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具体来说,就是当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

为什么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从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情况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错失发展模式转换时机。 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为例,在工业化初期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后,未能及时转换发展模式,而是继续推进耐用消费品和资本品的进口替代,即使在上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后,还是维持“举债增长”,使进口替代战略延续了半个世纪。
第二,难以克服技术创新瓶颈。 一国经济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在低端市场难以与低收入国家竞争,但在中高端市场则由于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条件制约,又难以与高收入国家抗衡。在这种上下挤压的环境中,很容易失去增长动力而导致经济增长停滞。
第三,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偏差。 从拉美国家看,受西方新自由主义影响,ZF作用被极度削弱,宏观经济管理缺乏有效制度框架,政策缺乏稳定性,ZF债台高筑,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等顽疾难以消除,经济危机频发造成经济大幅波动,如上世纪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货币危机、2002年阿根廷经济危机,都对经济持续增长造成严重冲击。
第四,体制变革严重滞后。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体制变革易受到利益集团羁绊,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经济财富过度集中,利益集团势力强大,造成寻租、投机和腐败现象蔓延,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受到严重扭曲。
曾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
阿根廷 跌入贫苦陷阱 遭遇“天然资源诅咒”
19世纪下半叶的快速成长,使阿根廷到1910年已名列全球第十大经济体,直到1930年还敢自夸“上帝是阿根廷人”。但阿根廷浪费了近半个世纪时间也没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近10年反而有“完全发展成发展中国家”的趋势。
阿根廷国土面积全球第八且资源丰富,但人口不到4200万,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14.4人,可谓地广人稀,因此最省事的方法就是将土地租给外国公司使用。同时,因天然资源太丰富了,人也就懒了。《经济学人》的举例易懂且传神:“阿根廷从未试图提升其食品的附加值,直到今天其烹调仍以烧烤世界顶级牛肉为主。”。
马来西亚 经济增速逐步放缓 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1957年实现独立后,马来西亚便开始了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赶超。1970年,ZF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将经济增长动力从依赖初级产品部门转向依靠制造业部门,并在上世纪90年代成功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然而,从1992年开始,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后,马来西亚的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经济增速从1990-1997年的年均9.1%,下降到2000-2008年的5.5%。
马来西亚经济发展面临着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是“小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给国内经济造成了多次外部冲击;二是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长期缺乏增长动力;三是随着经济总量的长期扩张,国内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四是经济增长逐步停滞,难以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五是国内经济和社会问题重重,实施改革的难度逐步加大。
视频解读
https://www.iqiyi.com/business/20130407/4a1b175a1b32871e.html
今日有奖互动话题
你对中等收入水平有何理解?你认为中国会否陷入中等收入水平呢?欢迎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