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08-6-30 16:33: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6-27 11:14:00的发言:

计算货币乘数,就是要考察既定量的基础货币最多能派生出多少货币。

基础货币量只取决于央行的动作。

不妨考虑两种极端情形:(1)公众只持有现金,不持有任何存款;(2)公众不持有任何现金,只持有存款。对于既定的基础货币量B,

情形(1)中,基础货币=流通中现金(基础货币全部表现为现金形式)=B,货币乘数=0;情形(2)中,基础货币=准备金(基础货币全部表现为准备金形式)=B,货币乘数=准备金率的倒数。

公众持有现金量的变化,在改变货币乘数的同时,也改变了准备金量。

是否央行也可以通过主动的变化基础货币的投放以起到调整货币供求?

如果可以,和改变准备金率的方法各有何利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30 17:12:00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6-30 16:33:00的发言:是否央行也可以通过主动的变化基础货币的投放以起到调整货币供求?

通常所说的,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财政部债券、央行票据、商业票据等等,就是调整基础货币量(通常也叫“存量工具调整”)。

全社会基础货币量的变化,就看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某些项目如何变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30 17:20:00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6-30 16:33:00的发言:如果可以,和改变准备金率的方法各有何利弊?

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率,一般只具有“理论”意义。如果谈它的“实际”意义,它表示社会(在某一时刻)最大可能的货币存量(一个上限)。

央行确定基础货币与法定准备金率,只能确定货币存量的某个上限。社会(在某一时刻)实际的货币存量,央行是管不了或者很难管的——这取决于商行的信贷行为,除非央行可以完全控制商行的行为,或者自己充当或代替所有商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 10:46:00

确实跑题了!

1. 请参看P448页第二段第三行,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人大出版社。“例如,自动取款机的普及通过减少提款所需的时间而减少了F。...”,这里是问题的关键,考虑货币的需求需要从一些模型出发,这里我赞同鲍莫尔-托宾对此问题的看法(并不是认为这就是一个完美的模型,此模型有自身的缺陷),但是在解释这个问题时,我认为它说得很清楚了。

2. 我想楼主的本意应该是:自动取款机的增加不过是是把个人的活期存款转到企业的帐户去了,因此并没有减少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因为根据L(i,y)可知,货币的需求只与利率和收入(或总产出)有关,既然是这样,自动取款机并没有对上面两个因素产生影响,所以不应该对货币需求有影响。

 上面是我自己的推测,不知楼主是不是这个意思(还需要你来证明)?

这里我的解释是:宏观经济学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争论,就在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鲍默尔-托宾模型是从成本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所以得出了上述的结论,也对你的问题提出了解法。

但是如果你不是从这个角度而是从别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比方说货币数量论,那么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就解决不了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模型确实没有考虑到除了利率和收入之外别的因素,因而无法用在这里解决你的问题。

    如果这个还不够清楚,大家可以参看一下曼昆书的P444页,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这个理论对楼主的问题同样无法解答。

3. 如果还有兴趣,请参阅袁志刚,宋铮《高级宏观经济学》,P349页,第一节货币需求,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这样你就会发现关于货币需求本身的理论目前并不是很多,而对于自动取款机的出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提到这个问题的我目前只看到中级宏观经济学有,在高一些的经济学并没有涉及到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只有用鲍默尔-托宾模型才能解释这个问题。

   以上是个人粗见,欢迎大家继续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 15:19:00
比如我们拆掉很多的自动提款机,把银行的数量减少,使得人们取款更费劲。反过来的含义也很清楚,我们这些年因为技术的进步,我们有了很多自动提款机,这些设施使得我们获得货币的成本都变得更小了。这样的后果很可能是减少了货币的需求。从而可能进一步的降低了利率,可能因此而增加了国民收入。还有就是如果我们有更好的就业机会,那么我们的时间的机会成本就增加了,也会增加佣金。更多的经济含义留给大家自己去揣度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 21:12:00
I think fiforce got the right answer.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 22:22:00
金融有许多名词都不是我们汉语语境所能理解的
很多都是习惯性的用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3 10:13:00
其实在范里安的书中也有这样的表达,但是范书中的意思没有过多涉及背后的经济和货币机制,从“提款机的使用减少了居民手中持有的货币”这个角度来理解也是可以解释的通的,而且提款机的使用使得资金的流通加快,但是这并没有直接导致央行货币发行的增加,因为这是一种信用货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1 17:27:00
    8楼的是对的。指的应该是“希望持有的实际货币余额量",自动取款机出现了,平均持币量减少,即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减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3 09:54:00

[讨论]这个问题有意思

持有货币是为货币需求,假设没有提款机,我们总得提前到银行办理提现业务吧?

这段时间到交易完成,尚需一段时间。

假设现在我们可以0时间成本取得现金,即假设提款机随时在你左右,且不用等待,那么你还需要提前取现吗?

也就是说你T时间持现的需求减小了。那么,整个经济假设T时间货币需求较一般无提款机情形要少。

当然,真是情况取决于提款机的随机分布以及便利程度,即预期提款机取现是否快于一般取现这两个因素。

教科书的这个结论可能只是理论推导。提款机的出现可能有条件的减少货币需求。

自己的一点浅见,大家讨论啊。QQ:31290582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3 11:48:00

我问个问题:ATM的出现和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是否是减少基础货币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3 11:53:00

其实我觉得应该是一个概念问题,自动取款机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方便,也就是说人们想要钱用的时候就可以去取,不需要我们随时带着那么多的钱--货币.所以银行发行的货币量就相对减少了,也就是货币的流通量减少了,所以人们的货币需求减少了!!!!!!!

不知道这个解释满不满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3 11:57:00
以下是引用lioume在2008-7-13 11:53:00的发言:

其实我觉得应该是一个概念问题,自动取款机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方便,也就是说人们想要钱用的时候就可以去取,不需要我们随时带着那么多的钱--货币.所以银行发行的货币量就相对减少了,也就是货币的流通量减少了,所以人们的货币需求减少了!!!!!!!

不知道这个解释满不满意??????

您真是有很好的经济学感觉。

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托宾只不过用存货模型首先说出来罢了。

可惜晚生了几十年啊。

[em01][em0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3 12:01:00
我觉得ATM机的出现从银行方面来说主要是为了提高银行服务水平和减轻柜台压力!!!不过楼上的应该是从宏观角度来说的,我也同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3 12:16:00
以下是引用lioume在2008-7-13 11:53:00的发言:其实我觉得应该是一个概念问题,自动取款机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方便,也就是说人们想要钱用的时候就可以去取,不需要我们随时带着那么多的--货币.所以银行发行的货币量就相对减少了,也就是货币的流通量减少了,所以人们的货币需求减少了!!!!!!!

这应该说的是“现金需求”吧?“货币需求”与“现金需求”未必画等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3 12:34:00
以下是引用lioume在2008-7-13 12:01:00的发言:
我觉得ATM机的出现从银行方面来说主要是为了提高银行服务水平和减轻柜台压力!!!

是啊。

感觉这样不单单是为了提高服务效率,行业竞争。

对银行本身也是有好处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3 14:04: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6-21 17:35:00的发言:

也有道理。借记卡账户余额可能算作“活期储蓄”,而非“活期存款”。

存款按存期分为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或者按存款对象分为储蓄存款与对公存款,像一般的银行卡,是借记卡,不是信用卡(贷记卡)的话,那卡的存款是储蓄存款,也是活期存款。

唉,只知道凭空乱猜,概念混乱,现实中到底怎么样也不用管,到处可以发表议论,这样的东西,不知道有啥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3 15:25: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7-13 14:04:00的发言:存款按存期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或者按存款对象分为储蓄存款与对公存款,像一般的银行卡,是借记卡,不是信用卡(贷记卡)的话,那卡的存款是储蓄存款也是活期存款。唉,只知道凭空乱猜,概念混乱,现实中到底怎么样也不用管,到处可以发表议论,这样的东西,不知道有啥价值。

唉,

(1)因为在中国一般个人不能开支票,就以为在外国一般个人不能开支票。——这又是蓝田先生的一大逻辑。

(2)蓝田先生弄清楚“货币”的几种口径了吗?

(3)“现实中到底怎么样”,蓝田先生都弄清楚了吗?

蓝田先生,请先弄清楚“活期存款”与“活期储蓄”有没有区别,再来讨论吧。(前面许多网友已经谈到了区别,为什么不去看一看呢?)

我不清楚这算不算蓝田先生的“对人不对事”?从蓝先生口里说出“概念混乱”,真是别有意味。

另外,你好像把“真经版”原来那套贴子删掉了,重新又弄出一套贴来,这么做,有意思吗?

你不是说“让大家评说”吗?怎么自己又跑到这里来评说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3 15:29:00

本主题,事实上不过在讨论:所涉及的“货币需求”,究竟是何种口径上的货币的需求。

借记卡的账户余额,究竟算在何种货币口径里,蓝田先生可不可先谈谈,再评论别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3 16:02:00

我就是银行里的,可以明确告诉你,借记卡余额无论什么时候存入的,都是储蓄存款,也是活期存款,你連什么是储蓄存款、什么是活期存款的概念与区分都不知道,还在这里振振有词地谈什么货币口径与货币理论,你能谈对吗?我只谈了二种存款的概念与区分标准,请问到底谁对谁错你说到底怎么算,你这样无论别人说什么,你都是对的,就算我的存款概念是对的,也是你对的,反正不会是你错的,你連事实都不肯承认,有什么好谈的,我只想说明,你的存款概念是错误的,建立在错误概念上的货币理论是错误的,这就够了,不想与你聊别的无聊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3 17:16: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7-13 16:02:00的发言:我就是银行里的,可以明确告诉你,借记卡余额无论什么时候存入的,都是储蓄存款,也是活期存款,你連什么是储蓄存款、什么是活期存款的概念与区分都不知道,还在这里振振有词地谈什么货币口径与货币理论,你能谈对吗?我只谈了二种存款的概念与区分标准,请问到底谁对谁错你说到底怎么算,你这样无论别人说什么,你都是对的,就算我的存款概念是对的,也是你对的,反正不会是你错的,你連事实都不肯承认,有什么好谈的,我只想说明,你的存款概念是错误的,建立在错误概念上的货币理论是错误的,这就够了,不想与你聊别的无聊的问题。

作为“银行里的”,看来老兄真是分不清“活期储蓄”与“活期存款”了。也许老兄只了解中国的情况——这也许是理解老兄上述表述的唯一方式。

老兄这样在银行里工作,面对中国金融国际化的大潮,似乎有点不相称吧。

对自己的概念错误遮遮掩掩,不敢正面面对,老兄,改改吧。

这次,可不是我想和你聊,而是你自己从真经版又跳到这里来与我聊的。

(怎么,真经版的那套替换旧贴子的新贴子,又没有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3 17:24:00
以下是引用猫爪在2008-7-13 11:48:00的发言:我问个问题:ATM的出现和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是否是减少基础货币呢?

基础货币是否变化,关键看央行做了哪些动作(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3 19:07: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7-13 17:24:00的发言:

基础货币是否变化,关键看央行做了哪些动作(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基础货币的变化,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利润没有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3 19:12: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7-13 17:16: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7-13 16:02:00的发言:我就是银行里的,可以明确告诉你,借记卡余额无论什么时候存入的,都是储蓄存款,也是活期存款,你連什么是储蓄存款、什么是活期存款的概念与区分都不知道,还在这里振振有词地谈什么货币口径与货币理论,你能谈对吗?我只谈了二种存款的概念与区分标准,请问到底谁对谁错你说到底怎么算,你这样无论别人说什么,你都是对的,就算我的存款概念是对的,也是你对的,反正不会是你错的,你連事实都不肯承认,有什么好谈的,我只想说明,你的存款概念是错误的,建立在错误概念上的货币理论是错误的,这就够了,不想与你聊别的无聊的问题。

作为“银行里的”,看来老兄真是分不清“活期储蓄”与“活期存款”了。也许老兄只了解中国的情况——这也许是理解老兄上述表述的唯一方式。

老兄这样在银行里工作,面对中国金融国际化的大潮,似乎有点不相称吧。

对自己的概念错误遮遮掩掩,不敢正面面对,老兄,改改吧。

这次,可不是我想和你聊,而是你自己从真经版又跳到这里来与我聊的。

(怎么,真经版的那套替换旧贴子的新贴子,又没有了?)

我估计他的提法可能是会计上的“活期存款账户”,而非经济学中活期储蓄和活期存款。

还有啊,您不要和蓝田吵了吧,很浪费精力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3 19:20:00
以下是引用猫爪在2008-7-13 19:07:00的发言: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基础货币的变化,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利润没有关系?

是的。

(基础货币变化了,一定是央行采取了某种行动。这源自基础货币的定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4 12:33: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7-13 19:20:00的发言:

是的。

(基础货币变化了,一定是央行采取了某种行动。这源自基础货币的定义)

未必

商业银行的利润来自  基础货币×货币乘数×息差-经营费用   基础货币减少,其他的不变,商业银行的利润是减少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4 16:03:00
以下是引用Mestra在2008-7-14 12:33:00的发言:商业银行的利润来自  基础货币×货币乘数×息差-经营费用   基础货币减少,其他的不变,商业银行的利润是减少的

同意基础货币的变化可能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

不过,商业银行的利润计算式应该比上式复杂许多(基础货币中的公众持有现金是不可能为商业银行带来利润的;而在中国,超额准备金与法定准备金又有不同的利率)。

另外,还要纠正前贴的另一错误。

如果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此时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是与中央银行发生的,那么这种经营行为也可能改变基础货币总量。不能说,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完全无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4 16:05:00

    lz没搞清楚活期存款与活期储蓄存款的区别。货币供给分层你应该学过吧。

    货币供应量(Monetary Aggregates) 是指某一时点一个国家流通中的货币量。它是分布在居民人中、信贷系统、企事业单位金库中的货币总计。货币供应量是影响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变量。它同收入、消费、投资、价格、国际收支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从需求方面看,主要决定于货币供应量是否适度。

    人们一般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不同的层次加以测量、分析和调控。实践中,各国对M0、M1、M2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是根据流动性的大小来划分的,M0的流动性最强,M1次之,M2的流动性最差。
   
    我国现阶段也是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其含义分别是:
    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从这个定义里面可以看出,活期存款与活期储蓄存款不同,最大的不同也是流动性的问题。我们知道,活期存款可以开具支票,支票可以流通,而活期储蓄存款不能开具任何凭据借以流通,除非提取现金。

    对自动提款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我想第一是减少了M0的需求,毕竟取现很方便的情况下,大家更愿意少携带现金。第二减少了M1的需求,现金需求减少,而活期存款几乎没有影响,我国的该项业务主要针对企事业单位。第三对于M2来说,影响不大。当然,这是从供给的角度谈需求,这个角度是否正确值得探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4 16:37:00
以下是引用myown在2008-7-14 16:05:00的发言: 对自动提款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我想第一是减少了M0的需求,毕竟取现很方便的情况下,大家更愿意少携带现金。第二减少了M1的需求,现金需求减少,而活期存款几乎没有影响,我国的该项业务主要针对企事业单位。第三对于M2来说,影响不大。当然,这是从供给的角度谈需求,这个角度是否正确值得探讨。

可能要考虑一种情况。

假设用户原先有(可以开支票)的活期存款账户,这种账户上的存款银行不但不支付利息反而可能收手续费。现在假设ATM的出现使人们很容易几乎随时随处地利用借记卡取现用于支付,而借记卡账户(活期储蓄账户的一种)上的存款银行是支付利息的。这样,人们可能不愿意再开办活期存款账户,而把钱转存到活期储蓄账户上。

而活期储蓄与活期存款对应不同的货币口径,于是活期存款所对应口径的货币的需求就减少了。

另外,从会计角度看,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也是恒等的。因为我们几乎无法观测到“非自愿货币持有的数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4 18:34:00
  概念是对现实的抽象、概括与分类,教课书中M0、M1、M3的定义如下:
 M1、M2是货币供应量的范畴。人们一般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不同的层次加以测量、分析和调控。实践中,各国对M0、M1、M2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是根据流动性的大小来划分的,M0的流动性最强,M1次之,M2的流动性最差。

  我国现阶段也是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其含义分别是:

  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对于M0大家没什么异意。M1是M0加上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也就是对公活期存款,也就是单位可以开立支票与汇票的存款。M2是指M1加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也就是对公定期存款,再加居民储蓄存款,联系M0与M1的口径,这里的居民储蓄存款也就是储蓄存款,包括活动储蓄存款与定期储蓄存款。

   好了,概念就界定到此。回头来说此帖子关于货币统计口径问题,一种看法是:“我国现阶段也是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其含义分别是:
    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把“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作了三个存款分类,这里,犯了分类标准重叠(不一致)的错误,存款分类,按照存期分,分成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按照存款人对象分,分成储蓄(居民)存款与对公(单位)存款,而不可能出现,诸如““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这类混淆(重叠)分类标准的分法的,因为,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的分类标准是存款的存期,而居民储蓄存款的分类标准是存款人对象,是二个完全不同的分类标准,逻辑上是有重叠的,而概念分类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同级别分类标准是一定要相同的,所以,上述货币统计口径的观点,犯了分类标准不一致的逻辑错误,要是把“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相应的改成“单位活期存款”与“单位定期存款”就对了,不知道这是网友个人错误表达,还是教课书上的不严谨,没有注意到分类标准问题,而省略了关键的“单位”二个字,而按照这种错误分类方法的说法:“而“借记卡账户余额可能算作“活期储蓄”,而非“活期存款”。”在犯了同样的分类标准不统一的错误之外,可能还是按照上述的错误分类方法而作出的判断。到这里,我认为已经说明了问题,而以下对我的指责,没有了正确概念的前提,我真是无言了,自己的无知,还振振有词地说别人错误,不知道谁没搞清楚概念,不知道谁犯了逻辑错误,无知者的狂妄大约就是指这种情况了吧?唉!以下为此人对我的讨论、评论与指责:

“(1)因为在中国一般个人不能开支票,就以为在外国一般个人不能开支票。——这又是蓝田先生的一大逻辑。

(2)蓝田先生弄清楚“货币”的几种口径了吗?

(3)“现实中到底怎么样”,蓝田先生都弄清楚了吗?

蓝田先生,请先弄清楚“活期存款”与“活期储蓄”有没有区别,再来讨论吧。(前面许多网友已经谈到了区别,为什么不去看一看呢?)

我不清楚这算不算蓝田先生的“对人不对事”?从蓝先生口里说出“概念混乱”,真是别有意味。

另外,你好像把“真经版”原来那套贴子删掉了,重新又弄出一套贴来,这么做,有意思吗?”

你不是说“让大家评说”吗?怎么自己又跑到这里来评说了?

“作为“银行里的”,看来老兄真是分不清“活期储蓄”与“活期存款”了。也许老兄只了解中国的情况——这也许是理解老兄上述表述的唯一方式。

老兄这样在银行里工作,面对中国金融国际化的大潮,似乎有点不相称吧。

对自己的概念错误遮遮掩掩,不敢正面面对,老兄,改改吧。

这次,可不是我想和你聊,而是你自己从真经版又跳到这里来与我聊的。

(怎么,真经版的那套替换旧贴子的新贴子,又没有了?)”

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再来说说现实变化与概念改进的问题吧。由于银行卡的普及、由于银行卡POS机、电话POS机、各类电子银行包括网上银行中的各类支付结算功能的普及与推广,现实中,银行卡的结算远比单位支票、汇票结算来得快捷、方便了,上述根据流动性强弱来分的M1与M2中,储蓄存款中的银行卡存款的流动性远比单位活期派生的支票、汇票结算来得强了,而我们的理论,货币统计口径仍在按照以前银行卡不普及,各类个人结算功能末开通推广时的进行,这种货币统计口径早该改进了,而有的人,竟然然仍用过时的货币统计口径(上述还出现了逻辑问题的统计口径)来套我们以变化了的现实情况,无疑于削足适履!

把每个问题这样重复说前提性的东西,太累人,看样子,经济的方法,只能是不讨论了,嘿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14 19:33:2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