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4082 47
2014-08-30

       根据百度百科的释义,“搬砖”指的是“对于从事化学、生物等实验学科的人员而言,由于做实验的过程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其被经常作为做实验的戏称”。那么我想我应该是擦了一点边,应该擦的是生物的边。本科的专业是应用心理学(Applied Psychology)从专业名称上就能看出这个专业偏向于应用,所以开设的课程以及培养学生的方向也就可能相对而言显得比较窄。同比而言,别的一些院校的专业直接就是心理学(Psychology),那么这些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可能就会按照基础心理学(Basic Psychology)、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evelopmental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和应用心理学(AppliedPsychology)这样的分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一直以来就对基础这一块比较感兴趣,所以直接报的就是基础心理学。谈到基础心理学,就不得不说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这是一门新兴的研究方向,融合了心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等若干学科。近些年,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有名望的学者多半不是心理学出身,很多都是生物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然后改行搞认知神经科学。按照导师的部署,研究生阶段我的研究领域之一就是面孔识别(Facial Recognition),当然自己也可以按照兴趣选择一到两个领域潜心研究。选择了基础心理学就不仅要重视心理学理论的学习,还要重视怎么样将这些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目前很多认知神经科学研习者都喜欢利用电生理学手段(Electrophysiology Method)来探究各种心理现象背后的脑机制,这样就需要掌握一定的大脑解剖(Brain Anatomy)知识和电生理学技术。说了这么多,只想说我真的是因为擦了一点生物的边所以才敢自诩自己也是在“搬砖”。
     我是630日上午接到导师的通知才知道我终于有了“归宿”,很幸运,我最终跟的导师是我第一志愿的导师,毕竟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没过几天,导师将暑假学习计划发了过来,为了不落后我当晚就近就从图书馆将导师制定的四本工具书给借了回来,一本一本啃。按照导师的要求,七月份主要阅读导师指定的中文文献,每周需要汇报文献阅读报告,也就是制作成相应的ppt形式。八月份开始阅读导师指定以及自己感兴趣领域的英文文献,也是每周做一次文献阅读汇报。同时需要将指定的四本工具书看一遍,再将本科毕业论文进行修改。在写这篇文字之时正好快是八月的结尾了,可以说导师的要求我基本都做到了,满分100分的话我可以很自信地给自己打65分,毕竟也是过了及格线了。不过万事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适应了就会做事情相对比较顺利。记得第一周做文献汇报的时候,我汇报了六篇中文文献,导师觉得还行,可能是因为我交的比较早的原因。不过导师也指出了我存在的不足,他说做文献阅读汇报主要是在阅读别人的成果之时多思考多总结,在借鉴别人研究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想法。我按照这点意见比照了自己的作业发现我好像只是为了做汇报而做汇报,ppt做的还行可是思考部分的确很少,这也是上面我只给自己打了65分的原因。导师还火眼金睛地看出来我存在骄躁的情绪,于是劝诫我要慢慢来,要按部就班。在领会导师以上意见的基础上,第二周我将第一周阅读的文献又看了一遍同时自己总结了一下两周阅读的成果。这两周我阅读的文献主要是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陈红团队关于负面身体自我(Negative Physical Self)的文献,这是一个多产的团队。负责人陈红教授是一名德艺双馨的年轻的美女教授,她培养的博士生很多都已经成了教授、导师。我系统搜索了这个团队所有有关负面身体的中文文献(因为七月还不需要阅读英文文献),然后开始思考应该怎么来总结。记得导师第一周点评我的阅读汇报时指出要系统阅读他们的文章,梳理出他们的研究思路,看看相关的研究是如何展开,技术手段是如何运用,然后再总结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于是我把几十篇期刊文章和硕博学位论文看了好几遍渐渐开始有了思路,我将负面身体这个主题细分成了十几个模块然后做了一个121页的ppt。第二周末怀着忐忑的心情将作业发给了导师,导师过了几天说做的还行,继续阅读文献。转眼间七月还剩两周,剩下的两周我主要看了一些技术方面的文献,也就是中介效应(Mediating Effects)和调节效应(ModeratingEffects)。下面我专门说一下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因为在阅读这个主题的文献时我有了很多感悟。

     说起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这是高级统计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基本上想要在国内一些比较高级的杂志如《心理学报》(Acta Psychologica Sinica)、《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心理科学进展》(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等上发表测量相关的文章,要使用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做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另外还需要辅以AmosLISREL软件。一般而言,我们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很少或基本上不会专门教会学生这些技术。当然国内一些比较好的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等在本科会开设相关的课程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方法。想想我自己之前在做三个或三个以上变量的关系分析时,总会很倒巧地使用路径分析,因为只需要利用SPSS做回归分析即可,毕业论文做中介效应分析时还加了Sobel检验。不过待上个月将毕业论文重新用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改写之后,才觉得当初写的文章真的略显“幼稚”。国内目前做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比较好的是温忠麟、侯杰泰、张雷、刘红云、叶宝娟这个团队,温忠麟教授和刘红云教授都曾在香港于侯杰泰门下学习过,叶宝娟副教授则是温忠麟教授的博士生。当然,华南师大的张敏强教授也是我国统计学界的杰出人物,他早年曾是我国心理学界的“不老常青树”张厚粲先生的博士生。大概从2004年开始,温忠麟教授团队就在《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进展》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的方法论文献。要知道,如果学会了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这一方法可能觉得不以为然,但是这个团队却是将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系统阐述并在我国学术界发扬广大,功不可没。到了2012年,这个团队出版了《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分析》一书,再次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想要系统掌握并运用这一方法,起码得掌握AmosLISRELMplus等软件的使用,这些软件都比较难涉及到很多复杂难记的语句。但是为了和国际接轨,国内很多学者在进行此项研究时目前更多使用Mplus软件来编语句、做分析。

     接下来我想说说我在阅读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文献时的一些感想,我来举个例子。业内人士在进行分析时都知道要按照温忠麟等(2004)提出的模型,分别检验三个方程系数的显著性,最后判断是部分中介还是完全中介。其实为了更科学,国外已有学者总结了四个前提条件,这四个条件被国内学者融合并最终确定了下来。这里说的国外学者是KashdamBreen(Kashdam T.B. & Breen W.B.Materialism and diminished well-beingExperimential avoidance as a mediating mechanism[J].Journal of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726(5)521-539.),国内学者是王凌飞和郑涌的(见王凌飞.控制感在物质主义和幸福感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这里说的四个条件分别是:(1)预测变量必须与因变量相关;(2)预测变量要与潜在的中介变量相关;(3)潜在的中介变量要与因变量相关;(4)当潜在的中介变量被控制后,预测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消失或显著减弱。但是我们很多业内人士在进行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时很少会考虑到这样的程序,这样可能得出的结论就不是很科学。另外还有个问题,我们很多业内人士在使用一种方法往往显得“无根无据”也就是说找不到源依据。我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可能是我们往往在引用别人的观点时也直接就是看对方文章的参考文献,并没有直接找到原来的文章以及原来文章中的原话,这样就会造成一种“以讹传讹”的感觉。还有就是做数据分析时一定要力求全面,一般我们在做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之后还需要将中介效应值报告出来,也就是利用公式Effectm=ab/c来报告。我看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文献,很多学者在发表的文章中将相应的表格列出来之后就没有下文了,我个人觉得这样不够全面,当然如果是用Amos把图导出来也就另当别论了。这里提一篇文章,我觉得分析的比较全面:张林,邓小平.(2009).自尊在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间的中介效应.应用心理学,15(2)155-160.。最后在第三周末,我把这些方法论和期刊文章总结了一下做了个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的专题,发给导师是100多张ppt,现在我已经做到了186张了,感觉每天都会有新的idea

     接着到了第四周,我看了一点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和物质依赖(Substance Depilatory)方面的文献。因为此时已经快八月,属于计划外的时间,于是我读了一些英文文献。到了八月,导师推荐了一个国外的专门研究面孔识别的实验室,于是任务就来了。这里有个小插曲,因为之前都没有过阅读并汇报英文文献的经历。于是第一次汇报时我是把英文文献都翻成了中文再捡重点汇报,这样速度就很慢,八月第一周就汇报了四篇,我给自己40分,很不好的感觉。我很委婉地向导师表达了先翻译再汇报的纠结,导师说以后可以直接用英文不过汇报讲解时必须要说清楚。这样一来,现在每周能汇报多了点,其实如果不汇报每天也能看好几篇了,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目前整个八月看的主题都是Inferring Character From Faces,其实一开始对于面孔这块还有些抵触,不过现在看的文献多了渐渐开始接受并喜欢上了这个领域。

     再说说导师指定的那四本书,有两本是关于实验设计的,有两本就是SPSS的书。吴艳红教授翻译的那本实验设计的书比较通俗,后来我从图书馆借了那本书的英文原版看了看,感觉还是很不错的。舒华教授著的那本实验设计的书感觉水平较高,里面对统计的要求很高,我是在大二时买的,本科一直在看。丁国盛教授编的那本SPSS的书在本科是作为文科专业选定的书,看了看讲解的比较细致。郭志刚教授的那本SPSS的书实在太高深,里面有很多我以前都没见过的知识,对高数的要求很高,也是我看的最慢最吃力的一本了。我读书有个习惯,要么制成提纲要么就想讲出来。对于这四本书,我全部按照章节制成了ppt,每看完一本做完一本ppt,正好一周一本,七月份就搞完了,节奏还行。

     最后说点总的感想,我觉得人有的时候还是得逼自己一把,特别是“走投无路”这种情况,不努力就永远当瘪三啊,何况目前已经如此艰难了。就像当初师兄说的那样,多看看文献吧,少胡思乱想。虽说都是处于躁动不安的年纪,但是你在胡思乱想的时候别人还在努力,而且这里说的“别人”本来就已经甩你N条街了,那么继续加油吧。


                                                                                            原文载于科学网刘燊(非本人)博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8-30 07:05: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30 07:31:56
又是一个套模型的悲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30 07:50:17
那四本工具书啊?列个单子出来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30 08:50:50
人有的时候还是得逼自己一把,特别是“走投无路”这种情况,不努力就永远当瘪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30 09:10:14
很努力的一个小朋友啊,有些地方值得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