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
经济学方法分析社会问题,往往能够另辟蹊径,得出很多有价值的结论或者解决方案。由于越来越多的人把经济学方法运用于非经济领域,看起来经济学好像在"侵略"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传统领地,并且真能分析出一些原来没有分析出来的东西,给人以新启示,使学科有新的发展,这种做法被有些人称为经济学
帝国主义。但是采用经济学方法分析问题的时候要小心一些陷阱。概括起来:
一是经济分析常用的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其他条件相同,往往难以得到满足。例如要分析中石油或者中石化汽油价格变化趋势,往往难以控制其他因素(例如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变化,天气变化,国际石油市场变化情况等等)。除非研究人员能够控制其他因素(至少是主要影响因素),否则预测出的价格波动趋势难以做到很准确。
二是后此谬误,也就是说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推断前面发生的事情是后面发生事情的原因。例如ZF可能采取了某项减少税收的措施,后来税收减少了,于是得出结论是由于减税,ZF的税收减少了。但是这可能是错的,因为可能老百姓收入下降也会导致ZF的税收减少。
三是1+1未必等于2,也就是说部分之和不总是与总量相等,经济变量尤其具有这个特点。一个孩子参加辅导班,成绩会上升从而会比其他学生更有考试方面的竞争力,但是每个家长都让孩子参加辅导班的时候,孩子考试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就消失了。所以对于个体来说合理的事情,对于整体未必合理,这个现象又被称为合成谬误。
我国农业谷贱伤农也是一个典型的合成谬误,虽然单个的农民辛苦劳作,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对他自己来说是个好现象。但是如果所有农民都这样干,最终由于农作物产量多于需求量,价格大幅度下降,农民反而会损失,严重的时候连本钱都收不回来。这种现象尤其需要三农决策者重视。
四是主观判断存在偏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缘,从而形成不同的主观特征。念书多的人往往迷信理论,成为理论知识的俘虏。读书少的人往往相信自己的经验。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带着有色眼镜。因此分析问题的时候,要对自己的主观判断有所警惕,学会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结论,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