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8-6-12 18:28:00
以下是引用wxx8014在2008-6-12 17:56:00的发言:这么感觉楼主是以果找因。

这是“真实经济学”的基本思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2 18:32: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6-12 17:12:00的发言:推测prediction,充分条件推理,加上关键验证(条件)critical test,两个因素就足够啦。

这里不是“足不足够”的问题。

而是,分析者对自己看重的因素的态度的问题。

(P.S. 咱们俩使用的“因素”的意义,根本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2 18:40: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6-12 17:52:00的发言:

你怎么样理解这三个例子及解释的,能不能用你的话来解释一下?

您是领导,您先提出这套理论有关系,您是五常大师的信徒,还是您先说吧。

 [em0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2 18:50:00

故意减少买单通道,是为了鼓励顾客一次多买,而不要三天两头逛超市。

故意减少卖单通道应该不是为了让顾客一次多买,顾客这一次看到这么多的人在排队,第一个反应应该不是下次买东西的时候一定有要多买些,而是换个超市,或者换个人少的时间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2 22:22:00

回复:(蓝田日暖29)怎么样解释在一般人能预期到超市...

假期问题,时间成本问题,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假期是不能自己安排的,一般在周末,只有这个时候不上班,而这个时候机会成本最低,平常去世有机会成本(工资)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2 22:29:00
对的,放班后、假期时,时间成本低,所以,超市相对人多。我的观察是,一般人,在人多时,买的东西多点,这是为什么?超市为何不在人多时,多加几个柜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2 23:33: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6-11 20:15:00的发言:
故意减少买单通道,是为了鼓励顾客一次多买,而不要三天两头逛超市。超市人流太大,会占用货架空间,减少单位面积销售额。这个指标对商场是至关重要的。

超市是低成本商场,理想情况是顾客一次买齐所有东西,以控制人流摆更多货架。延长排队时间是一个极好的策略。

象对我这种往往顺路经过超市去买东西的顾客,情况却相反了,见超市要排很长时间,就越不去那买,到别去买或换个时间再买(这样总体上会减少在这超市的购买量),估计排队时间不需要很长时间就去买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2 23:39:00
以下是引用sunshinefd在2008-6-12 23:33:00的发言:

象对我这种往往顺路经过超市去买东西的顾客,情况却相反了,见超市要排很长时间,就越不去那买,到别去买或换个时间再买(这样总体上会减少在这超市的购买量),估计排队时间不需要很长时间就去买买.

确实是时间成本的问题。

这种问题到处都有。餐厅、银行、地铁、公交车,到处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很挤,在其他时间段内人很少,甚至完全空闲。问题是挤的时候,人们会不会多买点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2 23:39:00

鄙人认为,对于超市自身而言,它不会太多的考虑顾客,它更多的是考虑怎么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额。

当然,顾客的满意程度对于超市的销售额影响也是有的,不过,仔细想想,超市似乎也可以够得上是寡头吧,其实也是蛮稀缺的,顾客似乎根本就不具有话语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3 00:01:00

首先,极度鄙视PL7715222的那句评论,什么理论不理论的,扯淡。

其次,我只能说我自己的情况,我去超市一般都是我自己有空闲时间的时候;不严谨的推开来,就是很多人都是这种行为模式,那么由于大家同时上下班等原因,统计意义上就会呈现正态分布,某段时间人最多,而排队就长了。

第三,至于什么穷人论,什么机会成本论,什么监督收银元之类的原因应该都是个别原因。特别是监督收银员,站在商家角度说,完全上是马后炮,这是排长队的后果而不是原因,大家不用跟我说什么鸡生蛋蛋孵鸡之类的扯淡,这类扯淡有意思吗?有排队,就是同一时间要付钱的人多了嘛,哪有那么麻烦?穷人论咋看上去还有道理,其实是扯淡,什么穷人呀,穷人都是等别人没去的时候老早去抢便宜货的,可见阁下不是穷人,不懂穷人的行为模式。机会成本论站在排队者的角度去说,咋看还有道理,但是细究就漏洞百出,什么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都是事后才知道的,这叫后悔成本,你去超市的时候难道还想自己的机会成本吗?你不是空闲的时间去买东西的吗?别跟我说这不也有机会成本了吗?什么东西,空闲的时候就是机会成本为零的时候哈。即使你说机会成本在,那也是些非货币的效用,和排不排队鸟关系?

就当我胡说八道,小弟有得罪之处请谅解。小弟刚多喝了几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3 07:16:00
以下是引用多吃鱼在2008-6-13 0:01:00的发言:什么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都是事后才知道的,这叫后悔成本,你去超市的时候难道还想自己的机会成本吗?

如果真地没有影响过你事前的决策,就无所谓机会成本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3 07:24:00
以下是引用多吃鱼在2008-6-13 0:01:00的发言:穷人都是等别人没去的时候老早去抢便宜货的,可见阁下不是穷人,不懂穷人的行为模式

“老早”是多早?

在“老早”的时候,选择做同一件事情,“穷人”与“富人”,谁的“机会成本”更大?

即便在“不老早”的时候,谁更有耐心在长长的队伍中等候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3 07:29:00
以下是引用多吃鱼在2008-6-13 0:01:00的发言:我只能说我自己的情况,我去超市一般都是我自己有空闲时间的时候;不严谨的推开来,就是很多人都是这种行为模式,那么由于大家同时上下班等原因,统计意义上就会呈现正态分布,某段时间人最多,而排队就长了

(1)想知道,你(空闲时去超市)能忍受的最长的排队时间。

(2)想知道,等候时间是否反过来影响你的购物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3 07:36:00
以下是引用多吃鱼在2008-6-13 0:01:00的发言:有排队,就是同一时间要付钱的人多了嘛

不全面。 同一时间的购物人数只是一个方面。

还与收银台个数、收银员熟练程度、收银系统技术(数据处理时间)、顾客购物量、顾客支付方式等等有关。

超市一般不会在“忙时”反而缩减收银台个数吧。

大家要讨论的问题之一:(预期的)等候时间是否反过来也会影响购物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3 09:23:00
以下是引用天下一人在2008-6-12 8:50:00的发言:

三个实例都学习过了,似乎有点儿联系,但又似乎没有联系。

可是五常大师的功底,想必有些道理。

不知您能否把这三者的道理列一下,然后说出其中的联系,让我等也好有的放矢。

先多谢了!

到底有没有人能彻底说清这个问题嘛!

实在不行,去百度找来粘上也行啊,没啥不好意思的。

大家在周围绕来绕去,就是不说重点,既然是4年多的老贴子了,肯定要有点儿进步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3 10:22:00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i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em07][em0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3 12:24:00
要说的,在老帖子中,已经说了,像我,现在还是没有什么样新的想法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3 13:23:00
我就讨厌半天队,所以我选择去人少的超市买,虽然贵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3 16:23: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6-13 12:24:00的发言:
要说的,在老帖子中,已经说了,像我,现在还是没有什么样新的想法啦。
那总结下观点就好了嘛,总之,你要不说,我怎么批判你呢?[em01][em0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3 16:53:00
排队的秘诀是:既不能让顾客失去耐心又不能让他们对等待的价值产生疑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3 17:21:00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

关于苹果、上河和超市排队的文献综述之一

领导总是不肯做辛苦活,这个活计就由我来做了。

不过倒不是完全的不情愿,这两天正在从头搞新古典的微观理论,借此促进一下自己的学习。

既然这些事情都是以五常大师为中心的,就先说他的《经济解释》的原文吧。

《经济解释》之二十五 第六章第五节:多质的需求验证

不是所有好的需求假说都是我发明的(一笑)。老师艾智仁发明了一个,精彩而重要,但可惜棋差一,错了半步,使某些人认为艾师全盘错了。我在这里把艾师的假说略加修改,作点补充,然后一般化地表演一下。

三十多年前,艾师见出产于美国加州的橙(又称金山橙)中,质量最高的牌子是新奇士(Sunkist),而新奇士的橙大都运到外地去,在加州本土反而少见。为什么优质的产品运到外地,而留在产地的反而较差呢?艾师的假说发表后,两个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不同意,为文反对。我的一个学生(J.Umbeck)加入笔战,橙就变作苹果。今天行内的老生常谈,是苹果而不是橙了。

美国华盛顿州是盛产苹果之地,品种数以十计,其中红苹果(RedDelicious)的品质最受欢迎,市价也最高。然而,明显的观察所得,上佳的红苹果大都卖出口,远渡重洋,华盛顿州的本地人多吃较差的或其它品种。是的,今天在香港及中国大陆,市场所见到的美国苹果,差不多全部是红苹果,华盛顿州出产的其它品种亚洲很少见。

艾智仁的解释,是假设在美国顶级的苹果是每个二毫,次级每个一毫,其相对价格是二对一。如果把苹果运到香港来,每个加运费一毫,到了香港顶级的是三毫,次级的是二毫,其相对价格是三对二。二除以一是二,三除以二是一点五。一点五低于二。结论是,苹果运到香港后,虽然顶级与次级的市价都比美国为高,但以相对价格而言,顶级的在香港比较便宜(一点五低于二),所以红苹果而不是其它的就运到香港来了。

艾师这个假说解释本来十分精彩,但芝大的两位仁兄(J.Gould与J.Segall)在七十年代初期发表文章,以等优曲线的功用分析,证明艾师的分析错了。引起争议的原因,是加州的橙华盛顿州的苹果,出口的都是上品,这观察不可能错;另一方面,芝大二兄的等优曲线的分析反证,白纸黑字,逻辑井然,也看不出错处。他们错了的是举出的反证实例:龙虾在波士顿原产地最可口,蔬菜在农村原产地比城市的好吃。这两个反证例子不能成立,因为龙虾与蔬菜都是以新鲜为上。波士顿的龙虾运到香港来,其肉缩水会少了三分之一。

我今天认为艾师的分析没有错,只是看错了角度;我认为芝大二兄的分析是错了,因为他们的分析图表的纵轴与横轴用错了「量」。他们三个人都忽略了的,是顶级与次级的分析必定要从多质物品的角度入手。以苹果的只数为量入手,不言自明地假设其它重要的质量──如糖分──不同,分析很容易弄错了。苹果的糖分本身虽然没有直接地定价,但糖分的高低对价有决定性。如果我们间接地把糖分的价算出来,问题就变得清楚了。

(我自己当年为这个问题想了很久,若干年后才想出「有质」量与「委托」量这个重要分别,才知道苹果的只量是「有质」与「委托」的合并。糖分委托于只量,问题就清楚了。此前我没有发表过「委托」量这个新概念,今可见本书第五章第六节。)

因为一个苹果的糖分的多或少,运费都是一样,运到香港来糖分的每个单位的间接之价,必定是糖分越高越相宜的──增加糖分的额外运费是零。解释香港人要吃上佳的华盛顿州红苹果,艾智仁加运费这个验证条件加得妙,但以美国的顶级与次级相对价格与香港的相对价格相比,是看错了角度。正确的角度,是因为有了固定的运费,糖分及其它质量上升时,这些质的间接之价在香港跌得很快。我们在香港选吃上佳的苹果或金山橙,是受到需求定律的约束了。

一个母亲要寄一箱衣服给在外地的儿子取暖,如果空邮运费是以每箱计,不计重量,箱子的大小经邮局规定,那么母亲一定会尽量把箱子装得满满的。母亲的爱,也要遵守需求定律。

朋友,想想吧。要是你穿上西装,带新相识的女朋友,隆重其事地到跑马地的雅谷餐厅去吃晚餐,你不会选吃汉堡包。事实上,雅谷的老板明知你不会选吃汉堡包,他的高级餐厅没有汉堡包供应。这是需求定律的含意了。

买了一幅高级的住宅用地,风景如画,你不会建一所简陋的房子在那里。要是你发了神经,以简陋为贵,建造了那样的房子,你的建造费用一定血本无归:在建造后把房子卖出时,你所得的充其量是地价而已。上佳的住宅用地,建造的房子必定是较佳的。这也是需求定律的含意。

一个时间宝贵的人,千方百计地抽空去听音乐演奏,不会选购廉价座位。坐飞机去巴黎度假,到那里的餐厅吃晚餐,叫的红酒会比同一个人长居于巴黎的为贵。一个自己出钱请补习老师的学生,上补习课的出现机会,会比这学生进了免费大学,上免费课的出现机会为高。

如此种种,都是需求定律约束的行为,苹果与橙之类也。

PS:在我搜索相关炮轰内容时候,无意中发现06年有位leeleel老兄,已经引用了上面的文章,

可惜应者寥寥。令我不禁废书一叹,非世无英雄,而无识英雄者也。

(我看了他的帖子,非常惊讶,凡是他举荐的书或者文章,也正是我买的或者喜欢的。有人认识他吗?)

https://bbs.pinggu.org/thread-71498-1-1.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3 19:07:4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3 17:50:00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

关于苹果、上河和超市排队的文献综述之二

苹果的原理说过了,五常大师传承了老师艾智仁的智慧,

但是否像他说的那样,还把这种智慧发扬光大了呢?

有些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有一篇署名为刘正山的文章,对这个问题做了一点追究。

(我不太同意这篇文章中对五常大师的“道德批判”和带有主观感情的一些判断,所以只节选了需要的部分。)

荔园晨风BBS站   2004年11月22日05:58 作者:刘正山  
  
...............................

五常先生常常将他人的成就或者发现说成自己的。如《经济解释》卷一《科学说需求》第六章第五节“多质的需求验证”,不符合史实的地方就很多。

张五常先生在这节所讨论的“需求假说”,其实早就被学术界称为“艾智仁—艾伦定理”(The Alchian and Allen Theorem)了,用简洁的话语描述就是:当同等的附加费用被加在两个相似的产品价格上的时候,消费者将增加对质量较高产品的相对消费量。于是,相对优质产品往往被运往其他地方销售或者出口。

张五常先生认为,这个“需求假说”发表的时候,讨论的产品是“加州的橙”,而不是苹果。但为什么后来这个产品事例都变成了苹果?张五常先生说,是因为“艾师的假说发表后,两个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不同意,为文反对。我的一个学生(J.Umbeck)加入笔战,橙就变作苹果。今天行内的老生常谈,是苹果而不是橙了。”

我没有找到艾智仁与艾伦的文章原文或翻译文本,但是所查阅到的资料表明:

1)“ 艾智仁——艾伦定理”最早的出现是因为一位署名为M.W.P的读者给《西雅图时报》的一封抱怨信,艾智仁与艾伦作为对该读者答复而提出了这个定理。

(刘先生的文章这里有一点儿毛病,因为按照我的查阅,西雅图时报是在1975年8月15日登出的这封信,而阿尔奇安的著作《大学经济学》是在1964年出版的,见引用者注。而且好像并非由两位大师加以解释,而是下文提到的Silberg教授做的解释。

这个错误进一步提醒我们,做学问是一件多么严肃的事情,尤其在试图找出别人的问题时更是如此。让我们重温一遍尼采的名言: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M.W.P当时抱怨说,当地市场上出售的华盛顿产的苹果又小又难看,而他的朋友们送给他的、从果园刚采摘的苹果, 至少是当地水果店出售的苹果的4倍大。优质苹果都到哪里去了?艾智仁和艾伦的解释是,如果在当地购买一个优质苹果要花费10美分,而非优质苹果需要5美分,那么,吃一个优质苹果与吃两个非优质苹果所花费的货币量相当。如果将一个苹果运到中东的运费是5美分,那么,在中东,一个优质苹果的价格将是15美分,而一个非优质苹果的价格将是10美分。于是在中东,吃两个优质苹果的花费就相当于吃三个而不是四个非优质苹果。所以,加上运费,在中东,尽管两种不同质量的苹果价格都提高了,但优质苹果相对变便宜了(Borcherding和Silberg,1978年)。

2)芝加哥大学的两个教授J.Gould与J.Segall发表的质疑“艾智仁—艾伦定理”的文章,时间不是“七十年代初期”,而是1968年。发表的杂志是《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文章的题目是“The substitution Effects of Transportation Costs”。这些,张五常先生的文中没有提及。

3)J.Umbeck的确是张五常先生的学生(在2002年的一篇文章中,我略有怀疑,后来查证属实),但是,他参战的时间是1980年(文章发表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0年2月号)。而此时,“芝大的两位仁兄(J.Gould与.Segall)”对“艾智仁—艾伦定理”的质疑,已经在1978年被Borcherding和Silberg评判并解决了,“艾智仁 —艾伦定理”也被他们修正了(见后文)。而且,J.Umbeck的文章主要是将“艾智仁—艾伦定理”扩展为税收理论。

张五常先生称:“芝大的两位仁兄(J.Gould与J.Segall)......他们错了的是举出的反证实例:龙虾在波士顿原产地最可口,蔬菜在农村原产地比城市的好吃。这两个反证例 子不能成立,因为龙虾与蔬菜都是以新鲜为上。波士顿的龙虾运到香港来,其肉缩水会少了三分之一。”张五常先生声称这个观点是自己想出来的:“我自己当年为这个问题想了很久,若干年后才想出‘有质’量与‘委托’量这个重要分别,才知道苹果的只量是‘有质’与‘委托’的合并。糖分委托于只量,问题就清楚了。”当然,更有意思的是在这节的第一段,张五常先生说:“我在这里把艾师的假说略加修改,作点补充,然后一般化地表演一下。”

但是,Borcherding和Silberg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8年2月号上发表的题为“Shipping the Good Apples Out:The Alchian and Allen Theorem  Reconsidered”中已经指出,“芝大的两位仁兄”J.Gould与J.Segall对“艾智仁——艾伦定理”的指摘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艾智仁—艾伦定理”假定产品在运往目的地的过程中没有发生诸如损坏、腐烂或其他质量上的变化。五常先生“多年思考”得出的观点,早已被前人解释过了。


引用者注:阿尔奇安和艾伦合著的入门教科书《大学经济学》(A.A. Alchian and W.R Allen, University economics,Wadsworth,1964;3rd ed.,1972)在大学生中最为知名。其节略本称《交换与生产》(Exchange and Production,Wadsworth,1969;2nd edn,1983)。此书强调市场作为组织经济生活的一种手段所起的实际作用或潜在作用,指出应充分考虑到与创造市场有关的交易费用和信息费用,以及对市场运营的单个经济人的可分割的或者不可分割的利益,这些观点使该书在同类著作中崭露头角。——来自百度百科

还有一件让我佩服老张的事情:据说艾智仁这个名字还是五常大师给起的,学生给老师起名,爽!

要是我将来有机会成为我的偶像Jean Tirole(The Tirole)的学生,我就给他起个最牛最牛的中国名:

天上地下唯我独尊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千古一帝——“帝若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3 19:03:3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3 19:21:00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

关于苹果、上河和超市排队的文献综述之三

苹果的综述完成了大部分,下面该开始关于上河和超市的资料了。

如果说五常大师前面关于苹果的分析还只是少了点儿必要的学术谨慎的话,

恐怕“上河定律”就有点儿信手挥洒的意味了。

这篇文章引自本版王牌帖:讨论张五常的上河定律。为了凸显重点,有删节。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645-1-1.html

张 五 常 2003年3月6日《南窗集》

......

回头说《清明上河图》,据说是宋徽宗委任张择端画的,画了三年,而展出的原作真迹的后一段不复存在。《上河图》原来是近四十呎的长手卷,多个世纪以来临摹之作不计其数。这次原作展出,排队两个多小时,我没有排。不排队是不能近看,但可从离画八呎左右看。《上河图》的人物多而小,离画八呎本已不善,再加上要穿过排队的观者之间的空隙看,更要再打折扣了。我站想,人龙只有百多人,为什么要排两个多小时呢?答案是轮到观看的人看得很慢,比一般欣赏名画的慢得多。这又是为什么?

(这一段提出问题,但重点讨论的并非这个问题。)

灵机一动,我想通了。因为排队时间是一个价,一个代价,也可说是一项成本。价越高——排队的时间越长——观者就多花时间欣赏了。这是说,排队的人越多,不仅等候的时间越长,每个观者轮到时所花的欣赏时间会增加。这是说,以图表曲线分析,纵轴为等候时间,横轴为排队人量,其二者的相关曲线不是直线一条,而是向右弧上:The curve is exponential。让我再说一次。因为时间是价,价越高,每个观者的欣赏时间越长。

(这才是张老的“定律”。这里张老把欣赏超级名画的时间更长的原因归为排队的时间更长,

而非名画本身质量更高,或者其他和消费者相关的属性。这一点很重要啊,希望大家理解。

如果不理解,欢迎讨论。

如果六十人排队,观者平均欣赏一分钟,第六十个要等一个小时。但如果一百二十人排队,观者平均欣赏会超过一分钟,第一百二十个要等超过两小时。既然是从《清明上河图》的人龙得到启发而想出这个有趣的规律,而「上河」有逆水行舟之意](虽然清明上河不是这个意思),我称之为「上河定律」。有两点还要澄清。

其一是依照经济学的理念,历史成本不是成本(Bygones are bygones)。既然排队排了两个多小时,是历史,覆水难收,再不是成本,不是代价,为什么我说时间之价或代价高而多花时间欣赏呢?答案是观者多花时间欣赏,其考虑不是已经排队的两个多小时,而是这次不多欣赏此后再欣赏的时间成本预期也会是高的。任何人决定去看《清明上河图》,会考虑早看一点的利益与所需的时间成本才作选择,而一个人选在某时某日去参观,他选的是自己认为是利益与成本差别最大的时间。参观的迟早不论,这个人等了两个多小时,他的意识是这次已付出的成不算,再来也差不多要排队两个多小时。因此,上河定律仍然成立。举一个例。假若《清明上河图》持久地展出,不用排队,去观看,我欣赏一分钟。但如果我得到方便,可以不用排队欣赏,但说明只此一次,之后我要排队两个小时才能看到。这样,虽然不用排队,我的欣赏时间会超过一分钟。有关之价是可以选择的代价。不用排队,这次没有时间之价,但真正的代价是这次不多欣赏,之后要排队两个小时,所以这次我要多欣赏了。

(与上面的所谓“定律”相比,这点分析不能说有根本性的错误,至少不能说这个思考全无价值。)

第二点要说的,是我曾经说,超级市场的繁忙时间人龙越长,收钱的员工的动作会被迫而越快。于是,因为人龙长,每件物品的「过机」时间会较快。这与「上河定律」是相反的。但这里是多了一个收钱的员工,他的动作因为龙长而较快。与上河定律相同的,是如果一家超级市场没有设备购少物的快线的话,繁忙时间,需要排长队,购物者一般会选购较多物品。这使一个购物者的平均过机时间较长。另一方面,买一包香烟的人通常不会愿意排队等十五分钟。这也是需求定律的含意了。是的,吃自助餐,同样的食品,每客收费五十与收费一百的食时与食量不同。收费五十,顾客会吃得较少和较快。收费一百,好些食客会因为价高而不光顾,但光顾的会吃得较多和较久。这也是上河定律。

(我始终没完全搞清这些话里的逻辑关系,但这几句话又是把三者连起来的关键。

所以我分析了很久之后,认为大致是这样的:

首先张老从“人龙”联想到了超市收款的“人龙”,然后认为收钱的员工动作会变快我并不认同

然后想到自己的新定律为何失效了呢?哦,原来是因为有另外一个扰动因子:收钱的员工

本来就此打住也就没关系了,无奈老张的定律属于“普世价值”,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嘛。

所以“与上河定律相同”这句话信口而出了。

然后他跳出这个逻辑环,开始说另一件事:关于买东西的数量和排队时间的关系,

而这,其实就是张老恩师艾智仁老先生的理论,就这么被老张阉割了。实事求是的说,

这样运用“复合商品定理”(这个名词是苹果理论的正式称号)虽然有些牵强,

但也并非没有一点儿道理。只要把时间资源的分析加进去就可能开辟新的空间,

使巴泽尔和艾智仁的研究在五常大师的手里蓬勃发展,使五常大师风云再起。

问题在于,老爷子说了几句之后,又情不自禁的最后又补了一句:“这也是上河定律。”)

......

核心就是这四段,但是想要看懂所有内容,确实不太容易。待我慢慢分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3 20:24:0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3 20:45:00

针对一般人,如果购买量越小,应该越在乎排队时间。

购买量大的,在一定程度的拖延排队时间应该并无大碍。

鉴于此,小型而精致的便利店便有了很大的需求,此外,大型超市似乎应该考虑到针对平时与周末,在收银通道数量上的弹性设置吧。

个人觉得,穷人稀缺的是金钱,富人稀缺的是时间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但似乎还不完整,因为由于不少穷人与富人在挣钱效率上的差异,导致很多人总是要花很多时间来工作挣钱,这部分初级打工族在一些地区应该不在少数,他们也比较稀缺时间,而且经过劳累的一天工作后,(除少数人)应该不会觉得把时间花在超市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也许炎热的夏天能呆在凉快的超市是个例外吧。

不过这句到是对极了,"有时间在这里发帖的人,应该都还在追求财富的路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3 22:48:00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6-13 19:21:00的发言:核心就是这四段,但是想要看懂所有内容,确实不太容易。待我慢慢分析。

我只想知道一点:这些“理论解释”,是如何经历检验的(分析者有没有亲自访问过当事人自己的想法)。

对于一个现象,可供解释的理论说法,应该不止一个,我们选择哪个呢?

有人会想到“奥康剃刀”,有人会想到“证伪主义”。不过,经济学没有自然科学的幸运,如果分析者发现自己的解释与当事人的思考不符时,是分析者的解释“错”了,还是当事人“不理性(聪明)”呢?

还有一种情况,经济学分析者很幸运,每次都能准确预测当事人将要发生的行为,然而,当事人的想法与分析者的理论并不相同,这时大家又会怎么对待这一情况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3 22:53:00

其实,可爱的是一个个网友,他们讲出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过程中的想法。——每讲一次,其实都是对理论解释的一次可贵的验证。

这些想法,也许不符合著名经济学家指出的“光明的道路”,但这些都是那时那地“真实”的想法吧。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追求的是哪种“真实”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3 22:56:00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6-13 17:21:00的发言:

PS:在我搜索相关炮轰内容时候,无意中发现06年有位leeleel老兄,已经引用了上面的文章,

可惜应者寥寥。令我不禁废书一叹,非世无英雄,而无识英雄者也。

(我看了他的帖子,非常惊讶,凡是他举荐的书或者文章,也正是我买的或者喜欢的。有人认识他吗?)

https://bbs.pinggu.org/thread-71498-1-1.html


嘿嘿,leeleel兄是公认的高手之一。

蓝田也很欣赏他。

可惜很久没来了。

印象中他出过一本书的,可能弄错了,好像是萧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3 22:58:3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4 09:03:00

如果你的超市是垄断地位,会由于人多而增加买单通道疏散顾客获得更大的利润;

如果您在竞争地位,会考虑这样对顾客满意度影响,而相应的增加买单通道。

统计人数、商品类别数量、单价、增加买单通道成本等条件,建立模型可以知道要不要增加买单通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4 18:31: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6-13 22:48:00的发言:

我只想知道一点:这些“理论解释”,是如何经历检验的(分析者有没有亲自访问过当事人自己的想法)。

对于一个现象,可供解释的理论说法,应该不止一个,我们选择哪个呢?

很棒的总结!

我的观点,对不同解释方法的选择:

我会首先建立一个符合现象发生环境的假设前提;

然后建立一个可以证伪的模型;

我会用大量的现象案例来证实这个模型的相关性;

继续收集类似的现象;

然后丰富模型的架构和体系,否定不能解释新现象的模型。

...............

周而复始,直至接近现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4 18:49:00

我个人认为一:大部分排队买东西的人他们没有时间成本,也就是他们基本不会考虑排队所占用的时间,或者说他们考虑的是今天买到打折的商品拉,省钱拉,所以时间花的值,

二:超市减少买单通道确实是为了降低成本

三:所以我认为超市减少买单通道并不是为了鼓励大家多买,只是降低成本的一种手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