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狂人 发表于 2014-8-28 15:58 
罗楚亮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系教授。
尊敬的罗老师您好!
首先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访谈,学生有几个关于
非正规就业方面的问题想请教一下:
1.关于非正规就业的概念
从国内外研究文献来看,学术界关于非正规就业的概念没有达成一致,并且由于各国社会经济特征的差异,也不可能完全达成一致。这便导致不同学者对非正规就业的理解可能完全不同,那么关于非正规就业形成原因、规模结构、影响效应也就完全不同。我想问的是,对于同一学术术语(当然不完全指非正规就业)在概念不能达成一致的情况下,相关研究该如何归纳、总结和评价?对于概念的研究从哪个角度更容易创新?
2.关于非正规就业的规模和结构
非正规就业包括非正规部门的所有就业和正规部门的非正式就业,这一点基本大致一致。但国内学者对非正规部门的界定以及非正式就业的界定也存在差异,这就引起统计口径的差异。比如胡鞍钢等认为,个体户和私营企业都属于非正规部门,而有些学者认为个体户属于非正规部门。另外,黄宗智认为农村的农民属于非正规就业,有些学者认为未被统计在内的就业也属于非正规就业。就此而言,宏观视角的非正规就业已有很多种。在中国,更为常见的是,利用CHNS、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从微观角度研究非正规就业。我的问题是,在众多的研究概念中,应该如何选择?
3.关于非正规就业和居民收入分配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关于非正规就业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都是利用微观数据分析非正规就业和正规就业之间的差异,以及非正规就业对居民收入不平等的贡献。而从宏观角度研究就业、非正规就业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较为少见。我认为从宏观来看,相较于失业而言,非正规就业必定能够增加居民收入,为了缓解当今中国的就业问题,鼓励灵活多变的非正规就业应该是一种选择,但是,微观数据的研究都表明非正规就业和正规就业工资差距较大,是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一个原因。也就是说,宏观和微观的研究是相互矛盾的,不知罗老师能否做出解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