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4602 14
2014-09-10
QQ图片20140903153407.jpg


毁灭优秀公司的七宗罪

著者:杰格迪什丠∠斯(Jagdish N.Sheth

译者:仲理峰

责任编辑:曹沁颖

出版时间:2014年9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我非常惊讶,也甚感荣幸,我的亲密朋友和优秀同事邀我为其新作作序。尤其高兴的是,多年以前我向杰格迪什·N·谢斯博士提出的问题,成为其写作《毁灭优秀公司的七宗罪》的推动力,该书将会是最具洞察力的商业书籍之一。


我与杰格(其众所周知的名字)的友谊可追溯到许多年以前,当时他给了我明智的劝告,至今自己仍觉欠他很多。杰格是值得我信赖的一位知己,也是值得南方贝尔公司信赖的知己,在电信行业动荡不稳的时期,他帮助我们挑战自我们公司脱离垄断传统以来所奉行的商业理念。杰格帮助我们挑战高层领导和中层管理人员的思维,这促进了南方贝尔公司的竞争性文化的形成。



当然,南方贝尔公司只是杰格提供了无价的专家咨询意见的众多公司之一。寻求过他帮助的优秀公司可以列出长长的清单,跨越了北美、欧洲、亚洲三个大洲。我常常为他紧密的咨询和演讲日程计划感到吃惊,但他还是抽出时间在埃默里大学格兹塔商学院讲授一些非常受欢迎的课程,他是该院的查尔斯·H·凯尔斯特市场营销学教授。杰格决定定居于亚特兰大是这所学校和社区的幸运。



这本著作昭示了杰格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深邃的洞察力。特别要指出的是,我对标题为“自满:成功之中孕育着失败”的章节特别感兴趣,尤其是“昔日的成功通过管制垄断取得”那部分。重温AT&T公司1984年被迫拆分的相关内容,使我想起许多行业中的公司因放松管制而不得不接受的惨痛教训——杰格明确地指出了这些教训。AT&T公司被拆分后,首先是要将名字改为美国贝尔国际公司(AmericanBell International),直到哈罗德·格林(Harold Greene)法官干预才罢休。我必须承认,当杰格书中的介绍让我想起这段往事时,我忍不住笑了起来。杰格写道,他仍旧保留着兰德尔·托拜厄斯(Randall Tobias)送给他的那条带有新ABI标识的领带。“好好保存,”托拜厄斯告诉杰格,“总有一天它会成为纪念品的。”



我尤其喜欢“领地守护:文化冲突和地盘之争”这一章。团队协作一直是我的口头禅,这已不再是秘密,杰格将公司结构比喻为“一栋复杂的50层写字高楼,仅仅凭底层和顶层的相似之处连接在一起”,道出了当今很多公司的经营现状。



在一章接着一章的写作中,杰格分析了数字设备公司、通用公司、凡世通公司、真利时公司等。杰格的很多阐述都非常深刻,但是,如果没有各章节后面列出的每种坏习惯的“征兆”,以及在造成危害之前改掉这些坏习惯的循序渐进的有效方法,本书可能就没有那么完美了。


《毁灭优秀公司的七宗罪》这本书趣味横生,富有指导作用,很有价值。我向大家强烈推荐这本书。


                                                                                                                           ——南方贝尔公司荣誉主席F·杜安·埃克曼


前言



本书源起于一位公司管理人员所提出的迄今为止最有洞察力的一个问题:优秀公司为什么会衰败?提出这个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的CEO曾是《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一书的狂热爱好者,此书是汤姆·彼得斯(TomPeters )和罗伯特·沃特曼(Robert Waterman )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商业畅销书。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曾在该书中被视为世界级公司典范的诸多公司,不是在困境中挣扎,就是已不复存在,这对他触动很大。这些公司包括美国商界的代表性企业,如西尔斯公司(Sears)、德纳公司(Dana Corporation)、AT&T公司、施乐公司(Xerox)、IBM公司和柯达公司(Kodak)。



我越回味这位CEO的问题,就越好奇为什么那些看起来做得如此之好、处于本行业巅峰地位的公司,会在一夜之间败落到勉强维系生存的境地。我所说的并不是那些受ZF保护而突然置身于波涛汹涌的竞争海洋之中的垄断企业。我指的是那些世界级的公司,它们看起来拥有最优秀的管理人员、实实在在的成功商业记录、有创意的产品以及似乎无法动摇的竞争地位。但它们为什么会衰败?



为回答这个问题,我首先进行了档案资料研究,找到那些曾经经营得非常成功但后来却逐渐衰败的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我试着找寻它们衰败的原因。相关研究提供的原因非常简单:当优秀公司面对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而无能为力,或者——更为令人惊奇的是——不愿意进行变革时,它们就开始走向衰败。



在这些无能为力或不愿意变革的背后,我发现了成功的公司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所养成的自我毁灭的习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开始向职业经理人和MBA学生介绍我的发现,我会讨论自欺欺人、自满或是成本无效率等诸如此类的自我毁灭的习惯。我曾戏言道,自己将写一本名为《毁灭优秀公司的七宗罪》的书。越来越多的人建议我写这本书,他们并没有把我的话当成戏言。



在本书中,我写了7个自我毁灭的习惯。我本可以再写第8个、第9个,但是,我的目的不是要列出一份清单罗列所有自我毁灭的习惯,而是要识别出那些需要避免的关键问题。如果一定要进一步压缩这个清单的话,我会说,自欺欺人和领地守护,是现实世界中最易出现的、最为危险的两种习惯。



关于公司倒闭的原因,有两种相互冲突的理论。第一种是群体生态学或是“适者生存”理论,即公司之所以会倒闭,是因为有更大更强的公司进入市场并抢走了它们的生意。换句话说,公司倒闭是竞争中的系统化淘汰使然。



第二种是命中注定理论。该理论认为,生与死的循环就像人类的生命周期一样,是任何一个公司都无法逃避的。在公司的最后死亡上,谁都无能为力——命运的到来,仅仅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但是,我的观点是,只要公司能够识别并采取行动应对自我毁灭的习惯,或者是起初就设立阻止其发展的程序,大多数公司都能实现基业长青。我认为这是可能的,因为习惯是后天学来的行为,没有必然性。因此,重要的是我不仅告诉你如何识别这些自我毁灭的习惯,而且还建议了如何戒除这些习惯。我在每一章节中都做到了这一点。尽管改掉自我毁灭的习惯对那些遭遇痛苦的公司来说是一件值得赞美的事情,但更好的方法是早期就设计预防性程序来避免其出现。



本书隐含的一个主题是,优秀的领导者对帮助一个公司避免或改掉自我毁灭的习惯至关重要。好的领导者为公司设定愿景。但是,优秀的领导者除了具有远见外,还必须正视由不利和持续变化的外部环境所造成的现存的和潜在的不足。优秀的领导者时刻警惕那些可能妨碍激动人心的愿景得以实现的自我毁灭的习惯。



我希望能与本书的读者进行对话。欢迎大家提供你们所遇到的任何与自我毁灭的习惯相关的案例。你可以向这个网址www.destructivehabits.com,提供正遭受自我毁灭的习惯之苦的公司案例,也可以提供那些已经有效避免或是改掉这些习惯的公司案例。


第1章优秀公司为什么会衰败


优秀公司为什么会衰败?坦白地讲,我最初对这个问题思考得并不多。后来,我的一个CEO朋友跟我提起62家“卓越”公司,这些公司都曾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畅销书《追求卓越》中受到汤姆·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的赞誉。在随后的20年中,其中的绝大多数公司——包括西尔斯公司、施乐公司、IBM公司和柯达公司,都遭遇了严重的困难。优秀公司为什么会衰败?坦白地讲,我最初对这个问题思考得并不多。后来,我的一个CEO朋友跟我提起62家“卓越”公司,这些公司都曾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畅销书《追求卓越》中受到汤姆·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的赞誉。在随后的20年中,其中的绝大多数公司——包括西尔斯公司、施乐公司、IBM公司和柯达公司,都遭遇了严重的困难。这中间有些公司成功摆脱了困境,有些公司,就像我在本书中写的那样,正在为摆脱困境而顽强挣扎着。有些公司已经倒闭或不久也十有八九会倒闭。



那么,为什么优秀公司会衰败?这一发自内心且富有洞察力的问题,促使我踏上了探索之旅。我开始查阅过去几十年中已经倒闭的公司的档案资料,走访一些倒闭公司的员工,最后得到了书中呈现的结论。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惯例是(至少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却发现,公司的平均生命周期在缩短,而人的寿命在延长。其他人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在这个领域最著名的《长寿公司》(The Living Company)一书中,阿里·德吉亚斯(Arie de Geus)发现,到1983年,1970年的《财富》500强公司中有1/3已不复存在,它们不是被收购、兼并,就是被拆分。德赫斯引用的一项荷兰研究表明,在日本和欧洲,公司的平均生命周期是125年。另一项研究发现,在欧洲经济体国家中,公司的生命周期缩短的情况是:德国,从45年缩短至18年;法国,从13年缩短至9年;英国,从10年缩短至4年。近几十年来大规模的公司兼并与收购行动,是导致公司生命周期缩短的主要原因。不过,由于许多公司陷入困境,多数兼并与收购行动都起因于令人忧虑的销售状况,而不是战略收购。



同时,我声明是我并无意于探究成功的潜在因素——优秀公司的“好习惯”,我也不会像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那样,对德赫斯或彼得斯和沃特曼以及其他人作事后诸葛亮式的评说。他们依据合乎情理的标准,选出了特定公司作为成功的典范——这些公司后来由于完全不同的理由经历了困难时期。我的目的不是重新审视这些公司最初被视为“卓越”或“有远见”的原因。我感兴趣的是,它们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它们为什么倒闭?为什么失败?为什么不能再妙手回春?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我看来,当公司走向卓越时,它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养成影响其成功的坏习惯。当公司采取不良行为模式时,我们能够观察到,就如同人一样,这些坏习惯是后天养成的,不是天生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习惯有时会变得非常严重并使公司不能自拔。但是,坏习惯也可以改掉和克服,公司能够重新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转变经常是由危机引起的。如果你们愿意,坏习惯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我们暴饮暴食、不锻炼,甚至抽烟,但是,我们仍然认为我们做得并不过分,直到我们那颗弱小的心脏出了问题——这是令人警醒的危机信号。我们的坏习惯突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开始改吃色拉,每天步行五英里。就公司而言,危机出现的形式可能是新竞争对手的出现,市场份额的突然减少,或者技术进步导致公司落伍。诸如此类的变化能够招致厄运,也可能使公司改掉其不良的行为模式。



我们将看到,许多公司正积极约束其坏习惯,改变其行为,也会看到一些公司已经做到了并处在“康复”期。我们的观点是积极的:如果你愿意客观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你就能彻底改变自己。



那么,这些坏习惯是什么?我们将在后面各章中逐一进行详细阐述(图1—1对这些坏习惯进行了总结)。首先,让我们看看坏习惯在三家技术公司中的实际表现。

QQ图片20140910112753.jpg

图1—1毁灭优秀公司的七宗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9-10 15:20:03
数字设备公司

它是美国商业年鉴中伟大的成功案例之一。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的一位31岁的工程师肯尼斯·奥尔森(Kenneth Olsen),为开办他打算命名为电子计算机公司(Digital Computer Corp)的新公司,向美国研究与开发公司(American Research & Development)申请了7万美元。他得到了这笔风投,但是,风险投资家却让他将公司更名。他们指出,很多公司都在计算机业务上赔钱,比如,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和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于是,在位于马萨诸塞州梅纳德市的一家旧毛纺织厂里,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成立了,肯尼斯·奥尔森开始追逐他的梦想:借助引入“小型机”——一种比作为行业标准的大型主机更小、更简单、更有用和更便宜的设备,来彻底改变计算机产业。

数字设备公司第一年的销售额为94万美元。5年后,销售额达到650万美元。1977年,实现了10亿美元的销售目标。数字设备公司引领了一场始于波士顿的行业繁荣,创造了相当多的高薪岗位,以至于数字设备公司开始被人们称为马萨诸塞州奇迹。与此同时,公司创始人的声誉也提升了。他才华横溢,不愿受常规或传统束缚;他保护公司中富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师;他制定了无解雇政策。数字设备公司因“快乐的工作场所”而闻名于世。

当汤姆·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为他们1982年的畅销书《追求卓越》收集素材时,数字设备公司不仅名列卓越公司名单之中,而且被视为做事一贯正确的15个“榜样”之一,也就不足为奇了。它是作者所提出的“既做出优异业绩又具有八个(卓越)特征”的代表性企业之一。当1986年《财富》杂志称奥尔森为“美国商业史上最成功的企业家”时,如此高的赞誉似乎得到了证实。

让我们回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1989年1月,数字设备公司宣布将推出一系列个人计算机,包括其功能非常强大的工作站。问题是,奥尔森做出这样的决定已经等待太久了吗?有件事是确定无疑的:公司股票的价格为98美元,是从一年半前的199美元跌落下来的。另一个不争事实是:奥尔森把自己的公司的成败都押在小型机的积极创新上。然而,小型机正快速成为一种高技术恐龙。显然,当时已经出现了不祥之兆,却被奥尔森忽略了,他确信,“个人计算机将在商业领域遭遇彻底失败”。现在,他的公司似乎意识到了自己对于发展前景还相当茫然。

即使在危急时刻转变了态度,但在1991年,数字设备公司还是接连出现了问题。高层管理人员辞职,这家一向痛恨裁员的公司从花名册中裁掉了1万名员工。到此时,奥尔森已把持公司34年,并且依然没有退休的打算。相反,他利用当年的股东年会引入了公司的下一代“阿尔法”计算机芯片,奥尔森声称该芯片的速度比一流的英特尔芯片快4倍。但是,股东们似乎对此并不关心,因为现在公司股票的价格是每股59美元。

1992年春天,公司传出的新闻令华尔街大吃一惊,即在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公司亏损294亿美元,这仅仅是公司历史上第二次报告亏损。奥尔森的反应是对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组,但已经无力回天。到4月底,股票跌至46美元,这是自1985年以来的最低价,而且此时,公司被接管的谣传已经四起。

也是在这年春天,《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似乎正在准备有关奥尔森破产的新闻初稿。《华尔街日报》特别提到,奥尔森与苹果公司的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之间的秘密会议——一个很可能使数字设备公司与许多潜在合作者建立联盟的会议——以失败而告终。相反,苹果公司与主要对手IBM公司签署了一个内容广泛的技术共享协议,此举震惊了整个行业。

《华尔街日报》将此描述为数字设备公司和奥尔森错失的另一个大好良机。当市场转向个人计算机时,他对个人计算机的固执怀疑——“他常常称其为‘玩具’”——已经削弱了这家美国第二大计算机制造商的优势。《华尔街日报》还指出,奥尔森对于过去10年中的另一个主要趋势——所谓的对采用标准操作软件的“开放”系统的抵制,也同样削减了公司的业绩。
此时,数字设备公司面临着被其努力创造的行业抛弃的危险。在奋力应对销售额大幅度下降、反复的重组以及对奥尔森的决策产生怀疑的核心管理人员大批辞职的同时,公司目睹了自身市值的骤然下跌,股票成交价降到了1987高峰时期价格的1/4。

与此同时,奥尔森的专制作风受到了广泛批评。一个月前从数字设备公司个人电脑部经理位置上辞职的约翰·罗斯(John Rose)告诉《华尔街日报》,公司“拥有扭转局面所需要的一切——优秀员工、优质产品和高质量的客户服务,但是,只要奥尔森仍然大权在握,扭转就不可能发生”。

在最近这场混乱中失宠的是数字设备公司的总工程师威廉·斯特雷克(William Strecker),因为他反对奥尔森支持的一个主机项目,尽管事实证明该项目是个代价昂贵的错误。解散斯特雷克团队可看成是管理层出现混乱的明显而强烈的信号。一位公司前任管理人员告诉《华尔街日报》,此做法是一种“不光彩的拙劣行为”,因为斯特雷克是核心管理层中唯一能够制定具有内在一致性的产品战略的成员。

《华尔街日报》认为,奥尔森支持时运不佳的VAX9000主机,花费10亿美元推向市场却没有吸引住任何买主的眼球,这应该是造成奥尔森未能与苹果公司达成协议的部分原因。罗杰·海恩(Roger Heinen),一位曾参加合作谈判的苹果公司资深副总裁,将合作失败归咎于奥尔森对个人电脑行业没有兴趣以及对个人电脑行业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华尔街日报》总结道,奥尔森缺少对计算机行业的远见,因而他的选择使得公司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处于劣势。

就在两个月以后,即1992年7月,数字设备公司宣布奥尔森将于10月1日辞去总裁和CEO职务。奥尔森紧跟着宣称他本人也将同时退出董事会,解除与自成立之日起就受他领导的公司的所有正式关系。他的离任也将使他的继任者罗伯特·帕尔默(Robert Palmer)能够全权处理公司事务。帕尔默担负起拯救自1992财年已经亏损279亿美元的公司的艰巨任务。

这位拥有7年数字设备公司工龄的老将能成功迎接这个挑战吗?他似乎真的有不凡表现。上任6个月之后,帕尔默重组了公司,削减了费用和职位,从公司外部招募组建了新的管理团队,改变了数字设备公司标识的颜色,而尤为激进的是,出售了旧毛纺织厂,它是公司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总部。帕尔默还宣布彻底改变公司的经营哲学:将产品研发和工程的费用减少19%。数字设备公司不会再安排竞争性团队解决相同或相似的问题(这种方式曾在《追求卓越》一书中受到过高度赞扬)。帕尔默告诉商业新闻界:“我们必须进行合理化的费用改革,在软、硬件设计方面减少过多的投入。”

改革的前期效果令大家充满了希望。1993年7月,公司宣布每季度盈利为113亿美元。股票价格回升到45美元左右。《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写道,在许多分析家看来,更为重要的是“在帕尔默的领导下,数字设备公司不再自欺欺人”。

但这些变化远远不够,也来得太迟。最终,帕尔默也没能阻止公司亏损。1998年1月,这个跛足的巨人被康柏公司(Compaq)以91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康柏公司当时是世界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伟大的数字设备公司倒闭了。

所有的事后诸葛亮式的评论都一致认为,归根结底,远见卓识者的远见失灵了:数字设备公司对个人电脑的革命熟视无睹,错失了良机;再次的犹豫不决使其错过了转向开放的而不是独家制造、独家销售的系统的机会;而且,以典型的自欺欺人的方式,在整个90年代早期持续投入资金开发新型主机。

正如数字设备公司早期的一位总工程师戈登·贝尔(C.Gordon Bell)向《波士顿环球时报》(Boston Globe)所说的那样:数字设备公司的成功中蕴涵了其失败。“VAX计算机掌控了公司,它允许他们做的事情就是不去思考。从1981年到1987年或1988年,任何人都不需要思考,因为微型计算机的支配力量实在太大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9-11 05:59:03
人大社大众出版 发表于 2014-9-10 15:20
数字设备公司

它是美国商业年鉴中伟大的成功案例之一。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的一位31岁的 ...
优秀公司为什么会衰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9-11 13:59:44
有电子书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9-12 09:56:36
(接上文)

IBM公司

数字设备公司并不是20世纪90年代早期陷入困境的唯一的巨型计算机公司。蓝色巨人IBM公司自身也几近崩溃。IBM公司所经历的过程与数字设备公司的处境形成了有趣的对照。我们先回顾一下IBM公司的状况。

IBM公司的历史可追溯到1911年,当时,两家为办事员和会计师制造天平、时钟、制表机器的专业公司合并成立了计算制表记录公司(Computing,Tabulating,and Recording Company)。新公司艰难地运营了三年,董事会就严肃地讨论对公司进行清算。不过他们没有这么做,而是在1914年从国家收银机公司(National Cash Register)雇用了老汤姆茠森 (Tom Watson Sr)。在沃森的领导下,公司的经营状况不断好转,到了1930年,公司已成为制表机器市场的领导者。沃森在1925年将公司更名为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的时候,他在公司愿景上的远见卓识开始初见成效。

人们常常将老沃森及其公司的成功归因于他对自己所宣称的“三个基本信念”的执著坚持:全心全意地关心每个员工,尽量努力令顾客满意,以及竭尽全力正确地做事并在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上追求卓越。老沃森还有意识地创造了一种包含和传播这种信念的文化——“专注奉献的组织”,吉姆柯林斯和杰里波拉斯(Jerry Porras)在《基业长青》(Build to Last)一书中也是这样说的。IBM公司的制度化和信念传递过程体现在外表(深色外套)、行为(禁酒)和态度(充满自信)三方面。用老沃森的话来说:“如果你不相信自己的公司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那么在任何行业你都无法获得成功。”

在其核心理念的指引下,IBM公司为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而骄傲,它从制表机器行业的领导者一跃成为计算机行业最具权威的业界巨头,并且占据这个统治地位几十年。IBM公司不仅被《追求卓越》一书拥戴为15个理想“榜样”之一,而且被柯林斯和波拉斯在其1994年发表的颇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中评选为18个 “有远见”的公司之一,也就不足为奇了。

柯林斯和波拉斯认为,为了获得“有远见”的声誉,公司必须甘愿冒巨大的风险(正如数字设备公司开发微型计算机的举措)。公司必须愿意追求柯林斯和波拉斯称之为“宏伟、惊险而大胆的目标”(Big Hairy Ambitions Goal)的东西。在IBM公司的例子中,“宏伟、惊险而大胆的目标”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对新型电脑——IBM 360进行孤注一掷的投资,以期改变电脑行业。根据柯林斯和波拉斯在书中所写的,当IBM公司把赌注压在360型电脑上时,该项目成为了当时私人试图投资的最大商业项目,它利用的资源比美国造第一颗原子弹投入的资源还要多。从父亲手中接过CEO职位的小汤姆茠森(Tom Watson Jr)称该项投资,是他曾做过的最大、最具风险的决策。

退一步说,这次赌博获得了回报。360型电脑的成功使公司飞速发展,其行业领袖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公司开始走下坡路之时。1992年,是IBM历史上业绩最差的一年,净损失将近50亿美元。公司的股票价格下降了其全盛时期的70%,股东亏损了近700亿美元。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数字设备公司的案例中,奥尔森采取自欺欺人的态度,拒绝变革。相反,IBM公司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变革,但是却无法做到。时任CEO的约翰埃克斯(John Akers)不像肯攠尔森,他懊恼自己不能给公司带来必要的变革。他无法使IBM公司这艘远洋班轮改变航行方向。IBM公司的文化根深蒂固,它的遗传因子似乎无法改变。公司被自己的竞争力所禁锢,深受我称之为“专长两难困境”(expertise paradox)的危害。尤其是,在如此长的时间内一直表现不错,IBM公司因此变得自满起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是IBM公司率先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提出了家庭电脑的概念。但是,它在主机市场上非常突出和稳固的地位,却从某种程序上束缚了公司的发展方向,而此时,价格低廉的IBM产品的仿制品正在侵蚀个人计算机市场。IBM公司前任CEO路易斯郭士纳(Lou Gerstner)偶然想到了一个恰当的比喻,作为其自传的书名——《谁说大象不能跳舞》(Who Says Elephents Can瓡 Dance)。
柯林斯和波拉斯写道,IBM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的晚期和90年代早期开始失去其“有远见”公司的声誉,因为它忽略了老沃森的核心信念。它过于强调了其宣扬的文化虚饰——蓝色外套、白色衬衣,甚至是电脑——而对真正的核心价值观重视不够。“除了核心价值观外,IBM公司早就该大刀阔斧地改变其自身的各个方面,”柯林斯和波拉斯写道,“相反,它却在战略和执行实践以及显示其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虚饰上倾注了太长的时间。”

柯林斯和波拉斯还认为,有远见的公司拥有惊人的韧性以及从灾难中恢复的能力。但是,有趣的是,他们并不赞成IBM公司任命郭士纳为最高管理者,他们甚至在书中写道:“是什么使得IBM公司在1993年决定任命郭士纳,用一个来自雷诺烟草公司(RJ勠攀礀渀漀氀搀猀)的毫无行业经验的空降兵,来取代在IBM公司内部成长起来的CEO?这一异常举动符合我们在其他有远见的公司中所看到的做法吗?不符合。在我们看来,IBM公司的决定毫无意义——至少在我们所考察的有远见公司的1 700年的发展历史长河中不是这样的。”

柯林斯和波拉斯在书中写道,如果IBM公司董事会欲进行彻底变革,“他们任用郭士纳先生将有可能实现该目标。但是,IBM公司真正的问题——也是IBM公司下一个十年发展的关键问题是——郭士纳在引领公司进行重大变革的同时,能否同时维持公司的核心价值观?”

不仅仅只有他们在1993年提出这样的问题。郭士纳来IBM公司任职前,IBM公司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只有过6任CEO——他们一直都在“蓝色巨人”供职。这位新的CEO不仅需要管理一个新的行业,而且必须想办法变革IBM公司根深蒂固的企业文化。同时,他需要承担重构股东价值和使IBM公司庞大员工队伍重现活力的基本任务。坦白地说,没有几个人对此有信心。郭士纳接管公司的消息一经传出,公司股票价格应声下跌了3美元以上。

但是,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就让预言家们改变了看法。郭士纳听取了公司200位大客户而不是公司管理团队的建议,并进行了相应整改,这些做法获得了广泛好评。通过直接与客户接触,发现他们的真正需求,郭士纳制止了竞争性职能部门和生产线之间的地盘之争。

毫无疑问,柯林斯和波拉斯也会为这些做法喝彩,因为郭士纳的这些做法确确实实地回归到了老沃森的基本信念——尤其是他的第二条信念:“尽量努力令顾客满意”。

短短两年时间里,郭士纳的改革举措全面展开。他精减员工、出售资产(包括房地产和300份艺术收藏品)、减少公司普通股股利的发放。公司的成本下降了,利润率开始上升。到1994年,公司已经重新开始盈利。之后,公司1995年第一季度报告的收益破了纪录,远远超过了分析家们的预测。股票价格回升到90美元,是1993年低谷时期的两倍多。公司甚至又开始表现出过去的“帝王”豪气——着手以3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莲花公司(Lotus Corp)。

一直到1998年,郭士纳的工作都是非常完美的。《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这样称赞道:“在郭士纳的领导下,五年之前就被许多人认为死定了的蓝色巨人,已经成为美国商业年鉴里记载的成功扭亏为盈的伟大公司之一。”1997年,IBM公司的破纪录销售额和利润以及股票价格的不断上涨,标示着IBM公司重新夺回计算机领域排名第一的宝座。

但是,我们还远不能说IBM公司已经恢复了往日的辉煌。更为准确地说,在郭士纳的领导下,IBM公司已经成功地获得了新生。《旧金山纪事报》指出,真正促使IBM公司走向繁荣的,是它能够通过与企业一起开发、应用、维护它们的计算机系统,包括它们的网络、内部网、电子商务网站,帮助这些企业跨入互联网时代。IBM公司不仅为自己或其他公司供应设备,而且还提供系统方面的服务。目前,仅这种系统服务就占了IBM公司销售额的50%之多。

IBM公司的这种转型相当引人注目。比如,在2005年度美国名人赛上,高尔夫球迷观赛时能够看到宣传“IBM公司全球服务部”的广告,这个广告基本传承了IBM公司始于1997年和1998年的“四海一家的解决之道”(Solutions for a Small Planet)和“电子商务”运动。借助这些广告,IBM公司努力赢得声誉,使自身成为其他企业寻求技术支持的公司。这种做法在提升公司形象方面,远比其最大的竞争对手惠普公司成功得多。

归根结底,郭士纳不仅改变了IBM公司的命运,而且改变了它的形象。关注服务以及对此进行的广告宣传,赋予了IBM公司一种新的个性。“五年前,人们会说IBM公司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大脑,却没有心脏,”为IBM公司策划“四海一家的解决之道”运动的奥美广告公司(Ogilvy & Mather)的夏兰泽(Shelly Lazarus)说:“现如今,它也拥有了心脏、灵魂以及幽默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9-12 09:57:32
英特尔公司

1968年,安迪格罗夫(Andy Grove)和戈登椠尔(Gordon Moore)创立了一家公司,专门生产芯片提供给诸如雅达利公司(Atari)之类的视频游戏制造商。这是个不错的主意,他们的英特尔公司(Intel Corp)也非常有发展前途,但是好景不长,更喜欢购买日产芯片的任天堂公司(Nintendo)使美国的视频游戏行业陷入瘫痪。突然之间,英特尔公司芯片产品供大于求。但是,差不多在同一时间,IBM公司开始开发个人电脑,而这些个人电脑正需要英特尔公司正在大量生产的集成电路板。两家公司的合作成为高科技领域里的完美搭配。英特尔公司因此很快成为世界第一大芯片制造商,从那以后,它就一直处于这一领导地位。

但是,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技术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主机市场上曾经发生的、后来在微型计算机市场上发生过的事情,现在同样在个人计算机市场上上演。手机、手提电脑以及其他设计精巧的电子产品正在侵蚀个人电脑的市场需求。现在,英特尔公司该去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下面,让我们快速回顾一下英特尔公司是怎样应对市场变化的。

2000年底,英特尔公司宣布,其与美国ADI公司(Analog Devices)为期两年的合作即将取得成果。英特尔公司准备向市场推出一种新芯片——高效数字信号处理机(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这种芯片可用在高级手机和掌上电脑等“第三代”无线设备上。但是,就像我们在数字设备公司所见到的,问题在于英特尔公司是市场追随者而不是市场领导者。作为调制解调器、CD机、手机等精巧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DSP成为集成电路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因此,英特尔公司的任务不仅仅是生产DSP,并且还要挑战该市场的领导者——得州仪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使自己成为市场的领导者。(值得一提的是,得州仪器公司迅速抓住生产DSP的机会显示出了相当的远见。它本可以继续制造个人电脑芯片,只是在认识到英特尔公司已经赢得了芯片市场后,开始另辟蹊径,发现了当时刚刚崭露头角的手机之类“最佳—通路”电子产品的大好前景,并决定将生产DSP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就英特尔公司而言,它正确认识到个人计算机芯片业务的成长受限于个人计算机本身销售的缓慢增长,但是这种认识来得太迟了。得州仪器公司已经占据了数字无线电话业务60%的市场份额,该公司的研发主管迈克麦克马汉(Mike McMahan)告诉《波士顿环球时报》,他对公司在市场中的地位非常有信心。

就像数字设备公司和IBM公司一样,英特尔公司的故事也证明:当你在自己选择的商业领域里占据了绝对支配地位时,你就很难再去关注这个领域之外发生的事情,同时,也很容易忽略竞争。如果2000年DSP的情况是这样,2003年英特尔公司也遭遇到了同样的情形。当时,AMD公司(Advanced Micro Devices,AMD)击败了英特尔公司,向市场推出名为皓龙(Opteron)的产品——这是一种芯片,可提供64比特的高级计算能力,同时还保留了运行数以千计的32比特Windows兼容程序的能力。据说,英特尔公司和业内其他几位制造商曾嘲笑AMD公司的新型芯片,但是没出一年,IBM公司、太阳微系统公司(Sun Microsystems)、惠普公司却成为了AMD公司的客户。此时,英特尔公司不得不重新开始奋力追赶AMD公司。2004年初,英特尔公司宣布它将在原有的32比特的(至强)Xeon服务器芯片上增加64比特的计算能力。

英特尔公司故事的有趣转变是,10年前,时任CEO的安迪格罗夫曾嘲笑AMD公司是一个“半导体的米力瓦利合唱团”(Milli Vanilli),讽刺这个小公司只会模仿英特尔的芯片设计,不去着手开发自己的处理器。AMD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弗雷德韦伯(Fred Weber)承认,当形势发生逆转后,曾体验到“某种情感上的满足”。他将AMD公司的成功归功于“在空白领域里进行创新”这样一个5~7年的发展战略,而不是机遇。

英特尔的统治地位是否允许它理所当然地不把客户当做一回事呢?作为英特尔竞争对手AMD公司的顾客,Boxx Technologies公司的一位执行官指出,AMD公司的存在促使英特尔公司保持诚实,由此可见竞争是必不可少的。他说:“如果你将AMD公司排除在外,英特尔公司为了使其投资回报最大化,肯定会放慢发展速度。”AMD公司的韦伯更为干脆地指出:“由于其几近垄断的地位,英特尔公司非常傲慢……它对顾客的尊敬是迫于顾客的抗议。”

英特尔公司能否摆脱人们对其傲慢、自满的印象,快步赶上竞争对手,应对不断进化的市场需求,这是摆在其新任CEO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面前的问题。保罗欧德宁是从公司市场部门而不是工程部门晋升上来的资深员工。欧德宁能否像郭士纳重塑IBM公司那样重塑英特尔?能否在几近饱和的个人计算机市场上为公司寻找到新的方向?保罗欧德宁倡导“向右转”,快速摒弃计算机芯片速度更快、更强大重于一切的“固有信念”,这使得其成为该项工作的合适人选。他似乎正在促使公司认识到,除了芯片运行速度外,顾客现在还需要诸如嵌入安全特性、与互联网的无线连接、更好的显卡和声卡之类的东西。也许,营销背景出身的他将会动摇公司的精英主义和高技术工程文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