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831 1
2014-08-15
最近研读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其著作的第十七章《农产品以外的其他商品税 》中对ZF征税和举债两种筹资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也就是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出处),从观点来看李嘉图并不赞成ZF通过举债的方式筹资(这种制度使我们不知节俭——李嘉图原话),但他对此的一个举例说明却不太好理解:

       “如果战争费用是每年4000万英镑,每人每年所承担的份额是100英镑,在要求他立即缴纳的情况下,他会设法从其收入中迅速节省下100英镑。但在借债制度中,他只要支付这100英镑的利息,即每年5英镑,就会认为从其收入中节省这5英镑就足够了,因而会错误的认为他和以前一样富裕。如果全国人民都这样想和这样做,仅能节省4000万英镑的利息,即200万英镑。这样做不仅损失了4000万英镑资本用于生产所得到的全部利息或利润,也损失了储蓄和支出之间的3800万英镑的差额。”

        这个例子前面还好理解,但最后所说的“损失了储蓄和支出之间的3800万英镑的差额”到底是指什么意思?对于从收入节省的200万利息和4000万债务,是否可以理解为200万利息是储蓄而4000万债务为支出,但李嘉图这里为什么强调还损失了储蓄和支出之间的3800万英镑的差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8-15 18:13:04
个人观点是相对于征税,举债会是百姓更加懒惰,因为税收制度下他要交一百元的税变成了举债下的暂时性的5元利息,百姓收入压力缓解会使他们更不努力。对国家而言,庞大的债务暂时只要付利息会导致3800万成为沉没资本,必须准备在将来偿还,如果通过征税迅速支付,经济增长的效果会更好。南美的债务危机就是这种情况,支付利息会使国家和个人更懒惰。对李嘉图等价研究最好的是巴罗,写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的那个,你可以去找他的文章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