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112 0
2014-11-14

2014-11-14 17:47:34 来源: 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上海)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2.6%,较9月份12.9%的增速继续回落。央行曾在《2014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M2增速的回落不能简单视为经济下行的表现,而应从结构性的视角观察。M2 是一个总量概念,其变化取决于不同货币派生渠道的变化,而这些变化背后往往映射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变。

从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看,委托贷款增加1377亿元,同比少增457亿元;信托贷款减少215亿元,同比少增646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413亿元,同比多减2068亿元。
事实上,三季度以来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在内的表外融资就开始收缩。央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近两年来,在融资需求旺盛的大背景下,部分商业银行通过不规范的同业业务、证券投资等科目,向房地产、部分软约束及政策限制性领域提供了较多融资。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这些部门的需求出现一定变化,加之同业业务监管等措施强化,三季度以来这部分融资出现收缩,从而减少了货币派生。随着近期对存款偏离度的监管加强,商业银行 “冲存款”现象也有所减少。
总体看,央行认为近期 M2 增速变化是经济结构调整、表外融资收缩、部分软约束部门扩张放缓以及监管措施强化在货币运行上的反映。不规范的同业业务收缩、“冲存款”行为减少有其正面意义,不仅有利于堵塞金融体系漏洞、增强金融体系稳定性,也有利于抑制全社会杠杆水平过快上升,一定程度上看是宏观调控希望看到的结果。

央行还认为,目前M2增速较名义GDP增速高出四个多百分点,明显超出2000-2013 年的平均水平(剔除较为特殊的 2009 年后只有1.5个百分点),M2 存量已接近120万亿元,M2/GDP 在 200%左右,在存量货币池子已经很大的情况下,这样的货币供给并不算慢。与财政支出不同,货币投放后并不会消失,而是会形成存量积累继续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关键是要提高货币周转的效率,否则存量货币会越积越多,长期看会对通胀乃至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还应看到,随着市场深化和金融创新加快发展,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更加复杂,货币波动性增大,准确统计货币的难度也在增加,货币指标的信号指示意义及其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之间的稳定关系也在逐步变化,因此不宜对货币增速的短期变化过度解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