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我校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在德国海德堡联合举行“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秋季预测发布会”,公布今明两年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及相关政策模拟结果,并提出政策建议。
这是我校首次在欧洲发布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结果,也是该成果的第十七次发布。该项研究基于我校宏观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研制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进行,经过多年发展,该模型已成为一个拥有55个随机方程、8个恒等式和72个变量的中等规模的宏观联立方程模型,是目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宏观经济预测模型。

发布会上,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建发表示,自2006年以来,以“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为基础的中国宏观经济预测发布已经举行了17次,已经成为中国最具权威的宏观经济预测,为改善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这项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影响力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中国第一本向全球发行的英文版《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报告》的出炉,使得这项研究逐步走向了世界,极大提升了厦门大学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他希望,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这一项目能不断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功。
一组数据:中国经济将继续减速
课题组预测,2014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的态势还将一直持续。预计2014年全年GDP增速为7.49%,基本上能实现年初中央提出的预期经济增长目标;但是,中国经济增长率下滑的趋势仍将持续,2015年,预计GDP增长率将继续下降至7.37%。
物价方面,2014年CPI预计将上涨2.51%,略低于2013年。但是,在较快增长的货币供应量压力之下,尽管2015年的经济增长率仍在下降中,CPI却将进一步上升至2.80%。课题组认为在目前中国经济的自然稳定增长率低于预期经济增长率的情况下,如果宏观经济政策当局持续进行微刺激,通货膨胀的压力将会有所上升。
其他反映经济“温度”的相关预测数据为: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在未来两年将继续维持负增长,但降幅将继续收窄。2014年PPI预计为-1.53%,2015年降幅可能进一步收窄至-0.98%。对外贸易方面,2014年以美元、按现价计算的出口总额预计仅增长5.15%,比上年下降2.97个百分点;进口总额增速可能下降至5.52%,比上年下降1.71个百分点。2015年外部经济加快复苏有可能促进中国进出口的恢复性增长。
一个建议:适度下调经济增长目标
课题组表示,过去三年,运用微刺激政策进行定向调控,力图将经济增长率稳定在7.5%以上,是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思路。

然而,在课题组看来,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却是:中国经济步入了“经济增速下滑—微刺激稳增长—小幅反弹—再度下滑”的周期循环中,而且政策实施成本越来越大,刺激时点不断提前,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却在不断递减。
课题组认为,这说明,短期的需求刺激只能用于熨平周期波动,不可能在经济的自然稳定增长率较低的情况下,长期人为地抬高经济增长率。
课题组建议,在经济周期下行区间,应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适当下调预期经济增长率。
利用CQMM模型,课题组模拟了下调预期经济增长率的宏观经济效应。结果表明,如果将2012、2013年的经济增长目标适当调整至7.2%左右,将引发一系列良性反应——一定程度上减缓超发货币的压力,降低为稳增长而扩大ZF投资的压力,改善ZF财政收支状况,降低ZF债务负担和企业的债务杠杆率。更重要的是,模型计算结果还表明:将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至7.2%左右,也不会因此产生就业问题。
会上,我校还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联合发布了《2014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问卷调查》结果,问卷共设计了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走势直接相关的16个问题,涉及中国当前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下行压力、2014欧美经济形势、2014年下半年中国可能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等四大类,共有来自中国各大学、研究机构及ZF部门的93位经济学家参与该项调查。调查显示,68%的专家认为房地产业投资增速回落以及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是中国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下行压力;绝大多数专家认为2014年欧美经济将呈现回暖态势,经济发展形势较为乐观。
来自中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3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当天的发布会,并围绕我校发布的研究报告和“新发展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宣传部 李 静)
●声 音:
尼尔斯•彼得•托马斯(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执行副总裁):作为一个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拥有办事机构的出版集团,我们需要知道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和厦门大学合作的过程中,我们知道厦大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从事的这项研究非常重要。
作为一家全球最大的学术出版机构之一,施普林格有责任把世界各地的学者组织在一起进行讨论。这是今天我们聚在这里举行发布会的原因,也是我们持续向全球出版厦大《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报告》英文版——《中国宏观经济展望》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