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着补充,这个帖子是别人写的,算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读书笔记吧。
『关天茶舍』基督新教怎样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作者:坏郭靖 提交日期:2004-11-14 21:09:00
牐 时至今日,宗教信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已故的著名经济学家杨小凯在他的〈基督教与宪政〉一文中完全肯定了新教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青年经济学家赵晓在一篇书评〈从市场伦理角度理解西方文明〉中有关新教对市场经济的规范和推动作用也有大量论述。 在基督新教中,加尔文教派最突出地体现了新教经济伦理是如何影响资本主义的,我们试从5个方面探讨加尔文教派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 首先,加尔文教派把俗世中的劳动看成是一种义务,一改过去传统天主教神学对世俗的鄙视。我们曾经谈到,天主教不只是反对世俗的经济活动,甚至认为劳动是粗俗的。传统天主教有一种双元的道德说:俗世之中的劳动是辛苦的、粗鄙的。最好是能朝向修道院中那种精神的、超越的、神圣的世界。而在加尔文派的诠释之中,神圣与世俗之间的界线似乎被打散了。每一个俗人都被要求去服从宗教的戒律及其生活的规约。马克思曾经说过:宗教改革是很大的力量,它把僧侣变成俗人,而把俗人变成僧侣。在宗教改革之后,原本僧侣所具有的很多特权都被剥夺了,也不再具有神圣的地位。但是它要求把每一个俗人变为僧侣,使得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直接受到宗教的控制。由此可知马克思并不是一个庸俗的唯物论者,他对于整个西方历史的掌握,尤其在宗教和哲学方面的修养是相当深厚的。马克思所谓的“把僧侣变成俗人,把俗人变成僧侣”正好相应于韦伯所描述之加尔文教派,将宗教的信仰直接加在每一个俗人的身上。所以世俗和神圣的界线似乎就这样泯灭了,世俗的劳动都具有神圣的目的,每一个在俗世的工作都是上帝的“工具”,人们依照上帝的旨意努力地改造这个世界,然后以这个成就来荣耀上帝。为世俗工作所流的每一滴汗水都具有神圣义务的性质。以上所述,可以发现加尔文主义相对于传统天主教神学世俗的意义而言,有了一个完全相反的发展方向。 第二点,加尔文主义强调以现世中的成就来荣耀上帝,使得赚取财富不再是一种罪恶,而在良心上反而有一种荣誉感。许多人认为这似乎是一种社会心理的因素。不只因为大家认为通过合理的计算方式去获得财富是正当的,而且大家会看到在获得财富之后仍可以遵守着信仰的规约。在这一点上,对西方人来说,在良心上的荣耀感就可以使得他们在赚取金钱的过程中仍旧恪守着宗教上的规定。这不是一种世俗上的荣誉,而是在宗教上还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那是选民的表征。但是选民的条件并不是具有金钱财富就足够了,重要的还必须是一个虔诚的教徒,生活中的一举一动还是在整个教派的监督之下,所以生活还是必须完全地符合作为一个教徒的标准。 第三,加尔文主义反对一切的奢侈逸乐,使得资金不断地在事业上投资。因为赚钱或是花费并不是目的,宗教上的得救才是唯一的目标。加尔文主义反对奢侈逸乐在历史上也是有名的。名位知道加尔文曾经想在瑞士的日内瓦建立一个上帝主城。而这个俗世间的天国廉洁是借着戒令去禁止一切的娱乐与奢侈,每个人每天的生活就是工作与祈祷,成为一个十足禁欲苦行的信徒。曾经有人认为如此的生活相当不合人性,这种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现在瑞士人仍旧沾沾自喜地认为他们是加尔文的子孙,以拥有如此特殊的宗教上的荣耀而自豪。 第四点,加尔文主义摒除了一切神秘或冥想的宗教仪式,主张人类完全不能影响上帝的意志,由此驱除了一切非合理的巫术和迷信,也打破了现世中凭借任何侥幸来祈福的幻想。加尔文主义把任何的仪式当成是企图去操弄上帝意志的一种行为,所以它取消一切的仪式。它也驱除了任何合理的巫术和迷信,依韦伯所用的术语就是“解除魔咒”。韦伯认为所谓的理性化有两个标准:一个是破除巫术的程度,另一个则是“系统化”的程度,也就是对自己的世界是否有一套完整的世界观之意。从韦伯的观点来看,宗教的理性化在加尔文教派之中,至少在逻辑上形成了一个高潮。因为它不但是一套相当完全整地解释世界的宗教教义系统,而且它把任何依靠巫术或是心存侥幸的祈福的方式予以破除。这使得西方在解除魔咒之上跨出了一大步。 第五点。加尔文主义的选民观念树立了开创产业的“天职”观念、割裂了人际关系中传统的联系。根据加尔文的预定论,信徒确信自己就是上帝预定要拣选的选民。但是,他们也经常地陷入疑虑当中:是否存在一个绝对的标准来衡量到底谁是上帝的选民。于是,信徒为了获得这种得救的自信,紧张的世俗活动便被当作最合适的认知途径。只有世俗活动才能驱散宗教里的疑虑,给人带来恩宠的确定性。信徒把牢牢实践自己的天职解释为获得选民地位的确定性。这就是说,一个新教徒一方面可以自信地宣称:“我是选民,”另一方面必须用实践的客观效果来“证实”他是选民,他是蒙恩典者。信仰必须是有效的信仰,必须通过在世间的工作和创业来证明自己的选民资格。 如此信徒的世俗生活受获得拯救、确保恩典这一超尘世目标支配,他在世上活着就是为了增添上帝的荣耀,从世俗状态转变为恩典状态:一方面,在工业、商业、贸易等职业中拼命劳动,在增进财富上荣耀上帝;另一方面,又有一个终生的目标使他们获得了一种理性和秩序:服从上帝的诫命,从而战胜了自然的冲动和享乐。这种“入世禁欲主义”被人们认为是资本主义精神的根源。 另外,由每个单独的个人根据基督所说的邻人爱的教义所组织起来的团体,因此有了为事不为人的性格。选民的观念破坏了人际关系之中血缘的成分或传统的联系。每一个单独的个人根据邻人爱的教义所组织起来的团体有了个别的 、对事不对人的特性,然后间接地促成了社会组织或是企业组织中的合理性格。这几点配合起来,西方现代社会的“理性”特征也就被特别塑造出来了。 该文参考书: 〈天职〉曼丽编著 http://ad4.sina.com.cn/book/7/35/2/135/index.html 中央编译出版社 dangdang.com 有 <韦伯学说> 顾忠华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