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ljlyr在2005-7-25 16:53:31的发言: 我不打算谈政府推动力量占多大,但政府推动“增长”的热情的确异乎寻常。原因在于,在结果导向性的评价体系下,作为推动者或有时作为直接间接参与者的政府,与作为市场直接参与者的企业,在推动”做大“(不论这个“做大”是否浪费资源、危害稳定、隐形成本大于收益等)的过程中,能存在共同政经利益,有着“分利共谋“的动力。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人们还是会有非正式安排的“潜规则”,而且并不缺乏信任——地方政府和企业家都相信彼此会用不那么高尚的手段追逐利益——虽然这个信任与我们希望建立的信任体系不同
至于交易还没萎缩,是因为博弈次数还不足够,不足以终结交易
确实多多少少存在这种现象,结果是盲目做大.大家都要做国际化都市.其实整体考核的方向似乎需要完善,首先应该问的是事实在在的就业率到了多少.老百姓的实际收入多了多少.要把数字落实到人民生活素质的改善上,光喊GDP,假大空没用.恐怕繁荣的交易后面隐藏的泡沫的成分也是比较多的. 由于过去制度对人的劳动的束缚比较大,经济起飞的基数比较小,新生人口增长快,外资引进规模大,国家规模比较大,高储蓄与国有控制等等诸多因素影响,所以经济可以出现高速增长而"信任缺失"的情况,人总是要吃饭穿衣住宿工作,这些都可以提高GDP,但是长此以往恐怕是行不通的.回顾我们经济成长的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以前流行"交学费"一词,就可见一斑.
孔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信用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而实现非正式到正式的变迁.在此以前,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会变着法子饶过信用的门槛,造成"信任缺失"的现象,在此情况下,谁老实谁反应慢谁倒霉.少数参与者这样做可以,但是如果这种行为普及后......最终谁也不能得到超额利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6 15:58:3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