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能摆脱浙江倒数第一的困境吗?
据有关报道,温州市2004年的GDP增速滑落至浙江倒数第一,越来越多有关温州模式是否过时的论断,在各大媒体被专家们讨论着。温州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最为活跃,也是市场化进程最快的区域之一。而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特色产业为支撑、区域集群为基础的块状经济模式,也是“温州模式”的核心。温州的皮鞋、打火机、低压电器等行业在我国富有盛名,正是这种块状经济模式支撑着温州的发展,但是温州的现状使得人们对于块状经济有所疑惑。块状经济煵业集群犑侵冈谔囟ㄇ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早在1990年,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对产业集群进行分析时,以草根经济著称的浙江和广东,这类经济模式就已广泛成型。经过15年的发展,温州的产业集群的确具备非常强劲的竞争优势,但为什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却成为浙江的最后一名?很多专家学者在对温州的块状经济进行分析时,认为使原有产业不断升级成为温州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产业集群是一个松散的组织,仅仅只是通过市场的作用使之升级,不太现实,因此需要政府从中做一些工作促进产业的升级。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不过,综观20多年的发展,外界对温州已经有了共识,即小政府、大企业模式,接近于“守夜人政府”的那种意思。在20世纪80年代,温州民营经济还在体制外发展的时候,温州市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是“无为而治”。一个经典的故事是:创业早期,金乡的农民把镇长饭碗抢下来,说镇长你吃饭我们吃什么?有观察家发现,温州政府的这种长期“无为而治”,“小政府”的管理能力逐渐转弱。这种“弱”,最集中体现在财政汲取能力上。2003年,温州财政总收入151.77亿元,上划“中央四税”72.81亿元后,地方财政收入78.96亿元,而市本级才33.28亿元。“不作为”,日久也养成了政府在施政上的不干预,一个有力的例子是,温州市经贸委直到2004年才拿出一个产业目录,哪些产业给予鼓励,哪些产业限制,哪些产业是要淘汰的。事实上,很多专家和学者在对温州的块状经济进行分析时,认为政府应当做到对产业集群进行合理的规划。产业集群的规划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根据当地企业经营模式和产业集群发展的态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对于处于发育期的产业集群,要着重引导产业集群龙头大企业裂变和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链聚集来加快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而对于处于成熟期的产业集群,要着重引导集群内发展循环经济运营模式和共创知名地域品牌,来提升产业集群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对于处于升级期的产业集群,要着重引导产业技术创新和融入国际产业链来开创产业集群新的市场空间和核心竞争力。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温州市2004年的GDP增速滑落至浙江倒数第一"?
2004年,浙江的省辖市里,杭州、宁波、绍兴、嘉兴四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比温州高,其余好象都比温州低。
学而不思则惘,切勿以讹传讹。
另一方面,GDP(地区生产总值)的并不是能够代表一切,即使是人均GDP也不能代表一个地区居民的富裕程度。我觉得,如果可能使用GNP的话,温州会排得很靠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4 7:06:4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