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 基辛格
近年来,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一路走高,2008年1月更是同比上涨7.1%.物价早涨,通胀压力增大.
中国物价上涨的根源在哪里?最普遍的说法是,国际粮油价格,能源价格上涨是带动国内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国际粮油价格为什么会一路飙升呢?因为美国实施鼓励用粮食提炼乙醇的能源战略,这需要消耗大量粮食,引发粮食价格上涨带动物价上涨的连锁反应.美国是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上处于决定性地位,其美国大豆产量占全世界的42.7%,玉米产量占34.4%,棉花产量占21.2%,小麦产量占11.6%.
2007年12月1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自1975年以来的首个能源法案,该法案要求减少石油进口,大幅增加乙醇等生物燃料的添加比例.实质就是把出口的粮食转化为乙醇燃料.由于粮食是生活的必需品,美国又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出口国,这一变化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这一能源法案让人联想起两千年前的<<战国策>>,且看当年在粮食问题上管仲如何三策兴齐.
管仲三策粮食战略兴齐
齐国本是一个海边的小国,姜太公初封时地不过方圆百里,而且很多是不适合粮食生长的盐碱地,粮食产量和人口都不多.齐国之所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东方的强国,与管仲的粮食战略有很大关系.
策一,服帛降鲁梁.鲁和梁的老百姓常织"绨",绨是一种以丝做成"经"棉线做"纬"而织成的纺织品.管仲劝齐桓公穿绨料衣服,并下令大臣们都服绨.上行下效,齐国的老百姓一时间全都穿绨料衣服.齐国绨的价格大涨,吸引得鲁和梁两国的老百姓都把绨运到齐国卖高价,从而获取利润.鲁梁两国财政收入大涨.这两个国家的国君就要求他们的百姓织绨.一年后,鲁梁的老百姓几乎全部出动,忙着织绨运绨,从而放弃了农业生产.时机成熟以后,管仲又劝齐桓公改穿帛衣服,也不让百姓穿绨,并"闭关,毋与鲁梁两国通使",十个月后,"鲁梁两国之民饿馁相及",即使两国国君急令百姓返农,也为时已晚,粮食不可能在短期内产出.于是,鲁梁两国谷价飞涨.鲁梁两国的百姓从齐国买粮每石要花上千钱,而齐国的粮价每石才十钱.三年后,鲁梁两国的国君不得不归顺齐国了.
策二,买鹿制楚.齐桓公欲伐楚,又害怕楚国强大而不获成功,向管仲请教办法.管仲让桓公以高价收购楚国的活鹿,并且告诉楚国商人,贩鹿到齐国可以发大财.于是楚国的男女几乎全国总动员,全都为捕捉鹿而奔忙,放弃了粮食生产;而齐国却早已"藏谷十之六"了.当楚国的百姓无粮可食时,管仲又关闭了国界,终止活鹿和粮食交易.结果,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
策三,买狐皮降代国.代国出产狐皮,管仲劝桓公令人到代国高价收购之,造成代人放弃农业生产,成天在山林之中捉狐狸,但狐狸却少得可怜,"二十四月而不得一".结果是狐皮没有弄到,农业生产也耽误了,没有粮食吃,导致北方的离枝国乘虚侵扰.在此情况下,代国国王只好投降齐国.齐国一兵未动而征服代国.
这便是粮食战争的威力.
美国先廉价出口粮食把亚洲各国的农业挤垮
以上是两千多年齐国人的智慧.两千年后斗转星移,玩这种粮食战略的变成了美国人.美国先大量买入工业品,同时廉价出口粮食,把各国农业挤垮,这是第一步.
目前农产品出口占美国农业销售的比例高达25%.各国农业受到美国廉价农产品冲击,很多已经崩塌.1995以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此后美国靠巨额财政补贴生产的大豆进入中国市场.200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此后几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额连续攀升,而中国大豆生产却没有补贴,这种不公平竞争的结果是中国农民生产大豆越多,赔得也越多.结果本土的大豆生产逐步萎缩,2006年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已经比2005年减少了25%,而2007年大豆种植面积估计比2005年减少40%左右.中国大豆产量也由原来的世界第一,退居为继美国,巴西,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
每多进口100万吨粮食,就可能造成130万农民"失业".失业农业离开土地进入廉价工业品生产线,开始为美国织"绨"制鞋,几千万只鞋才能换回一架波音飞机.美国低价买入这此包含了大量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的工业品,却把污染和通胀留给了中国.2007年11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6.9%,农村上涨7.6%;食品价格上涨18.2%,连续4个月物价涨幅超过6%.
美国发展生物燃料导致世界农产品价格暴涨
等亚洲各国大力发展轻工业,各国ZF如两千年前鲁梁的国君一样鼓励国民吕量织绨,激烈竞争使得工业品越来越便宜后,美国现在开始减少农作物出口,展开第二步.便生产的粮食不能浪费,最近能源价格上涨给了美国这个机会,美国计划把粮食转化为乙醇燃料.2007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新能源法案,推动美国乙醇燃料年使用量至2022年达到360亿加仑.
目前,美国已经建成114家乙醇提炼厂,还有80家工厂正在建设中.2006年乙醇产量超过50亿加仑,比2005年增加了1/4,预计未来两年里可望新增60亿加仑的产能.
然而这将导致世界范围内缺粮.2006年,美国投入4200万玉米生产乙醇,按照全球平均食品消费水平计算,足可以满足1.35亿人口整整一年的食品需求量.按照新能源法案,2022年,美国生产150亿加仑乙醇需1.8亿吨玉米,足够5.8亿人口吃一年.
乙醇战略有助于美国维持超级强国地位
虽然美国ZF给每加仑乙醇提供51美分的补贴,但是现在美国的乙醇生产厂商仍处于赔本经营状态.
美国声称要通过生产乙醇来实现能源独立,但目前利用粮食提炼乙醇仅能满足3%的汽车动力需要.即使把美国出产的全部粮食都用来制造乙醇,提供的燃料也仅能满足美国18%的需要.尽管乙醇生产是赔本生意且实际上根本无法满足其能源自给的目标,但美国ZF仍然全力推动乙醇生产,这是因为乙醇战略对美国维持超级强国地位有利.
美国是世界第一农业大国,有大量土地可以用来生产农产品.把多余的粮食转化为燃料有利于减少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该战略对美国总体有利,却伤害到缺粮的国家.提高农产品价格虽也造成美国通涨,却可降低美国的农业补贴,从而降低美国ZF的高额财政赤字.粮食涨价对粮食进口国伤害更大,因此美国的乙醇战略虽不能真正实现能源独立的目标,却可相对提高美国的重要性.
中国应守稳粮食安全底线
中国在大豆战役上已经输掉了第一仗.目前跨国粮商控制中国40%以上的大豆加工能力和90%的大豆进口量.2006年,中国进口大豆2650多万吨,约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1/3.然后大豆价格又开始暴涨,中国不得不多花钱进口大豆.
今后的世界形势有可能发生很大变化.虽然没有钱日子不好过,但没有吃的日子会更不好过.日子目前玉米价格已经涨了一倍,若出现全球粮食短缺的话,粮食价格不但可以成倍上扬,也可以成百倍上扬.因此中国应加大政策扶持,确保95%的粮食自给率,守稳中国粮食安全线.美国和中国人口及资源情况不同,中国不应盲目跟着美国走,中国对提炼乙醇的技术应该紧盯,但不宜急着投入生产.在本国粮食生产不充裕的情况下,大规模地把粮食转化为乙醇是不可想象的.做决策的前提是发展乙醇项目不应跟人畜争粮,否则将伤及根本,得不偿失.
(摘自中国食品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