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优秀公司的七宗罪
著者:杰格迪什丠∠斯(Jagdish N.Sheth)
译者:仲理峰
责任编辑:曹沁颖
出版时间:2014年9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序
我非常惊讶,也甚感荣幸,我的亲密朋友和优秀同事邀我为其新作作序。尤其高兴的是,多年以前我向杰格迪什·N·谢斯博士提出的问题,成为其写作《毁灭优秀公司的七宗罪》的推动力,该书将会是最具洞察力的商业书籍之一。
我与杰格(其众所周知的名字)的友谊可追溯到许多年以前,当时他给了我明智的劝告,至今自己仍觉欠他很多。杰格是值得我信赖的一位知己,也是值得南方贝尔公司信赖的知己,在电信行业动荡不稳的时期,他帮助我们挑战自我们公司脱离垄断传统以来所奉行的商业理念。杰格帮助我们挑战高层领导和中层管理人员的思维,这促进了南方贝尔公司的竞争性文化的形成。
当然,南方贝尔公司只是杰格提供了无价的专家咨询意见的众多公司之一。寻求过他帮助的优秀公司可以列出长长的清单,跨越了北美、欧洲、亚洲三个大洲。我常常为他紧密的咨询和演讲日程计划感到吃惊,但他还是抽出时间在埃默里大学格兹塔商学院讲授一些非常受欢迎的课程,他是该院的查尔斯·H·凯尔斯特市场营销学教授。杰格决定定居于亚特兰大是这所学校和社区的幸运。
这本著作昭示了杰格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深邃的洞察力。特别要指出的是,我对标题为“自满:成功之中孕育着失败”的章节特别感兴趣,尤其是“昔日的成功通过管制垄断取得”那部分。重温AT&T公司1984年被迫拆分的相关内容,使我想起许多行业中的公司因放松管制而不得不接受的惨痛教训——杰格明确地指出了这些教训。AT&T公司被拆分后,首先是要将名字改为美国贝尔国际公司(AmericanBell International),直到哈罗德·格林(Harold Greene)法官干预才罢休。我必须承认,当杰格书中的介绍让我想起这段往事时,我忍不住笑了起来。杰格写道,他仍旧保留着兰德尔·托拜厄斯(Randall Tobias)送给他的那条带有新ABI标识的领带。“好好保存,”托拜厄斯告诉杰格,“总有一天它会成为纪念品的。”
我尤其喜欢“领地守护:文化冲突和地盘之争”这一章。团队协作一直是我的口头禅,这已不再是秘密,杰格将公司结构比喻为“一栋复杂的50层写字高楼,仅仅凭底层和顶层的相似之处连接在一起”,道出了当今很多公司的经营现状。
在一章接着一章的写作中,杰格分析了数字设备公司、通用公司、凡世通公司、真利时公司等。杰格的很多阐述都非常深刻,但是,如果没有各章节后面列出的每种坏习惯的“征兆”,以及在造成危害之前改掉这些坏习惯的循序渐进的有效方法,本书可能就没有那么完美了。
《毁灭优秀公司的七宗罪》这本书趣味横生,富有指导作用,很有价值。我向大家强烈推荐这本书。
——南方贝尔公司荣誉主席F·杜安·埃克曼
前言
本书源起于一位公司管理人员所提出的迄今为止最有洞察力的一个问题:优秀公司为什么会衰败?提出这个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的CEO曾是《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一书的狂热爱好者,此书是汤姆·彼得斯(TomPeters )和罗伯特·沃特曼(Robert Waterman )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商业畅销书。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曾在该书中被视为世界级公司典范的诸多公司,不是在困境中挣扎,就是已不复存在,这对他触动很大。这些公司包括美国商界的代表性企业,如西尔斯公司(Sears)、德纳公司(Dana Corporation)、AT&T公司、施乐公司(Xerox)、IBM公司和柯达公司(Kodak)。
我越回味这位CEO的问题,就越好奇为什么那些看起来做得如此之好、处于本行业巅峰地位的公司,会在一夜之间败落到勉强维系生存的境地。我所说的并不是那些受ZF保护而突然置身于波涛汹涌的竞争海洋之中的垄断企业。我指的是那些世界级的公司,它们看起来拥有最优秀的管理人员、实实在在的成功商业记录、有创意的产品以及似乎无法动摇的竞争地位。但它们为什么会衰败?
为回答这个问题,我首先进行了档案资料研究,找到那些曾经经营得非常成功但后来却逐渐衰败的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我试着找寻它们衰败的原因。相关研究提供的原因非常简单:当优秀公司面对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而无能为力,或者——更为令人惊奇的是——不愿意进行变革时,它们就开始走向衰败。
在这些无能为力或不愿意变革的背后,我发现了成功的公司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所养成的自我毁灭的习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开始向职业经理人和MBA学生介绍我的发现,我会讨论自欺欺人、自满或是成本无效率等诸如此类的自我毁灭的习惯。我曾戏言道,自己将写一本名为《毁灭优秀公司的七宗罪》的书。越来越多的人建议我写这本书,他们并没有把我的话当成戏言。
在本书中,我写了7个自我毁灭的习惯。我本可以再写第8个、第9个,但是,我的目的不是要列出一份清单罗列所有自我毁灭的习惯,而是要识别出那些需要避免的关键问题。如果一定要进一步压缩这个清单的话,我会说,自欺欺人和领地守护,是现实世界中最易出现的、最为危险的两种习惯。
关于公司倒闭的原因,有两种相互冲突的理论。第一种是群体生态学或是“适者生存”理论,即公司之所以会倒闭,是因为有更大更强的公司进入市场并抢走了它们的生意。换句话说,公司倒闭是竞争中的系统化淘汰使然。
第二种是命中注定理论。该理论认为,生与死的循环就像人类的生命周期一样,是任何一个公司都无法逃避的。在公司的最后死亡上,谁都无能为力——命运的到来,仅仅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但是,我的观点是,只要公司能够识别并采取行动应对自我毁灭的习惯,或者是起初就设立阻止其发展的程序,大多数公司都能实现基业长青。我认为这是可能的,因为习惯是后天学来的行为,没有必然性。因此,重要的是我不仅告诉你如何识别这些自我毁灭的习惯,而且还建议了如何戒除这些习惯。我在每一章节中都做到了这一点。尽管改掉自我毁灭的习惯对那些遭遇痛苦的公司来说是一件值得赞美的事情,但更好的方法是早期就设计预防性程序来避免其出现。
本书隐含的一个主题是,优秀的领导者对帮助一个公司避免或改掉自我毁灭的习惯至关重要。好的领导者为公司设定愿景。但是,优秀的领导者除了具有远见外,还必须正视由不利和持续变化的外部环境所造成的现存的和潜在的不足。优秀的领导者时刻警惕那些可能妨碍激动人心的愿景得以实现的自我毁灭的习惯。
我希望能与本书的读者进行对话。欢迎大家提供你们所遇到的任何与自我毁灭的习惯相关的案例。你可以向这个网址www.destructivehabits.com,提供正遭受自我毁灭的习惯之苦的公司案例,也可以提供那些已经有效避免或是改掉这些习惯的公司案例。
第1章优秀公司为什么会衰败
优秀公司为什么会衰败?坦白地讲,我最初对这个问题思考得并不多。后来,我的一个CEO朋友跟我提起62家“卓越”公司,这些公司都曾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畅销书《追求卓越》中受到汤姆·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的赞誉。在随后的20年中,其中的绝大多数公司——包括西尔斯公司、施乐公司、IBM公司和柯达公司,都遭遇了严重的困难。优秀公司为什么会衰败?坦白地讲,我最初对这个问题思考得并不多。后来,我的一个CEO朋友跟我提起62家“卓越”公司,这些公司都曾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畅销书《追求卓越》中受到汤姆·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的赞誉。在随后的20年中,其中的绝大多数公司——包括西尔斯公司、施乐公司、IBM公司和柯达公司,都遭遇了严重的困难。这中间有些公司成功摆脱了困境,有些公司,就像我在本书中写的那样,正在为摆脱困境而顽强挣扎着。有些公司已经倒闭或不久也十有八九会倒闭。
那么,为什么优秀公司会衰败?这一发自内心且富有洞察力的问题,促使我踏上了探索之旅。我开始查阅过去几十年中已经倒闭的公司的档案资料,走访一些倒闭公司的员工,最后得到了书中呈现的结论。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惯例是(至少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却发现,公司的平均生命周期在缩短,而人的寿命在延长。其他人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在这个领域最著名的《长寿公司》(The Living Company)一书中,阿里·德吉亚斯(Arie de Geus)发现,到1983年,1970年的《财富》500强公司中有1/3已不复存在,它们不是被收购、兼并,就是被拆分。德赫斯引用的一项荷兰研究表明,在日本和欧洲,公司的平均生命周期是125年。另一项研究发现,在欧洲经济体国家中,公司的生命周期缩短的情况是:德国,从45年缩短至18年;法国,从13年缩短至9年;英国,从10年缩短至4年。近几十年来大规模的公司兼并与收购行动,是导致公司生命周期缩短的主要原因。不过,由于许多公司陷入困境,多数兼并与收购行动都起因于令人忧虑的销售状况,而不是战略收购。
同时,我声明是我并无意于探究成功的潜在因素——优秀公司的“好习惯”,我也不会像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那样,对德赫斯或彼得斯和沃特曼以及其他人作事后诸葛亮式的评说。他们依据合乎情理的标准,选出了特定公司作为成功的典范——这些公司后来由于完全不同的理由经历了困难时期。我的目的不是重新审视这些公司最初被视为“卓越”或“有远见”的原因。我感兴趣的是,它们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它们为什么倒闭?为什么失败?为什么不能再妙手回春?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我看来,当公司走向卓越时,它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养成影响其成功的坏习惯。当公司采取不良行为模式时,我们能够观察到,就如同人一样,这些坏习惯是后天养成的,不是天生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习惯有时会变得非常严重并使公司不能自拔。但是,坏习惯也可以改掉和克服,公司能够重新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转变经常是由危机引起的。如果你们愿意,坏习惯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我们暴饮暴食、不锻炼,甚至抽烟,但是,我们仍然认为我们做得并不过分,直到我们那颗弱小的心脏出了问题——这是令人警醒的危机信号。我们的坏习惯突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开始改吃色拉,每天步行五英里。就公司而言,危机出现的形式可能是新竞争对手的出现,市场份额的突然减少,或者技术进步导致公司落伍。诸如此类的变化能够招致厄运,也可能使公司改掉其不良的行为模式。
我们将看到,许多公司正积极约束其坏习惯,改变其行为,也会看到一些公司已经做到了并处在“康复”期。我们的观点是积极的:如果你愿意客观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你就能彻底改变自己。
那么,这些坏习惯是什么?我们将在后面各章中逐一进行详细阐述(图1—1对这些坏习惯进行了总结)。首先,让我们看看坏习惯在三家技术公司中的实际表现。
图1—1毁灭优秀公司的七宗罪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