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4074 5
2014-10-31
看完这个评《中美差异之:硅谷工程师的技术寿命为何多到40以上?》帖子后,博主语音技术大师也发表了他的博文中国工程师技术寿命短的原因分析。博文如下:

把这个年龄界限改到50岁也许更精准一点,但这个数字不是问题的根本。


可以总结出几点例如:


(1)中国绝大多数公司中的工程师技术开发人员,所做开发工作 是重复、抄式的工作,所以,不仅他们创造的价值在公司里很低,他们自身的成就感也就极低,更深层的问题是他们自己也就很快达到一个烦恼、不再享受工作的程度。试想总做抄袭重复的工作,你能坚持5年以上么?但是为什么不会去自学提升,不断站在外界市场前沿,也就有机会在公司内部处于技术大拿的地位,并且可以 左右公司发展战略呢?这样的还是少。


(2)绝大部分公司不出创新或承载了核心技术的产品,那么销售和公司运营的经理们就是主角了,因为公司要生存,要的就 是关系营销了。而目前水平的绝大部分中国公司里的总体管理理念,是一个表面学了一点国外方式、部分承袭了国企“领导文化”的系统,也就是中国社会几千年以 来的民怕官的文化的一个缩影。那么相对而言,爬上领导职位,不论做好作坏(由于企业内体制,多数也就无法监督领导们有什么失职,而只会怪罪下级),他们都能够一直上升,对上汇报一些无用的东西,从此一生保障了。碰到上市,更能摇身一变为亿万富,你工程师有份么!所以,大家都想当官。


总之问题是,体制问题太大,当官有权无责,企业经营落后,却去指挥工程师永远只做重复抄袭的“开发”,然后市场上所有先进东西都只能是国外的原创+国内的 跟随山寨,从而每家产品都没有靠硬技术取胜的水平,就只好靠关系营销和这些落后企业体制去运行了。是个恶性循环。现在开始逐渐多起来走另一条路的企业,那 个才是前景。


不过不要直接去和硅谷比啦,中间差距小些的日本欧洲美国普遍的企业,和我们的差距在哪里?里面人们思维的模式有什么不同。传统和现代信息业都 一样:跨越式的前进带来的消化不良,引进制造业流水线直接享受工业革命的成果,就以为有工业精神了,那么现在必须面对回头补课了。那样走起来就正常了,个 人发展作为工程师受到的重视尊重自然多了,你个人一边积累提升一边给企业创造超出别人的价值,自己也就有价值了。

以下为回复评论:

高福利


年过40,技术人员比不了管理人员,并且还比不了销售人员。(楼主注:大龄销售员比技术员更悲催点,销售的淘汰率更残酷,现实的生存法则都类似。)


ppppppp75


真正的研发也是有的,但是少,我是做技术支持的,感觉连着方面都没有做深做细,谈起研发,还是心中的一个梦。 我做了四年的售后服务,两年在国内,两年在国外,技术方面只懂皮毛,四年了,在公司里面也成油条了,但是谈到自己的发展,还是想多做少,是很值得反省的事情,看了这个文章,还有后面的评论,本人感触良多。


游客

这和中国人的长期封建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国人最大的本事是抄袭,山寨。 在封建思维指导下,看看近代的科学技术发明有没有中国的地方。 计算机,手机,宇宙探索,生命科学,等等。 就拿航母,也是二手,看是有那么些人讲起来,威力无比。


彭智

现在的中国人,人心太浮躁,老是想着地位和金钱,还怎么创造呢?没有创造发明,当然价值就不高啊,做技术工作要有兴趣才行,为什么要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社会地位呢?平平淡淡过一生不好吗?


sj07

国外有成熟的管理营销模式和经营环境,头的精力可以大部放在产品和技术上。国内你得把精力放在管理和营销上。 为什么当年爱立信的机皇P802风光一时却被苹果后来居上? 为什么苹果4的外形是如此简洁,甚至一个初学制图的都能简单画出外形,但当初登场的时候确实给人以非常简单(外形)并感觉原来如此的 震憾?我觉得跟带头大哥对技术的全身心追求密不可分。


skytraller


不能因为世界的不完美,就将自己的不努力归结与外因。


自做自受


是啊,可这些原因算是中国特色吗?应该是,那还可以变吗?

odyssey_2010


楼主说得很对,不能总做重复、抄式的工作,而要有真正的创新,这样才能有成就感,从而延长技术寿命。 要有真正的创新,就不能只盯着数理化和做题目。如果把科学技术成果比作一颗树,那么树扎根的泥土是文学、文化、美学、诗歌、神话、宗教、音乐、民俗。只有这些东西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孕育出创造性的思想。 古人说过,要想写出好诗,功夫在诗外。而要在科学技术上有所突破,功夫在科学技术外。


大二学生

国内有很多偏见,一是技术人员永远没有管理人员的待遇好;二是当看到一个40多岁的技术人员时,很多不是尊敬而是瞧不起,三是技术人员在公司没有什么话语权。鉴于此,很多技术人员压根就没有几个真正用到研究技术上,更多是怎么考虑利益最大化,往所谓的管理方向发展,再加上山寨文化占据国内绝大多数企业,于是技术人员就没有多少能耐可言,溢价能力有限,你做的工作刚毕业没几年的人都可以做,老板自然不会用一个工资比年轻人工资高很多的人,所以绝大多数大龄技术人员会很可怜又很可悲。为了保持自己的职业生涯更久另外后面还有一家人等着吃饭,有必要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素质。不要再搞那些没用的。


eDENNIS


鼓励创新很重要,但保护创新更重要。如果ZF能更好的做到保护创新,那估计中国的艰苦创新的企业就有更好的发展环境。


游客

我今年36岁了。 技术出生, 在中国却找不到技术的工作。 悲哀, 难过中。 所以啊, 要尽早的换。


rocky_p


年纪50的老兵含泪走过.



allen_zhan

哎, 这就是困难之处啊... 现在的社会观念, 似乎将"大龄工程师"等同于"行业失败者"的眼光, 让我情何以堪啊...

2014.10.31 电子工程专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0-31 09:41:55
中国特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31 10:48:25
中美差异之:硅谷工程师的技术寿命为何多到40以上?
我们国内的工程师相对比较浮躁和急功近利。这得到了不少人的共鸣。由于在硅谷工作过,我常想,为什么硅谷有这么多40岁以上的工程师,而国内30岁以上的就已经寥寥无几了?为什么硅谷的工程师的技术寿命可以这么长?为什么他们可以不浮躁,不急功近利呢?

在国内,有2-3年工作经历的工程师就可以算有经验的了。工作了5年以上的工程师往往会考虑向管理岗位转型,或者向业务转型。中国目前处于高度发展的阶段。很多企业缺乏管理人才,工作5年就被提吧为干部很正常。但留下的后遗症是30岁以上的优秀技术人才极度缺乏。

在硅谷,5年以下工作经验的人都算是初级的。一般高级工程师需要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架构师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这还不算上大部分硅谷的工程师都有计算机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已经是24,25岁了。再工作10年,35岁才升为架构师是非常正常的。然而,公司里的架构师有限。其实大部分40岁的工程师仍然在一线工作,比如写程序,做测试,进行项目管理等。

美国硅谷是计算机人才集中的地方,也是创业公司群集的地方。在硅谷,从只有几个人到几十个人的创业公司比比皆是。他们的共同梦想就是经过几年的奋斗,通过技术的创新,再次缔造像英特尔, 苹果公司,思科,甲骨文,雅虎,Google,Facebook等这样的神话。即使创造不了神话,也可以通过IPO或者被收购的途径创造财富。在这样的环境中,公司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同样是非常大的,但为什么仍然有大量的工程师“无动于衷”,仍然从事着技术活儿呢?

我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个是外因。在美国,管理岗位的待遇和技术岗位待遇相差不大。特别在崇尚技术的硅谷,经理的地位并不比工程师高,甚至更低。比如架构师在公司里的重要性往往要超过经理。因此管理岗位的“诱惑”并不大。在这样一种技术氛围中,走技术路线很正常。

但是即使在这样一个技术环境中,硅谷对管理人才依然需要。当工程师表现出色时,也有很多机会转成管理岗位。然而相当一部分工程师会主动放弃这样的机会,而继续干他们的技术活儿。这就是内因在驱动了。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本质区别是,前者面对的是系统(软件,硬件等),而后者面对的是人。系统问题再难,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一般都可以解决。越难的问题,解决之后越有成就感。而人的问题,有时候看似很简单,却解决不了。是人,总要有头疼脑热,生病的时候。是人,免不了产生情绪,从而影响工作。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就会有摩擦。简单地讲,系统会按照事先设定的逻辑运行,是死的,因此往往可控,可规划。而人是活的,不是输入几条命令就可以控制的,而是需要沟通,需要感情的。因此,大部分硅谷的工程师很“聪明”。他们主动选择“简单”地工作。白天好好地工作,晚上好好地生活。何必去“自寻烦恼”,转做管理呢。

其实不光是硅谷的,其它地区的工程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性格特点,追求简单,追求完美,思维方式上比较理性和逻辑性,看问题比较趋向于非黑即白。这样的性格非常适合做技术工作,可是我们中国的工程师有时候偏偏看不到自己的这个特点。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工程师希望向管理方向发展是非常正常的。但问题是为什么和怎样?我碰到过不只一个工程师告诉我,希望转做管理的原因是担心今后年级大了,技术能力跟不上了。我觉得非常可笑。这就好比是一个士兵说:我杀敌本领不行,不适合上战场,那就让我做军官吧。一个没做过士兵的元帅肯定不是好元帅。其实做技术和当兵毕竟不同,不是靠体力吃饭的。年级大点往往是优势。

我觉得走技术路线对工程师性格的人是一条捷径。如果能静下心来仔细钻研技术,一定能在某个方面做得比别人好。这里的关键是好奇心和耐心。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找到答案并不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有没有好奇心和耐心去找。比如,Java程序员天天都用到String这个类型。但有没有想过为什么Java语言里有String和StringBuffer两种字符串类型,而不是一种?有没有去看过String和StringBuffer的源代码?再例如,天天做网站和HTTP打交道,有没有看过HTTP协议?有没有尝试过不用浏览器,wget等工具,而用最原始的telnet方式来访问网站?看看这HTTP的头里到底是什么东东?在我面试过的工程师中,做过这几件事的人不到5%。

一旦了解得比别人深,就容易看到问题本质,产生信心,激发乐趣。这时候你的解决方案就比别人漂亮,逐渐建立起了影响力,成为了“专家”。因此公司里的疑难杂症会主动找上门来。你就比别人得到了更多的提升能力的机会。一旦进入良性循环,你的进步就比别人快,但付出的却不一定比别人多。这时候你已经走上了捷径。

在技术人才极度缺乏的中国,在众人盲目追求管理岗位的那点虚荣的今天,如果你的性格适合做技术,我认为走技术路线是最适合的。如果你才毕业,那你是最幸福的。你可以给自己制定3个甚至4个五年计划。例如5年打基础,10年变专家,15年国内知名,20年世界闻名。如果你已经奔三或者三十出头,那你快成熟了,但离开花结果还早呢。不信你看看下面几位我们都熟悉的人。

拉里-沃尔(Larry Wall)33岁时出版了《Perl语言编程》一书。之前他是一个系统管理员。
互联网之父温特-瑟夫(Vint Cerf)在发明TCP/IP时,已经35岁。
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在37岁时才发明了万维网(WWW)。
丹尼斯-里奇(Dennis Ritchie)的《C程序设计语言》一书出版时,他37岁。
Java之父詹姆斯·戈士林(James Gosling)40岁时才因为发明Java而成名。
苹果公司创始人之一史蒂夫•沃兹尼艾克(Steven Wozniak)在今年年初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加入一家创业公司,研发基于高速闪存技术的存储。他如今已经59岁了。

电子工程专辑 2014.10.2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31 11:07:49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13192&extra= 中美差异之:硅谷工程师的技术寿命为何多到40以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31 11:22:08
水底游鱼 发表于 2014-10-31 09:41
中国特色
国情、特色是个筐,神马都能往里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31 11:50:26
水底游鱼 发表于 2014-10-31 09:41
中国特色
104701tjsee0w356h06fbb.gif 国情、特色是个筐,神马都能往里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