原因。

      一、实物经济的储存折旧成本与储蓄过剩
      假如一年产出10万亿,人们消费了6万亿,则储蓄为4万亿。与这4万亿货币收入相对应的是价值4万亿的实物商品。
      对于4万亿货币储蓄,只要利率够低,能全被投资者贷走。但4万亿实物商品不一定能全被贷走,因为除了利息外,持有货币不再需要其他成本,而持有实物商品需要付出储存与折旧成本。下面来看看两者的区别:
      假设利率降至0,毫无疑问所有货币储蓄都被贷走,但与这些货币储蓄相对应的实物商品能全被转化为投资么?这才是关键,因为只有实物储蓄都被转化为投资才能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
      以投资者投资厂房出租为例。假设厂房的使用期限是50年,那么在不考虑利率的情况下,投资商的最低租赁收入每年要达到建房成本的2%才不至于亏本,这2%就是投资者的边际投资成本。然而,在房子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房租就有可能跌至低于2%的水平,此时对厂房的投资就不能再增加。
      任何实物资本投资都跟厂房投资一样,受到折旧与储存成本的制约,这是造成实物经济的投资赶不上实物储蓄的根本原因。很显然,一直来古典经济学所坚信的利率调节能使商品市场出清的观点是错误的。古典理论认为通过利率调节能使投资与储蓄相等,实际上这只是货币供需相等,实物供需不一定相等。
      正是由于实物资本折旧与储存成本的存在,使得实物投资的规模受到抑制。因此,一直来古典经济学所坚信的利率调节能使商品市场出清的观点是错误的。换言之,萨伊定律是错误的,建立在储蓄能自动转化为投资基础上的主流宏观经济学也是错误的。


                                                                                                                                      —— 摘自《繁荣的真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8-11 07:46:02
      二、储蓄过剩下劳动市场不能出清的原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和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与之相反,凯恩斯认为市场不存在自动保持均衡的机制,他认为经济的短期波动会引起劳动力需求的波动,但由于工资黏性,造成实际工资不能调整到使劳动市场出清的水平,进而造成失业。因此,要使劳动市场出清必须降低实际工资。
      本文认为,劳动市场不能出清,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工资过高或黏性,而是储蓄过剩。如果考虑到储蓄过剩,则即使工资与价格完全弹性也不能使劳动市场出清。首先看产品市场,价格下降使产品市场出清的观点如下图: ]0F~R~JFDO[DN{D%J)_92R5.jpg

      图1中S为充分就业产出,D为需求曲线。在价格为P2时,S与D并不相交,市场不能出清。但通过价格调整会使交易价格移动到P1,这样就能使产品市场出清。


      但是,在任一工资水平下都存在产品边际成本价格,也就是图中的P0。图1中产品市场出清价格P1已低于产品生产边际成本,这样的产品企业是不会生产出来的,这就使得产品市场实际上不能出清(即不能实现充分就业产出)。只有在萨伊定律成立的情况下才能保证产品市场出清价不高于成本价,而在储蓄过剩下产品市场出清价必定低于生产成本。换言之,在储蓄过剩下价格弹性并不能使充分就业产出下的产品市场出清。此时经济将达不到充分就业产出,也使得劳动市场不能出清。在这里需要区分事前出清与事后出清两点:

      事后出清:任何已生产出来的产品都会通过价格调节而出清,因为这种出清不须考虑生产成本,属于事后出清。拿玉米市场来说,玉米丰收,价格就下降,从而不存在玉米过剩。因为当玉米生产出来后卖家已不再考虑生产成本,而只考虑机会成本。若买家出价高于卖家的机会成本就会成交,否则卖家宁愿持有,这样市场总是出清的。但对于企业主来说,成交价低于生产成本的产品是不会生产出来的,这属于事前不出清。

      再来看劳动市场,假设充分就业产出不变(即以实现现实充分就业产出作为充分就业的条件),则降低工资并不能增加就业,因为降低工资不能减少过剩储蓄。对这一问题,当我们从实物产出角度思考问题的时候就能发现,无论工资、物价高低,如果社会分配比例不变,每个人所对应的实物收入也不会变,则储蓄过剩问题将依然存在,因为决定个人消费与投资的因素并没有改变。对于理性的消费者来说,物价下降一半的同时收入降低一半,与物价上涨一倍的同时收入增加一倍,其结果是一样的。全社会的产出就是全社会民众的收入,同样,全社会商品的销售收入也等于全体民众的货币收入。既然实际产出与实际收入都不变,实际消费与实际投资也不会改变。如果我们通过价格与工资的变动就能推论出消费与投资的增加,其结果必定违反了理性人原则。当然,工资下降的时候具体每个人的变动幅度是不一样的,其结果会对消费与投资产生影响。但是一方面这种影响很小,另一方面是更可能导致储蓄过剩进一步扩大,因为工资下降往往会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从而抑制消费与投资。

      因此,如果以实现现实充分就业产出作为充分就业的条件的话,在储蓄过剩下降低工资并不能减少过剩储蓄,自然也不能使劳动市场出清。这时候要实现充分就业只能通过降低工资的替代效应。但这样一来可能会导致从自动化生产时代倒退回手工生产时代,并不具备现实可行性。必须清楚的是,工资弹性也要有度,工资的伸缩性不等于可以使社会退回到黄包车代替汽车、用人力代替牛力来耕田的时代。
                                                                                       

附件列表
]0F~R~JFDO[DN{D%J)_92R5.jpg

原图尺寸 24.35 KB

]0F~R~JFDO[DN{D%J)_92R5.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1 10:05:09
错或对?欢迎指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1 10:47:05
想想看,再说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1 12:27:35
烦请版主等点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1 17:23:30
请大家发表看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