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关于农业科技创新若干问题的思考――美国等农业强国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作者:叶向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性任务,给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借鉴国际相关经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中涉及的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模式,如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区域创新以及农民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
1.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模式
一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模式,其基本内涵是通过农业科技创新要建设一个以什么为基本特征的农业的问题。这个目标模式应当成为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纲领。通过回顾和总结以往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现实国情进行思考,我们认为,新时期的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模式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建设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
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在推动农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或危机。高投入和高能耗以及由此带来的高污染,使农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由于高产品种对化肥、农药和灌溉的过度依赖,导致自然资源退化、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及能源危机等问题。农药和化肥等物质的大量生产和使用使环境受到污染,生态效益被忽视,农业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在这方面,美国在其农业发展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更有十分沉痛的教训。
20世纪80年代,美国农业在大发展的同时,主要农业区的中西部“大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锐减,有530万公顷的范围地下水位每年下降15~150厘米。30年代初发生的中西部大平原区的“黑尘暴”,便是大自然对农业不可持续的农作方式的惩罚。美国环保署经大量调查后确认,农业是地表水的最大“非点污染源”。流失的表土淤塞河湖和水库;水体由于硝酸盐等矿物富集,危及水体对废物的化解能力以及水产品生产。土壤侵蚀还使大气中每年增加3000吨尘土。大量残留农药损害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危及植物的抗病力和土壤中养分的正常循环。
由于高投入和高能耗,也造成美国农业的财政负担沉重。
美国农业部有关研究报告认为,威胁到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有四大课题:一是水资源短缺及水的质量;二是农业生产对农用化学品的严重依赖性及其产生的一系列副作用;三是由于农业措施不当导致土壤侵蚀成倍加重,不仅在土壤流失的当地产生表土迅速流失,其造成的系统外损失更大,估计每年损失不下100亿美元;四是农村经济及农村社区问题。
很显然,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带来的这些负面影响或危机最集中的表现是农业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继续依靠加大外源性投入的方法,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反而将使危机加剧。不变革以通过外源性高投入打破传统农业封闭的物质能量循环,以获得农业的高经济效益和高产量为基本特征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或范式,不改变这种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观,农业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不仅不会缓解,而且会越来越恶化。
因此,将新时期的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模式的核心确定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对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的农业科技范式的本质特征――不可持续性的否定。可持续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它是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不断满足的农业。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新模式或新范式,决定了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时期,农业科学技术共同体应共同持有这样的信念:通过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资源高效使用的一系列知识集约型技术,将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当代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又能不损害后代,满足他们对农产品多种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美国、法国、荷兰及丹麦等农业强国的实践及中国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农业的集约化与持续性之间可能分离也可能是同步,分离则两败俱伤,同步则双向发展,中国农业必须走现代集约持续发展农业的道路。
新时期的农业科技创新应当是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建设现代集约持续农业为目标模式;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一大批高新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或产业群大规模地进入农业和农村,以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环境、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与投入利用率和农业效益为基本特征,以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主要推动力,以超常速度改变传统农业观念、农业面貌及提高农产品的量与质为基本标志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国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技术体系应当是一个把传统农业技术、常规农业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的优点结合起来,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现代生物、信息和农业工程学等科技成就,构建一个多种适用技术相结合,技术、经济、生态协调统一,具有高产、优质、低耗和生态良性循环的技术体系。
2.关于重视农业科技创新的区域性特征
区域性作为农业科技创新最本质的特征,成为世界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有效配置农业科技资源的重要依据。例如:美国农业研究局按照农业区域特点和行政区划,把全美划分成八大区域并在每个区域设置了由农业研究局直接领导的科研服务机构;每个机构根据本区特点下设不同数量和规模的试验站、示范点或研究所,试验站共计达到100个。
我国的农业科研体系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立,而不是按照自然资源、农业生态和农业区划设立,部门、单位条块分割,国家、省、地(市)三级农业科研单位的机构、学科、专业重复设置,分工不明确,跨部门、跨专业合作项目少,科技资源配置浪费较大,总体运行效率不高。因此,应当从我国具体国情和遵循农业区域性特征出发,借鉴美国和其他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在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过程中,按照农业科技创新的区域性特征,以农业生产区域为基础建设全国公共农业科研体系。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科研工作更适合本地区的特点和发展需要,促进农业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之间的低水平重复和恶性竞争,提高农业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应积极推进以农业生产区域为基础构建国家区域性的农业科研中心,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新型农业教育体系和农业推广体系,促进研究、教育和生产的紧密结合,促进不同区域特点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互动合作。
3.关于如何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美国作为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从其农业发展的整个历程来看,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都发挥了主导作用,而这种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制定法规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促进各创新要素的集成,以提高整个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率实现的。
首先,自1933年美国颁布的农业调整法至今,经过70多年的变迁,美国已形成以农业法为基础和中心、100多部重要法律相配套的比较完善的农业法律体系,使美国农业真正实现了法治,为整个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从美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来看,政府高度重视在农业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
美国的农业研究投入是按照法令和条例由联邦政府拨款。美国联邦政府农业研究的投入有四种方向:一是对农业部研究机构农业研究局等的直接投入,占农业部投入的51%;二是对各州的拨款投入按法律方案,占农业部投入的30%,根据各州农村和农业人口占全国的农村和农业人口的比例是获得这项经费的依据之一,主要用于各州农业泡括畜牧业和林业)研究、学院的研究和推广以及合作推广体系的重点项目;三是竞争项目拨款,主要为国家研究计划和小型独立项目,占农业部投入的12%;四是特别项目拨款,占农业部投入的7%。
最后,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来看,美国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充当了总体设计者和各创新要素集成的促进者和协调者的角色。从公共农业推广服务系统来看,美国政府一直把农业的教育、研究和技术推广作为自己重要的职责,形成了极有特色的教育、研究、推广“三位一体”的体系。公共农业推广系统是建立在《莫里尔法》、《哈奇法案》、《史密斯?利弗法》三个重要的农业立法基础上的。这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奠定了美国教育、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合作推广体系的基础。此外,美国还拥有一批世界规模的农业企业,它们组成的私人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具有实力大、效率高的特点。从总体来看,该系统包揽了产前、产后和产中服务的绝大部分,提供某些教育、科研和推广方面的服务。政府通过多种政策措施,促进了私人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和合作社农业服务体系在农业推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尽管中美国情存在很大的不同,但美国重视有效发挥政府在农业创新中的主导作用,至少给我们三个方面的启示:一是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本质上是由农业生产的公益性特征所决定的。二是政府要发挥好主导作用,首先必须定好位,做到依法管理。三是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我国的农业科研投入基本上是财政资金,占农业GDP的比重偏低。近年来,财政对农业科研的公共投资强度一直处在占农业GDP的0.25%左右,与目前国际平均水平1%相比有较大差距,不仅明显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4.如何认识农民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当代中国农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世界总人口的15%,世界农业人口的35%。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农民的规模和数量都无法与当代中国相比。中国农民的这种数量特征,构成了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国情之一,也是中国根本性的问题之一。农民的状况如何,如何充分发挥农民在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是决定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败和中国农业未来的关键问题。
首先,从理论分析来看,推进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变革传统农业、把一个低级的农业生产力系统改造成高级的农业生产力系统的过程,而农业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的劳动者,即农民使用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成分的农业劳动资料,作用于农业劳动对象这三个基本要素的总和。无论多先进的农业高新技术,也得由农民去掌握。在农业生产力中,农业劳动资料只有靠农业劳动者的运用,才能发挥作用,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于人们的需要,科技第一生产力才能真正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文化、环境以及对于先进技术的掌握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农业劳动者是农业生产力诸因素中的主导因素,起着决定作用。要推进新时期的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最重要的是进一步解放农业劳动者即农民,大力开发农业人力资源,努力造就世界一流农民。
其次,从农业科技创新的实践特征来看,以农民为本,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发展农业的客观要求。
显然,建设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或知识农业的关键是人的“知识化”,没有一流知识的农民,就谈不上发展知识农业。从长远看,发展知识农业最根本的,是要彻底摒弃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把关注的重心从农业发展中的物、资本、信息等物质要素转移到人本身。
笔者曾先后访问过荷兰、丹麦、法国、日本、韩国等农业有特色的国家,对这些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特别是“国家农业知识网络”建设进行初步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尽管相互之间国情差异较大,但在构建国家农业知识网络方面,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共同特点:
一是农业知识网络的建设始终坚持以农民为核心,以面向农民服务、促进农业知识流动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为根本目标。
二是以面向农民、服务农民为核心,促进农业研究、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紧密结合、“三位一体”,是建设农业知识网络的关键环节。
三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和农民企业家为根本目标,大力调整农业教育结构,积极发展农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及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是建设高效农业知识网络、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
四是高效的农业知识网络和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归根到底取决于农民和农民组织的主体作用及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如何。在建设农业知识网络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及农民组织的作用。
上述这些共同特点,值得我们在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特别是面向农民的、覆盖全国的农业知识网络时,进一步研究和借鉴。
信息来源: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0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