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
关于苹果、上河和超市排队的文献综述之二
苹果的原理说过了,五常大师传承了老师艾智仁的智慧,
但是否像他说的那样,还把这种智慧发扬光大了呢?
有些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有一篇署名为刘正山的文章,对这个问题做了一点追究。
(我不太同意这篇文章中对五常大师的“道德批判”和带有主观感情的一些判断,所以只节选了需要的部分。)
荔园晨风BBS站 2004年11月22日05:58 作者:刘正山
...............................
五常先生常常将他人的成就或者发现说成自己的。如《经济解释》卷一《科学说需求》第六章第五节“多质的需求验证”,不符合史实的地方就很多。
张五常先生在这节所讨论的“需求假说”,其实早就被学术界称为“艾智仁—艾伦定理”(The Alchian and Allen Theorem)了,用简洁的话语描述就是:当同等的附加费用被加在两个相似的产品价格上的时候,消费者将增加对质量较高产品的相对消费量。于是,相对优质产品往往被运往其他地方销售或者出口。
张五常先生认为,这个“需求假说”发表的时候,讨论的产品是“加州的橙”,而不是苹果。但为什么后来这个产品事例都变成了苹果?张五常先生说,是因为“艾师的假说发表后,两个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不同意,为文反对。我的一个学生(J.Umbeck)加入笔战,橙就变作苹果。今天行内的老生常谈,是苹果而不是橙了。”
我没有找到艾智仁与艾伦的文章原文或翻译文本,但是所查阅到的资料表明:
1)“ 艾智仁——艾伦定理”最早的出现是因为一位署名为M.W.P的读者给《西雅图时报》的一封抱怨信,艾智仁与艾伦作为对该读者答复而提出了这个定理。
(刘先生的文章这里有一点儿毛病,因为按照我的查阅,西雅图时报是在1975年8月15日登出的这封信,而阿尔奇安的著作《大学经济学》是在1964年出版的,见引用者注。而且好像并非由两位大师加以解释,而是下文提到的Silberg教授做的解释。
这个错误进一步提醒我们,做学问是一件多么严肃的事情,尤其在试图找出别人的问题时更是如此。让我们重温一遍尼采的名言: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M.W.P当时抱怨说,当地市场上出售的华盛顿产的苹果又小又难看,而他的朋友们送给他的、从果园刚采摘的苹果, 至少是当地水果店出售的苹果的4倍大。优质苹果都到哪里去了?艾智仁和艾伦的解释是,如果在当地购买一个优质苹果要花费10美分,而非优质苹果需要5美分,那么,吃一个优质苹果与吃两个非优质苹果所花费的货币量相当。如果将一个苹果运到中东的运费是5美分,那么,在中东,一个优质苹果的价格将是15美分,而一个非优质苹果的价格将是10美分。于是在中东,吃两个优质苹果的花费就相当于吃三个而不是四个非优质苹果。所以,加上运费,在中东,尽管两种不同质量的苹果价格都提高了,但优质苹果相对变便宜了(Borcherding和Silberg,1978年)。
2)芝加哥大学的两个教授J.Gould与J.Segall发表的质疑“艾智仁—艾伦定理”的文章,时间不是“七十年代初期”,而是1968年。发表的杂志是《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文章的题目是“The substitution Effects of Transportation Costs”。这些,张五常先生的文中没有提及。
3)J.Umbeck的确是张五常先生的学生(在2002年的一篇文章中,我略有怀疑,后来查证属实),但是,他参战的时间是1980年(文章发表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0年2月号)。而此时,“芝大的两位仁兄(J.Gould与.Segall)”对“艾智仁—艾伦定理”的质疑,已经在1978年被Borcherding和Silberg评判并解决了,“艾智仁 —艾伦定理”也被他们修正了(见后文)。而且,J.Umbeck的文章主要是将“艾智仁—艾伦定理”扩展为税收理论。
张五常先生称:“芝大的两位仁兄(J.Gould与J.Segall)......他们错了的是举出的反证实例:龙虾在波士顿原产地最可口,蔬菜在农村原产地比城市的好吃。这两个反证例 子不能成立,因为龙虾与蔬菜都是以新鲜为上。波士顿的龙虾运到香港来,其肉缩水会少了三分之一。”张五常先生声称这个观点是自己想出来的:“我自己当年为这个问题想了很久,若干年后才想出‘有质’量与‘委托’量这个重要分别,才知道苹果的只量是‘有质’与‘委托’的合并。糖分委托于只量,问题就清楚了。”当然,更有意思的是在这节的第一段,张五常先生说:“我在这里把艾师的假说略加修改,作点补充,然后一般化地表演一下。”
但是,Borcherding和Silberg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8年2月号上发表的题为“Shipping the Good Apples Out:The Alchian and Allen Theorem Reconsidered”中已经指出,“芝大的两位仁兄”J.Gould与J.Segall对“艾智仁——艾伦定理”的指摘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艾智仁—艾伦定理”假定产品在运往目的地的过程中没有发生诸如损坏、腐烂或其他质量上的变化。五常先生“多年思考”得出的观点,早已被前人解释过了。
引用者注:阿尔奇安和艾伦合著的入门教科书《大学经济学》(A.A. Alchian and W.R Allen, University economics,Wadsworth,1964;3rd ed.,1972)在大学生中最为知名。其节略本称《交换与生产》(Exchange and Production,Wadsworth,1969;2nd edn,1983)。此书强调市场作为组织经济生活的一种手段所起的实际作用或潜在作用,指出应充分考虑到与创造市场有关的交易费用和信息费用,以及对市场运营的单个经济人的可分割的或者不可分割的利益,这些观点使该书在同类著作中崭露头角。——来自百度百科
还有一件让我佩服老张的事情:据说艾智仁这个名字还是五常大师给起的,学生给老师起名,爽!
要是我将来有机会成为我的偶像Jean Tirole(The Tirole)的学生,我就给他起个最牛最牛的中国名:
天上地下唯我独尊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千古一帝——“帝若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3 19:03:3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