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该论文,以下简称“茶文”,个人意见如下:
(1)“茶文”开宗明义:试图通过分析我国茶叶产业价值链的各个主要环节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实证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如何诠释市场价格的形成,或生产价格的形成的,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计量”(时间计量)如何转形为生产价格的货币计量(价格)的。但是,“茶文”却只字不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以各种要素的市场价格为该文逻辑前置条件,再经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利润m(注:剩余价值应为m,利润应为p)的N项的求和公式的推演以及需求曲线的分析,“论证”出茶叶的生产价格。这种分析论证是循环叠加的分析论证。
(2)需求与需求量不是一回事。“茶文”采用的是单一的茶叶的需求边际分析方法。但仅凭这一方法并不能够确定茶叶的均衡价格,还需与茶叶的供给边际分析方法相互交合,并通过茶叶价格的相当长的走势评判及其相关统计数据的归纳整理,形成一个相对价量概念,才能测出茶叶的大致的均衡价格的指数体系,这样才能形成“茶文”对我国茶叶价格形成机制的整体把握。“茶文”发表后,仍有待于继续完成这一功课。
(3)对马克思的价值范畴的把握不精准,存在一些曲解。例如茶叶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分析,茶叶的价值评判与需求关系的分析,茶叶产业的价值链的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精细化及其科技进步带动茶叶产业海外拓展与茶叶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等等。读者稍加细心,就可以看到,这些关系分析都有些牵强或勉强,甚至显得过于僵直生硬。这不是作者学术水平所致,“茶文”体现出的作者专业水准无疑是很高的。马克思曾说,我们仅能够依据现今社会所为我们提供的历史资料进行理论分析,我们决不会脱离这一基础而去描绘未来社会的具体特征。这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在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背景下,这些问题恰恰反映了马克思一元价值论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多元价值结构的形成之间的矛盾与窘况,也反映了作者竭力弥合这一矛盾所作的努力及有益探索。值得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