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顶尖学生们的申请之死 申请国际顶级商学院被不少精英的年轻人看做改变命运的快速通道,但这些常胜将军们在抢这不多的几个名额后,最后发现:被录取的并非“最优秀的人”。你很难讲清楚为什么哈佛、沃顿、斯坦佛不只看GMAT、TOEFL成绩,也并非是按分录取。而一旦你举出大量例子来证明这一点,对方也许仍会恍然大悟地对你说,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校,录取学生原来是靠关系?对于习惯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学生们来说,脱离了排分取人的制度,自然有“凭关系”的顾虑。但事实上,对于远在美国、把学院名誉视为生命的世界前十位商学院来说,“走后门”显然不可想像。
于是,对于大量高分申请者的失利,国际MBA追捧者们又会陷入另外一个误区:世界顶级商学院录取学生看的是申请者良好的工作经历。这种看法吓退了不少非跨国企业部门经理的申请者,也让不少工作语言是外语,兼有一点管理经验的人变得踌躇满志。如果不被录取的话,他们愿意失去对国际顶级商学院的信仰。
在前两个硬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更坚强的申请者们会陷入第三个误区:决定条件在于推荐人的实力背景和其写的推荐信是多么毫无保留的夸张赞誉。美国学生不也时常找来州长或总统写推荐吗?对于这一点,一位招生主任讲过一个笑话。他说州长告诉我,如果他想推荐一个学生,会给我打电话。如果只是写了推荐信,那是为了拉选票。
走在正确道路上的申请者会明白,商学院最看重的莫过于申请论文(essays)。但明白这一点依然不能阻挡失败。在一个申请者读过MBA之前,他很难明白工商管理的本义,而且商学院提出的三个有关申请论文的问题,看起来是这样的无话可说:为什么要读MBA?你的职业目标?为什么是你(而不是别人)?除了第三个需要个人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可以编好听的故事,前两个似乎可以找前辈的答案抄一抄。而个人的失败案例也往往写得像提给领导的意见:由于太辛苦太卖力造成的失误。但事实告诉申请者们,哪怕一句假话套话被招生主任抓住,不仅本次申请无望,恐怕以后也永远进入这家学院的黑名单了。
这样看来,似乎申请无望,蓬勃躁动的心似乎应该安于现在舒适的工作,不要妄图去华尔街与印度人争夺世界500强企业的管理席位。
我的朋友谢劲波做了十多年培训,中国顶级商学院的成功申请者有1/3是他的学员。他两年前对我说的一段话让我至今难忘:对于商学院的评价标准,就是看其毕业生将来在商业上的成功。什么样的人更容易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不是考试成绩最好或工作背景更好的,而是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识。你明白由于自己的哪些性格特质获得了成功,由于哪些原因遭到失败。如果你明白由于自己哪些特质有遭遇失败的可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失败。比如让一个互补的人来代替你接手这件事。商学院在找这样的人,而论文是不多的机会能表现这点的。
所以申请国际顶级商学院并非是考试和写简历那么简单,你需要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反省和认识,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谢劲波的学员在拿到商学院录取书后而感到自己已经不用读MBA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