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971 0
2014-10-17

  不能按人才是一流、二流的区分来引才,而要按中国国情来引才,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几个问题的是应该思考的。

  首先是对需求要有认识。要的是第一线的基础科学研究人员,冲击国际科学前沿;还是要获取、了解已有高技术并进行应用和推广;需要打造合理的本土化的金融制度,还是要一批金融国际化的操盘手;需要政策、管理研究和咨询方面的专家,还是在一线开创企业打造新企业制度和文化、开拓新市场、推广新产品的人;是要用最新教育理念改造教育体制、进行教学育人的还是引领学术团队进行研究攻关,注重国际论文发表的人才;要有思想理念的,还是只要有技能可以做事情的人。这些需求是否引进单位有需要,能使用,都需要分析。当然,在领域内人才稀缺的情况下,常常是不知要什么,那么可以按人才分层的方式来解决。

  第二是人才项目分层管理。人才项目还是有层次的。分类不易的情况下,可以按层次解决。衡量的标准就是资本密集度。是资本高度密集的高端人才,还是有特点的特殊技术人才,一般技术人才,一般劳动人才。资本密集人才需要多年的教育、技能和工作积累的打造,不可一簇而就。特殊技能人才需要特殊领域的技能、经验和天赋。一般技术人才和劳动人才可以迅速培养。由于高端人才有自己的特殊性,评估不易,引进后的工作匹配也不易。因而人才的流通机制的建立就非常重要,不是靠评估,而是让人才市场帮助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理想地说,所有层次的人才都应该有流通机制。不流通就会造成浪费,越高端的不流通浪费就越大,因为他们的替代性更小,交易成本更大。

  第三是要注重制度化的合同管理。人才要流通和提高使用效率,就要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合同管理。国际高科技组织、企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都有比较成熟的体系。比如说,工作期望和工作期限,薪酬福利、研发基金、设备支持、个人和家庭福利、搬家补助,退出补偿等等。合同是负责官员与本人面对面谈,单位承担的补偿比个人大。个人不到岗,不享受单位福利就完了。单位不能履行合同,会赔偿个人半年到一年的薪酬。合同的评估有一套机制,保证有能力的专家参与评估。比如教授的评估者是教授以上的人,还要外审和同行评估,保证公平公正和全面。合同执行的效率方面,国内也需要慢慢改善。经常有到岗一年后还没见到合同,任务给了很久没有经费,经费下到单位个人不知道,或经费到了个人帐户不知道是哪个名目,大半年过了以后经费没有时间合理使用、上了几个月班工资还发不下来的情况。国内人才比较熟悉这个不规范的体制,用各种方法和措施来应对。不熟悉这些潜规则的新聘人才,就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有所了解。而且,国内的情况确实不一样,户口、住房、孩子入学、医疗都有不同单位管理,高度困难和复杂。如果能在这个方面有所突破,有系统工程,加强合同管理,很多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包括资历相同,回国时间先后,享受到的国家政策不一的情况,如果按合同管理,按期调整,很多不必要的复杂就会消失,这个牵涉到体系改革。如果能在千人计划的层面先试点,也会是一件好事。

  作者蓝志勇,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文章部分节选,详细请查阅千人智库,EWW141017CYX)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