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经济学导论
The Economic Way of Thinking,11e
著者:(美)保罗·海恩、彼得·勃特克、大卫·普雷契特科
译者:马昕 陈宇
字数:620千 定价:49.80
◆选题推荐: 熊秉元◆
◆审阅:张维迎◆
◆作序:道格拉斯·C·诺斯、梁小民◆
◆推荐:汪丁丁、夏业良、迟宇宙◆
◆西方及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经济转型国家最畅销的经济学通识教程◆
◆内容简介◆
本书是风靡国际的一部另类的经典经济学教科书。与当今流行的主流经济学教材不同,本书绕开繁复的公式、函数、运算,通过深入浅出的故事和饶有趣味的图画告诉读者:经济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中的各种决策息息相关。正如书名所揭示的,经济学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而本书的目的正是引导读者学会经济学推理方式,从而能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作为为非经济学专业学生撰写的一部“一学期学会经济学”的教材,本书被认为是经济学教材领域的一次根本性变革。不仅在英语世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同时被翻译成日文、俄文、保加利亚文、匈牙利文等多种语言畅销全世界,堪称经济学教育领域一部标尺性著作。
◆名家推荐◆
◆ 同现行的教材相比,本书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恰如本书标题揭示的,经济学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对这种思维方式的理解曾经是(今后也一直是)经济学对社会科学的革命性贡献,它有助于我们增进对周遭世界的理解。
——道格拉斯·诺斯,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保罗·海恩等人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我所读到的写给非经济学专业读者的最好的经济学教科书之一。
——张维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 这本书从思维方式入手介绍了各种经济学知识,从个人到社会、从微观到宏观、从主流的观点到非主流的看法、从历史到现实,可以说,这本书的内容相当全面,但切入点不同,组织与写作的方法也不同,让一般读者读起来更容易,理解起来也更容易。 ——梁小民,著名经济学家
◆ 海恩所关心的,不是狭隘的“经济活动”,而是更广泛的“人类活动”。……由探索人类活动之中,希望能归纳出生动有趣的“经济思维”。 ——熊秉元,台大经济系教授
The Economic Way of Thinking,11e
[此贴子已经被鬼魅魍魉于2008-7-29 18:19:19编辑过]
道格拉斯·C·诺斯序
(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华盛顿大学经济系主任)
经济学教材的革命
如果你的运气足够好,你偶尔会遇到这样的人,他的生活和行为与我们所宣称的理想完全一致。我是幸运的,保罗·海恩在1975年进入了我的生活。出人意料的是,这一切始于他给我的一封信,信的开头是这样的:
我会在这个学期末搬到西雅图来,我想在城里找一所大学或学院教经济学。这是两个独立的决定。在经济系求职一事无论成功与否,我都会搬到西雅图来。但是我觉得,教经济学——特别是教经济学导论课是我能做好的事,我会把这件事一直做下去。
我从1967年起担任华盛顿大学经济系的系主任,并努力将它办成全国最好的经济系之一。我对于“最好”的定义不仅包括学术声望,那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确立的,而且也包括对这所州立大学中的广大本科生施以有效而亲切的教育。校方对于优秀的教学只表示口头的褒扬,而薪酬制度仍然与专著的出版挂钩,所有同事都在努力发表专著,鲜有例外。担任系主任之后不久,我决定回到导论课的教学岗位上,看看我们做得究竟如何。结果令人沮丧,我发现情况跟我读本科的时候相比没什么变化。教材中充满了经济学理论的术语,解释什么是完全竞争模型,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理论,还有垄断,边际分析,各式图表随处可见。按照传统的讲法,我在第四讲中讲授完全竞争,并用美国农业的情况加以例证。课上到一半,坐在后排的一位同学对我所讲的大声提出异议。我觉得我应该教训他一下,就请他上台来讲他自己的观点。他走上讲台,谈起价格补助、牛奶营销法案、食糖生产补贴等等,遍及农业的各个方面,甚为精彩,且并不限于竞争模型。我逃回办公室,开始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教学方案。当我收到保罗的信时,我已经为此努力了数年。我回信问他,要是他来教,他会怎么做。下面是他回信的一部分:
我希望能在这样的学校里教书:那里的教员愿为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尽心尽力,并心怀热诚;他们会不断反省通识教育的性质和重要性,并把提供良好的通识教育视为己任;他们将会把自己的学科作为基地,大胆进入其他学科,而不是把自己的学科当作一座城堡,在里面享受清静的生活。在我梦想的学校里,所有人都应该达到某些核心要求;因为任何人都能列出一个受过通识教育的人应掌握的特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一所人文学院要想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知识共同体,就必然要求有某些共同的核心知识。对于这些核心知识,首先应该要求教员们掌握。(我常想,如果每位教员都要修本科生所有的必修课,而且同事们也将对他所开设的核心课程加以评估的话,那么全体教员的课程设置讨论就会更有成效了。)
保罗放弃了南美以美大学的终身教授职位,来到华盛顿大学做一名没有终身教职的讲师。到2000年3月保罗去世时,他仍然保留着这个职衔。我不知道我们现在是不是符合保罗心中对理想教员的期待,但我知道,改变了我校经济学教学方式的不是我们,而是他。他改进了本科生的教学计划,彻底修订了导论课程,并定期和研究生助教讨论如何改进教学质量。不仅如此,对于我们这些注重高质量的本科生通识教育的人来说,保罗始终是一种鼓舞和激励。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书体现了保罗处理经济学以及通识教育的方法。同现行的教材相比,本书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本书关注社会问题,更关注经济学推理澄清这些问题的方式,由此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此外,恰如本书标题揭示的,经济学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对这种思维方式的理解曾经是(今后也一直是)经济学对社会科学的革命性贡献,它有助于我们增进对周遭世界的理解。
每年秋天,我在给大一新生开的讨论班上都会专辟一节讲讲保罗这个人:他在神学院受的教育,他被授予圣职的仪式,他进入经济学之路,还有,他把严密的经济学和一种对社区以及社会福利的开阔而积极的关切结合起来的方式(毫无疑问,保罗的经济学是严密的)。他信奉个人自由,并认为有必要让有责任心的人担当起这份自由。他和他的妻子朱丽就是按照这一信条生活的。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1 12:04:18编辑过]
张维迎序
(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为什么没有免费的午餐
每个人每天都在做决策。普通人的决策如果出现失误,只影响其个人的得失。但公共决策的不当,就不仅影响个人,而且对整个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制定法律和政策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公共决策。2004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是一部重要的法律,该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
很明显,这一规定体现了侧重保护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的立法意图。就事后补偿受害人而言,这一点本无可厚非。但立法者可能没有认识到,任何法律都是一个激励机制,都在诱导人的事前行为。一个好的法律应该诱导所有利益相关者选择合理的行为,而不是只约束一部分人的行为。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以及事故导致的损害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机动车司机的行为,而且取决于非机动车驾驶人及行人的行为。加重司机的责任固然可以使司机开车更谨慎一些,但会导致其他人行路更加不谨慎。最后的结果可能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交通事故和受害人的损失。
该道路交通法实施后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一些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以获得赔偿,正反映了这一法律在激励机制考虑方面的欠缺。由此引起的反应和结果就是全国人大对该法律的修改。修改后的道路交通法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一方没有过失的,承担不超过10%的赔偿责任;如果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这一新的规定与原来的规定相比,加大了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的责任,显然更有助于减少交通事故,促进社会和谐。
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将于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离原来的道路交通法实施时间相距整整4年。这期间,我们的社会为此支付了不少额外的成本,仅仅全国人大为修改该法律的直接成本就不是一个小数字。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们的立法者和普通大众能多一点经济学知识,这样的学费本来是可以减少或者避免的。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理性决策的科学。它对指导我们做个人决策也许作用不大,但对公共决策的制定很有价值。这是因为,公共决策的制订是一个政治过程,人们对公共政策的不同看法,既可能源于认识水平,也可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就认识而言,不仅取决于立法者和政府官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而且也依赖于普通大众的认识,这在民主化的社会尤其如此。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认识法律和政策的后果,从而避免制订出事与愿违的公共政策;就利益而言,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也有助于人们看清那些隐藏在“公共利益”背后的私利动机,从而减少公共政策被利益集团俘虏的可能性。
什么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在我看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我们只能在不同的选择中权衡。个人选择需要权衡,公共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制订也要权衡。为什么没有免费的午餐?因为人的行为基本上是理性的。公共政策必须建立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事与愿违,导致整个社会的损失。计划经济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与个人理性不相容,所以一定失败。
现实中,人们总是喜欢免费午餐,这不是由于他们不理性,而是因为理性的人总是希望让别人为自己支付午餐费,除非制度规则使得他们没有办法这样做。比如说,当一些人希望政府控制价格的时候,他们的真实意图是自己为获得同样的东西少支付一些费用,而不是为了真正的公共利益;类似地,当一些人主张政府应该限制某些行业的准入的时候,他们的真实意图是保护自己的垄断地位,而非维护市场秩序。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一点,不断满足他们的要求,社会就会陷入“囚徒困境”:每个人都选择吃免费午餐,最后的结果是每个人都不得不支付比本来高得多的费用。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摆脱“囚徒困境”的制度,这个制度就是市场经济。价格,利润,企业家,是市场经济制度的核心。
中国经济改革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显示了市场经济在创造财富和改进民生方面的威力。但现在,反市场化的舆论很有市场。市场经济确实有不少弊病,其中最大弊病是:当你能享受到它的好处的时候,你可能看到的都是它的缺点;当你没有机会享受它的好处的时候,它也没有办法告诉你它的优点在什么地方。特别是由于政府或者某种强权的不恰当干预,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使市场经济表现为病态市场经济的时候,人们往往以为这是它本身的毛病。学一点经济学有助于我们认识清楚我们面临的问题的根源,从而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
保罗·海恩等人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我所读到的写给非经济学专业读者的最好的经济学教科书之一。我相信,如果我们的立法者、政府官员和参与公共政策讨论的普通大众能明白这本书中讲述的经济学常识,学习一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我们在公共政策的制订上就可以少犯一些错误,少一些合法但不合理的游戏规则。故此,我愿意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2008年3月28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1 10:47:30编辑过]
梁小民序
(清华大学EMBA教授,西方经济学在中国介绍和普及的第一人)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面对通货膨胀时政府采取的物价干预措施;面对经济学家喋喋不休地争论经济是否过热,人民币汇率该不该上升;面对个人理财中的各种困惑等等,连普通老百姓也感到需要了解一点经济学了。经济学本来就是解释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现象,并帮助人们做出理性决策的。像萨缪尔森、斯诺、贝克尔、曼昆这样的大牌经济学家都认为市场经济中每个公民都要学一点经济学。国外大学各个专业都把经济学作为必修课。而市场上普及经济学的著作车载斗量,甚至连为儿童写的都有。
学习经济学的最好方法就是系统地读一本教科书。市场上的经济学教科书太多了,这些书是为不同层次的人写的,选读哪一本教科书十分重要。作为非专业学习经济学的,就需要一本内容较为全面,又通俗易懂的,而这本《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就是适于大众阅读的书。
我们说这本书适合大众阅读,原因就在于它介绍经济学时的切入点不同。曼昆认为学经济学的目的是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换句话说,对公众而言,学经济学并不是要掌握那些深奥的理论或者学会使用数学、图表之类的工具分析经济问题,而是要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现实经济中的各种问题,并做出决策。经济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的?我们应该如何掌握这种思维方式?这正是全书内容围绕的中心。
这本书的特点之一在于它不是给你介绍一个又一个概念、一个又一个理论、一个又一个图表、一个又一个数学模型,而是从现实中你熟悉的事情出发,告诉你经济学家是如何思考的。这样,你就在不知不觉之中掌握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当然,经济思维本身也离不开经济学的基本内容。这本书从思维方式入手介绍了各种经济学知识,从个人到社会、从微观到宏观、从主流的观点到非主流的看法、从历史到现实,可以说,这本书的内容相当全面,但切入点不同,组织与写作的方法也不同,让一般读者读起来更容易,理解起来也更容易。这正是这本书另一个重要的特点。
本书是从堵车的例子开始的。堵车是全世界各个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都存在的情况。老百姓遇到堵车就是一个“烦”字,恨不得天下只有他一人开车;社会学家则是大讲汽车对人类的危害,自己开着车时却想着如何减少汽车的危害;会说的经济学家则说,堵车反映经济繁荣,政府领导有方,就差点高呼“我爱堵车”了。而本书的作者则认为,堵车表面的混乱之下隐藏着一种秩序;正因为有秩序,所以尽管堵车,车仍在行进,由此引出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正在于认识社会秩序。市场经济表面看来也是相当乱的,但是其中同样存在秩序。认识这种秩序,了解经济世界的运行规律,正是学会经济学思维方式的起点。后面就开始介绍市场上的协作,每个人的行为是如何无意识地相互合作的,合作中的游戏规则是什么,产权如何重要等等,继而展开全部内容。所介绍的内容都是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的事情,但每件事情用经济学的眼光看都与我们平常的感觉有差异,而你读过之后会发现有了新的视角,新的认识,对经济学了解得更多了,认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你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所用的事例主要是美国的。但中国与美国差异特别大,除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经济发展程度之外,主要是经济体制的差异。美国是完全市场经济,中国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而且,中国未来市场经济的模式也不会是美国模式,所以作者针对美国情况所做的分析就不一定都适用于中国。比如,作者与一般美国经济学家一样是反对政府限价的,但在我国市场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政府经济需要限价,如对春运火车票的限价,以及通货膨胀严重情况下的价格干预。这个问题就不仅仅是市场调节,而需要更多地考虑政治与社会因素。我们读这本书,学的是基本内容。如果能结合中国的现实做一点进一步的思考就更有意义,收获也就更大了。
2008年3月2日
于怀柔陋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1 11:00:14编辑过]
目 录
道格拉斯·C·诺斯序 经济学教材的革命 001
张维迎序 为什么没有免费的午餐 003
梁小民序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005
前 言 007
第一章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001
1.1 认识秩序 003
1.2 社会协作的重要性 004
1.3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004
1.4 智力工具——经济学家的技能 005
1.5 通过互相调节进行合作 007
1.6 游戏规则 008
1.7 产权作为游戏规则 009
1.8 经济学理论的偏见:缺点还是优点? 010
1.9 偏见还是结论? 011
1.10 没有理论就是糟糕的理论 012
简短回顾 013
问题与讨论 014
第二章 效率、交换与比较优势 017
2.1 好东西和坏东西 019
2.2 物质财富之谜 020
2.3 贸易创造财富 021
2.4 值不值?效率与价值 022
2.5 学会权衡:比较生产的机会成本 023
2.6 从专业化和交换中获益 025
2.7 为什么要专业化 025
2.8 从人际贸易到国际贸易,再到人际贸易 026
2.9 交易成本 027
2.10 降低交易成本的动机:中间人 027
2.11 中间人创造信息 028
2.12 市场作为发现过程 029
延伸阅读: 经济增长:专业化、交换和法制 030
简短回顾 032
问题与讨论 034
第三章 无处不在的替代:需求的概念 037
3.1 关于“需要” 039
3.2 边际价值 040
3.3 日常选择就是边际选择 041
3.4 需求曲线 042
3.5 需求法则 044
3.6 需求和需求量 044
3.7 需求自身也会变 045
3.8 所有事物都依赖于其他事物 046
3.9 通货膨胀导致的错误感觉 048
3.10 时间站在我们这一边 049
3.11 需求价格弹性 050
3.12 对弹性的思考 051
3.13 弹性与总收入 052
3.14 垂直需求之谜 053
3.15 所有稀缺品都必须以某种方式分配 053
3.16 只有钱重要吗?货币成本、其他成本和算账 055
简短回顾 056
问题与讨论 05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6 10:30:50编辑过]
第四章 机会成本与商品供给 063
4.1 对机会成本的复习 065
4.2 成本和行为相关,而不是和事物相关 065
4.3 我现在该干什么?“沉没成本”的无关性 066
4.4 生产者的成本作为机会成本 067
4.5 边际机会成本 069
4.6 成本和供给 069
4.7 供给曲线 072
4.8 供给自身也会变 073
4.9 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 074
4.10 志愿兵的成本 075
4.11 供给价格弹性 078
4.12 用成本论证正当性 078
简短回顾 080
问题与讨论 081
第五章 供给与需求(上) 085
5.1 市场是竞价的过程 088
5.2 交易成本,又来了 089
5.3 产权和制度 090
5.4 货币价格的协调作用 091
5.5 基本过程 092
5.6 竞争、合作与市场出清 094
5.7 改变市场条件 096
5.8 信贷市场 096
5.9 竞争源于稀缺性 098
5.10 过剩与稀缺性 099
5.11 市场过程和中央计划 099
延伸阅读: 时间偏好和利率 100
简短回顾 103
问题与讨论 104
第六章 供给与需求(下) 107
6.1 限价的冲动 109
6.2 价格固定时的竞争 110
6.3 正确的信号与错误的信号 111
6.4 想在城里找房吗?看讣告吧! 112
6.5 烈酒、烈性毒品:犯罪的动机 114
6.6 脱脂牛奶、全脂牛奶和强盗牛奶商 115
6.7 维持物价和过剩 115
6.8 供给、需求和最低工资 116
6.9 谁在纳税? 118
6.10 高价的体育,廉价的诗歌:谁之罪? 120
6.11 成本决定价格吗? 121
6.12 “退出者”发行了他们的第一张唱片 122
6.13 “山里有金子!”那又怎么样? 122
6.14 甚至连屠户都没这个胆子 123
6.15 为什么换一个便盆这么贵? 123
6.16 多修点吧,反正又不要钱 124
6.17 成本和所有权 125
延伸阅读: 正确地表述经济问题 126
简短回顾 129
问题与讨论 130
第七章 利润与亏损 137
7.1 工资、租金和利息:用合同事先确定的收入 139
7.2 利润:可正可负的收入 140
7.3 计算利润:哪些东西应该计入成本? 140
7.4 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的比较 141
7.5 不确定性:利润的必要条件 143
7.6 企业家 144
7.7 拥有剩余索取权的企业家 144
7.8 责任止于何处? 145
7.9 非营利机构 145
7.10 企业家与市场 146
7.11 仅仅是运气吗? 148
7.12 利润与亏损作为协调的信号:货币计量的作用 149
7.13 形形色色的投机 150
7.14 商业投机的结果 151
7.15 商品投机者和期货市场 151
7.16 预言家和亏损 154
7.17 小心专家 155
7.18 对竞争的限制 156
7.19 其他战线的竞争 157
7.20 关键资源的竞争 158
7.21 竞争与产权 159
延伸阅读: 折现与现值 159
简短回顾 165
问题与讨论 16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6 10:25:50编辑过]
第八章 竞争与垄断 171
8.1 什么人能称为垄断者? 173
8.2 其他选择、弹性和市场力量 174
8.3 特权和限制 175
8.4 受价者和觅价者 176
8.5 受价者的市场和资源的“最优”配置 177
8.6 竞争过程 179
简短回顾 182
问题与讨论 183
第九章 觅 价 187
9.1 定价的流行理论 189
9.2 艾德·赛克登场 190
9.3 净收益最大化的基本法则 191
9.4 边际收益的概念 191
9.5 为什么边际收益低于价格 192
9.6 让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193
9.7 那些空座位呢? 194
9.8 歧视价格制定者的困境 194
9.9 学校作为觅价者 195
9.10 一些价格歧视战略 196
9.11 艾德·赛克找到了一个办法 197
9.12 不满情绪及解释 198
9.13 午餐价和晚餐价 199
9.14 重新思考成本加成 200
简短回顾 201
问题与讨论 202
第十章 竞争与政府政策 209
10.1 竞争的压力 211
10.2 控制竞争 212
10.3 政府政策的双重性 214
10.4 低于成本销售 214
10.5 什么是适当的成本? 215
10.6 “掠夺者”和竞争 216
10.7 价格管制 217
10.8 “反托拉斯”政策 218
10.9 解释和应用 219
10.10 纵向限制:竞争或反竞争 220
10.11 选择范围 221
10.12 对于评估 221
简短回顾 223
问题与讨论 224
第十一章 收入分配 229
11.1 供给者和需求者 231
11.2 资本和人力资源 232
11.3 人力资本和投资 233
11.4 产权和收入 233
11.5 实际权利、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 234
11.6 预期和投资 234
11.7 人还是机器? 235
11.8 派生的生产性服务需求 236
11.9 谁与谁竞争? 237
11.10 工会和竞争 237
11.11 贫困和不均衡 238
11.12 为什么不均衡增加了? 240
11.13 重新分配收入 241
11.14 改变规则和社会协作 242
简短回顾 243
问题与讨论 24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6 10:26:35编辑过]
第十二章 外部性与权利冲突 251
12.1 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253
12.2 完美是不可企及的 253
12.3 协 商 254
12.4 通过裁定减少外部性 255
12.5 抱怨的房主 256
12.6 先例的重要性 257
12.7 剧变带来的问题 257
12.8 通过立法减少外部性 258
12.9 把成本降到最低 259
12.10 另一种办法:征收排放税 260
12.11 污染许可证? 261
12.12 效率和公平 261
12.13 泡泡法 262
12.14 权利和污染带来的社会问题 263
12.15 交通拥堵是一种外部性 264
简短回顾 265
问题与讨论 266
第十三章 市场与政府 273
13.1 私人和公共 275
13.2 竞争和个人主义 275
13.3 经济学理论和政府行为 276
13.4 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利 277
13.5 政府是必要的吗? 278
13.6 排除不付钱的人 278
13.7 搭便车问题 279
13.8 正外部性和搭便车 280
13.9 法律和秩序 280
13.10 国 防 281
13.11 道路和学校 281
13.12 收入再分配 282
13.13 自愿交易的管理 282
13.14 政府和公共利益 283
13.15 信息和民主政府 283
13.16 当选官员的利益 284
13.17 集中的收益,分散的成本 285
13.18 正外部性和政府政策 286
13.19 人们如何识别公共利益 287
13.20 囚徒困境 287
13.21 政治制度的局限 289
简短回顾 291
问题与讨论 292
第十四章 经济系统的整体绩效 297
14.1 国内生产总值 299
14.2 GDP还是GNP? 300
14.3 GDP作为国内经济创造的总收入 301
14.4 GDP不是经济中所有购买的衡量标准 301
14.5 GDP作为总的附加价值 302
14.6 附加价值是否总是正的? 303
14.7 零散问题:未出售的存货和二手货 304
14.8 总量波动 305
14.9 通货膨胀 305
14.10 货币计量的难题 307
14.11 1960年以来的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 307
14.12 什么导致总量波动? 310
延伸阅读: 国民收入核算的局限 311
简短回顾 314
问题与讨论 315
第十五章 就业与失业 317
15.1 失业和非就业 319
15.2 就业、没有就业和失业 319
15.3 劳动力市场的决定 320
15.4 失业率和就业率 321
15.5 成本和决策 324
15.6 失业和经济衰退 325
15.7 为什么失业盘踞不去? 326
15.8 菲利普曲线 328
15.9 通过假象降低失业率:通货膨胀和劳动力的误导 329
15.10 劳动力市场政策 330
简短回顾 332
问题与讨论 333
第十六章 货币供给 337
16.1 香烟作为货币 339
16.2 货币的演变 340
16.3 法定货币的故事 341
16.4 当今货币的性质 342
16.5 市面上有多少货币? 343
16.6 货币的制造 345
16.7 任何可以制造出来的东西都可以被销毁 345
16.8 信用和信任 346
16.9 受管制的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347
16.10 联储作为监督者和规则实施者 347
16.11 联储的工具 349
16.12 贴现率 349
16.13 公开市场操作 350
16.14 但是谁是真正做主的人呢? 351
延伸阅读: 那么黄金呢? 352
简短回顾 353
问题与讨论 354
第十七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357
17.1 经济大萧条 359
17.2 奇迹般的日本经济 360
17.3 经济衰退期间会发生些什么? 361
17.4 错误集群 361
17.5 货币的不良管理和错误计算 362
17.6 货币均衡 364
17.7 货币需求 364
17.8 为什么人们持有货币结余? 365
17.9 实际货币结余和期望货币结余 366
17.10 货币需求有多稳定? 367
17.11 实践中的货币政策 368
17.12 货币政策何时生效? 369
17.13 财政政策 369
17.14 适当掌握时机的必要性 370
17.15 联邦预算作为一种政策工具 371
17.16 未尽的事业 372
简短回顾 374
问题与讨论 376
第十八章 经济绩效与政治经济学 381
18.1 政治环境 383
18.2 任期和系列效果 383
18.3 无限赤字 384
18.4 为什么不是各级政府都如此? 386
18.5 货币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388
18.6 自由裁量和规则 389
18.7 谁掌权? 390
18.8 新一轮论战 391
18.9 未来会怎样? 394
简短回顾 395
问题与讨论 396
第十九章 国家政策与国际贸易 399
19.1 对国际贸易的说明 401
19.2 为什么贷方必须和借方相等 402
19.3 均衡和不均衡 402
19.4 国际不均衡的模糊性 403
19.5 不均衡是一种变相的政策评判 404
19.6 但是,这种情况会永远继续吗? 405
19.7 外汇率和购买力平价 406
19.8 布雷顿森林体系 407
19.9 固定汇率还是浮动汇率? 408
19.10 没有人知道 408
19.11 我们已经知道的问题 409
19.12 共同货币 410
19.13 个人利益、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 412
19.14 捍卫比较优势 413
19.15 全球化及其不满 414
19.16 公众意见的力量 415
19.17 特殊利益的力量 416
19.18 外包的争论:原声重现和分析 416
简短回顾 418
问题与讨论 419
第二十章 促进经济增长 423
20.1 谁富,谁穷? 425
20.2 历史记录 426
20.3 经济增长的源泉 427
20.4 外国投资 428
20.5 人力资本 430
20.6 石油来自于我们的头脑 431
20.7 经济自由度指数 431
20.8 私有产权的发展力 432
20.9 亚洲记录 432
20.10 亚洲之外 434
延伸阅读:国家间GDP比较的难点 436
简短回顾 438
问题与讨论 439
第二十一章 经济学的局限 441
21.1 经济学家知道些什么 443
21.2 不仅仅是经济学 444
前 言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拥有一批坚定而专注的追随者,30多年来一直如此。和主流教材相比,它无论在外观、内容以及阅读感受上都与众不同。
本书的确与众不同。
这本教材通过实例和实际应用向学生介绍经济学家的技能,甚至告诉学生怎样不思考,让他们看到大众在有关经济事务的推理中隐含的错误。本教材主要是为一学期的经济学概论课设计的,也可以用作份量较轻的经济学原理教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讨论了基本的微观以及宏观经济分析原理,并将其严格作为工具使用,而不是浅尝辄止。
有些导论课教材的作者常常急于展示经济分析的形式美,无意中可能用抽象的技术细节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一点可以理解。一位声名显赫的经济学家在他的经济学原理教材的第一章中强调,“经济学家构建模型”,事实上,我们的确都构建模型。但是,缺乏经验的大一新生未必能分享我们对于模型的激情。实际上,大多数新生在我们的课堂上坐着只是为了解决预备知识的问题。让我们来告诉他们,为什么他们坐在下面而我们却站在讲台上;让我们来告诉他们,为什么设计课程的那些人认为经济学是学习的一个重要领域。最后,经济学并不是关于生产函数、完全竞争均衡或菲利普斯曲线的学问。经济学解释的是节俭和交换的逻辑——是关于我们周围的日常世界的学问。使用本书的学生不是在学习结束时才知道这一点,他们在一开始就会知道。
保罗·海恩从不隐瞒他的教学方略。在此前的版本中,他坚持认为“我们必须从第一天起就告诉他们,经济学原理是如何从混乱中发现意义的,对于报纸、政客、别有用心的人和咖啡馆里自以为是的人们的各种论断,经济学原理是如何使之变得清晰、正确和有条理的。”30多年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教会学生们如何穿透那些无意义的胡说,进而理解我们这个复杂的世界。第11版继承了这一传统。
本书特色
这本教材重视思考和应用,充满了真知灼见,对于形式化的模型建构则着墨甚少。但是,请别误会我们的意思,本书对于经济学的探讨既非轻易,也不像在酒中羼水一样降格以求。第11版中以扎实可靠的讨论阐述了经济学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我们身边的日常世界,这些应用既富于探索性,又富于启发性。甚至有些职业经济学家也告诉我们,他们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经济学知识,而这是在他们拿到博士学位之后的事。
本书旨在提高学生的技能,使他们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一旦他们迷上了经济学,他们会在更高深的经济学课程中得到充分的机会来锻炼他们的建模能力。但愿学生们都能在这个奇妙的学科中继续他们的追求,如若不能,他们至少也能保留基本的经济学知识。
第11版的修订说明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保罗·海恩的孩子,也是他的教育遗产。阿尔钦(A. Alchian)和艾伦(W. Allen)合著过一本《大学经济学》(University Economics, 1972),已绝版多年,该书的产权观念和协同主义传统对海恩的这本书有深刻的影响。本书也具有奥地利学派的眼光,强调市场过程的动态性和企业性质。这些论题是由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 A. Hayek)、以色列·基尔茨纳(Israel Kirzner)以及默里·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提出的。这个新版本中还进一步讨论了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的公共选择理论以及居纳尔·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货币非均衡理论,等等。
第11版的具体修订情况如下:
● 产权的概念和作用放在第一章中介绍。
● 在第二章“效率、交换与比较优势”中对经济学意义上的好东西和坏东西以及经济效率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讨论。我们新增了一篇延伸阅读,向学生介绍有关经济增长的一些问题。
● 交易成本和中间人的作用改在第二章中介绍,并在后续章节中加以应用。(有关中间人和投机的讨论在以前各版本中放在第七章。这些内容已整合到前七章中,不再单列一章讨论。)
● 关于使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现在有了详细得多的讨论,分别放在第三章和第四章。同时,货币计量的重要性也放在这两章中介绍,并在后面的章节中深入讲解。
● 在第五章中,信贷市场作为供求关系的例子来介绍,在这一章的延伸阅读里介绍时间偏好和利率。
● 第六章新增了最低工资和农业价格补贴。
● 我们重新组织了第七章“利润与亏损”的内容。对职业投机者和期货市场的讨论也放在这一章。本章延伸阅读介绍折现。
● 从第十四章起,是宏观经济学部分。第十四章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是以前版本中最薄弱的章节之一,主要内容重新写过。现在,第十四章对GDP概念及其支出、收入和增值的衡量都有新颖而详尽的讨论。国民收入核算以及总量分析的局限性在第十四章新增的延伸阅读中有详细得多的讨论。国家间GDP的比较放在第二十章“促进经济增长”的延伸阅读里。我们觉得,对初学者而言,这一章放得比较靠后更容易接受,那时,对GDP概念会有更严密的讨论。
● 本书的一些使用者在讲完GDP这一章之后立刻转到讲失业的章节,这在此前的各个版本中意味着跳过了好几章(实际上,我们两位合作者之一多年以来就是这么讲的)。我们已经改进了这一不便之处,现在的第十五章就是以前版本的第十九章。
● 我们把第十六章有关美联储和货币供给的内容进行了重组。我们确信,对学生来说,这一部分的内容变得更好读了。我们增加了有关准备金制度、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的详尽讨论。有关金本位制的内容放在延伸阅读中。
● 第十七章用货币非均衡的理论讨论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对功能财政进行了批判。
● 我们对宏观经济学部分章节作了一些调整,第十八章“经济绩效与政治经济学”是前面论题的延续。
● 接下来的第十九章“国家政策与国际贸易”包括对全球化和外包的争论。
● 第二十章承续前面几章,讲述“促进经济增长”。我们在这一章后面增加了一篇延伸阅读,讨论国际比较的难点。
● 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部分所用数据截止至2003年。
● 最后,我们了解到一些学生请求在书末增加名词解释,我们乐意效劳。这一版增加了名词解释,包括了书中提到的100多个术语的定义。
致 谢
我们会一直对已经过世的保罗·海恩心存感激。我们也很高兴,一代又一代的学生都一直有机会从保罗的教材中学到知识。我们要感谢朱丽安娜·海恩为每一章配了压题照片。
我们要向那些评论过这本书较早版本的人们致谢,他们是:Terry Anderson, Yoram Barzel, Roger Beck, Robert Bish, Walter Block, Samuel Bostaph, Barry Boyer, Ronald Brandolini, Henry Bruton, Judith B. Cox, Arthur DiQuattro, John B. Egger, Theo Eicher, Mary Eysenbach, Horst Feldmann, Joe Furhig, Andrew Hanssen, Robert Higgs, P. J. Hill, Laurie Johnson, Thomas Johnson Edward A. Kaschins, Ronald Krieger, Charles Lave, Ian Laxer, Frank Machovec, Howard Miller, Glenn Moots, Charles Nelson, Marilyn Orozco, E. C. (Zeke) Pasour, Potluri Rao, Andrew Rutten, Haideh Salehi-Esfahani, Howard Swaine, Peter Toumanoff, Stephen J. Turnovsky, T. Norman Van Cott, Donald Wells, Sidney Wilson, Michelle Wyrick, Harvey Zabinsky, M. Y. (Zak) Zaki。
对新版提出了清晰、详细的评论的有:Paul Briggs (Windward Community College), Shawn Carter (Jacksonville State University), John McArthur (Wofford College), Tom Means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Reed Reynolds (University of Toledo)。对新版正文及其补充材料主动提出了有益的评论的是:Sam Bostaph, Art Carden, P. J. Hill, Ted Holmstrom, Mark Skousen。在此,我们对上列诸位的评论表示感谢。也许,我们不能使每一位都满意,但是,我们已经认真地考虑过他们的评论、建议和批评意见。书中错讹皆系合著作者之责。在市场经济中,如果管理不善,产权就可能会落入更有效的管理者手中,因此,我们努力把错误减少到最低限度,为本书增色。然而,信息从来都是稀缺的资源,所以我们欢迎读者的评论、批评和建议。请联系作者的电子邮箱:勃特克(pboettke@gmu.edu),普雷契特科(dprychit@nmu.edu)。
感谢Prentice Hall出版社的执行编辑David Alexander继续给我们提供出版机会,也要感谢经济学助理编辑Katy Rank对我们的鼓励,当我们被其他事务或是室外温暖的阳光吸引时,Katy总会适时地催促我们加快进度。感谢本书英文版的制作编辑Melissa Owens,感谢Marie McHale协助整理补充材料,感谢Elena Picinic协助营销工作。(我们还要借这个机会感谢匈牙利文第10版的各位译者。俄文版即将面世,日文第9版已经上市。翻译《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定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因为本书从头至尾都使用地道的英语,而且对于美国流行文化随手拈来,对译者而言必然颇为难解。)
我们还要感谢Isaac Dilanni、Nick Schandler、Chris Coyne及Peter Leeson,他们更新了本书使用的数据。
感谢J. M. Kaplan基金会、Atlas基金会及Earhart基金会多年来为我们的研究和教学提供财政支持,本书的修订也得到了它们的支持。
彼得感谢他的妻子罗丝玛丽和两个儿子马修和斯蒂芬。大卫感谢他的妻子朱丽和孩子们:索妮娅、艾米莉、安东尼和安娜。如果没有他们的爱、支持和理解,这项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我们喜爱经济学,我们更热爱我们的家人。
彼得·勃特克
大卫·普雷契特科
第1章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一个优秀的机械师能看出你的车有什么毛病,是因为他们知道,你的车在还没出毛病的时候是如何运转的。许多人觉得经济学问题令人困惑,是因为他们对于一个正常运行的经济系统没有清晰的概念。他们就像那些水平不高的机械师,只学过怎么修理那些运转不良的机器。
一旦我们把某种东西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对于那些熟悉的事物,我们就很难看清它的真面目,正所谓“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我们很少注意到社会中还存在着秩序,也认识不到我们每天赖以生存的社会协作过程。所以,开始学习经济学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先学会对我们每天都参与其中的社会协作的功绩感到惊奇。高峰期的交通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1.1 认识秩序
看到这个建议,你也许会大吃一惊:“高峰期的交通是社会协作的例子?难道它不是应该被用来说明丛林法则或是社会协作的崩溃吗?”完全不是。如果当别人说到“高峰期的交通”时,你头脑里想到的只是“堵车”,那么,你恰恰支持了前面提到的论点,即我们只注意到失败的情形,而把成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甚至都感觉不到了。高峰期的交通的主要特征是运动而不是堵车,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日复一日地加入到车流中,而且差不多都能到达目的地。当然,交通系统运转得肯定不完美。(又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呢?)但是,它毕竟还能运转,对于这一惊人的事实,我们要学会感到惊奇。
早上8点,成千上万的人离开家,钻进他们的汽车,奔向各自的单位。他们都是自行选择路线,没有和别人商量。他们的驾驶技术不同,对风险的态度各异,礼貌程度也千差万别。纵横交错的路网构成了城市交通的动脉和静脉,当这些尺寸、形状各不相同的私家车在其中行驶或是进进出出的时候,又有形形色色的卡车、公共汽车、摩托车和出租车加入进来,就像一个什锦盒。人们驶向各自的目标,一门心思只顾他们自己的利益,这并不一定是因为人们都是自私的,而只不过是因为没有人知道别人想去哪儿。关于其他人,每个人所能确知的仅限于周围为数不多的几辆车的位置、方向和速度。对此,还得加上一个重要的假设,就是别的司机也像他们自己一样努力地避免出车祸。当然,存在一些每个人都得遵守的基本规则,诸如红灯停车或是尽量接近最高限速行驶。差不多就是这么一回事。上面描述的整体安排可能会解决混乱,但我们也许会担心路上的汽车将变成一堆堆废铜烂铁。
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平稳有序的车流,如果你从高空俯视,甚至会感到一丝审美愉悦。下面所有独立运行的汽车,彼此首尾相接,车距狭小,然而并不碰撞,一旦有一点点空隙,旁边的车就会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突然并线,车距大的时候就加速,车距一小,就又慢了下来。高峰期的交通状况(或者任何时候的城区交通状况)确实是社会协作的巨大成果,而并非混乱与无序。
1.2 社会协作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熟悉交通,但几乎没有人把交通看成一种协作型的共同努力。通常,我们认为自己依赖于“经济”商品,但我们对社会协作过程的依赖要大得多。如果没有鼓励合作的制度,我们就不能享受文明的种种好处。1651年,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出版了《利维坦》(Leviathan),其中有一段话经常被引用:“在这种状况下,产业是无法存在的,因为其成果不稳定。这样一来,举凡土地的栽培、航海、外洋进口商品的运用、舒适的建筑、移动与卸除须费巨大力量的物体的工具、地貌的知识、时间的记载、文艺、文学、社会等等都将不存在。最糟糕的是人们将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将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
因为霍布斯相信人们都致力于自我保护和个人满足,因而只有强力(或源于强力的威胁)能使人们避免不断地互相攻击,他的著作仅仅强调了社会协作的最基本形式——远离暴力和抢劫。他似乎作了如下的假设:人们只要能不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也不侵犯他人财产,然后,那些能产生工业、农业、知识和艺术的积极协作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但是,会是这样吗?为什么该是这样呢?
1.3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我们享用的各式各样的服务和产品,需要经过复杂而互相关联的生产活动才能生产出来。那么人们是怎样互相激励,从而生产了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呢?甚至在圣人的社会中,如果每位圣人不想使自己陷入“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的生活,也得用一定的程序来诱导积极、恰当的协作。毕竟,在圣人们能够有效地帮助别人之前,他们必须决定“该做什么”、“在哪儿做”以及“什么时候做”。
自从霍布斯探究社会以来,已经过去了350年。霍布斯可能没能认识到这个问题对于理解“集体”生活有多么重要。因为,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相比,霍布斯时代的社会要简单得多,受到习俗和传统的束缚更多,而不大有迅速的、破坏性的变革。事实上,直到18世纪,才有一批思想家开始思索为什么社会能“运转”——个人在信息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追逐自身利益,不但没有造成混乱,反而形成了井然有序且成果丰硕的社会。
在18世纪的思想家当中,亚当·斯密(Adam Smith)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位,也是最敏锐的人之一。在斯密生活的时代,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都相信,只有统治者的精心筹划才能使一个社会免于混乱与贫困。斯密不同意当时的这种流行观点。但是,为了反驳这一观点,他必须描绘出他所观察到的社会协作过程。在他看来,这个过程不仅在政府关注缺席时能起作用,甚至当政府的政策不对时,这个过程还能消除错误政策的后果。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了他的著作,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简称《国富论》,并以此确立了“经济学之父”的声誉。他并没有发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但是他比前人更广泛地发展了这一思想,而且,是他将其首次运用于对社会变革和社会协作的综合分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8 11:04:23编辑过]
1.4 智力工具——经济学家的技能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到底指什么呢?正如其本身所暗示的那样,它指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结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曾经作过恰当的表述:
经济学理论并不是一些现成的可以用于政策分析的结论。它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智力工具、一种思维技巧,有助于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
但是,“思维技巧”又是什么呢?要把它既清晰又简练地描述一番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等你自己有了实践经验,你就知道它是怎么回事了。也许,它可以概括为由下述基本预设导出的一套概念:所有社会现象均源于个体的行为以及群体的合作,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基于他们预期的额外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
这是个相当概括的论断。所有的社会现象?没错。事实上,不妨在一开始就承认,经济学家认为他们的理论的解释范围并不局限于人们平日谈及社会的“经济部门”时所想到的事情。经济学不仅仅是关于货币、利润、商业和金融的学问,也不单是对人类竞争行为的研究。实际上,经济学研究人们的选择及其无意的结果——这些选择的非预期的副效应。高峰期的交通和国际贸易都能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研究,非营利组织、关注社会的慈善机构以及政府机关也可以。如果我们已经找到一种方法来解释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和美国农场局联盟的行为,为什么不能将其用于美国国税局和农业部呢?像社会团体一样,政府的各个部门也都是由个人组成的,而这些个人基于他们预期的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
不要误会,经济学理论并不是假设人人自私、物质至上、目光短浅、不负责任、一门心思向钱看。“人们基于他们预期的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这一预设并不意味着前面所说的那些。一切都取决于人们把什么东西看作收益和成本,以及他们把什么样的价值观与收益和成本联系在一起。经济学理论不否认慷慨、公益精神及其他美德的现实性或重要性。如果经济学家否认事实,那他们就成傻子了。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在使用过程中会关注三个方面:其一,个体的行为;其二,群体的合作;其三,前述两种活动的结果,不管这些结果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对个体行为的关注主要指节约和权衡,或者代价。节约意味着使用者最大限度地从资源中获取他想要的东西。稀缺使得节约成为必要。尽管有些人手里掌握着无限的资源,似乎没有节约的必要,但是,人都是要死的,所以时间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稀缺资源,对于钱多得不知怎么花的人来说也是如此。你在山上滑雪一周,就意味着这一周你不能去海边晒太阳,无论你挣多少钱,你都必须选择。甚至比尔·盖茨(Bill Gates)也得选择如何最好地使用他的时间和财富——下个月他是寻找更多的投资机会呢,还是到一个遥远的小岛上享受一次来之不易的假期呢?即使是他,也不能同时拥有一切,也要权衡轻重利弊。事实上,当他要决定挣来的又一个10亿美元该干什么的时候,他也面临权衡——选择。他是该把这些钱塞到床垫里呢,还是投资再建一家微软呢,或是拨给他的慈善基金?他的选择可能和你迥然不同,但有一点和你一样,就是他也得面对稀缺性的问题。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看到,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会澄清节约的过程,以及在稀缺性造成的约束之下的选择行为。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也澄清了很多重要而令人困惑的群体合作。如果说个体经济行为的核心问题是稀缺性,那么群体经济合作的核心问题就是存在大量互不相同甚至互不兼容的个人计划。我们通过节约解决稀缺问题。我们需要千千万万素不相识的人的合作,这是事实,我们通过参与协作过程来达到这个目标。城市交通的例子能同时说明这两个方面。当上班族规划行驶路线、考虑何时并线、决定绿灯变黄灯时该加速还是减速时,他们是在节约时间。而当他们在特定情况下作出他们认为最好的决定时,他们是在作选择。他们的行为通过一个过程得到协调,这个过程本身并不仅仅是所有人的行为的简单总和。没有人(也没有一个中央交通调度员!)能通过群体合作来控制这个过程,然而这个过程却能协调全部个人决策。尽管这个过程并不完美,但大多数人还是能成功地抵达目的地。
这就使得我们思考无意的结果这一观念。每个人都想到达各自的目的地,一路上都要不断作决定,都在路上与他人进行协作。但是,没有人计划过交通的总体流量。这一点不是哪一个人能控制的。就算有一个虚拟的中央交通调度员,也不可能通过详细指示每个人该怎么做来保证有序的交通。人们“不过是在开车”,他们无意的结果呈现为复杂的路况。很多时候,人们会问:“这种有序的情形是如何成为人们在各自追求自身利益同时所产生的副产品的呢?”正是这类问题的提出,激发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人们的节约行为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专业化(或者按照亚当·斯密的提法叫做劳动分工)是增加产出的必要条件,而产出的增长在近几个世纪又使得“国民财富”得以增长。但是,没有协作的专业化是通向混乱之路,而不是通向财富之路。人们只是按照自己的资源和能力,根据自己特定的计划追逐一己之利,与此同时,对旁人的利益、资源和能力几乎一无所知,而每个人自己的计划的成功又有赖于与旁人的合作,这样做能成功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或是解释亚当·斯密所谓的商业社会的神秘运转的时候,经济学理论常显得颇具启发性。斯密在《国富论》的开头写道:
分工一经完全确立,一个人自己劳动的生产物,便只能满足自己欲望的极小部分。他的大部分欲望,须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劳动生产物,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来满足。于是,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一切人都成为商人,而社会本身,严格地说,也成为商业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的生存都依赖于专业化和交换,成功的协作是一项特别复杂的任务。想想看,为了你今天吃好一顿早饭,有多少活动要进行精密的协作。你早上吃的麦片和面包要经过生产、加工、运输、分销等若干环节,农民、卡车司机、建筑工人、银行经理、超市收银员只是在这些环节中付出劳动的人当中的少数几个。(继续往下想,事情就更不可思议了:矿工采掘铁矿石炼钢,钢材制造卡车,卡车拉砖,用砖盖厂房,工厂生产拖拉机,拖拉机用来收麦子。关于生产农民使用的拖拉机,我们就可以写整整一本书来谈论其中涉及的无数个人和组织。)这些人怎么就会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正好做了适当的事呢?经济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从中逐渐成长起来。人们一谈到“经济”,多数人脑子里想到的可能就是商业社会。近年来,尽管经济学经历了帝国主义式的奇遇,它仍然能卓有成效地解释商业社会的运作。
1.5 通过互相调节进行合作
经济学理论主张,人们在追逐自身利益过程中的节约行为为他人创造了多种选择机会,社会协作是对群体合作过程中产生的不断变动的净利益之持续的互相调节过程。这是个很抽象的论断。我们不妨再回到交通的例子,这样可以使上面的论断形象一些。
设想一条双向四车道的高速公路,所有入口和出口都在右边。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挤在最右边的车道呢?既然必须从右边上高速,还得从右边下高速,为什么有些人还要开到最左边的车道去,难道他们不嫌麻烦吗?任何在高速公路上开过车的人都知道答案:最右边的车道因为有车辆不断进出,速度慢,车流常常受到阻挡,所以有急事的人都尽快离开这条车道。
他们会选择哪条车道呢?我们试图理解的是可能出现的总体情况,所以尽管我们不能预测某一个人的行为,我们仍然可以知道,人们将尽量平均地分散到其他三条车道中去。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如何发生的?答案正是对刚才所提到的群体合作过程中产生的不断变动的净利益之持续的互相调节过程的解释。人们对于每条车道的净利益都很敏感,随时准备离开较慢的车道,进入较快的车道。这样,原来较慢的车道就会变快,而原来较快的车道则相应变慢,直到所有车道的车速相当,或者,更准确地说,直到没有人认为能从改变车道中获得净利益为止。这一切发生得很迅速,且从不间断,比让在入口发高速票的人指定每辆车走哪条车道有效得多。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社会的其他方面。个体基于他们预期的净利益选择行为。他们的行为又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他人心中面临的选择的相关收益和成本。当一个行为的预期收益对预期成本的比率变大时,人们就多做点,反之,当这个比率下降时,人们就少做点。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钱越多越好,这一事实是社会协作机制的极其重要的润滑剂,对社会协作过程有极大的帮助。当人们用钱来衡量一项行为的收益和成本时,一点小小的变动就会使很多人改变他们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一改变的方向与其他人正在做的事更趋一致。这就是在分配各种可用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时,社会成员之间合作的主要机制。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
1.6 游戏规则
经济体制是人们追逐利益、互相协作的方式和手段,是由“游戏规则”决定的。在本书中,这个短语将反复出现。人们是充分利用稀缺资源,还是糟蹋这些稀缺资源,经济游戏的规则对解释这个问题大有帮助。
规则影响激励。以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为例,为什么国家联盟的投手要练击球而美国联盟的投手就不练呢?因为两个联盟的竞赛规则中对投手的规定不同:国家联盟的投手在比赛中要自己上场击球跑垒,而美国联盟用指定打击手代替投手跑垒。指定打击制度的存在就使得美国联盟的投手没有动力成为好的击球手。
不管“游戏”指商业、政府、科学、家庭、学校、交通、棒球还是下棋,“游戏”的参加者至少要粗通规则并同意遵守这些规则,否则“游戏”就无法进行下去。规则必须相当稳定。尽管规则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但还是得有相当程度的稳定性,这样人们才能了解规则,并依照规则行事。(试想,如果指定打击制度在一场美国联盟的棒球赛中突然被取消,甚至在一个赛季中途被取消会出现什么问题。)参加者常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理解并适应新规则。比如,最近在美国职业棒球联赛中裁判扩大了好球区范围,这样,球员就需要调整自己对坏球和好球的判断,相应地,他们要根据规则的变化调整击球策略。投手和捕手也要相应调整他们的策略。
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大多是依照他们了解并一致遵守的规则进行协作。当规则有争议、不一致或是不清楚时,“游戏”就倾向于崩溃。不单小孩子玩的捉鱼游戏、职业球赛是这样,生产和贸易也是如此。在20世纪90年代,中欧和东欧的几个国家试图从中央计划、官僚控制的经济体制过渡到分权的市场经济体制,它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在它们玩新“游戏”之前,缺乏一套清晰的、为各方共同接受的规则。如果你到国外去旅游,那里的文化和你的文化背景迥然不同,你又不通当地语言,这时,如果当地社会的游戏规则突然乱套,你会感到一定是出了什么事。人们不知道别人对自己期待什么,也不知道对别人该期待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会协作迅速崩解,原先互惠互利的交换让位于对新规则的观望,最糟糕的是,破坏性的争斗会占上风,最终会确立一套只对一方有利的规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8 11:06:10编辑过]
1.7 产权作为游戏规则
在大多数社会群体协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用规则来协调的,产权是这一整套规则中的一大部分,具有重要地位。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私有产权,即以法律所有权的形式把权利指派给特定个体。私有产权明确地界定谁在法律上拥有什么。假设你是一个私有产权所有者,那么,未经你许可,他人不得使用你的财产,也不得改变你的财产的物理属性。不经过你的同意,你的邻居不能把你的车开走,也不能在你的车上蹦蹦跳跳,不能重新喷漆,不能放掉轮胎的气,甚至不能给你的车装一套更好的音响。(当然,未经他的同意,你也不能把他家漂亮的院子轧坏。)此外,私有产权可以在自愿的前提下和其他商品或服务进行交换或交易。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下,你买一辆车,或者是买一包零食,都是产权的交换。现在,你获得了车或零食等物品的所有权,卖方获得了现金的所有权。
在社会主义经济当中,公民通常拥有消费品(诸如衣服、食品、收音机等等)的私有产权,但是,生产资料——自然资源、土地、工厂、机器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其他物质投入只具有社会产权。在此,所有权被法律指派给全“社会”,而不是指派给个人。社会产权不能自由交换。在这种制度下,对于全社会拥有的财产,没有哪一个个人在法律上有明确的权力进行处置。谁来决定一家社会(全民)所有的工厂应该生产小汽车还是卡车,轮船还是炸弹,扩大规模还是缩小规模,继续生产还是停产呢?(又得经过什么样的决策程序呢?)真的能指望“全社会”做出这些决策吗?不单单是对一家工厂,而是要对全部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进行决策。这样的决策能激励经济增长、促进繁荣吗?
正是通过决定某物在某种情况下属于某人,私有产权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和激励。但是,一个产权明晰的体制不可能一夜之间建成,而必然是一个长时段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法律、习俗、道德、技术、日常实践共同作用,才会建立起一种可靠的模式。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变革运动,必然意味着废除旧的产权,但并不意味着就能建立新的产权模式。这种运动的结果可能并不是市场协作,而是混乱。对前苏联的那些成员国来说,从官僚支配的经济向市场支配的经济转型之路是充满危险的,到处是凹陷的路面、冲毁的路基、滑坡,甚至还有地图上没标明的地方。
根据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清晰界定并严格执行的产权确实能够促进现存稀缺资源的有效使用。明晰的产权还能直接促使人们努力发现新资源、引进新技术以降低成本、开发新的才能和技巧。在下一章里,我们会证明,产权的自由交换还能增加交易双方的机会和财富。当然,经济衰退也是有可能发生的。资源的突然减少会降低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比如,想想20世纪90年代波斯尼亚和科索沃的内战以及随之而来的大屠杀对环境的破坏,2003年伊朗大地震中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同年巴格达的轰炸,甚至同年美国电网的暂时瘫痪造成的损失)。
1.8 经济学理论的偏见:缺点还是优点?
好,现在你可以学着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问题了。但是,有一点要注意,我们关于社会的理论既不完美,也不是没有偏见的。(你知道什么理论既完美又中立吗?)经济学理论并不提供没有成见的观点,既能顾及所有事实,又能对所有价值观一视同仁。回忆一下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经济学理论的基本预设,即所有社会现象均源于个体的行为以及群体的合作,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基于他们预期的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
难道这不正是一个带有偏见的视角吗?想一想,强调选择是否合理。选择在经济学理论当中的地位极其重要,以至于有人批评经济学假定人们会选择失业或贫困的生活。等到我们在后面讨论贫困和失业问题的时候,你可以自己作个判断,这种说法是中肯的批评还是对理论的误解。但是,毫无疑问,经济学理论试图解释这个世界,其假设就是世上之事都是人们选择的结果,特别是无意的结果。
经济学理论看重个体,这一点与重视选择密切相关。我们的日常语言常常将这二者混为一谈。因为实际上只有个体进行选择,所以经济学家在剖析企业、政府、国家等集体的决策时,总试图确定集体之中个人的选择。比如,你选择上你现在的学校,但是学校本身并没有“选择”收下你做学生。学校本身是由一群不同角色的人组成的,他们各有各的责任。事实上,是学校中的一些人以学校的名义录取了你。运动场管理员、秘书、差不多所有的教员和学生对录取你为新生可能不起任何作用。同样,不是微软、红十字会、纽约市、基地恐怖组织作选择,是那些集体中的个体作选择。(如果这些组织不是由一个个人构成,你能设想它们作决策吗?即使能,你觉得应该怎么解释这些组织的运行方式呢?会有一个富于洞见的新方式吗?)这就好比一个物理学得好的学生,他懂得我们的日常语言所谓的“日出”、“日落”,但他也知道是地球绕着太阳转使得太阳看起来升起或落下,同样道理,一个经济学学得好的学生应该很快就能懂得是个体在作决策和选择,而不是集体自身。
也有人批评经济学的思维是错的、误导人的,是因为经济学强调节约行为、算计心和目的与手段的一致性。经济学家假设人们在行事之前,心中先有一个目的,比较所有可行选择的预期收益和成本,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再犯。但是人们真的是这样算计的吗?与之相比,难道我们的很多行为不是更多地出自下意识的欲望和未经权衡的冲动吗?每个行为一定是为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吗?一定是对于一个明确界定的目标的追求吗?尽管经济学家并未声称人们什么都知道,也没说人们从来不犯错误,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确实假设人们的行为是在比较了收益和成本之后做出的,强调了人类行为的工具性,这样做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很多重要的活动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比如,一次热烈的谈话,或者一场友好的网球赛。
另一项针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指控是说它有亲市场倾向。这类批评让大家注意到了经济学理论的一个真正的、明显的特征,但这个特征也许完全不像它表面看起来的那个样子。经济学理论源于对市场和复杂交易过程的研究,多少年来,经济学家已经很清楚哪些条件会对交易成功与否产生影响。经济学家被指责有亲市场的偏见,这也许更应该看成是他们对某些社会制度和游戏规则的偏好,这些制度和规则能使人们在互相交换的过程中获益更多,能使生产效率更高,总之,所有参与者都能从中获益。
1.9 偏见还是结论?
上面说到的那些真的是偏见或者成见吗?我们为什么不能称其为信念(或者干脆就称其为结论)呢?经济学家通过观察稀缺性、选择、权衡及其结果来解释社会现象,不正是因为这些能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吗?物理学家说,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难道我们能说这是一种偏见吗?生物学家假设DNA分子控制机体发育,难道我们能说这是一种偏见吗?*
我们现在提出的问题很重要,而且很有意思*。但是我们不能继续进行深入的探讨,否则这个导论章节就会长得让人无法忍受。对我们三位作者来说,对任何种类的知识的探索都必然是从求知者一方的某种约定或信念开始的,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可能带着一个完全开放的头脑去接触世界,因为我们不是昨天刚刚出生的。无论如何,完全开放的头脑意味着完全空白的头脑,什么也学不到。任何讨论、探寻,甚至每一次观察都根植于信念,并从中生长出来。我们必须从某一个地方开始,头脑中也必然有一些现成的东西。即便是经济学家,也得面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选择和权衡。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在哪里,然后根据我们对真实性、重要性、有用性或启发性的信念往前走。当然,我们的判断可能是错的。的确,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总是错的,因为每个“正确”的陈述都必然遗漏或忽略大量正确信息。最详细的地图也是对现实的简化。
有些人建议用避开理论的方法来避免这种风险,对此我们不敢苟同。经济学是关于选择及其无意后果的理论。有些人嘲笑“空想的理论”,更愿意依靠常识和日常经验,这些人常常成为极端模糊和笼统的假设的牺牲品。常识可能会让人相信,抽大麻会导致将来吸食烈性的毒品,因为烈性毒品吸食者往往是从抽大麻开始的。然而,很多抽大麻的人从前都喝牛奶,那么是不是能推论出喝牛奶会导致抽大麻呢?即使牛奶含有大量能导致上瘾的L-色氨酸(火鸡里也含有同样的氨基酸),这样的“事实”本身也肯定不能证明某一事实是另一事实的原因。再想一想所谓的“超级杯赛效应”。财经记者经常报道在超级杯赛期间的一个有趣的事实:当国家联盟的球队赢得超级杯时,那一年道琼斯工业指数的表现就好,而当美国联盟的球队获胜时,道琼斯指数表现就差。直到1998年国家联盟的一支球队捧杯时,上面的结论一直有效。据说现在这个结论八成有效。有什么效呢?国家联盟获胜后道琼斯指数好,国家联盟失败后道琼斯指数差,这一事实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关于金融市场和道琼斯指数的深入见解。超级杯赛的结果并不一定会引起(或“导致”)股价的上涨或下跌。如果你仅凭事实之间的关联和统计相关性就认为其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就会沦为这种极其平常而又完全错误的推理的牺牲品。事实上,这可能只不过是个巧合。
1.10 没有理论就是糟糕的理论
这一点很简单,但很重要。我们能观察事实,但必须用理论来解释其原因。要用因果理论把相关事实和不相关的事实区分开来(这样,尽管多数抽大麻的人以前的确喝牛奶,喝牛奶也未必就是与解释抽大麻相关的事实;类似地,超级杯赛可能也和华尔街那些人没有关系)。实际上,在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当中充满了理论,我们才能从纷乱扰攘的世界中发现意义。事实上,我们观察的只是我们所“知道”的一小部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其余部分我们用所持的各式理论补足:狭窄的或宽泛的,模糊的或精确的,普适的或特殊的,经过缜密推理的或只是含混认知的,经过仔细检验的或未经仔细检验的。
当学生们发现经济学理论令人困惑且冗长乏味时,我们越来越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经济学家想教给他们的东西太多。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疑虑,我们才写了这本教材。本书写作的宗旨很明确,就是要事半功倍。本书围绕一组概念展开讨论,这些概念共同构成了经济学家的知识工具箱。这些工具,实际上也就是技能,与我们前面讨论过的基本预设有密切的联系,虽然为数不多,但是用途极其广泛。它们能解开诸多谜团,比如汇率、通过亏损实现盈利的公司、货币的本质、“同一”商品定价不同,等等。通常认为,解开这些谜团是经济学家的分内之事。但是,这些工具也能解释一些通常被认为不属于经济领域的事情,比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政府运作、大学领导的行为,你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读到对这几点的讨论。
然而,经济理论本身并不能回答任何有趣或重要的社会问题,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要补充其他领域的知识:历史、文化、政治、心理以及塑造人们价值观和行为的社会制度。仅仅学习经济分析的技术并不难,而要把这些技术应用于无限复杂的社会实际问题则难得多,至于要用得明智、有说服力甚至出神入化,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最好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学学生不仅仅是匠人,他们能把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运用自如。
现在就担心经济学理论的应用总是很难且有不确定性,未免为时过早。本书的首要目的是使你能开始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问题,我们相信,一旦开始就不会停止。经济学的思考会让人上瘾。一旦你习惯了经济学推理的原则,并把它变成你自己的工具,你就会发现它大有用武之地。你会注意到,很多关于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文章或言论都是真知灼见和胡言乱语的混合物。你开始“突破常规的框框”想问题,这是一种珍贵、强大且有益的知识技能。
简短回顾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由社会理论家创造出来,是为了解释人与人之间产生秩序和协作的原因,因为从表面看来,群体间的合作不甚协调,人人都追逐自己的利益,完全不顾及自己合作伙伴的利益。经济学是关于选择及其无意后果的理论。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基本预设是:所有社会现象均源于个体的行为以及群体的合作,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基于他们预期的额外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只有个体进行选择。他们可能会自己作决定,也可能因为在集体(家庭、企业、政府机构等等)中与他人合作而作决定。但是,这不应该使我们忽略下述事实:以集体名义的选择实际上是由个体做出的,而这些个体都在实现各自计划和目标的过程中权衡利弊、节约资源。人们因为资源稀缺进行节约,这为他人创造了多种选择机会,他们的行为产生不断变动的净利益,群体间对净利益的持续互相调节又使得合作更加默契。
经济学理论在研究人类行为和协作的时候,特别重视个体的选择。个体一直在比较预期的额外收益与成本,我们常常称之为节约。尽管这种视角有偏见和局限,但是,若要理解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理论是必不可少的。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还强调游戏规则的重要性,以及游戏规则影响我们选择的方式。产权是指通过法律来指定稀缺物品的所有权,它是游戏规则的一个关键要素。社会产权是把所有权指派给全社会,而不是个别人。但问题在于,社会自身并不能做出选择或决策,只有个体才可以。私有产权制度把所有权指派给特定的个体,产权可以自由交易。正因为如此,私有产权能使我们对机会和选择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基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8 11:08:21编辑过]
第2章 效率、交换与比较优势
经济学家普遍支持自由贸易,然而长期以来,在西方世界,贸易的名声不佳。这大概是因为人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即仅仅通过交换不可能有真正的收获。农业和制造业被认为是真正生产性的行业,因为它们能创造出新事物,一些额外的东西。但是,贸易只不过是用一种东西交换另一种东西。这似乎能推论出,商人从贸易中得到的利润,就相当于他们在对全社会课某种税。农民和工匠付出辛劳,得到所谓的真实产品,并从中获得工资或其他利润,所以,他们的收入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名正言顺的;换句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是商人就不一样了,他们什么都不种就坐收果实;他们的活动看起来什么也不创造,却能得到报酬。所以会有人认为,贸易就是社会渣滓,典型的无效率。
这种论证方法会引起很多人的强烈共鸣,他们还对商人保持着古老的敌意,这种敌意表现为对“中间人”的不信任。人们常常想绕过中间人,把中间人看成一种合法的强盗,他们被授权在贸易高速公路上向每一个过路人强行索取一定比例的费用,走到这条路上来的人不是极其愚蠢就是不幸之至。(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人们有不经过中间人的自由;但是,人们多数情况下还是会选择使用中间人的服务。)
无论“贸易是非生产性的”这一观念是多么古老,多么根深蒂固,它毕竟是完全错误的。“生产性”一词所有的能应用于农业和制造业的正面意义,无一不能应用于贸易。交换是生产性的!这是因为交换有助于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
私有产权的交换是市场过程的起源。这一章探讨人们自愿进行商品和服务贸易的核心原因。我们将论证贸易能增加各方的财富,也能带来效率。我们会向你介绍你的第一张图表——生产可能性边界。图表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权衡利弊,澄清专业化和交换过程中的财富增长。
2.1 好东西和坏东西
合作性质的交换行为,从根本上说,就是双方同意互换产品和服务的产权——所有权。你在路边小店买了桔子,你才有机会享用这些桔子,店主才能按照他认为合适的方式支配你付给他的钱。原来是他的东西(桔子),现在是你的;原来是你的东西(3美元),现在是他的。我们在很多日常购买行为中都不会有白纸黑字的书面合同。(很明确,桔子现在是你的。)而在其他一些购买行为中,比如买房、买车、租一套公寓,我们就得起草合同、契约,对谁拥有什么及财产如何使用做出明确规定。
经济学家经常被日常的商品交换迷住,谢天谢地,我们对好东西有很明确的定义。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如果某物在选择者眼里多多益善,那它就是好东西。就这么简单。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这个概念,即区分“免费品”和“稀缺品”。免费品是不用付出代价就能获得的东西;稀缺品则必须以别的东西为代价才能得到。
比如,你自愿买桔子,说明桔子对你而言是好东西,同时,它也是稀缺品,因为你以你认为有价值的某种东西(3美元)为代价换取了桔子的所有权。你的室友愿意排队领取“免费”音乐会票,说明这些票对她而言是稀缺品。她愿意以时间为代价换取这些票,而这些时间本来能做其他她认为有价值的事情。这么说吧,如果某人必须付出代价才能得到一个东西,那它就是稀缺的。
一个东西仅当不需代价就能获得时才是免费品。免费品不大容易想象,但确实存在。其实这只是个语境问题。对装着水肺的潜水员来说,空气是稀缺品,但对大学课堂里的学生来说则是标准的免费品。温暖的热带阳光对巴哈马群岛土生土长的孩子来说是免费品,但对从密尔沃基出发去热带度寒假的一家人来说则是稀缺品。
要是所有东西都是免费品就好了!那样就没有人有稀缺性的问题,没有人要付出代价,也没有人需要权衡或选择了。我们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天堂就常常被描绘成这样。问题是,我们在人间,就得面对稀缺性。我们不能想要什么就一下子都能得到。我们必须选择。
不仅如此,还存在经济学意义上的“坏东西”。如果好东西是多多益善,那么,你一定已经猜到了,坏东西就是越少越好的东西。夏天的蚊虫叮咬、洛杉矶的烟雾、“9.11”的恐怖,就是坏东西的一些例子。别忘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好东西和坏东西的概念都是主观的。以我们两位作者为例,勃特克讨厌蓝草音乐*,而普雷契特科则很喜欢。我们无法确知保罗·海恩对这种音乐是爱憎分明还是持无所谓的态度。一个人认为是坏的东西,在另一个人看来很可能是好东西,对第三个人也可能无所谓好坏。
2.2 物质财富之谜
一般说来,所谓贸易就是在市场中交换稀缺品。如果我们要证明贸易创造“财富”,最好先澄清“财富”这个词的意义。
财富是由什么组成的?你的财富都包含哪些东西?很多人不假思索地就习惯性地认为经济系统创造“物质财富”,像奔迈掌上电脑、太阳工作站、约翰·迪尔拖拉机、福特小货车、马丁吉他、尚彬烤箱、金宾威士忌、任天堂掌上游戏机和哈里·波特小说之类的东西。但是,除非某个人认为这些东西有价值,它们才能称之为财富。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财富就是人们认为有价值的任何东西。
价值是选择者眼中的价值。我们想起来了,佛陀一无所求,这正是他拥有的很重要的东西。既然他已经找到了他想要的,他的财富就已经大大地增加了。他已经证得涅槃。但是,不同的人可以有也确实有不同的价值观。额外的水对一个想要浇地的农民来说是额外的财富,而对一个遭受密西西比河水灾的农民来说就不是财富。两尺高的新雪对滑雪胜地的老板来说是额外的财富,对一个道路清洁工来说大概只是一个会把腰累断的负担。手风琴对一个波尔卡乐队的乐手来说是财富,对重金属乐队来说就不是。
经济增长并不在于生产更多的东西,而在于生产更多的财富。当然,物质的东西能对财富有所贡献,而且很显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财富的生产也很重要(手风琴是用某些物质材料做成的,雪也可以用造雪机生产)。甚至像健康、爱和心灵的宁静这类“非物质”的东西也有某种具体的物质表现。但是,财富的增长和物质产品的体积、重量或数量增长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抛弃“财富=物质的东西”这一见解,它讲不通,而且会妨碍我们理解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专业化和交换,而这些正是亚当·斯密所谓的商业社会的核心。
2.3 贸易创造财富
对贸易的怀疑至少可以上溯到亚里士多德。这些怀疑倾向于认为,自愿的交换总是(或应该是)等值交换。其实反过来才对:自愿的交换从来就不是等值交换。如果是的话,交换就不会发生了。交易双方互相合作,都得到了获得更大价值的机会。对于双方来说,获益的机会就是一种激励。在信息公开且自愿的交换当中,双方都期待通过放弃某种价值较小的东西来获取某种价值较大的东西。如果杰克用自己的篮球向吉姆换取棒球手套,就表明杰克认为手套比篮球价值大,而吉姆认为篮球比手套价值大。我们观察到,人们都是以一种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为代价,自愿换取另一种他认为价值更大的东西。从任何一方来看,交换都不是平等的,因为双方对价值的判断不一样;否则,他们就不会重新安排篮球和手套的产权(“现在手套是你的了”)。而这正是贸易的生产性的根源。杰克的财富比以前多了,吉姆也一样。交换是生产性的,因为双方的财富都增加了。
“不对,”教室后面传来一个爱争辩的声音,“财富没有增加。杰克和吉姆感觉比原来好,这没错;他们可能更高兴,仅此而已。但是交换并没有生产出什么,还是一个篮球和一只棒球手套,不管新主人是谁。”
是的,交换是没有生产出什么新东西。但究竟什么是生产呢?我们立刻会想到工厂、投入的原材料、工人们的汗水和辛劳、最终产品的包装。我们只想到了生产的技术性因素——仅仅看“常规”。我们还忽略了另外一点,就是棒球手套和篮球的制造商试图在技术上把这些材料重新配置,做成更有价值的组合。他们试图增加价值,这才是经济因素,这也是厂商制造它们的根本原因。这只需要突破常规想想。
用篮球换手套没有制造出什么新东西——这并不需要另外的高难技术——但确实制造出了一种双方都认为更有价值的新模式,这就是他们开展贸易的原因。它增加了双方的价值和财富。不妨把交换看成是另一种生产方式,杰克把篮球作为“投入”,得到棒球手套作为“产出”;吉姆则把手套作为“投入”,把篮球作为“产出”。
每个人都用一种有价值的东西换取另一种更有价值的东西。每个人都发生了成本。实际上,任何选择或行为都伴随着代价,一个被舍弃的机会。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获得某物的成本就是获得它必须付出的代价的价值。为了强调,我们称之为机会成本。杰克认为篮球有价值,但他自愿用篮球作为代价换取了他认为更有价值的手套。吉姆认为手套有价值,但他用手套作为代价换取了他认为更有价值的篮球。每个人都认为收益大于成本。他们都享有净收益——财富的增加。
这种额外的收益是从哪儿来的?如果杰克在交易之后享有更多财富,看起来这额外的收益一定来自吉姆。但要知道,吉姆也享有更多的财富。这不可能是从杰克那里拿走的。正相反,自由贸易是一个机会,能同时为交易双方创造更多的财富。每个人在交换中合作,就能找到一个增加自己财富的方式。
这一生产性过程(交换)的结果是双方的产出的价值都比投入的价值大。要使一项活动有生产性,不需要别的什么了。交换扩大了真正的财富。如果双方想得到更多他们想要的东西,这是一个高效的方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9 9:50:25编辑过]
2.4 值不值?效率与价值
经济学家常把效率挂在嘴边。现在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一辆车每加仑油能跑25英里,另一辆车每加仑油能跑75英里,哪辆车效率高?初看起来,好像跑得多的必然意味着高效率。在某种技术性意义上,没错。同样是1加仑汽油的“投入”,“燃料效率”高的车能跑的里程就多,即有更大的“产出”。而那些数字,所谓的“客观数据”,是潜在购车者的重要信息。但是,决策者肯定会问另一个问题:“值不值?”毕竟,燃料效率越高,车的成本也越高。在作决策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权衡所有预期的额外收益与预期的额外成本。
要买每加仑汽油能跑较多里程的车,就会有额外的成本,这对于买车者而言是一条重要信息。假设每加仑汽油能跑75英里的车卖8万美元,而每加仑汽油只能跑25英里的车卖2万美元。多数潜在的买主也许会感到前者虽然比较能出里程,但不值这个价。对他们来说,买这种车的额外成本超过了节约燃料带来的额外收益。效率的技术性定义(比如每加仑汽油能跑多少英里)只关注客观数据,并不能解释决策者赋予投入和产出的价值。经济学家的效率概念——为了强调,他们称之为经济效率——从决策者的角度比较额外收益和额外成本。如果决策者判定预期的额外收益超过了预期的额外成本,就称这个决策或行动计划是有经济效率的。
简单地说,“值不值”这种问题问的就是经济效率。我们对此的回答可能因人而异。办公室里,一个员工开车来上班,第二个坐公共汽车上班,第三个骑车上班。每个人都对额外的成本和额外的收益进行比较,然后选择他们认为最好的交通工具。每个人都在追求一种“有经济效率”的上班方式。他们在办公室里对哪种上班方式最好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说到底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一致。
的确如此。对某些问题,经济学家无法给出确定的回答。比如,问“哪一个更有效率,护理学位还是哲学学位?手机还是固定电话?砍光树林还是有选择地砍伐?”事实上,问题要是都这么提,就没意义了。一切都取决于实际情况。
我们的价值观决定了我们对效率问题的看法。社会上对于某个特定项目的相对效率的争议,往往是对某种东西是相对有价值还是相对没价值的争议。了解这一点并不能解决任何争端。但是,如果连争的是什么都不知道,那么解决争议肯定就会更加困难。
问题不在于“哪一个确实效率更高”,而是“谁有权做出某个特定的决策”。钻出睡袋然后爬山,这对于一个想着晚上钻进睡袋睡觉并且在寻找两点间最短距离的人来说,无疑是极端恶劣的无效率。登山爱好者肯定会一个劲地反对这种看法。但是,这并不会引发社会冲突,因为我们都同意,一个人应该有权决定自己度假时露宿山顶更有价值,还是在床上睡觉更有价值。只有当我们对谁拥有哪些权利意见不一的时候,才会激烈地辩论某种做法是不是“真”有效率,比如,砍光树林或露天采煤。或者,在一个自然资源迅速消耗的世界上,一辆汽车只坐一个人这一普遍现象是不是“不可思议的无效率”。
在游戏规则建立起明晰和有保障的产权的同时,它也暗中决定了用什么样的程序来衡量预期的成本和收益,以达到决策目标。在寒冷的冬日,如果妈妈打开窗户,同时又开空调,那么,只要她对她所使用的资源有无可争议的支配权,她就是在有效率地使用资源。另一方面,如果她是在给别人的房间降温,或者如果别人在给她交采暖费,她的产权就要受到挑战。这样一来,虽然妈妈按照她的意愿对房间作了如此这般的安排,但事情却不再是看她的这种安排有效率与否,而是看她是否有独一无二的权利来衡量她的行为涉及的投入和产出的价值。
当产权明晰、稳定且可交换的时候,稀缺资源的价格会反映出其相对的稀缺程度。后面几章会讲到决策者怎样用价格信息来追求效率。指责价格是“错的”,不反映成本和收益的真实价值,这就等于否定了整个市场过程,而价格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制订的。这不是对效率的批判,而是对现存的产权体系及总体的游戏规则的批判。
2.5 学会权衡:比较生产的机会成本
经济学家可以肯定地说,个体之所以自愿进行交换,是因为他们认为值得。他们认为交换是增加财富的高效率的方式。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把这个问题想得深一些。
琼斯住在榆树街,他生产两种啤酒:淡啤酒和黑啤酒。每个季度他能生产10加仑优质淡啤酒或5加仑优质黑啤酒,或这二者的任意线性组合。图2-1左边表示的是琼斯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琼斯在一定的资源和能力条件下所能生产的淡啤酒和黑啤酒的最大组合。
布朗住在橡树街,她也生产淡啤酒和黑啤酒。按照她的资源和技术,每个季度只能生产3加仑优质淡啤酒或4加仑优质黑啤酒,或这二者的任意线性组合。我们在图2-1的右边画出了布朗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假定琼斯的淡啤酒的口感和布朗的淡啤酒一样好,黑啤酒也一样。
初看上去,琼斯酿酒的效率较高,无论是淡啤酒还是黑啤酒。毕竟,两种酒他生产的都比布朗多。但是生产能力本身并不能衡量效率。我们必须比较代价和收获,因为两种啤酒都不是免费品。换句话说,我们必须看生产淡啤酒和黑啤酒的机会成本,并对琼斯和布朗的机会成本加以比较。
图2-1 简单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注:这两幅图画的是琼斯和布朗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果琼斯专门生产淡啤酒(10加仑),而布朗专门生产黑啤酒(4加仑),然后琼斯以3加仑淡啤酒向布朗交换3加仑黑啤酒,双方就可以享有超过原先各自生产可能性边界的产品组合。
那么,琼斯的生产成本是多少?假设琼斯决定只生产淡啤酒。他可以生产10加仑。但他要以生产5加仑黑啤酒的机会为代价。这就是他酿制10加仑淡啤酒的成本。他为了生产1加仑淡啤酒,就要以生产1/2加仑黑啤酒的机会为代价。(反过来,假设琼斯只生产黑啤酒。他可以生产5加仑,但他要以生产10加仑淡啤酒的机会为代价。为了生产1加仑黑啤酒,他放弃了生产2加仑淡啤酒的机会。)如果布朗只生产黑啤酒,她可以生产4加仑,但是要以生产3加仑淡啤酒的机会为代价。为了生产1加仑的黑啤酒,布朗要以3/4加仑淡啤酒为代价。(类似地,布朗生产1加仑淡啤酒的代价是4/3加仑黑啤酒。)
我们把这些信息列在表2-1中:
酿酒商 黑啤酒(加仑) 淡啤酒(加仑) 黑啤酒的机会成本 淡啤酒的机会成本
琼斯 5 10 2加仑淡啤酒 1/2加仑黑啤酒
布朗 4 3 3/4加仑淡啤酒 4/3加仑黑啤酒
表2-1
现在,我们要问一个重要的问题:谁生产淡啤酒的机会成本相对较低?答案就在表里,是琼斯。他的代价是1/2加仑黑啤酒,而布朗为了酿1加仑淡啤酒需要放弃4/3加仑的黑啤酒。和布朗相比,琼斯是机会成本较低的淡啤酒生产商。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琼斯在淡啤酒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和布朗相比,他生产淡啤酒的效率更高。
我们得出了琼斯是效率较高的淡啤酒生产商的结论,这可能不会使你感到惊奇。但是,和琼斯相比,布朗是效率更高的黑啤酒生产商!注意,布朗生产1加仑的黑啤酒的成本是3/4加仑淡啤酒,而琼斯要用整整2加仑淡啤酒才能生产1加仑黑啤酒。和琼斯相比,布朗是机会成本较低的黑啤酒生产商。酿制黑啤酒是布朗的比较优势。
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各自会作何选择,就好像他们在岔路口一样。走了这条路,就不能走另一条路。琼斯可以选择生产淡啤酒,也可以选择生产黑啤酒。他生产1加仑黑啤酒(选了这条路)意味着以第二种机会——生产2加仑淡啤酒(放弃的那条路)为代价。布朗也面临类似的选择,但是她的成本就不一样了。对她来说,生产1加仑黑啤酒的成本只有3/4加仑淡啤酒。这就是机会成本的含义。
2.6 从专业化和交换中获益
只需稍作分析,我们就能知道琼斯肯定是成本较低的淡啤酒生产商,布朗是成本较低的黑啤酒生产商。如果他们都专门从事各自擅长的生产(因而也是相对高效率的生产),并彼此开展贸易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比如,假设琼斯在城里的家庭啤酒作坊供货商那儿遇见了布朗,并交流了酿酒经验。一番商谈之后,他们达成了如下协议:琼斯只生产淡啤酒,布朗只生产黑啤酒,然后进行一对一的交换。琼斯将用3加仑的淡啤酒向布朗换取3加仑的黑啤酒。
3个月过去后,琼斯把10加仑淡啤酒装了瓶,布朗也把4加仑黑啤酒装了瓶。双方都专门从事有比较优势的生产。注意,在图2-1中,原先他们各自受到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约束。但是,当他们完成3加仑淡啤酒对3加仑黑啤酒的贸易后,双方享有的啤酒组合都超出了原先的边界。琼斯得到了更多他想要的东西,他的财富增加了,现在他有7加仑淡啤酒和3加仑黑啤酒,原先他自己做不到这一点。布朗的财富也增加了,她现在有3加仑淡啤酒和1加仑黑啤酒,原先她自己也做不到这一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20 13:14:11编辑过]
2.7 为什么要专业化?
专业化是“追求比较优势”的另一种说法。现在我们要理解专业化的动机。人们追求专业化是因为这样做能增加他们的财富。专业化使得生产者能通过贸易获得那些若他们自己生产要花费更多的产品,从而扩大其生产可能性,市场经济的规则允许人们用这种方式交换他们的私有产权。这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至关重要,经济学家把这叫做“比较优势法则”。比较优势解释了专业化的动机,也解释了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这也说明了人们为什么不愿做“三脚猫”,而要从事高度专业化的职业,比如会计、护士、演员、飞行员、木匠、牙医、码头工人、教师、管工甚至职业杀手。通过从事他们自认为有比较优势的专业活动,人们期待享有更多财富(更多他们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如果你自问:“我学什么专业好呢?毕业以后会有什么样的机会呢?”你就已经问了一个关于你自己的比较优势的问题。
2.8 从人际贸易到国际贸易,再到人际贸易
在我们的故事里,很明显,琼斯和布朗都从专业化和交换中获益了。尽管他们都没听说过“比较优势法则”是什么,他们却急于遵循这一法则。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是亚当·斯密的继承者,在他1817年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税收原理》(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当中,他首次明确表述了比较优势法则,并用它来解释国际贸易中的一些问题。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这个法则可以应用于普遍的交换和专业化。比如,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可以说,琼斯家“出口”淡啤酒,并“进口”黑啤酒,淡啤酒对黑啤酒的“交换率”是一比一。相应地,布朗家以同样的比率出口黑啤酒,进口淡啤酒。我们可以往前再走一步。我们立刻注意到,双方最终都是以出口的东西支付进口的东西。
即使是辩论,也要服从收益递减法则,如果我们要继续沿着这个思路往下想,可能就要“得寸进尺”了。前面说到,琼斯住在榆树街,布朗住在橡树街。如果我们说,“橡树街从榆树街进口了淡啤酒,榆树街从橡树街进口了黑啤酒”,这种说法是越说越明白还是越说越糊涂?再换种说法,“榆树街和橡树街开展贸易”,又如何呢?这和说琼斯和布朗开展贸易是一回事。严格地说,街道之间不做贸易,邻近的地区之间也不做贸易。只有个体之间做贸易,并从中获益。
如果琼斯住在堪萨斯,而布朗住在宾夕法尼亚,他们俩坐在家里,上网聊起家庭酿酒作坊的事,然后做了同样的交易,又怎样呢?也许我们会说“堪萨斯州从宾夕法尼亚州进口黑啤酒”,或其他类似说法,这种说法是越说越明白还是越说越糊涂?这和说琼斯和布朗开展贸易还是一回事。和街道、邻近地区一样,州和州之间也不做贸易,而是人与人之间跨越市、县和州的边界做贸易。
那么,我们说美国和芬兰、德国、加拿大或是亚洲开展贸易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美国公民和另一个国家的公民开展贸易。芬兰不生产诺基亚手机,也不出口,而是芬兰人生产,芬兰人出口。其实,说街际贸易、市际贸易、县际贸易、州际贸易、国际贸易也没什么错(也许,有一天甚至会说星系际贸易,尽管笔者对其可能性持怀疑态度)。经济学家经常被召集起来讨论复杂的国际贸易问题,讨论也有不同的复杂程度。说美国和芬兰开展贸易只是为了表述方便。我们心中则要时刻谨记,这种说法只不过是一个简略表述,后面隐含着为数众多的人之间的数量庞大的交易,其中很多人跨越了不同的地区和政治边界,以大型机构的名义进行交换。
2.9 交易成本
已经够复杂的了,是不是?我们在后面的章节还有很多机会来讨论国际贸易政策。我们的基本思想不会动摇。自愿的贸易是互惠互利的;否则,贸易就不会发生。在一个私有产权体系中,人们有强烈的动机进行专业化,因为比较优势能产生个人财富。游戏规则鼓励这些活动。
我们的故事讨论并比较了生产的机会成本。但找到贸易的另一方有没有成本呢?刚才我们故意假设这个成本很低,琼斯和布朗住在同一个街区。如果琼斯和布朗住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发现一个交易机会就没那么容易了。地理阻隔可能会阻碍交易;同样,不知道现有的贸易机会也会阻碍交易。我们把这些叫做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指在相关各方之间安排(贸易的)合同或契约的成本。
和其他类型的成本一样,交易成本是对额外财富的生产的真实而重要的阻碍。在琼斯和布朗这个例子中,如果一个住在堪萨斯,一个住在宾夕法尼亚,那么,网上的讨论就能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没有网络,他们就发现不了潜在的交易机会。
2.10 降低交易成本的动机:中间人
假设你手上有10股雅虎股票要卖掉。你可以找找朋友,向他们推销,也可以在报纸上做广告。但如果你使用中间人(在这个例子中是股票经纪人),甚至在付了佣金之后,你仍然可能卖一个更好的价钱。毫无疑问,如果你的广告做得时间足够长、范围足够大,你也能找到一个买主,愿意出股票经纪人为你提供的价格。但是,你自己找买主的成本低于经纪人佣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此外,新技术普及后,出现了网络股票经纪人,他们正是通过大幅压低佣金来和传统的股票经纪人竞争的。
对很多自以为节约的人来说,“批发”是一项受欢迎的消遣。也可能真的是吧。如果他们以寻找便宜货为乐趣(很多人确实是这样),他们就能从其中得到收益。那是他们的选择。自由的市场允许这些购买策略的存在。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零售商能给我们提供有用的信息,是一个重要的、低成本的信息来源。供应商和中间人之间的市场竞争促使他们寻找向潜在消费者传达信息的新渠道,同时降低交易成本。零售商的库存反映了某些可供选择的机会的范围,通常这一信息用其他任何手段都难以得到。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应用于职业介绍所。人们经常对私人职业介绍所收取的介绍费感到愤怒。除非他们预期职业介绍所提供的信息比介绍费更有价值,否则他们估计也不会去职业介绍所。但他们还是去了。一旦他们和用人单位建立联系,职业介绍所好像就没什么用了,当然,介绍费也就显得像是一种不正当的强迫征税。
我们习惯于把实际情况和虽然更好但并不存在的情况相比较,对中间人的不良评价很大程度上是由此造成的。我们所作的交换有时对我们不大有利,当然,要是我们什么都知道,我们就能作更有利的交换。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中间人利用了我们的无知。但为什么要这么看呢?用同样的论证,你可以说医生利用了你的病,他们不应该收钱,因为如果你一直不生病,他们就一分钱也挣不到。这没错,但和我们的问题无关。我们既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也不可能一直不生病。医生和中间人都是真正的财富生产者,因为他们给我们创造了更多令人满意的选择机会。
2.7 为什么要专业化?
专业化是“追求比较优势”的另一种说法。现在我们要理解专业化的动机。人们追求专业化是因为这样做能增加他们的财富。专业化使得生产者能通过贸易获得那些若他们自己生产要花费更多的产品,从而扩大其生产可能性,市场经济的规则允许人们用这种方式交换他们的私有产权。这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至关重要,经济学家把这叫做“比较优势法则”。比较优势解释了专业化的动机,也解释了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这也说明了人们为什么不愿做“三脚猫”,而要从事高度专业化的职业,比如会计、护士、演员、飞行员、木匠、牙医、码头工人、教师、管工甚至职业杀手。通过从事他们自认为有比较优势的专业活动,人们期待享有更多财富(更多他们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如果你自问:“我学什么专业好呢?毕业以后会有什么样的机会呢?”你就已经问了一个关于你自己的比较优势的问题。
2.8 从人际贸易到国际贸易,再到人际贸易
在我们的故事里,很明显,琼斯和布朗都从专业化和交换中获益了。尽管他们都没听说过“比较优势法则”是什么,他们却急于遵循这一法则。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是亚当·斯密的继承者,在他1817年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税收原理》(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当中,他首次明确表述了比较优势法则,并用它来解释国际贸易中的一些问题。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这个法则可以应用于普遍的交换和专业化。比如,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可以说,琼斯家“出口”淡啤酒,并“进口”黑啤酒,淡啤酒对黑啤酒的“交换率”是一比一。相应地,布朗家以同样的比率出口黑啤酒,进口淡啤酒。我们可以往前再走一步。我们立刻注意到,双方最终都是以出口的东西支付进口的东西。
即使是辩论,也要服从收益递减法则,如果我们要继续沿着这个思路往下想,可能就要“得寸进尺”了。前面说到,琼斯住在榆树街,布朗住在橡树街。如果我们说,“橡树街从榆树街进口了淡啤酒,榆树街从橡树街进口了黑啤酒”,这种说法是越说越明白还是越说越糊涂?再换种说法,“榆树街和橡树街开展贸易”,又如何呢?这和说琼斯和布朗开展贸易是一回事。严格地说,街道之间不做贸易,邻近的地区之间也不做贸易。只有个体之间做贸易,并从中获益。
如果琼斯住在堪萨斯,而布朗住在宾夕法尼亚,他们俩坐在家里,上网聊起家庭酿酒作坊的事,然后做了同样的交易,又怎样呢?也许我们会说“堪萨斯州从宾夕法尼亚州进口黑啤酒”,或其他类似说法,这种说法是越说越明白还是越说越糊涂?这和说琼斯和布朗开展贸易还是一回事。和街道、邻近地区一样,州和州之间也不做贸易,而是人与人之间跨越市、县和州的边界做贸易。
那么,我们说美国和芬兰、德国、加拿大或是亚洲开展贸易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美国公民和另一个国家的公民开展贸易。芬兰不生产诺基亚手机,也不出口,而是芬兰人生产,芬兰人出口。其实,说街际贸易、市际贸易、县际贸易、州际贸易、国际贸易也没什么错(也许,有一天甚至会说星系际贸易,尽管笔者对其可能性持怀疑态度)。经济学家经常被召集起来讨论复杂的国际贸易问题,讨论也有不同的复杂程度。说美国和芬兰开展贸易只是为了表述方便。我们心中则要时刻谨记,这种说法只不过是一个简略表述,后面隐含着为数众多的人之间的数量庞大的交易,其中很多人跨越了不同的地区和政治边界,以大型机构的名义进行交换。
2.9 交易成本
已经够复杂的了,是不是?我们在后面的章节还有很多机会来讨论国际贸易政策。我们的基本思想不会动摇。自愿的贸易是互惠互利的;否则,贸易就不会发生。在一个私有产权体系中,人们有强烈的动机进行专业化,因为比较优势能产生个人财富。游戏规则鼓励这些活动。
我们的故事讨论并比较了生产的机会成本。但找到贸易的另一方有没有成本呢?刚才我们故意假设这个成本很低,琼斯和布朗住在同一个街区。如果琼斯和布朗住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发现一个交易机会就没那么容易了。地理阻隔可能会阻碍交易;同样,不知道现有的贸易机会也会阻碍交易。我们把这些叫做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指在相关各方之间安排(贸易的)合同或契约的成本。
和其他类型的成本一样,交易成本是对额外财富的生产的真实而重要的阻碍。在琼斯和布朗这个例子中,如果一个住在堪萨斯,一个住在宾夕法尼亚,那么,网上的讨论就能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没有网络,他们就发现不了潜在的交易机会。
2.10 降低交易成本的动机:中间人
假设你手上有10股雅虎股票要卖掉。你可以找找朋友,向他们推销,也可以在报纸上做广告。但如果你使用中间人(在这个例子中是股票经纪人),甚至在付了佣金之后,你仍然可能卖一个更好的价钱。毫无疑问,如果你的广告做得时间足够长、范围足够大,你也能找到一个买主,愿意出股票经纪人为你提供的价格。但是,你自己找买主的成本低于经纪人佣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此外,新技术普及后,出现了网络股票经纪人,他们正是通过大幅压低佣金来和传统的股票经纪人竞争的。
对很多自以为节约的人来说,“批发”是一项受欢迎的消遣。也可能真的是吧。如果他们以寻找便宜货为乐趣(很多人确实是这样),他们就能从其中得到收益。那是他们的选择。自由的市场允许这些购买策略的存在。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零售商能给我们提供有用的信息,是一个重要的、低成本的信息来源。供应商和中间人之间的市场竞争促使他们寻找向潜在消费者传达信息的新渠道,同时降低交易成本。零售商的库存反映了某些可供选择的机会的范围,通常这一信息用其他任何手段都难以得到。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应用于职业介绍所。人们经常对私人职业介绍所收取的介绍费感到愤怒。除非他们预期职业介绍所提供的信息比介绍费更有价值,否则他们估计也不会去职业介绍所。但他们还是去了。一旦他们和用人单位建立联系,职业介绍所好像就没什么用了,当然,介绍费也就显得像是一种不正当的强迫征税。
我们习惯于把实际情况和虽然更好但并不存在的情况相比较,对中间人的不良评价很大程度上是由此造成的。我们所作的交换有时对我们不大有利,当然,要是我们什么都知道,我们就能作更有利的交换。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中间人利用了我们的无知。但为什么要这么看呢?用同样的论证,你可以说医生利用了你的病,他们不应该收钱,因为如果你一直不生病,他们就一分钱也挣不到。这没错,但和我们的问题无关。我们既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也不可能一直不生病。医生和中间人都是真正的财富生产者,因为他们给我们创造了更多令人满意的选择机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20 13:50:03编辑过]
2.11 中间人创造信息
通过给可用资源贴价格标签,供求关系(或称市场竞价过程)无意中为决策者创造了价值指数,这将是本书将反复讨论的话题之一。它有一个极重要但又极不为人重视的优点,就是市场参与者可以从中获取高质量、低价格的信息。中间人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角色。这个过程反映了他们的比较优势。
某些市场是“有组织的”,例如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意思是说在一个广大的地域中,许多潜在的买方和卖方的报价被集合在一起,为某类相当单一的物品创造出单一的价格。另一些市场,例如给单身男女幽会的酒吧,即便是最没有经验的眼睛也能看出是缺乏组织的:对每一笔交易来说,待交换的商品和交换的条件都得经过协商,因此交易成本非常高。相对而言,二手家具市场是没有组织的:因为买方和卖方没有广泛接触,所以交易的价格会有很大的变动。日用杂货的零售市场,与之相反,是最有组织的市场之一。所以,对某一个地区来说,牛肉的价格变动要远远小于二手家具的价格变动。
有些时候,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据说会比杂货市场和二手家具市场更接近“完美”。这种差异描述是一种误导,因为这个说法的言外之意就是杂货市场和二手家具市场应该被改变(完美比不完美好)。然而,只有在改善市场能降低交易成本,并且改善市场的收益超过改善市场的成本时,这种建议才有意义。可是我们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才能改善一个特定的市场,有时交易成本太高,都不值得去改善市场了,事情往往就是这个样子。此外,某些政府为“改善”市场所做的努力看起来似乎是为了某些人的特殊利益。在第十章里我们还会举一些例子。
每一个价格都是一条具有潜在价值的信息,人们可以用它来判断有没有适合的机会。这样的价格越多,价格的表述就越清晰、越准确,知道的人就越多,可供人们选择的机会就越多。总之,人们的财富就越多。难道这不正是我们对财富增长的阐释吗?人们有更多机会可以选择,更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中间人是组织市场的专家,因而也是创造有价值信息的专家。他们之所以能从事这样的专业活动,大概是因为他们认为在信息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想想eBay那个拍卖网站。开发eBay的人发现了一种方式,可以帮那些使用其服务的人们降低交易成本,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简而言之,中间人可以减少交换过程中的障碍,从而为他人进一步提供专业化和交换的机会,无论他们是否能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感谢零售商-中间人,一位会计找到了为她的家人提供牛奶的另一种方式。说到底,她有自由自己养牛、挤奶,但她不选择这么做,而是发挥她自己的比较优势,并用她的一小部分收入换取零售商的服务。她也不用开车到威斯康星的奶牛场去买牛奶。当地的零售商安排了背后的一切交易,卸掉了会计师的负担,那些养牛的农民也不必再费心给数万加仑牛奶找买主了。
2.12 市场作为发现过程
这正是市场体制的动机。没有市场交换过程,经济学家几乎不可能知道某个人的比较优势是什么。事实上,经济学家对于良好的市场运行无关紧要!市场中的个体从事他们自己认为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人们根据行为衡量自己相应的成本和收益。经济学家试图解释指导人们进行选择的逻辑和原则。我们的图表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人们在现实世界中使用的逻辑。在非市场经济体制中,产权不归个体所有,也不能交易,而是归“全社会”所有。一个中央经济计划者为了改善全社会而生产、派送产品和服务,他也得画图表,也得做所有这些令人头大的计算,来协调数以百万计的人和他们各自的计划和目标,那么,他从哪里能得到必要的信息,能让他算得又快又好呢?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只需要在所有事情当中选择对他们最具吸引力的事情,就能发挥他们的比较优势。甲打棒球而不是踢足球;乙写小孩看的恐怖故事而不是写美国史著作;丙当电视主持人而不是管理一家工厂。美国进口亚洲生产的衬衫,亚洲购进美国生产的谷物,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相信这是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的最佳方式。比较优势以及因之产生的效率,不是在黑板上发现的,而是通过产权在现实市场中的交换发现的。
在大多数这类决策中,相对价格提供了基本的信息。对于我们能从事的不同任务,我们要考虑我们的能力和能获得的报酬,我们选择某个工作,是我们认为它能最大程度地推进我们感兴趣的事业。比如,学生们想知道他们的政治学学位、护理学学位和哲学学位将来会有怎样的职业生涯和发展机遇,也想知道它们有哪些局限性。这些想法都不意味着他们单单看重价格,或者说他们学某个专业“只是为了钱”,人们的行为方式不会这么荒谬、这么令人无法忍受;而是说在其他因素等同的前提下,相对价格会影响人们的决策。美国的服装店发现亚洲货比国内生产的同样质量的衬衫便宜。亚洲农民选择不种麦子,是因为他们知道,只要他们种的麦子不能比市场上的美国麦子卖得贵,那么,再怎么种也挣不到令人满意的生活。简言之,他们的行为准则是,为达到一个确定的目标,最廉价的方式就是最有效率的方式。这样,他们不断互相合作和互相调节的过程就构成了经济。
延伸阅读 经济增长:专业化、交换和法制
无论你相信与否,纵观人类历史,除了极少数享有特权的人以外,贫穷几乎一直是人类社会的规律,而不是例外。所以,经济学的一大问题就是什么东西使一些人富了起来,而不是问什么东西让人们一直很穷。为什么在差不多300年前,位于亚欧大陆西北角的几个国家突然开始了我们现在所谓的经济增长的进程?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增长?为什么在欧洲先发生?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在欧洲以外只在那些建立在欧洲遗产上的国家发生?
寻求经济增长的解释
到底发生了什么?亚当·斯密考察了18世纪末的情况,并在《国富论》第一章中总结道:
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遍富裕情况的,是各行各业的产量由于分工而大增。
换句话说,财富来自分工引起的产量大幅增加。经济增长是商业社会发展的结果,在商业社会中,每个人都从事专业化活动,并靠交换生活。
19世纪研究经济增长的最杰出学者用的是另一套术语,但得出的结论差不多。卡尔·马克思(Karl Marx)把18世纪发生在某些国家的巨大产出增长归因于商品生产体系的发展。马克思用“商品”一词指称那些资本家为了营利而不是为了消费而生产的产品。当然,分工全面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之后,事情的确是这样。斯密所谓的商业社会在马克思那儿叫作资本主义社会。如果你认为马克思对这样的社会不会说什么好话,那么请看他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合写的《共产党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
马克思认为,他看到了一个以资本私有和为营利而生产为特征的社会的深刻缺陷,这个缺陷最终将摧毁这个社会。但是他并不怀疑这个社会生产财富的能力。在《共产党宣言》出版一个半世纪之后,资本主义社会或商业社会的物质成就已经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观察到的成就相形见绌了。
鼓励专业化和交换的规则的演进
但是,不能说这些国家只是通过专业化就富起来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如果专业化真的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法,你肯定会问,让每个国家都采用劳动分工的办法,这样不就都能富起来了吗?答案是,那些“国家”实际上不能“采用”像商业社会这么复杂的体制。个体也做不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二章中简洁地阐明了他的观点:
引出上述许多利益的分工,原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尽管人类智慧预见到分工会产生普遍富裕并想利用它来实现普遍富裕。
分工的发展是缓慢的、渐进的,没有人设计这个历史演进的过程,甚至没有人想过要设计它。独立的个体希望从专业化中获得好处,所以他们用各自的方式进行专业化的活动。他们的决策使他人的决策变得更容易。同时,人们逐步完善社会制度,使交换变得更加容易,交易成本逐步降低,人们也从中获得了更多利益。
货币就是这些制度之一,而且是特别重要的制度,我们在后面会讲到。但是,尽管重要,货币制度其实并不是被谁发明的。和劳动分工的发展一样,货币体系也是在个体推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业,以及与他人的合作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亚当·斯密的老师之一,亚当·弗格森(Adam Ferguson)在他1767年出版的著作《论市民社会的历史》(An Essay on the History of Civil Society)当中正确地论述道:“国家偶然发现了现存的社会体制,这是人类行为的结果,并不是人类任何计划的推行”;人类社会常常经历“最伟大的变革,其中没有一个变化是人的计划”;甚至政府官员也“总是不知道他们会用他们的计划把国家引向何方”。
这不是说有远见不重要,更不是说政府无法为经济体系的成功发展做出什么贡献。亚当·斯密肯定不相信这些。他坚持认为,只有“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才有广泛专业化的发展,产量的增加,以及“全面富裕”。政府必须维系一定的条件,让商业社会得以发展。斯密在1755年的一份手稿中指出(这份手稿成为后来《国富论》的基础):“从最卑下的野蛮行为演变到最高级的富裕状态,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条件,只要和平、税赋较轻、政府有相当的公义即可;其余的事都由事物的自然过程产生。”
这样,我们就又回到了第一章介绍的重要概念——游戏规则,以及它在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特征——明确界定并得到充分保护的产权。如果没有对产权的合理保障,人们就不会为将来投资,也不会制订什么有用的计划或是创立某种昂贵的事业。这意味着,在实践当中,政府至少必须保护社会成员免遭他人盗窃和抢劫,维持一个相对公允和可预测的司法系统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争端,并保证政府不会掠夺公民财产或独断专行。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在以“法制”为特征的社会里生活了一辈子,却常常不知道政府很少能达到这些标准的要求。
合理保障的产权及其重要推论——产权交换的自由是商业社会成功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可以有效地合作,创造并利用各种资源以满足彼此的需要,经济才会增长。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贫困就不可避免,也许有极少数人可以通过榨取大多数人的劳动享受丰裕的生活。
其他因素也有影响。当一个民族努力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时,气候是一个重要因素,可能起促进作用,也可能起阻碍作用。自然资源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即使不像有些人想象的有那么大的影响。战争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会使卷入战争的国家的财富遭受巨大损失,同时会使一部分人屈服于另一部分人的独裁和剥削。如果我们在看过历史之后问现在应该做些什么,那么有一件事至少是明确的,就是政府必须建立法制社会,使其治下的人们有望得到他们的投资和努力的收益(当然也要付出代价)。没有法制,商业社会无法成功发展。
简短回顾
商品交换主要是所有权的交换,或产权的交换。产权是“游戏规则”的一个重要部分,用来规定谁拥有什么以及财产应该如何使用。如果一个社会体系有明晰的产权,且对产权交换约束较少,那么这个社会就能产生价格机制,以帮助那些追逐自己比较优势的人们发现他们的优势到底在什么地方。市场过程能告诉人们他们的机会在哪里,这样人们就能利用这些机会发现有效率的方式来创造净收益。
好东西就是多多益善的东西,相反的,坏东西是越少越好的东西。稀缺品必须以某种好东西或选择者认为有价值的别的什么东西为代价才能得到。所以,稀缺品只有通过选择、挑拣或某种权衡才能得到;免费品则不是选择的对象。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理论,关注的是稀缺品的生产和交换。我们如果生活在没有稀缺性的世界里,也就无所谓经济学问题了。
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机会成本一词常被用来强调一项行为的成本是人们赋予次优机会的价值,人们在选择这一行为时以次优机会为代价。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财富指人们认为有价值的任何东西。人们自愿交换产权,是因为他们感到这是创造个人财富的有效方式。自愿的交换总是包含价值较低的东西(投入)和价值较高的东西(产出)两方面。从来不存在等值的交换。和农业、制造业一样,交换也是创造财富的过程。事实上,交换是自己生产某种东西的另一种方式。
经济效率取决于对价值的评估。尽管物质和技术方面的事实可以直接决定效率,可是它们并不能确定相对于其他生产过程的相对效率。对于一项计划或活动,决策者总会问自己,是否值得为之付出一定的成本,这和问这项活动是不是有效率是一个意思,只不过方式不同罢了,因为经济效率的概念就是权衡预期的额外成本和预期的额外收益。
从根本上说,对某个过程是否有效率的争议就是对某人的评价应赋予多大权重的争议。因此,经常也是对游戏规则的争议,对谁应该对什么资源拥有什么权利的争议。
机会成本决定比较优势。人们从事专业化活动是为了交换,进而从中获取财富。他们专门从事自认为有比较优势的活动。有些产品和服务,他们认为自己生产的成本太高,所以他们自己不生产,而是通过交换获得。生产可能性边界描绘了这个过程中财富的增长。无论人们从事的是地区贸易还是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法则”都有效。
信息本身是稀缺品,这导致了交易成本的增加,很多经济活动都可以理解成对信息稀缺的一种回应。交易成本是安排合同、契约和贸易的成本。生产信息的成本对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如果可以发展出一个具有适当激励机制的系统——特别是市场过程——人们就可以专门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信息的生产了。
备受诋毁的“中间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生产的专家,他们能降低交易成本。这是中间人的比较优势。就像股票经纪人能在潜在买主和潜在卖主之间牵线搭桥一样,一般零售商给消费者提供生产商的产品销售信息,而且使得生产商能和那些想要他们产品的顾客建立联系。中间人认为,他们的比较优势在于能提供某种信息进而降低交易成本,能协调跨地区的市场交换,能把地方性市场整合到更大的经济系统中去。
游戏规则决定了我们彼此协作(和竞争)的方式。确认私有产权的法制也允许产权的自由交换,激励人们专门从事他们有比较优势的活动。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出现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也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国家的财富比另一些国家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22 12:20:47编辑过]
第3章 无处不在的替代:需求的概念
3.1 关于“需要”
3.2 边际价值
3.3 日常选择就是边际选择
3.4 需求曲线
3.5 需求法则
3.6 需求和需求量
3.7 需求自身也会变
3.8 所有事物都依赖于其他事物
3.9 通货膨胀导致的错误感觉
3.10 时间站在我们这一边
3.11 需求价格弹性
3.12 对弹性的思考
3.13 弹性与总收入
3.14 垂直需求之谜
3.15 所有稀缺品都必须以某种方式分配
3.16 只有钱重要吗?货币成本、其他成本和算账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对于权衡进行了不少讨论。我们知道,大多数物品是稀缺的,这就是说,只有通过以其他有价值的东西为代价才能获得。在这一章里,我们将考虑稀缺性的进一步应用——任何事物都有替代品。没错,任何事物都有。这就意味着,明智的选择——从现有的资源中尽可能多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节约的选择——要求比较采取其他选择时的预期额外成本和预期额外收益。日常的选择需要权衡。我们将提出消费者需求的概念来解释买方是如何面对权衡的,以及市场上的价格信号是如何鼓励买方进行节约的。
3.1 关于“需要”
刚才我们说到,人们面对“权衡”,这和人们有真正的“需要”有什么联系?请看下面4句话:
● 一个人平均每天需要喝8杯水以维持最佳健康状态。
● 所有公民都应该得到他们需要的医疗条件,无论是否付得起钱。
● 糖尿病人需要胰岛素。
● 你需要读你的经济学教材。
这4句话都谈到了某种必要性。虽然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否认人们有真实的需要,但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仍然认为这4句话可能产生严重的误导。我们可以稍微“突破常规”思考一下。
先来看最后一句话。你需要读你的经济学教材。你的教授把这句话写在课程大纲里,她当然认为这是对的。的确,如果你不能跟着课程的进度读书,你的成绩也就不会好。如果你的教授有博士学位,作为学生,你们会收到博士老师的指令,就像处方一样。但是,事情不仅仅是你的教授认为你为了通过这门课需要做什么,而是学生们实际上将要做什么。学生们面对稀缺性,因而面临一系列的权衡。你知不知道,有些学生甚至连教材都不买,仅仅是因为书太贵了?而另一些学生倒是花钱买了书,可是一学期下来连翻都不翻。(他们一定认为他们花的这笔钱是一种“沉没成本”,我们在后面几章中会讨论到这个概念。)有些学生勇敢地尝试去读经济学教材,可他们还“需要”读微积分教材、哲学教材、物理学教材,这样,他们就只能粗略地看,而不是仔细地读那些指定的章节。物理的期中考试近在眼前,抬高了读经济学的指定章节的成本。
所有的学生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读经济学教材需要付出代价。随着代价或成本的升高,学生们读得就少了。他们转而寻求替代品。比如,你可能会问一个(读过这一章的)同学书上的要点是什么;或者,你可能把书放在枕头底下,希望睡觉的时候能吸收一点书里的内容;或者,你指望考试的时候撞大运;或者,假如你有足够的勇气,你也可能会在老师答疑的时候请求老师解释书里的内容,向她暗示你已经看过这些内容,只是还没有完全理解。(这些小花招,我们一清二楚。)这些就是读书的替代品。
上面这些可能会与你的经验产生共鸣,那么第一句话又怎么样呢?一个人平均每天需要喝8杯水以维持最佳健康状态。当然,医学权威已经证明了这句话是对的。现在我们讨论的是人们的健康,而不仅仅是学生的分数。我们要看到另外一些事实。一个普通人也许愿意少喝水,而代之以喝咖啡、喝啤酒、喝汽水或者吃桔子。这些都不是水,而是水的替代品。(顺便问一句,近来你是否足量摄入了每日所需的蔬菜和水果呢?如果没有,为什么?)那些现在每天喝8杯水的人又怎么样呢?比如说,如果水价上涨到2美元一杯,他还会每天喝8杯水吗?如果涨到5美元一杯呢?50美元一杯呢,还喝不喝?
现在来看第二句和第三句话,显然,这两句更难处理。所有公民都应该得到他们需要的医疗条件,无论是否付得起钱。但是每个人需要多少医疗条件呢?如果一位女士得了严重的阑尾炎,自己又付不起医疗费,可能我们都会同意用纳税人的钱来给她做阑尾切除手术。如果换成一个少年想治粉刺,症状并不严重,我们会同意吗?医生的服务和其他医疗资源是稀缺品。即使我们要求每个医生免费给病人看病,医疗资源仍然是稀缺品。如果每个人有一丁点小病就去咨询医生,那么有多少医生都看不过来。的确,看病的价格越低,人们看病的次数就会越多,而从医生那儿得到的建议可能不过是睡睡觉、多吃水果和蔬菜、放宽心或者耐心等待。人们可以想象得出,降低看病的费用肯定会使其他种类的成本变高,比如排好几个小时的长队或是门诊几分钟就被打发走,等等,因为医生的服务是稀缺品。
糖尿病人需要胰岛素。没错。没有胰岛素的话,至少非常难受,还有可能会死。对于一个糖尿病患者来说,他当然可以用别的东西去替代每天的8杯水,也可以用和同学讨论来替代自己读书,但是,他肯定没有东西可以替代胰岛素,对不对?结论别下得太快。一般地说,他可以用健康的食谱和适度的锻炼来替代。整体护理和系统药物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即使这些不像胰岛素那么有效,人们确实已经用它们来替代胰岛素治疗,不像那个完全不读书,只想着考试撞大运的学生。)因为,胰岛素对大多数糖尿病人来说也是稀缺品,使用胰岛素也需要权衡,或者以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其他东西为代价。
3.2 边际价值
水和钻石相比,哪一个更有价值?很多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都不假思索地说:“水。”但是,接下来的问题稍有一点变化:一杯水和一杯钻石相比,哪一个更有价值?这时,人们就开始犹豫了。如果他们回答“水”,我们就会问,如果一杯水和一杯钻石放在面前让他挑,他会拿哪一个。每次都是钻石赢。
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人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拿走钻石而不是水,那他们又怎么会说水比钻石更有价值呢?因为,他们会说,水对于生命是必要的,而钻石不是必要的。对,如果他们在沙漠中心快要渴死了,水当然比钻石更有价值。这个回答混淆了不同的语境中不同的权衡,我们的选择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做出的。我们的选择依赖于我们面临的境况。
如果你要拍一只蚊子,以免感染上黄热病,一张旧报纸肯定要比莎士比亚全集更有价值。如果玉米皮塞住了你的牙,你难受得要命,一根牙签肯定比一台计算机更有价值。在特定的情况下,任何东西都可能比其他东西更有价值,因为,和我们的选择一样,价值也依赖于境况。
经济学家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说同样的事情。要紧的价值是边际价值。经济分析本质上就是边际分析。很多经济学家甚至用边际主义这个词来指代我们所谓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边际意味着“在边上”(这一页的“边际”就是页边)。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就是额外的收益或成本。经济学理论就是边际分析,因为理论假设了人们的决策是通过比较预期的额外收益和预期的额外成本做出的,收益和成本都是站在决策者所处的边界上来衡量的。在经济决策当中,除了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其他的都不重要。
3.3 日常选择就是边际选择
这也太抽象了吧!那好,假设一个好朋友晚上9点给你打电话,那时你正在玩命准备第二天的物理考试。(你已经放弃了经济学课指定的必读材料。)你的朋友想过来呆一会,你说你还得学习呢。你的朋友再三恳求,你说不行。你的朋友很伤心,问:“难道物理比我还重要吗?”这时,如果你掌握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你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仅仅在边际的意义上是。”
如果还是止不住这种怨诉,那就告诉你的朋友,让他下学期修一门经济学课,然后接着看你的书。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你朋友和物理考试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在这个特定的晚上(即边际),和你朋友一起过两个小时和看两个小时物理书相比,哪个更值得。
你的朋友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想问题。要么是“我”,要么是“物理”。当你的朋友在你考试前一天晚上给你打电话时,你的选择不是“非朋友即考试”。事实上,当我们被要求做出选择的时候,也很少面临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通常,当我们被要求做出选择时,我们会发现,从我们的境况出发,情况往往是此多彼少或者此少彼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拒绝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想问题,而是注意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对于想节约所有稀缺品(包括水这样的“必需品”)的人来说,这样做是正确的。
3.4 需求曲线
“需要”这一概念鼓励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却不欣赏边际思维。人们确实有需要。然而,在一个充满了稀缺性的世界里,人们要权衡利弊——少选择一点甲,是为了多选择一点乙。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家才发展出了“需求”的概念。需求这个概念把人们想获得某种东西的数量与他们为了得到这些数量要付出的代价联系在一起。这一概念是边际分析的深入且极其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一个“标准”的美国小镇上,人们的计划用水量因价格不同而不同,如表3-1所示:
每加仑水的价格(美元) | 每日用水量(百万加仑) |
0.07 | 23 |
0.04 | 40 |
0.02 | 80 |
0.01 | 160 |
0.005 | 320 |
表3-1
我们都同意,每个人的确需要用水。但是,好好看一看这张表。这张表显示了一种关系,当水价变动时,人们的计划用水量也随之变动。如果水价是每加仑7美分,每天会用掉2300万加仑。当水价下降时,原因姑且不论,人们就计划用更多的水。当每加仑2美分的时候,人们每天计划用8000万加仑;如果水价降到每加仑半美分,人们每天就要消费32000万加仑。(消费一词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每天要喝掉那么多水!只不过是说他们要获取并使用这么多水,用于各种各样的用途。)
当我们把这些表里的信息画成图3-1,事情就变得更有意思了。纵轴表示可能的水价,单位是美元/加仑。横轴表示人们在不同的价格下计划购买的水量。把表中的数字标在图中,并连接起来,我们就得到了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经济学家称其为需求曲线。需求曲线表示了消费者在任意给定的价格下计划购买的数量。我们“阅读”需求曲线的方法是:选取一个特定的价格,并在横轴上找到相应的点。那个数量就代表了人们计划购买的数量。我们称之为需求量。比如,我们这张图中的需求曲线显示,如果水价是每加仑半美分,每天人们就会用掉32000万加仑。这就是他们的需求量。他们会使劲用水,好像水不要钱似的,更精确地说,好像水价只有每加仑半美分,因为那正是他们为了得到水而必须支付的价格。当水价相对低廉时,人们当然不但会用来饮用、洗澡、做饭、洗衣服,还会用于数不胜数的其他用途,例如注满游泳池、浇草地、洗车,等等。(这些也都是消费行为。)很多人在修剪完草坪后不愿意扫地,而是直接接上水管去冲马路和便道;每用一次马桶就冲一箱水;冲一个澡也要好半天;洗衣机里注满了水,尽管衣服数量还不到洗衣机容量的四分之一。
图3-1 一个“标准”美国小镇的自来水需求
但是,把这一价格加倍,即每加仑1美分,这时各家各户的行为就会大不相同了。人们会改变他们的计划。需求量会改变。他们会放弃那些不太重要的用途,根据上图,每日的用水量会减少一半。把水价再加一倍,即每加仑2美分,他们就会更省了。同样的道理,当水价涨到4美分一加仑时,用水量又会减半。现在每天的用水量只有4000万加仑。很多人会降低洗车和浇草坪的频率。洗衣机只有装满了脏衣服的时候才开。有些人可能会决定不在自己家里游泳,因为水价太贵。注意,即使水价涨到7美分一加仑,人们也不会完全不用水。每天还是会消费掉2300万加仑,可能都是用于“最重要”的用途或者在每个选择者眼中最有价值的用途。
看看这张图,你能确定这个社区需要多少水吗?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对回答人们需要多少水这个问题没什么帮助。我们把这个问题留给生理学家去解决。这是他们的比较优势之所在,不是我们的。但是需求的概念以及对水的需求曲线的图示,的确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见解,即经济学家对于边际分析的强调,但这一见解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在这个例子中可以发现:消费者对于水价变动做出了边际调整。他们一般不会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
当人们面临高昂的价格时,作为节约者,他们会把水保存起来。他们会找出水的替代品。当水变得越来越贵时,他们会努力“减少浪费”。他们会决定,再也不值得把水用作某种用途了。他们会找出更有经济效率的方式来实现他们的目标。(不要忘记你在第二章里学到的观点!)那些原先用水冲马路上的草渣的人,现在可能会用扫帚扫。他们可能也会装上高压水枪。为了可以少浇几次草地,从长远考虑,他们可能会种几棵树给草地遮荫。游泳池可能会被后院的蹦床代替。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可以说,扫帚、水枪、树(广义地说,甚至蹦床)都被用作水的替代品。
3.5 需求法则
我们上面所说的这一模式极为重要,以至于一些经济学家愿意把它称为“法则”:需求法则。我们称其为“法则”是因为它不仅对水适用,而且对一切稀缺品都适用。其表述如下: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物品价格上涨,则需求量下降;类似地,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物品价格下跌,则需求量上升。
这一法则断言,在人们想买的东西的数量和他们要为此付出的价格(代价)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亦即反向变动的关系。价格和需求量向相反的方向变动。价格较高的时候,消费者就会计划少买些;价格较低的时候,他们就会尽量多买。你觉得这样概括性的推论能被称为法则吗?你能想出例外吗?(胰岛素是不是例外?等会儿再说,我们要先吊吊你的胃口!)为什么有些人对他们要付出的代价感到无所谓?有些人反而认为代价越高越好?这样的人会在价格上涨的时候买更多的东西。当其他条件不变时,15美元的CD卖得比11美元时少;网费降低时,更多人愿意上网;当全场打折时,商店里可能会挤满急切的顾客。
3.6 需求和需求量
在使用需求概念时,你必须小心,注意除了价格变动以外,有没有其他因素变动的可能性。你最好的防护措施就是掌握需求和需求量的区别。经济新闻的评论员常常用需求作为需求量的省略。我们在后面将看到,这样做会犯错误,而且这种错误已经犯了不少。
经济学理论中的需求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价格和人们想买的数量。对任何物品,你都不能说需求只是一个数量。需求总是一种关系,把不同的价格和人们在不同的价格下愿意购买的数量联系起来。我们把这一事实表述为:需求是一个明细表或一条曲线。从明细表的一行变到另一行,或者从曲线上的一点移动到另一点,应该总是被称为需求量的变化,而不是需求的变化。请注意我们对需求法则的表述。例如,我们没有说价格下跌的时候需求变大,而是说需求量变大。
在图3-1当中,一切都很清楚。如果价格被定在每加仑1美分,然后降到每加仑半美分,则需求量会从每天16000万加仑增加到32000万加仑。在4美分的价位上,需求量每天只有4000万加仑,这正是各家在4美分这个价位上想购买的数量。但是,尽管如此,需求并没有变,因为需求是整条曲线或整个明细表。请注意,在我们的图中,需求曲线并没有移动或偏离。我们是在沿着给定的需求曲线运动。需求曲线本身表示的是消费者在各个价位愿意购买的不同数量。也许明确这一区别的最佳方式就是牢记曲线或明细表总是能跟在需求一词后面。在某种情形下,如果你说“需求”,而不能说“需求曲线”,你就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你要说的可能不是需求,而是需求量。
3.7 需求自身也会变
“你不是告诉我们需求自身从来不变吗?”教室后面传来一个怀疑的声音,“你不是说当水变贵的时候,人们可能会买更多的高压水枪或别的什么吗?他们买那些东西是因为水更贵了,而不是因为高压水枪更便宜了,对不对?所以,你所谓的‘需求法则’不适用于高压水枪——因为人们买了更多的高压水枪,但是高压水枪的价格没变!”
这个学生提的问题很好。而且,尽管他的结论是错的,他还是对我们到现在为止所讲的一切都能详加注意,这样很好。现在,我们要把需求的概念向前推进,让我们继续关注。
需求法则仍然是完全正确的。需求法则是说,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一种物品的价格变化,那么对这种物品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变化。这里的关键之处在于“其他条件不变”这个短语。价格对我们的选择有重要影响,但是我们也认识到,除了价格本身,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在鼓励人们增加或是减少对商品或服务的消费。如果人们的购买意愿发生了变化,即使物品的价格保持不变,那么对该物品的总体需求就必然发生变化。需求曲线本身能移动。对某一特定物品的需求能增加也能减少。
让我们回到前面的例子,继续考虑镇上的人对水的需求。我们一直假设唯一的重要变化是水价的变化。至于其他影响人们买水意愿的因素,我们都认为是保持不变的。需求量的变化仅仅是由于水价的变化。为了使总体的需求上升,必须得有什么事发生,使得在所有的价格水平下,各家各户都愿意买比从前更多的水。在每加仑半美分的价格水平下,人们可能会选择消费比原先的每天32000万加仑更多的水,比方说,因为天气干旱,他们想多浇几次门前的草坪。需求(曲线)会向上向右移动。或者反过来,假设社区在水源中发现有某种污染物。家庭就会减少用水量。(还喝吗?不喝了。还用来洗澡吗?可能大概洗一洗就算了。还用来游泳吗?不游了。还浇草坪吗?为什么不浇呢?)如果这些事情发生,人们就会比以前减少对水的消费,无论水价是多少。他们的总体需求就会下降。曲线自身就会向下向左移动。
如果你想画出对水的需求增长,那么请把表3-2中第二栏数据描成图。(尽管在书上画,这是你的书,不是我们的书。)如果你想画出对水的需求的下降,就用第三栏数据。你将看到,无论哪种情况,对于任意一个给定的水价,需求量都比以前上升或下降。需求法则仍然成立。我们仍然能画出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在这两种情况中,价格和需求量之间都是负相关的。但是曲线本身却移动到了一个新位置。
每加仑的价格(美元) | 每日用水量(百万加仑) | 每日用水量(百万加仑) |
0.07 | 40 | 15 |
0.04 | 60 | 25 |
0.02 | 140 | 55 |
0.01 | 240 | 100 |
0.005 | 400 | 200 |
表3-2
3.8 所有事物都依赖于其他事物
我们能够明确分离出导致需求变动的一些影响因素,也就是能“导致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每个经济学的好学生都必须注意到这些因素。让我们从最明显的因素开始。
消费者(需求者)数量的变化。在我们研究的这个镇上,人口的增加会导致用水量的增加,人口的减少会导致用水量的减少。随着越来越多的小孩取得驾照,他们开始向大人要车开,从而增加了司机的总量,对汽油的需求也会随之上升。而一个日趋老龄化的社区则与之相反,对汽油的需求压力会逐渐变小,但对家庭护理服务的需求则可能会上升。
消费者口味或偏好的变化。当我们两位合作者修改这一章的时候,人们对阿特金斯食谱的狂热给炸面包圈的销售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需求大幅下降,因为那些在乎自己健康的人会避开这种食物。他们不买并不是因为炸面包圈的价格上涨了。他们之所以买得少,是因为他们的口味变了。现在他们要吃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的食物。(对于低碳啤酒的总体需求上升差不多也是同样的原因。)你们班上可能会有一些同学曾经是小甜甜布兰妮的铁杆歌迷,但是现在,即使免费赠送,他们可能也不会考虑再要她的新唱片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口味会变,而且的确在变,这就会导致需求的变化。
收入的变化。当然,我们的需求不仅受口味的驱使,而且也受我们的收入驱使。一般情况下,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预期,收入增加会导致对一种特定的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增加,而收入减少会导致需求减少。在暑假打工的时候,你可能倾向于多买几件好衣服,而当你又回到学校整天学习,收入减少时,你就会少买点。当经济状况良好、人们收入增加的时候,很多人会去迪斯尼乐园玩。在经济萧条时,失业的人比较多,需求自然就会下降。但是,这里要当心。收入变化和对“正常”品的需求变化呈正相关。但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正常”品。有一系列东西,其价格和需求的变化模式就与前面所说的相反。经济学家称其为低档品。如果人们的收入增加了,但是人们对某种东西的需求反而变小,这样的东西就是低档品。类似地,如果人们的收入减少了,他们对低档品的需求就会变大。举个例子,学校里的穷学生经常吃通心粉加奶酪或者方便面。毕业之后,找到了第一个工作,他们花钱的方式就会与以前不同,少吃通心粉加奶酪,多下饭馆,现在他们能吃得起了。对这些学生来说,通心粉加奶酪就是低档品:当他们的收入增加时,对这种东西的需求减少。
但是,别忘了,价值是选择者眼中的价值。对这一个消费者来说是低档品的东西可能在另一个消费者眼中是正常品。低档这个字眼真是倒霉,因为看上去像是在暗示这个东西是质量低劣的。但是“低档”这一标签和质量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不管好还是不好,我们姑且用这个标签吧。经济学家区别正常品和低档品的唯一方法,就是看消费者对收入变化的反应如何。再回到琼斯和布朗的例子,就是第二章中那两个自制啤酒的邻居。假设他们的收入有了显著的提高。现在琼斯有能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社区学院念书了,他家对这一服务的需求上升了。而布朗现在则鼓励她的孩子离开社区学院,去申请常青藤学院,她们家对社区学院的需求现在降低了。所以,对琼斯家来说,社区学院是一种正常品,而对布朗家来说,则是低档品。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的。经济学家喜欢说,所有事物都依赖于其他事物。他们的确是这么看的。现在我们已经看到,消费者购买某种东西的意愿是和这种东西的价格以及消费者的口味、偏好还有收入相关联的。但是,还有其他的因素。当消费者面临不同的选择时,他们也会比较其他物品的价格。其他物品的价格变化很容易引起对消费者正在考虑的物品的需求发生变化。总之,任何单个物品的价格只有在消费者将其同大量其他物品和服务的价格相比的时候才有意义。
这就把我们引向了影响需求的第四个因素:替代品的价格变化。现在我们来看看当小镇的水价上涨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能省水的高压水枪的需求上升了。人们买更多的高压水枪,不是因为它的价格下降,而是因为水价上升了。或者举汉堡包和牛排的例子。假设开始的时候汉堡包每磅2美元,牛排每磅4美元。假如只有汉堡包的价格上涨了(原因姑且不论),会发生什么事呢?假设汉堡包涨到了每磅3美元。需求法则表明,人们会少买汉堡包,需求量会下降。同时,很多人会倾向于买牛排,它是汉堡包的替代品。对牛排的需求就会上升。或者再换另一个例子。进口便宜的外国车会降低对美国车的需求。毫无疑问,美国的汽车制造商会坚持用进口配额制度和高关税来提高外国车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物品的价格升高(或降低)会导致对其替代品的需求上升(或下降)。
互补品的价格变化也会导致需求变化。互补品就是“与之相配”的东西,就像热狗和小圆面包、水和游泳池、汽油和八缸SUV一样。如果店主把热狗以特价销售,他可能就会卖掉更多的热狗。这是需求法则在起作用:热狗的需求量会上升。他也可能会卖出更多的小圆面包(互补品),即使不特价也会如此。买热狗的多了,买小圆面包的也就多了。小圆面包的价格是固定的,对小圆面包的总体需求会上升。水价高可能会使对游泳池的需求降低。油价高会降低对高油耗的汽车的需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物品的价格升高(或降低)会导致对其互补品的需求下降(或上升)。
最后,一种物品的预期价格的变化会导致对其总体需求的变化。恐怖分子袭击纽约和华盛顿特区的那天,对汽油的需求暴涨。人们对未来油价的预期突然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他们那时预期油价会大涨。根据新预期,人们一窝蜂地抢购汽油,希望在涨价之前把油箱加满。换句话说,他们对汽油的需求在“9.11”那天上升了。那天,美国上下普遍如此。(事实上,对汽油需求的暴涨导致了油价的暴涨!)或者,我们来看另一种情形。假设你正考虑购买液晶电视。你正在商场购物,准备今天就抱一台回家,正在此时你遇到了一个在商场工作的同学。她悄悄地告诉你,这种电视下周就要降价促销了,在现价的基础上降价20%。你会怎么做?如果你决定等到降价以后——根据你对下周较低价格的新预期,那么你现在对液晶电视的需求就由于这种新预期下降了。
3.9 通货膨胀导致的错误感觉
很多人觉得需求法则不起作用,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忘了考虑通货膨胀效应。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时期,很多价格表面上确实上涨了,但根本不是真正的价格上涨。通货膨胀的性质、原因和后果在本书后面会有详细讨论(从第十四章开始),但是通货膨胀严重扭曲了我们对相对价格和成本变动的感知,所以我们最好先来考察一番,然后再往下讲。少量的预期可以避免大量的混乱。
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平均货币价格的上涨。但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性地把一种东西的价格认为是我们为得到它不得不付出的钱数,所以我们很容易地推论出双倍的价格意味着双倍的成本或是双倍的代价。然而,如果双倍的钱数只有一半的购买力,事情就不是这样了。如果每种东西(包括劳动力以及人们出售或出租以换取金钱的各种东西在内)的价格都加倍,那么,除了钱的价值减半以外,其他所有东西的真实价格都没变。所以,汽油价格加倍并不一定导致人们少用汽油,如果人们的收入和他们使用的所有东西的价格也都同时加倍的话。
我们来看一个很简单的情形。假设你在学校图书馆打工,每小时的工资是(税后)5美元。假设1美元能买5包方便面,每磅汉堡包的价格是2.5美元。你工作的价值,特别是工作带来的收入,使你有能力买25包方便面或2磅汉堡包。又假设所有东西的价格,包括你的每小时工资在内都加倍。现在你每小时挣10美元。其他条件不变,原来挣5美元的,现在都挣10美元了。但是,如果别人提供的商品也涨价,那么事实上你并没有比原来更富。以你现在10美元的工资,你最多还是只能买25包方便面或2磅汉堡包。在这个极其简单的例子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你的工资、方便面和汉堡包的相对价格都没有变。
事实上,由于通货膨胀的作用,不是所有东西的价格都同比例地增加,这正是通货膨胀造成诸多问题的原因之一。但是,各种价格还是倾向于一起变动的。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检验某一种商品价格上涨的后果,我们首先得剔除价格普遍上涨的因素。比如,假设1975年大学学费是5000美元一年,到了2005年则涨到了15000美元一年。那么,学费在这些年中究竟涨了多少呢?答案是:学费根本就没涨。如果学费跟通货膨胀率保持一致的话,早就从每年5000涨到比15000更高的水平了。
3.10 时间站在我们这一边
如果你本性是一个疑心比较重的人,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就是人们是不是真的像我们前面几个例子当中那样有灵活性,随时可以自我调节。这种怀疑不是没有道理的。允许调节的时间越长,对任一给定的价格来说,需求量的变化就会越大。
回到汽油价格的例子。当美国人因为20世纪70年代OPEC石油危机而减少消耗汽油之前,油价有多高呢?别忙着回答,你得先注意到,油价的涨幅并没有数字的增幅那么大。同样,这是一个相对价格的问题,油价上涨多半是通货膨胀导致的价格上升。1972年,每加仑汽油平均价格是38美分,如果油价仅仅随着通货膨胀率上涨,那么现在应该已经涨到1.35美元了。问题是个好问题:相对价格应该上涨多少,人们的汽油消耗才会降低10%、25%甚至50%呢?答案很清楚,这取决于允许调整的时间有多长。人们会买油耗低的汽车、会把家搬到离单位近的地方或者会组织几个人合开一辆车去上班,但他们不会立刻这么做。对于制造汽车的工程师来说,他们需要时间来提高汽车的燃料效率;公交公司和航空公司也需要时间扩充运营时间表,给开车的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汽油替代品。在短期内,我们肯定会遇到麻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从长远来看),我们会找到汽油的替代品(几个人合开一辆车,使用六缸或四缸的发动机,缩短旅程,等等)。我们会找到新的节约方式。
我们前面所用的例子差不多全是家庭决策,这有可能使我们忽略一个重要的事实,即生产者和家庭都是顾客。公司也要用水、用汽油,有的时候,公司还用得特别多,以至于它们对价格变化极端敏感。如果你忽视生产者对很多商品的需求,那么你就会忽略许多导致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重要因素。以水为例,选址的决策经常是根据预期水价做出的,这些决策又影响到不同地区的需求量。
对顾客来说,发现替代品并开始使用替代品都需要时间。生产者也需要时间来开发、生产和推广替代品。因此,价格变动时人们多买多少或是少买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观察这一调整时限定的时间长短。有时,幅度相当大的涨价(或降价)在一开始的时候不会导致消费量显著下降(或上升)。有时,这甚至会使人得出价格对消费量没有影响的结论。这是个完全错误的结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立刻发生的。人们必须得花一定的时间,才能发现某种东西有替代品。
3.11 需求价格弹性
“价格变动时人们多买多少或是少买多少”这样的表述实在是很麻烦。但是,这的确是一种重要的关系,有很多种应用。所以经济学家就发明了一个特别的概念来总结这种关系。这个概念的正式名称是需求价格弹性。这个名称恰如其分。弹性指的是敏感度。(当用三号铁杆击球时,高尔夫球比大理石球有弹性。)如果对于某种东西的较小的价格变化,人们买的数量有很大变化,就说这种东西的需求有弹性。而如果某种东西价格变化很大,但需求量却没有什么变化,就说这种东西的需求缺乏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是: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这样,如果鸡蛋的价格上涨了10%,使得人们想买的鸡蛋数量减少了5%,需求价格弹性就是5%除以10%,即0.5。(如果要说得完全正确,应该说是负的0.5,因为价格和购买量向反方向变动。但是为了简单起见,我们省略了负号,把所有弹性系数都看成是正的。)
只要弹性系数大于1(忽略符号),即需求量的变化幅度大于价格的变动幅度,就说需求是有弹性的。只要弹性系数小于1,即需求量的变化幅度小于价格的变动幅度,就说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心急的同学肯定想知道,当需求量的变化幅度正好等于价格的变动幅度时,也就是弹性系数正好是1时应该怎么说。我们说,这样的情况叫做有单位弹性。
弹性受三个因素影响:
时间(我们已经讨论过了)。人们对价格变化调整的时间越长,需求弹性就越大。
已知替代品的可用性。消费者在面临更高的价格时,通过寻求替代品以达到节约的目的。任何东西都有替代品,但有些东西比另一些东西有更多的已知的替代品。替代品越多,需求弹性越大。替代品越少,需求弹性越小。(你能看出时间和已知替代品的可用性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吗?我们常常需要时间来考虑和发现适当的替代品。)
预算中被用于某种东西的比例。预算中被用于某种东西的比例越小,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就越低。需求就越缺乏弹性。如果预算中被用于某种东西的比例较大,消费者就会变得更细心,精挑细选,他们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就越高,因此需求就更有弹性。
你可以用下面给出的几种情况来判断需求是不是有弹性,以便熟悉这个概念的使用。每种情况在下面几节都有讨论。
● “盐的价格要翻番了,我还是要买这么多——所谓需求法则也不过如此。”
● 对小货车的需求。
● 对福特小货车的需求。
● 对红色福特小货车的需求。
● “如果大学的学费降低20%,那么大学收到的学费总额就会上升。”
● 对胰岛素的需求。
3.12 对弹性的思考
“盐的价格要翻番了,我还是要买这么多——所谓需求法则也不过如此。”在许多吃盐上瘾的消费者眼中,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盐。此外,很多买便宜货的消费者,比如盐、牙签、方便面,可能还有铅笔,他们对价格变化并不敏感。与其说是因为“便宜”使得这些商品的需求高度缺乏弹性,还不如说是因为人们的预算花在这些方面的比例太低。如果盐在你每年购买日用杂货的预算中只占一小部分,那么,盐在你每年购物的总预算中的地位就更不必说了。如果在你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问你,你每年在盐上面花多少钱,你可能根本不知道。对于买盐这件事来说,你缺乏动机去成为一个细心、“挑剔”的顾客。但是,我们敢肯定,你心里一定很清楚你每年在学费或房租上花多少钱,因为它们可能在你的预算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当然,如果是你的父母在为你出这些钱,你可能就不知道了,但是他们一定知道!)
如果盐的价格从每磅0.5美元涨到每磅1美元,多数人还是会像以前一样买盐,他们不会有激烈的反应。但是,注意两件事情:(1)这并不违反需求法则,因为这也在整个价格空间中展示出了某种关系。如果盐的相对价格一直往上涨,比如说每磅5美元甚至10美元,家庭会不会仍然像往常一样买那么多盐呢?(2)其他使用盐的人,比如某些餐馆或是制作半成品的商家,盐在他们的预算中占的分量比较大,所以他们更可能在盐涨价的时候节约开支。美国东北部做“咸土豆”的企业会更加仔细地节省。
对小货车的需求。我们来看这个例子和下面两个例子,来探讨已知替代品的可用性。你能举出一些东西来替代小货车吗?这个清单上可能会有大货车、敞篷车、小轿车、公共汽车、摩托车甚至自行车。如果小货车的价格普遍上涨,人们就会去寻求这样的替代品。
现在来看对福特小货车的需求。请注意,我们已经把产品范围从一般的小货车缩小到了福特小货车。如果只是福特小货车的价格上涨,会出现什么情况?人们会转向我们刚才在清单中列的那些替代品。但是,现在实际上有比刚才更多的替代品。我们现在可以在清单上增加道奇、克莱斯勒、丰田等等一大批非福特牌的小货车。很清楚,它们不是作为“小货车”这个产品集合的替代品,但它们是福特小货车的替代品。因为消费者有更广泛的替代品可供挑选,对福特小货车的需求就会比对小货车总体的需求更有弹性。
最后来看对红色福特小货车的需求。产品集合更狭窄了。但这就意味着替代品的数量必然更大了——现在我们可以在清单上增加绿色、蓝色、紫色、黑色以及其他不是红色的福特小货车。红色福特小货车的需求曲线会比对福特小货车的需求更有弹性,这就表明,如果只有红色福特小货车涨价,那么消费者对此会更加敏感。
3.13 弹性与总收入
“如果大学的学费降低20%,那么大学收到的学费总额就会上升。”大学的学费收入是学费和入学人数的乘积。如果学费降低了20%,而总的学费收入仍有增加,说明入学人数必定有比20%更大的增长。需求量的增长幅度超过了价格的增长幅度,所以需求是有弹性的。
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有更简便的方式来考虑弹性问题。想一想,需求量总是与价格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如果价格变化导致总收入与价格反向变化,那么需求必然是有弹性的。需求量的变化幅度必然比价格的变化幅度大,因为总收入正好是价格和数量的乘积。这可以作为需求有弹性的定义。如果价格变化导致总收入与价格同向变化,那么需求必然是缺乏弹性的。需求量的变化幅度不足以压过价格的变化幅度。这正是需求缺乏弹性的含义。
不要认为大学降低了学费,同时需求又有弹性,就能得出大学总会有更好的经济状况这样的结论。没错,在需求有弹性时降低学费会使收入增加,但是入学人数的增加也同时会引起总成本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就必须决定总收入的增加是不是超过了总成本的增加。(但是定价策略的问题我们留到第九章再进行讨论。)
另一方面,弹性和总收入的关系使我们质疑这样一个常见的错误:很多人认为,公司为了“挣更多的钱”,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提价。但是,一个公司如果把价格提高了20%,而需求量下降了超过20%(需求法则!),总收入就会下降。
3.14 垂直需求之谜
在整个价格范围内,需求曲线不是完全无弹性的。没有例外。完全无弹性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线,表示对某种东西来说不存在替代品。你要是明智的话,就不要到现实世界中去寻找这样的需求曲线,这就像是在马的世界中寻找独角兽一样。
我们在前面最后提到的对胰岛素的需求,又该作何解释呢?它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线吗?我们已经讨论过,健康的食谱和整体护理可以作为胰岛素的替代品,如果我们愿意的话,我们还可以在这个清单上加上祷告、正确的思维方式以及其他很多东西。你可能仍然感到疑惑不解。让我们暂时假设,糖尿病患者对这些东西统统不予考虑。如果我们假设胰岛素的需求曲线是绝对竖直的,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糖尿病患者将完全不考虑他们要为胰岛素付出多少钱,只要医生开药,他们就会买。如果每周的药要花3美元,他们买。如果同样的药每周要花30美元,他们也买。如果每周要花300美元,他们还是照买不误。他们真的会买吗?对人们的行为作如此的假设合理吗?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认为,在胰岛素价格逐渐上涨的情况下,人们会认为祷告是一种越来越有吸引力的替代方式。
换一个角度来看一看。假设原来胰岛素的价格是每周30美元,现在一下子降到了每周1美元。现在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会不会增多呢?会。但是这说明了什么呢?在支付的成本较低的时候,糖尿病患者更愿意按处方吃药。当他们所付的钱变少的时候,需求量上升了。这当然意味着胰岛素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并不是一条垂直线。事实上,的确如此。
需求法则现在可以用弹性来表述:对整个价格范围而言,不存在完全无需求弹性的东西。大多数购买者对于购买成本的变化至少会做出一点点反应,对于足够大的成本变化,所有购买者都会做出反应。如果你觉得这个结论实在是太浅显了,根本不值一提,那么请你看看报纸,你就会知道这个结论并非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好心人和一些心眼不那么好的人常常谈论基本需求、最低要求、绝对必需品等等。但是需求曲线几乎从来不像他们设想的那样缺乏弹性。当然,这并不是说需求总是很有弹性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回答这个更加困难的问题。我们在后面就会看到,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判断经济系统是否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3.15 所有稀缺品都必须以某种方式分配
我们现在使用的分配稀缺品的主要方式,是市场价格和人们的支付意愿,无论是水、小货车还是胰岛素。
如果某种东西是稀缺的——人们如果不以某种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为代价,就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数量——这样的东西必须被分配。换句话说,必须建立某种规则或制度,对那些要求得到稀缺品的人加以甄别,决定谁该得到多少。对商品的支付意愿是规则之一,但是我们实际上也使用其他的方式。这是个产权问题。
“按需分配”的想法可能对很多人有天然的吸引力,但是对读过本章前半部分的人来说就没什么吸引力了。只要稍微想想,你就能看出,如果要在全社会推广使用,这个方式会变得多么模糊、主观、随意、相对、不确定,而且有被滥用的危险。另一种方式是“先来先得”。无论何时,只要你看见人们在排队购物,你就观察到了这种分配体系的运作,通常是作为支付意愿的一种补充。另一种分配稀缺品的方式是抽签。这对很多人是个打击,觉得这不是一个公平的方式,因为有些人根本不想要,可是他们却比别人有更高的要求权。有时我们也用人人平等的原则来分配稀缺品。我们把蛋糕或比萨饼切成同样大小的小块,然后每人吃一块。动物在争食尸体的时候,通常用“强权就是公理”的原则来分配稀缺品,人类有时候也这样做。人类有时候也以功绩作为标准,即把稀缺品分给值得享有它们的人,不论原因是什么。你能不能举出按照政治权力分配商品和服务的例子?
每种分配方式都有其优点。但是,这些方式如果作为普遍方式来分配稀缺品,每种方式都有一些严重的缺点,在亚当·斯密所谓的“商业社会”的成员中分配尤其如此。如果大多数商品都按照“先来先得”的方式进行分配,人们就要花费极多的时间用来排队。抽签本身是公平的,因为没有人对稀缺品有特殊的要求权,但是完全凭偶然性来分配却忽略了人们愿望和条件的多样性。平均分配的困难在于,有时候某种东西很难被分割得很均匀,有时候每一份的价值太低,以至于对人没有意义。“强权就是公理”的原则有明显的缺陷,不光是对弱者,对强者也是一样,人们被迫花费宝贵的资源来捍卫自己的那一份。按照功绩分配不失为一个明智的方式,但是,前提条件是人们对什么是功绩以及用什么程序来决定某人拥有什么功绩要有一致的认识;而这些条件在很小的社会圈子(比如密切结合的家庭)之外几乎无法满足。
最重要的是,上面讨论的这些分配原则都没有考虑供给的问题。很少有什么东西像吗哪*一样从天而降,所能供给的数量很少是与分配方式无关的。大多数商品都是人生产的,而人们都想让他们的努力得到回报。如果一种稀缺品的分配方式不能使生产这些商品的人们得到适当的回报,那么这种分配方式最终一定会崩溃。但是,我们把对供给的讨论推迟到下一章,这一章只关注需求的概念。即使只看需求这一面,把稀缺品分配给愿意出最高价格的人这一方式也有若干被人忽视的优点。最基本的是,它能使人们根据各自的境况进行节约,从而扩大人们的自由和权力。想想汽油的例子。
有很多种方式来节约汽油:多走路、坐公共汽车、骑自行车、几个人合开一辆车、搬到离单位近一点的地方住、在高速公路上开慢点、调节发动机、不冲浪、不出去兜风、更周密地计划、把几次旅行合并到一起、不去离家太远的地方度假,或者买一辆小点的、更省油的车。每种节约方式的成本或代价对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有时甚至有很大的区别。有些人住的地方周围有方便的公交条件,他们改乘公共汽车可能代价并不大,除非他们乘公共汽车会晕车。有些人可能会和同事比邻而居,这样他们几个人合开一辆车的成本就比较低,除非他们喜欢在路上一边把音乐开得很响,一边独自思索。有些人正在考虑买车,他们可以很方便地改买一辆小点的车,放弃买大车的计划,除非他们有一大家子人,或者经常要运大幅的油画。没有一个公式可以适用于所有人,没有一个最好的方式让人们节约。很多欧洲人的住宅和办公室在同一幢楼里,或他们住在邻近的楼里,走路甚至坐电梯去上班。长期以来就是这样。如果我们认为节约汽油很重要,节约的方式不太贵也很重要,我们就应该善意地看待汽油相对价格的上涨。
当一个东西的价格上涨时,并不需要告诉使用者去节约,不需要经济学家告诉他们该做什么。相反,他们会找到最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式来节约,即使他们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词。也不用告诉他们首先要减少浪费,那恰恰是他们想做的,尽管对于什么是浪费可能各有各的看法。也不用盯着他们,确认他们是否真的在节约,因为“骗人”的人最终是在骗自己。提高水价就会使人们努力去找漏水的地方并堵住漏洞。多数情况下,人们不需要受很大的罪就能“完成自己的那一份”,因为他们会自然而然地选择那些代价最小的方式来节约;既然他们远比别人更清楚自己的状况,他们就会在所有可能的方式当中选取最好的一种。
3.16 只有钱重要吗?货币成本、其他成本和算账
我们在本章前面的讨论中从来没有认定,对于购买者而言,在他们花钱购买某种东西的时候,以货币表示的价格是衡量成本的全面尺度。有的时候,货币价格确实是一个不充分的尺度。经济学家和普通人都知道这一点。需求的概念绝对没有向人们暗示,金钱是对人唯一重要的东西。对这一点的混淆造成了极大的误解,我们花点时间来澄清这一点是有好处的。
认定人们在价格上涨的时候会少买某种东西,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仅仅看重钱,也不意味着人们是自私的,同样不意味对社会福利的关注不影响人们的行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建议对这个问题持如下的看法:一项行为的机会成本上升时,选择者会倾向于少发生这种行为;一项行为的机会成本下降时,选择者会倾向于多发生这种行为。人们不仅仅对预期的收益变化做出反应,他们也比较预期的额外收益与预期的额外成本,无论他们用什么方式来计算成本。在商业市场经济中,货币是一个通用的度量单位,相当于“米尺”,很容易被理解。更准确地说,货币使人们能够计算相对的收益与成本。每个人都会注意钱,因为所有人都能用它推进他们感兴趣的任何事业。
如果人不能光靠吃饭活着,那么人也不能光靠钱活着。但这并不意味着饭或者钱不能给人带来重要的利益或用处。货币价格的变化是协调人们生产和消费的有用信号。这也正是经济学家如此重视价格变化的原因。
简短回顾
权衡,权衡,再权衡——大多数物品是稀缺的,意思是它们只能通过以其他物品为代价才能获得。
任何物品都有替代品。人们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有多种方式,他们对各种方式的预期额外收益和预期额外成本进行比较,从而在各种稀缺品之间做出权衡,这就是节约的含义。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是在现有条件下的预期额外收益和预期额外成本。
“需要”这一概念忽视的内容正是“需求”这一概念强调的内容:达到目的有多种方式以及权衡的重要性。
“需求法则”断言,人是会节约的。他们在价格高的时候会少买,在价格低的时候会多买。
对某种商品的需求表述了价格和数量的关系:前者指为了得到该商品必须支付的价格,后者指人们要购买这种商品的数量。需求是一个明细表或者一条曲线,不要和特定价格下的需求量混淆起来。
不要把需求量的变动和总体需求的变动搞混!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变了,而其他条件不变,那么只有该商品的需求量会发生变化。总体的需求也会变化,但是,它不是在商品价格变化的时候变化。影响总体需求的因素包括:消费者数量的变化、口味和偏好的变化、收入的变化、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变化以及预期的价格变化,所有这些都不和需求法则相冲突。
当价格变动时,人们对某种商品的购买意愿会相应发生变化,增加或减少的程度由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来表述,即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当需求量变化的幅度大于价格变化的幅度时,我们说需求是有弹性的,价格变化会使得对该商品的总货币支出向相反方向变化。当需求量变化的幅度小于价格变化的幅度时,我们说需求是缺乏弹性的,价格变化会使得对该商品的总货币支出向相同方向变化。
某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主要取决于替代品的供应。替代品的供应越好,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大。通常,发现或找到替代品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时间在决定需求价格弹性的过程中也发挥作用。此外,某种商品在某人的预算中所占比例对弹性也有影响。
稀缺品必须被分配,因为,它的定义就是每个人不能想要多少就要多少。尽管很多标准都能用来分配稀缺品,决定谁得到什么,但是通过私有产权的自愿交换和货币价格标准进行分配可以促进经济自由,提高个人的力量。这些规则以及它们产生出来的价格信号使得人们有可能计算他们的利益,并根据各人的独特情况和实际条件进行节约。
第4章 机会成本与商品供给
4.1 对机会成本的复习
4.2 成本和行为相关,而不是和事物相关
4.3 我现在该干什么?“沉没成本”的无关性
4.4 生产者的成本作为机会成本
4.5 边际机会成本
4.6 成本和供给
4.7 供给曲线
4.8 供给自身也会变
4.9 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
4.10 志愿兵的成本
4.11 供给价格弹性
4.12 用成本论证正当性
经济学的供给理论和需求理论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什么区别。两种理论都假设决策者面临一系列不同的方案,并要从中选择一个。他们的选择反映了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间的比较。对于生产者来说,他们也要进行节约,其逻辑和消费者是一样的。我们下面要讨论的是,机会成本和市场价格如何激励厂商生产并供给稀缺品,市场价格如何反映机会成本并把信息传达给我们大家。
4.1 对机会成本的复习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你能不能用前几章讲过的机会成本概念来解释一些常见的、令人困惑的事情。
同样是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为什么穷人更愿意坐长途汽车,而富人更愿意坐飞机?简单的回答是,坐长途汽车便宜。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的。某些人的时间机会成本相对较高(想一想,一个律师1小时收费可达100美元),长途汽车对他们来说就是极其昂贵的交通工具;对穷人来说,他们的时间机会成本一般要比高收入者低得多。
要找一个十几岁的小保姆看孩子,为什么在富人聚居区很难找,而在收入较低的地区就比较好找?夫妇俩找不到保姆,可能很灰心,会抱怨邻居家的孩子太懒。这话很难听,而且是多余的。任何一对夫妇,只要愿意支付机会成本,不愁找不到十几岁的小保姆。找十几岁的保姆看孩子,意味着让他们放弃他们觉得最有价值的其他机会。如果一个地区对保姆的需求很大,因为富人们经常要外出,同时,如果当地的年轻人手里都有大把的零花钱,他们更愿意和别人约会或是在家闲坐,不想给人看孩子,挣那一份并不可观的收入,那么,找保姆看孩子的机会成本很高也就没什么可惊讶的了。
为什么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有更多的本科毕业生继续读研究生?工作前景不好使得待在学校里的机会成本降低了。因此,更多的学生倾向于再花一两年拿一个硕士学位或是MBA,而不是找一份24小时加油站的夜班工作。
为什么来自低收入地区的年轻人更愿意参军?你能解释吗?
4.2 成本和行为相关,而不是和事物相关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很明显,成本和事物没有关系。成本总是与行为、决策和选择相关联。正因为如此,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承认客观成本。这一点和常识不一致,常识告诉我们,事物总是有“真实”的成本,这个成本是由物理学定律决定的,而不取决于人们反复多变的心灵。跟常识作战是很难取胜的,但我们必须试一试。这一次,我们还是要从常识的框框外想一想。
我们可以指出,“事物”根本没有成本,这大概是解除常识的武装的最快办法。只有行为才有成本。如果你非要认为事物的确有成本,并且准备用一个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你就差不多肯定是在偷换概念,用一个不被注意的行为替换某个事物,硬给它加上一个成本。
例如,一个棒球的成本是什么?你说:“10美元。”但是,你的意思是说,在当地一家体育用品商店里购买一个大联盟官方指定的棒球的成本是10美元。因为购买是一个行为,所以这个行为需要以其他机会为代价,从而发生了成本。请注意这里引入了行为。棒球的成本因行为的不同而改变。制造一个棒球的成本就不一样。销售一个棒球的成本又不一样。在球场捡一个球的成本又是多少呢?想一想,在2003年总决赛当中,那个球迷无意中对自己、对芝加哥小熊队做了些什么啊!
考虑大学教育的例子。成本是多少?回答是,“大学教育”没法有成本。我们首先要区分,获得大学教育的成本和提供大学教育的成本分别是多少。做出了这项区分之后,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一件事:截至目前为止,我们在本章和前面几章中关于成本所说过的一切都隐含了这件事,即成本总是对某人而言的成本。获得高等教育的成本通常是对学生而言的成本。但是,也可以指对学生家长的成本,这是不一样的。或者,如果录取某个学生需要拒绝另一个学生,那么,对于约翰(没被录取)来说,成本甚至可以是玛莎被录取为一年级新生。所有这些成本都不一样。
关于事物的“真实成本”有大量无效的辩论,这都是因为辩论者没能认识到只有行为才有成本,而行为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本。
4.3 我现在该干什么?“沉没成本”的无关性
在第三章中,你学到了商品的价值总是在边际被决定的道理。比如,水的价值不是人们在不买就没水用的前提下愿意付出什么代价来买水,而是根据人们所处的实际境况,看人们愿意为额外的一定数量的水付多少代价,这才是水对于人们的价值。对于成本,同样可以应用这种边际分析的原理。在分析收益的时候,很多人误入歧途,是因为他们把一种物品或收益的总价值和边际价值混为一谈。在分析成本的时候,最常见的错误是把以前发生的成本和边际成本即额外的成本搞混了。在计算成本时,正确的立场不是往后看,因为过去的都是沉没成本,不可恢复的成本。正确的立场是往前看,等待当下的机会。
玛丽的父母为女儿的婚礼喜宴投入了5000美元,这笔钱无法退回。两周之后,玛丽和她的父母发现她的未婚夫是个骗子、卑鄙小人。他们取消了婚礼和喜宴。这家人是否因为取消了喜宴而亏损了5000美元呢?常识告诉我们,是的。但是,如果他们决定取消婚礼但保留喜宴,那笔钱能要得回来吗?不能。投进去的这笔钱代表了产权的交换。从付钱的那一刻起,这笔钱就不再属于玛丽的父母了。
假设你路过一家自助餐馆,拿了一份意大利卤汁宽面条加金枪鱼,付了1.9美元给收银员。你愿意付钱,是因为你期待从面条中获得的满足感比花这1.9美元买任何其他东西能获得的满足感更大。然后你吃了第一口,立刻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面条太难吃了。如果现在把面条剩在盘子里,你要付出多大的成本?
不是1.9美元。你付给收银员的现金已经不是你的了,而是餐馆的。钱回不来了,就算你把盘子里的面条吃完,宣布“对得起那笔钱了”,那钱也不会回来。一旦你把钱付给了餐馆,拿到了面条,你就面临一系列新的选择。你还想不想上下一节课了(吃这些面条可能会让你生病)?你还想不想要命了(可能你觉得不把这些面条吃完会遭雷劈)?或者,你不想吃这些面条了,觉得有点罪恶感,因为没把盘子里的面条打扫干净,但至少减少了你生病的可能性。所有选择都在于你。问题是,你现在面临全新的选择,不管你怎么做,那1.9美元再也回不来了。
你付的价钱正是经济学家所谓的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与经济决策无关的。过去了就是过去了。决策过程中唯一重要的成本是边际成本,即额外的成本。边际成本都是将来的事。和你那1.9美元一样,在刚才的例子里,玛丽婚宴中投入的无法退回的5000美元在支付之后也是沉没成本。把它作为人生的一个重大教训记下来吧。现在你站在一个新的岔路口上。
当然,在我们决定把某项成本看作与决策无关之前,先要确定它是否真的是沉没成本。一个学生花了100美元买了微积分教材,期中以后又去退课,即使他通读全书,他也无法找回“这笔钱的价值”。但是,他可以把书再卖给学校的书店,比如说卖了20美元。这就是他现在面临的选择:继续拥有这本书,还是把所有权转让给学校的书店。这个学生的沉没成本不是100美元;其中20美元是可挽回的,他的沉没成本是80美元。
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沉没成本是历史的一部分,因为它不能代表未来的选择机会。它可能会让你(对微积分老师、书店或你的大学生活)感到遗憾或悔恨,但它在任何意义上都和当下的决策没有关系。它只是一个信息,或是生活中的一个教训而已。别误会我们的意思,不是说这个教训无关紧要,我们只是说这项成本已经与现在无关了。问题是,你现在该干什么?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