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sungmoo在2008-6-16 22:09:00的发言:
(红色加粗为sungmoo的原话,蓝色为谁续风流的回复。)
如你那样想强调“事实”,那么当事人自己的考虑(按其行为逻辑导致一定的行为)不算一种“事实”吗?
不敢确定sungmoo兄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两个学生都想考第一名,与他们的成绩是否有严谨的关联性?我同意当事人的“考虑”属于“事实”,但认为行为所带来的结果(酒吧赚钱与否)比“考虑”所带来的结果,其关联性要大很多。我今天捡到一个古董,因为我走的是通往古玩市场的必经之路,要是你问我想到什么才捡到的,我在想周星驰的《长江7号》远比不上《大话西游》好看……
(1)如果“理论”仅止步于“‘行为’预测准确”,那么,怎样算“理论解释”呢?
我想,重要的倒不是理论预测准确与否,而是一个理论(定律)被提出,说如果某条件成立(A),会发生某事(B)。我们就看是不是每次A发生时都有B,一旦A发生却没有B,或者B没有发生时却发生了A,我们就说理论错了。关键在于,我觉得,是理论的目的是寻找事物之间的关系,让我们易于把握。
(2)如果理论分析者不理会当事人自己的考虑,理论分析者的逻辑是否可以替代当事人自己的逻辑呢?
中西方的文化不同,但不会导致经济学原理不同,客观规律也不会因此改变。相信sungmoo兄不会反对。
我们无法再问古人怎么想,那么经济学和其他学科怎样研究历史呢?
两种不同的行为逻辑导致的相同的行为,这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如果某理论不能说明这一点,何以表现其“理论意义”呢?难道,理论要仅满足于几次偶然的运气?
两种不同的行为逻辑导致的相同的行为,恰说明了“行为”较之于“考虑”(或说法)更应是考察的关键。
最简单地,我预测一个人会8点前起床,就该人的某次行为,我的预测总有机会是正确的,也总有机会是错误的,这时该如何评价我的预测呢?
那是因为你的预测不能一般化(普遍化),导致你的理论适用性较窄。如果你预测的是行星的轨迹并能成功,然后将你的方法运用到预测其他行星的轨迹上,相信你会成为以为不错的天文学家。
容我把你的预测扩充一下:如果X公司的上班时间是8点而他是X公司的员工,他会在8点前起床。在此基础上经过观察,我不断调整的校正我的“理论”(或者叫“预测”、“定律”什么的),进一步说,周末除外,进一步说,需要有人监督他是否迟到(他才会在8点前起床),进一步说,迟到会被扣奖金,进一步说,因为上班路程的关系,他6点半就要起床……不久,一套完整的管理理论就被创造出来了。
(3)个人以为,“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如果以“真实”二字自居,就要比别的学问要求更高一点吧?否则,何必非要加上“真实”二字以示其独特之处呢?
窃认为凡学问就应以真实为本,也觉得“真实”二字实在多余。但因传统的经济学喜欢以些不存在的故事做研究的材料,“真实”二字,大概强调叫大家多拿些亲历的事实来讨论。
(4)“旁观者清,当局者未必清”这是“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者所信仰的?
没有必要否认当事人陈述的重要性。我想蓝田日暖也没有否认,他的意思是,不能因为没有听到当事人的陈述就说讨论不“真实”,也不能把当事人的陈述当作大家的分析准确与否的标准。但是蓝田兄,我想酒吧老板的陈述将是很重要的参考,你以为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7 23:02:3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