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M2是货币供应量的范畴。人们一般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不同的层次加以测量、分析和调控。实践中,各国对M0、M1、M2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是根据流动性的大小来划分的,M0的流动性最强,M1次之,M2的流动性最差。 我国现阶段也是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其含义分别是:
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对于M0大家没什么异意。M1是M0加上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也就是对公活期存款,也就是单位可以开立支票与汇票的存款。M2是指M1加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也就是对公定期存款,再加居民储蓄存款,联系M0与M1的口径,这里的居民储蓄存款也就是储蓄存款,包括活动储蓄存款与定期储蓄存款。
好了,概念就界定到此。回头来说此帖子关于货币统计口径问题,一种看法是:“我国现阶段也是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其含义分别是:
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把“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作了三个存款分类,这里,犯了分类标准重叠(不一致)的错误,存款分类,按照存期分,分成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按照存款人对象分,分成储蓄(居民)存款与对公(单位)存款,而不可能出现,诸如““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这类混淆(重叠)分类标准的分法的,因为,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的分类标准是存款的存期,而居民储蓄存款的分类标准是存款人对象,是二个完全不同的分类标准,逻辑上是有重叠的,而概念分类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同级别分类标准是一定要相同的,所以,上述货币统计口径的观点,犯了分类标准不一致的逻辑错误,要是把“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相应的改成“单位活期存款”与“单位定期存款”就对了,不知道这是网友个人错误表达,还是教课书上的不严谨,没有注意到分类标准问题,而省略了关键的“单位”二个字,而按照这种错误分类方法的说法:“而“借记卡账户余额可能算作“活期储蓄”,而非“活期存款”。”在犯了同样的分类标准不统一的错误之外,可能还是按照上述的错误分类方法而作出的判断。到这里,我认为已经说明了问题,而以下对我的指责,没有了正确概念的前提,我真是无言了,自己的无知,还振振有词地说别人错误,不知道谁没搞清楚概念,不知道谁犯了逻辑错误,无知者的狂妄大约就是指这种情况了吧?唉!以下为此人对我的讨论、评论与指责:
“(1)因为在中国一般个人不能开支票,就以为在外国一般个人不能开支票。——这又是蓝田先生的一大逻辑。
(2)蓝田先生弄清楚“货币”的几种口径了吗?
(3)“现实中到底怎么样”,蓝田先生都弄清楚了吗?
蓝田先生,请先弄清楚“活期存款”与“活期储蓄”有没有区别,再来讨论吧。(前面许多网友已经谈到了区别,为什么不去看一看呢?)
我不清楚这算不算蓝田先生的“对人不对事”?从蓝先生口里说出“概念混乱”,真是别有意味。
另外,你好像把“真经版”原来那套贴子删掉了,重新又弄出一套贴来,这么做,有意思吗?”
你不是说“让大家评说”吗?怎么自己又跑到这里来评说了?
“作为“银行里的”,看来老兄真是分不清“活期储蓄”与“活期存款”了。也许老兄只了解中国的情况——这也许是理解老兄上述表述的唯一方式。
老兄这样在银行里工作,面对中国金融国际化的大潮,似乎有点不相称吧。
对自己的概念错误遮遮掩掩,不敢正面面对,老兄,改改吧。
这次,可不是我想和你聊,而是你自己从真经版又跳到这里来与我聊的。
(怎么,真经版的那套替换旧贴子的新贴子,又没有了?)”
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再来说说现实变化与概念改进的问题吧。由于银行卡的普及、由于银行卡POS机、电话POS机、各类电子银行包括网上银行中的各类支付结算功能的普及与推广,现实中,银行卡的结算远比单位支票、汇票结算来得快捷、方便了,上述根据流动性强弱来分的M1与M2中,储蓄存款中的银行卡存款的流动性远比单位活期派生的支票、汇票结算来得强了,而我们的理论,货币统计口径仍在按照以前银行卡不普及,各类个人结算功能末开通推广时的进行,这种货币统计口径早该改进了,而有的人,竟然然仍用过时的货币统计口径(上述还出现了逻辑问题的统计口径)来套我们以变化了的现实情况,无疑于削足适履!
把每个问题这样重复说前提性的东西,太累人,看样子,经济的方法,只能是不讨论了,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