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来者可追在2008-6-28 9:48:00的发言:《资本论》认为,价值就是凝结在或者“物化”在产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是资本论没有介绍何谓物化?物化的方式是什么?结果是什么?可否观察?可否计量?从而导致了唯心主义倾向。因为,既然是物化,就意味着物质化,物质化的东西应该是可以观察的、计量的、比较的,比如信息,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人们愿意为信息支付价格,信息对生产、销售、生活有明显的、可测算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劳动的“物化”有唯心主义倾向。
比如,同样一双皮鞋,用两种方式获得:人工加工和机器加工。前者“物化”了工人的劳动,后者却没有“物化”工人的劳动。如何观察?如何计量?如何区别?
或者你会说,机器加工的皮鞋“间接物化”了工人劳动,即生产机器的劳动。那么我再举一个例子,人工培育的木耳和野生的木耳,各挑1斤,形状、质量皆类似。前者“物化”了人工劳动,后者什么劳动也没有“物化”,拿到菜市场去销售,消费者根本无法辨别。你如何观察、计量、区别哪个物化了劳动,哪个没有物化劳动?消费者为什么不去费力气区别?每个人都是消费者,包括生产者本人。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任何人去辨别这种“物化”。
相反,从市场销售的实际观察来看,如果你告诉消费者,哪是野生的,哪是人工培养的,消费者会出高价钱抢购野生的,反而会冷落人工培养的。可见,即使生产者知道哪个有物化,哪个没有物化,消费者也不买账。
一个脱离实际的概念,显然具有唯心主义倾向。
物化劳动的概念,是马克思从李嘉图那儿继承来的。
李嘉图试图用“物化劳动”,来衡量固定资本的价值,进而研究该固定资本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
由于李嘉图的错误抽象,造成他的理论存在两个巨大矛盾:1,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和劳动的价值不一致;2,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和生产价格不一致。
造成的原因是这样的:
李嘉图是如此计算的,假如产品(A),由固定资本(B)和劳动力生产,而固定资本(B)仅由活劳动生产,则产品(A)的价值等于耗费在(B)上的劳动的转移(假定一年折完)加上活劳动的投入或耗费。但是,这样计算是错误的,原因很简单,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这个大前提下,固定资本(B)不仅与活劳动成比例,而且至少与一般利润(利润率)有关系。略去了一般利润(利润率),就等于否定了资本所有权的存在,即改变了研究的大前提,这是李嘉图及古典学派常见的错误,马克思亦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