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语言和电视语言的形成和演变已有众多论者根据实践总结和归纳的客观规律可循并由于载体的不同而同时具有各自约定俗成的美学原则。
《电影语言学导论》(贾磊磊,1995年2月版)中认为:“一种艺术的创造,实质上就是一种语言的创造,一种表达人类精神活动的媒介形式的创造。一部艺术的历史,往往就是一种艺术语言的发明、形成、发展的历史,一种确立规则与超越规则,创建与重构法度的历史。”
目前,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推向2!世纪,对于”媒介语言学”的认识和研究并未因为岁月如梭而被其他非本体的东西所取代,相反,作为人文科学诸种学科中的“元科学”,“媒介语言学”依旧如日中天地成为媒介领域里的“第一哲学”,并成为现代影视理性思维的共同基点。
我们还是首先回到哲学范畴里来讨论问题。
自从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首次确立“存在”的哲学范畴,到亚里土多德规定以“存在”为哲学的研究对象,西方古典哲学形成了它的本体论品格。古代哲学家们哲学研究的出发点是把哲学对象完全客体化,自我站在一个超然域外的角度,反观这个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来追寻万物的本源:‘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事物最一般的属性是什么?”
而与此相关的20世纪的一个巨大的发现就是:语言哲学家们终于认识到,“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任何认识都是一种表达,一种陈述……一切知识只是凭借其(语言)形式而成为知识”。(威廉·阿尔斯顿《语言哲学》,三联书店,1988年吕月版)于是,在20世纪,哲学回到了问题发生的最基本、最原初的范畴------语言领域.为了找到解决办法,必须从解决语言自身的某些问题人手,但语言哲学的真正意义(价值)并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为我们从语言到存在,从语言到思维打开了有效的途径。
‘媒介语言哲学”大体符合以上基本规律。
从艺术领域来看,把艺术视为一种语言,把艺术创作活动视为一种语言的表述,为20世纪许多美学家所认同。
罗宾·乔治·科林伍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 ,1889---1943)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语言完全是一种思维活动,而思维就是语言所能表达的一切……”,同时,对于科林伍德来说,“艺术是情感的思想性表现”,所以,他反对那种仅“把思维狭义地看作理智”的观点。他主张,艺术‘表现的情感不仅仅是单纯意识经验的情感,还包括了思维者的情感”。“语言必须适应于表现这些经验的新种类,为了这个目的,它本身就不得不经受相应的变化”。在科林伍德的美学理论中,思维、情感、语言三者被有机地联系起来。
贝内季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86----1952)在其代表著作《美学原理》(1912)
中曾明确指出:“语言的哲学就是艺术的哲学。”他认为:美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还是一门心理科学,是一种心灵的科学”。在语言学上,克罗齐反对那种要寻求一种规范语言,使语言的用法统一化的做法.他认为语言的本质就是不断地创造,“已用语言表现过的东西不要长期复演”。
艺术语言的变迁规律符合以上两位美学先师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哲学理论。
作为“媒介影像艺术”的当家人----电影电视的历史就是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语言史,是电影电视语言不断更替、创新的历史。所以,对于“媒介语言”的研究,是我们整个电视媒介艺术发展研究工作的起点。 本文来源:论文发表www.caig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