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782 5
2008-05-19

在灾难面前,我们体会到的不仅是痛苦。我们中华民族是可以团结一致,可以舍下个人的小利的。灾难,当然是令人悲伤的事情,但在灾难面前,国人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极大的希望:中华民族可以一往无前,可以战胜任何困难,可以迎接任何挑战。我们有力量!!!

抗灾就是战争 三军用命
 

 2008年05月19日08:14 21世纪经济报道
   

  社论

  对于复兴进程中的中国而言,汶川特大地震就像一次最终可被战胜的伤寒,逼出了全中国绵延不绝、愈积愈厚、势大力沉的抵御内力。这样一次抗震救灾的生死搏斗,是对中国复兴的一次磨砺,也是对国家肌体的一次锤炼。尽管有数万生命抱憾而逝,尽管许多家庭因此破碎,尽管无数家园成为废墟,但是,经此一役,中国的国家肌体必将变得更为健康和强大,那些遭遇种种创痛的同胞也应该能够在全社会的相伴相携之下,坚强地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告慰地下的亲人和朋友。

  也许中国预防灾害的体系还有诸多改善之处,也许以后学校的建筑应该非常坚固,也许抗灾的知识普及和基本建设应该投入更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不过,在有所省思、力图改善的同时,有必要首先珍惜目前已有的颇有成效的抗灾机制,有必要问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已经很好地理解中国的国家肌体中蕴藏的力量?

  此次抗震救灾是在信息全面公开、现代传媒全天候报道、民众意见顺畅表达的条件下展开的。这是中国抗灾史的一次意义极为重大的变革,而这次变革的关键性作用,并不是改变了中国救灾的整个行动机制,而是促使中国的救灾机制能够得到真正的不折不扣的践行。这种政治性的救灾机制的核心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子弟兵要真正把人民利益与安危放在第一位;二是整个社会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说到底,信息公开促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机制能够在救灾中真正运转起来,并发挥支柱性作用。

  汶川地震发生后,正是由于对严重灾情和中央政府及时救灾的报道,激发了海内外华人的极力相挺的热情,不仅同情受灾同胞,或慷慨解囊,或踊跃献血,或积极成为志愿者,而且非常支持政府的抗灾行动。社会公众了解灾情越多,对救灾行动的艰难之处了解越多,支援救灾的热情就越高。

  目前志愿者之踊跃,相信在未来数年的灾区重建进程中,这种热情仍然会以相当的韧性得以延续。已有海外媒体注意到,抗灾期间中国网民已经成熟起来,不仅把互联网变成集体疗伤的平台,而且自觉抵制谣言、抵制诽谤、鉴别欺骗性募捐,自发维护社会秩序。

  民众这种对国家和同胞的自然情感,虽然不属于理性范畴,但力量却极为惊人,也可催生社会性的理性行为。国家公民的这种自然情感,是国家权力的正当性的真正来源,也是对政府和军队抗震救灾行动的极为重要的推动和监督力量。

  此次抗震救灾,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余震犹存的抗灾一线,以年近古稀之龄连日奔波劳累;数十万参与救援的部队官兵、公安干警、预备役民兵、医生护士、政府官员,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人民政府”、“人民子弟兵”、“人民卫士”等等话语的真实政治涵义。有海外媒体感叹,近二十多年间,这些话语越来越多地被质疑,但是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中国最有效的动员模式、激励方式,竟然还是存于那套话语体系之中,在鼓舞士气、凝聚民意、激发情怀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政治话语不是形式、不是套话,而是执政者坚持的信念。其实,这套话语包含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那就是执政者只有来自于民众,并且为民众服务,才能得到大多数公民的最广泛支持。

  对于中国整个国家权力体系来说,无论强度还是烈度,此次抗震救灾都不亚于一次重大战争。在承平日久的市场时代,这样一场战争无论对国家、社会还是公民,都是一次残酷的洗礼。中国终将在这场信息公开的抗灾战争中成为胜利者。这场战争的胜利,属于中国政府和军队,属于中国人民,也属于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我们的期望在于,国家权力和人民在这场战争中的相互砥砺,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继续发扬,照亮中国国家制度建设的未来行程。
  

下面的这一篇报道也同样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希望,我们会富强的!!

大半个国务院入川 媒体称中国式总理无法复制

2008年05月18日15:1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5月18日电 12日,中国四川发生强烈地震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立即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并四处疲于奔命指挥、调度、慰问,新加坡《联合早报》18日刊登署名周兆呈的文章说,“中国的总理难为”,“中国式总理,无法复制,想学也学不来”。

  以下是该文摘要:

  无论是2005年飓风“卡特里娜”袭击美国,还是2004年底印尼大海啸,世界其他国家很少有领导人会在灾难发生时,除赶到现场视察灾情、慰问群众之外,还要亲自担任救灾总指挥。毕竟前者属于政治职责,后者属于专业领域。

  而在中国地震救灾的前四天里,温家宝几乎是把大半个国务院搬到了四川。他自己在震后仅仅几个小时就已经坐镇灾区,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公安部长孟建柱一直跟随身旁。副总理回良玉后来也赶到,5月15日晚间在四川列车上召开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的会议上,也看到了教育部长周济、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等多位部长。

  温家宝亲临一线,四处疲于奔命地指挥、调度、慰问。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之下,总理的到场除了提高应变效率、争取黄金时间、督促地方官员、现场拍板解决问题之外,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指挥救灾、慰问百姓,更是灾场和全国民心稳定的巨大精神力量。

  中国总理这个职位,自周恩来时代开始,就被赋予了兢兢业业、克尽职守的形象,“周总理”三个字既是一代中国人对周恩来的永恒纪念,也是对继任者的道德标尺和衡量比照。

  1966年3月8日,中国河北邢台地区发生6.8级强烈地震。周恩来于3月9日、3月10日、4月1日先后三次冒着余震亲临地震灾区,顶着寒风、踏着瓦砾、进窝棚、下地窖、慰问伤病员,站在木箱子上给父老乡亲喊话,还带领群众高呼口号:“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

  这是1960年代中共高层与民众在危机时刻的沟通渠道和方式,双方没有距离,充满信任。2008年的地震与之以及1976年的唐山地震相比,拯救能力变得更强、处理方式变得公开透明、舆论更为自由开放、举国救灾的机制更为有效,而总理与受灾民众沟通的语言、慰问的姿态、鼓励的方式,自三四十年前至今,仍是一以贯之,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当温家宝对着灾民喊“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你们”,当温家宝对着救援部队说“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当温家宝对着电视镜头向全国表示,“广大军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特别重大的地震灾害”,正在灾区受苦受难的民众以及对痛苦感同身受的中国其他地方人民,从这样沙哑颤抖而坚定的声音中,都听出了其中的温情、决心和斗志,绝不是流于表面和形式的口号。

  这些政治话语,一旦灾难来袭,政治领袖的喊话却有了强大的动员力量,这样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语言,能够发挥出巨大的鼓舞作用,让灾区民众焦虑、恐惧的心情得到缓和,对未来不会绝望;参与救灾的人员也能够被激发出战斗意志,团结拼下去。“人民生命高于一切”、“与汶川人民心连心”、“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这些在救灾、安置现场比比皆是的标语、横幅,看似套话,却有着强大的精神激励效果。

  解放军和武警战士急行军数十公里奔赴灾区、没日没夜解救灾民的时候,除了人道精神,也有理想与光荣的信念追求,“军民一家”、“人民子弟兵”的词汇才如此令他们刻骨铭心;当温家宝哽咽着抚慰儿童说,“孩子,别哭,孩子”,“以人为本”的理念才不会是仅仅停留在会议公报和党报党刊上的文字。

  中国总理作为执政党最高层领袖,除了管理日常事务之外,同时也需要成为政党理想和原则的贯彻者和执行者,或者是展示者,证明这些政治话语不是形式、不是套话,而是执政者坚持的信念。

  中国式总理,无法复制,想学也学不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19 13:51:0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5-19 14:07: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5-20 00:30:00

看了和没看一个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5-20 09:01:00

看了和没看一个样

https://bbs.pinggu.org/thread-318103-1-1.html

[em03][em0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5-24 00:13:00
同意2楼的,对此评论表示谨慎乐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5-24 11:22:00

顶!

国之强弱,不系于一人;民之贫富,不在于一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