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nie在2004-11-14 17:58:45的发言: 回复2位:
1、张三兄的意思是,由于南北交通不便,导致贸易减少。也许我误读了你的意思,但是我想指出的是,南北产业结构趋同首先在理论上不是障碍。那么我们考虑实际的阻碍因素,也就是交通和壁垒。我不认为地理上有什么不可克服的障碍,当年丝绸之路尚可畅通,焉有一国之内不可畅通之道理?如果有,一定是人为的壁垒,比如安全因素,因此才会有那么多走南闯北的镖局。人为的国内贸易壁垒,如同法国大革命前夕的情况。我们应该从政府对于消除贸易壁垒的努力不足来考虑。总之,我不认为是这种地理因素导致分工不足以及集权体制。
2、隋炀帝巡辛误国,我认为跟他大建楼堂馆所,营造第二首都(杭州?)以及一路极尽奢华有关,与运河的交通无关。当然,运河劳民伤财,却可能没有足够地用于商业,导致民愤载道。
对比欧洲,一篇平原,阡陌交通,客观上无需一个大一统的权力机构来对付自然灾害(如黄河泛滥)。相反,易于各地建立堡垒,分权制衡。至于在这个过程中,基督教如何起推动作用,我还没有考证,这是文章的不足,很多人也指出了。
请指正。
第一,作为一篇时论文章,nie兄的此文无疑是出色的,无论从观点到逻辑,都堪上乘。我参与讨论的目的主要是以前一些问题的延续,并就此发表一些我个人的看法,希望借助nie兄的大名,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批评,一点私心在里面,nie兄莫怪,呵呵。
第二,我不反对“分工---规模经济---成本下降和技术进步----市场范围扩大----进一步的分工”这样的逻辑。但我们在说分工和市场范围彼此促进的同时,能不能说市场范围的有限性和分工的不发达也是互为因果的?
正如nie兄所说,即使在自然禀赋趋同,交通运输天然不便的情况下,规模经济本身也可以导致市场范围的扩大。但问题是,这种自发趋势的进程可能是异常缓慢的。和交通便利,贸易互补的经济体相比,对分工细化和规模经济的发展是天然不利的。进一步来说,会导致对技术需求的(相对)不足。
当然,地理上没有什么不可克服的障碍,但我们也需要考虑“克服”的成本。这对贸易的利益,以及进一步的分工问题,有着直接的影响.。
运输成本的高昂,并不是说就没有贸易,而是大大抑制了贸易。象你说的丝绸,特点是价值高,质地轻,容易保存,不会变质,相对运输成本很低,茶叶也一样。以至于在很长一个时期,丝绸和茶叶是中国人大宗贸易中仅有的两个。而瓷器是泉州到阿拉伯的海运开通之后的事。
第三,从事实层面来看,中国人的分工水平一直低下是事实,几千年来一直停留在男耕女织的水平。而西方早在罗马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独立的手工业。这是因为人为的壁垒吗?我的看法不是。同西方相比,中国历史上国家统一的时间长,国土面积也普遍大于西方各国。是对商人的抑制吗?中国的商税很低,低到以至于没有专门机构来管理的程度,扣除国家专营的“榷税”,可能还不到财政收入的2%。坐商的税是定额的,通过“牙贴”的管理来实现,行商一般不收税,曾经有一个阶段,比方说明朝中期和清朝鸦片战争后收过“厘金”,其实很低,1%。罢了,舆论马上就认为“此法病商”,强烈反对。
关于隋炀帝的问题,关系不大,但我还是想说一下。隋朝的灭亡,原因很多,一般史书强调三点,nie兄讲的“楼堂馆所”是一个,穷兵黩武,征伐高丽也是一个。另一个就是南巡江都。据说花钱无数,光纤夫就征发了数万名。他其实也就是从今天的河南洛阳走到江苏扬州,中间隔了一个安徽省,几百公里而已。这难道不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南北交通的不便吗?
此后的皇帝,直到清朝中叶以前,如果定都北方的,没谁敢轻易南巡。明朝的正德皇帝是一个,结果也被骂得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