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30 10:20来源: 每经智库
核心提示:2014年的毕业季到来,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们如何找到工作?谁来为大量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负责?
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高校毕业生有727万,或者只有网络那句老话"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才能描述这种情况。事实上,除了727万这个规模之外,今年的毕业生面临的挑战还包括连续几年饱和的市场以及往届"剩"下的师兄师姐们。
2014年的毕业季到来,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们如何找到工作?谁来为大量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负责?
找不到工作是因为大学生太多?谎言!
为什么曾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沦落到如此地步?
有人说是高校扩招所致,大学生太多了。但是,查阅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可以知道,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10年创新持续竞争力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国家中,位居第70位,不仅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也远低于巴西(第57位)等发展中国家。
问题出在哪里?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近年来维持在72%左右。截至2008年底,我国有100多万大学生不能顺利实现就业。在求职过程中,相当多的待业大学生身心疲倦,情绪低落。57.1%的人感到很累,40.1%的人感觉找不到目标,22.6%的人对生活感到失望。在薪酬问题上,有48.5%的人愿意接受1001~2000元的工资收入,这远低于上海市发布的2009年毕业生指导工资。
"啃老族"是待业大学生最怕听到的称呼,他们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家庭支持,但他们绝非有意"啃老",而是普遍对"啃老"表现出了强烈的愧疚感。"父母都老了,可能会生病或者怎么样,我毕业了但没能赚钱,还要靠他们养,想想真是难过,欠父母的太多了......"这种愧疚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许多高校为了保证就业率,采取扣押毕业证等措施逼迫学生造假。早在2006年,安徽省教育厅就曾公开批评"一些高校采取扣押毕业证等方式,要求没就业的学生提供就业协议书,结果逼得学生造假,甚至跑到学校附近的小店盖个章冒充接收单位"。
02年之前为什么好找工作
我们回想一下,在2002年以前,大学生找工作比今天要容易得多。如果再往前推几年,莫说大学生,连大专生、中专生都很抢手。为什么?
一方面,因为那个时期,中国发展最快的是制造业,是生产型企业,需要大量知识型、专业性人才,还有种类繁多的行业的专业人员,需求量都非常大。而在2003年,房地产业的国民经济支柱地位被确立后,房地产业成了主角。这个领域远不像制造业那样渴求知识型人才,它更需要的是建筑施工工人等不需要高知识素养的劳动力。
另一方面,房地产热吸引了大量资源,房地产的暴利诱惑导致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在制造业领域进行大的投资,更不愿意再脚踏实地做技术研发;而低端制造业需要的同样是农民工,而不是有知识的大学生。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而根据国际失业与就业委员会和中国国际人才发展交流协会的一项调查测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每年可增加1200万个就业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依然变得日益紧张,恰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
从就业的角度来看,2003年其实也是一个分水岭。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自2003年房地产被赋予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以后,各个行业的资源都在向房地产领域流动、聚集。
资源是有限的。当资源向一个领域并且是容纳能力非常强大的领域高度集中时,势必对制造业等构成抽血效应,从而导致实体经济萎缩,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做什么最后都是做房地产
房地产热,使得正处于技术升级阶段的中国制造业慢慢停下了脚步。
有人曾经发出感叹:"七匹狼做地产、美的做地产、海尔做地产、雅戈尔做地产、苏宁做地产、国美做地产、苏泊尔做地产、格力做地产、格兰仕做地产、奥康做地产、娃哈哈做地产、喜之郎做地产、奥克斯做地产、长城床垫做地产、长虹电器做地产,五粮液、郎酒、水井坊、阿里巴巴都在做地产,神奇的地产啊!"
亚洲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基本动力在于三个基本要素: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劳动力增长和资本积累。
房地产热改变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
为什么会这样?除了资源向房地产领域过分倾斜、集中所致外,跟房地产业的需求也有关系。低端的产品就已经能够跟房地产业配套,满足房地产业的需求了!房地产业的标志性意义彻底改变了中国经济运行的路线。
试想一下,假如中国不是把房地产业推到"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一至高的地位,而是继续把资源引向制造业,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充足的信贷、科研等支持,全方位地鼓励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和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国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就会大大提升。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十几年寒窗之苦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不会如此严峻,他们的工资水平也不可能低于农民工。
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大学生没法发挥创造力
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那就是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任何一项发明创造,只有得到严格的知识产权体系保护,才能让踏踏实实做事的人获得应有的回报;否则,他们在付出艰辛的劳动和资金投入后,将变得更加贫困。
由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弱,中国在全球经济这个大的食物链中处于最底端,利润都被发达国家的企业拿走了,因为它们掌控着核心的专利技术等。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中国企业更不愿意冒风险去做研发,而是去抢夺食物链底端的那一点利润。这样,使得知识型人才越来越缺少就业岗位,倒是为盗版行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就业机会--盗版产业吸纳的依然是农民工而非知识型人才,这也是导致中国知识型人才过剩而农民工显得"稀缺"的原因之一。
因此,中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山寨"文化泛滥。
这样的环境只能鼓励人们通过盗窃的方式成为王者,却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激励创新的力量。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使得中国无法向知识型经济过渡,导致中国知识型人才找不到应有的工作岗位。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而没有太多知识储备的农民工却供不应求。
世界历史告诉我们,世界上的强国,有靠武力称霸的,有靠贸易富强的,有靠技术领先世界的,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是靠与民生有关的行业称雄世界的,更没有哪一个是靠房地产圆了富强之梦的。
理性地认识这一问题,是能否正确认识中国经济问题根源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