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震后救援谈公有制形成的必然性
作者:范存会
李光远在求是网络版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马克思做这样的修改,突出了‘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这个命题的两层含义:一,明确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定位。资本主义剥夺了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等劳动者的生产资料,使他们沦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他们重新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这不是使历史倒退,‘不是重新建立劳动者的私有制’,而是开创历史新篇,使劳动者联合起来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人人都成为非私有的所有者。二,明确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属性。这种公有制不属于任何别的什么人,只属于联合起来的劳动者个人,劳动者个人在联合中,通过联合成为生产资料所有者即生产的主人。”。
这个分析对于我们再认识公有制形成的必然性有帮助。获得政权以后,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或者说是资本主义时期的无产者)变成了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这些所有者参与经济活动当然要受到资源约束并且要遵循市场规律,否则就会使得得到的生产资料价值逐步丧失。其次,公有制是通过联合生产来实现的,不是虚无缥缈的。每个生产者都是自己产品的所有人,因此公有制过程要比完全市场化的生产更加具有理性,这个理性就是要考虑联合生产的需要,从而能够比单纯追求利润的市场经济更加稳定。当然这里的前提是生产力足够发达,并且生产者之间的信息相对透明,这是能够实现有效联合的前提条件。
在有的情况下,如果生产者或者公民之间的信息比较透明,但是生产处在短缺状态时,采取公有制的管理方式更有可能帮助人类度过难关。
前些天听到一个关于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当地乡镇政府领导组织人民群众度过难关的故事。地震过后,该乡的大部分建筑被摧毁,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被完全破坏,整个乡镇六千余人,再加上滞留在当地的游客共八千余人完全与外界失去了联系。整个人群处在一片灾后的恐慌之中。
当地乡政府立即在震后的二十几分钟内组成了一个抗震救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乡里幸存下来的干部组成,大家首先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安抚群众情绪。但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出现了,震后乡里能够动用的粮食很少,而这八千多人都面临着灾后的饥饿问题。经过乡干部了解,有些房屋没有倒塌的农户家里存有一点粮食。于是乡政府出面,动员这些农户把粮食贡献出来,由乡里统一组织,把大米熬成粥,解决大家面临的吃饭问题。
令乡干部们感到意外的是,所有家里有粮食的农户都主动把自家的粮食捐献了出来。但是总量很少,只有600公斤!!!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周左右时间里,乡干部们把这些粮食熬成粥,每天分给每个人两碗粥,一直坚持到救援部队到来。
这个案例说明,信息相对透明可能就是实行公有制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按照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那些家里有粮食的农户如果单纯追求个人效应最大化,完全不会管他人死活,自己饱食终日,直到救援部队来到。但是这些农户很清楚当时的情况,而其他人可能也知道这些农户家里有粮食,这种透明的信息条件下,家里有粮食的农户就做出了最大化社会效应(而不是个人效应)的决策:无偿捐出自己的粮食。政府在这个案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信息传导者和物品的分配者。并且分配采取的是完全平均的方式(每人每天两碗粥),虽然效率可能不高(例如饭量大的人可能感觉还很饿,而饭量小的人则会感觉好多了。),但是整个人群的效应实现了最优化,最后八千人安全获救。
可能有人会说,这里是一种极端情况。但是细想起来,公有制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有效率是有其必然性的,一是市场完全失灵,大灾之后不可能立刻回复市场经济活动。二是生产停滞,所有厂房都不能生产。三是信息对称,大家只能同舟共济。四是具有一定的物资,如果粮食一点都没有,那么任何制度都不能发挥作用。因此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和前面对于公有制的讨论结合起来,可以推断,如果生产力足够发达,并且生产者之间的信息相对透明,在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明确建立起来以后,是能够实现有效联合的,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公有制是更有效率的。由于生产力足够发达,使得劳动者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成为必然,根据马斯洛的个人需求层次理论,人们更加注重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由于信息相对透明,从而能够使得生产者之间的联合更具有针对性,并且能够共同促进全社会效应水平的提高;由于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明确建立起来,使得劳动者个人作为所有者的权利能够得到真正的实现。这时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后,通过逐步完善广大劳动者的民主权利,公有制将更加能够有效提高全社会的福利。
具体到公有制的分配形式,到目前为止首先要考虑采用市场分配。因为市场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和要素分配分配方式,与意识形态没有关系。市场的形成要求市场参与主体必须具有明确的产权和平等的交易权利,而在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明确建立起来以后,这些条件都是能够满足的。如果认为建立起来公有制就要完全抛弃市场分配资源和要素的方式,只会导致公有制自身的衰败,因为在除了市场之外,更为有效的分配方式形成之前,抛弃市场分配方式无疑会降低分配的效率,削弱公有制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