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经之谜
一、八卦之谜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sān)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远古的圣人对大自然的许多神奇的造化虽不了解却赞叹不已,于是就用蓍草来仿效天地演绎万物,从而得到各种数据,观察其中的阴阳变化并记录这种现象,由于卦是由爻组成,事物发展变化都体现在爻上,通过爻的变化就可以遵从事物生存发展的道和德,按事物的客观规律来行事。
这段话大体上讲了八卦形成的过程(孔子推介的版本):发现并幽赞于天地自然的神明之处,用蓍草占卜,获得奇数和偶数,以奇、偶为阳、阴,以阳、阴组合的结果为卦象,以刚、柔来释读阳爻和阴爻,根据卦象和各爻来顺道、明德(卦德)、究理(卦理)、释义(卦义和爻义)、尽性(卦性和爻性)、成命。根据卦象、卦德、卦理等为卦命名(抽象化、符号化的名字)。
1、幽赞于神明。
有关宇宙创生的古老传说:阴阳二气未分之时,宇宙螟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盘古之神乃天地之精髓,游乎混沌之中。忽一声巨响盘古九变,开天辟地,阳清之气上升成天,化为日月星辰;阴浊之气下沉为地,化为三山五岳。天地交感,云行雨施,万物始成。
仰观俯察之说:《易传》告诉我们,远古人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取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河图洛书之说:《系辞》中有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礼记》中也有:“河出马图”,论语、尚书等儒家经典中多处有记载。河图是伏羲时代黄河所出现的龙马身上所负的图案,伏羲记录下来后,与八卦相结合,使八卦与五行融合在一起,相互参照使用,所以河图的最大作用就是在八卦和五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洛书,古称龟书,传说大禹治水时有神龟出于洛水,其背有文,九文近头,一文近尾,三文近左肋,七文近右肋,四文近左肩,二文近右肩,六文近右足,八文近左足,五文在背中,其位九,象九宫,中五又象太极,中一文又象一气;其形方,方象地。陈抟最初传出时,是与河图边在一起被称之为“龙图”,后人为说明方便才根据古书记载分别命名的。
洛书当然不可能真是神送来的,它同样是古人观察天形象时发现这个龟纹与九宫内容相印。九宫又称“太一九宫”,太一就是北辰星或北极星,位居天宫正中,四方四维(东南西北即四方,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即四维)为八个卦神所居。
将龟甲上图案规范一下就形成下图,仍然由黑点和白点通过连线分组而成,这样得到的九个数,除中宫五不用之外,其它八个与易数相关联,这样就得出了后天八卦的方位结构(详见后文)。
后人为了便于记忆,将这些易数编成如下口诀:





那么为什么伏羲又将八卦命名为:乾(qián)、坤(kūn)、坎(kǎn)、离(lí)、兑(duì)、艮(gèn)、震(zhèn)、巽(xùn)?这道理很简单,正负不能代表阴阳,因为正负是具体的电荷的属性,而阴阳是万物的属性。同样,天地水火泽山风雷是万物中有形有名的东西,而我们易经中需要的是抽象的名称。
八卦还有许多其它的象征,较为明显的是在人伦家庭方面,乾坤为父母,由母性得第一索阳爻而象征长男,得第二索阳爻而象征中男,得第三索阳爻而象征少男。同样原理,由父性得第一索阴爻而象征长女,得第二索阴爻而象征中女,得第三索阴爻而象征少女。从这六个卦象可以看出,阳卦多阴,阴卦多阳。
在人体方面,“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在动物方面,“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这些象征性的比喻已经很难象前面一样说出一个明确的理由。
7、八卦的卦德(卦性、卦义)。
“乾,健也;坤,顺也; 震,动也; 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 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乾为主宰,有旺盛永久的动力。坤因其柔顺而包藏万物,万物化育而主生。雷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坤所藏的万物动起来,所以春雷一声万物复苏。风的最大特点是飘散,无处不入,弥满于天地之间。水的作用是滋润万物,使万物运送养分,同时水多了之后,就成了坎坷。火的作用是照亮一切,使万物绚丽多彩。山的最大特点是阻止一切通行。泽的特点是喜悦,因泽中有水,而水利万物故有喜悦之意。
天生于动而地生于静,所以天近于纯阳而是地近于纯阴;动静相交乃天地之道。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阴阳相交乃天之用。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刚柔相交乃地之用。
动之大者为太阳(日),静之大者为太阴(月);动之小者为少阳(星),静之小者为少阴(辰)。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日为暑,月为寒,星为昼,辰为夜。暑寒昼夜相交替乃天之变。水为雨,火为风,土为露,石为雷。
8、如何以八卦占卜?
以八卦占卜,就是通过“揲蓍”产生奇偶数,组合而成八卦之一卦。以卦象、卦德、卦辞(卦德之辞)为依据,加以发挥而成神明的指示、决策的参考。



9、先天八卦图。
古人为了方便我们记忆八卦,编制了形象生动的口诀。大家只要记住口诀就能记住卦象,但更重要的是记住顺序的读音。箭头所示的一对卦象,其阴阳正好相反,我们将这样的一对卦称为“反卦”,也叫“错卦”。另外,上下颠倒的2 个卦为“覆卦”,也叫“综卦”,震和艮、巽和兑是2组综卦。

伏羲所画八卦本没有排列顺序,后人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编制了顺序,并赋于了相应的“数”,我们称之为“八卦数”,这个顺序就是1乾、2兑、3离、4震、5巽、6坎、7艮、8坤,在此基础之上又绘制了八卦图,为了避免与文王的周易八卦混淆,一般称这个顺序为“伏羲八卦”或“先天八卦”。
八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解释:乾坤为其它六卦的父母卦,相当于天地,天地确定之后万物始成。山和泽都是以地为根,阳秀于阴而为艮 ,阴秀于阳而为兑
 ,阴秀于阳而为兑 ,故有山泽通气。外阴内阳而为坎
 ,故有山泽通气。外阴内阳而为坎 ,外阳内阴而为离
,外阳内阴而为离 ,水火各不相容。风雷皆源自于天,皆有通天彻地之能,阴极一阳生而成震
,水火各不相容。风雷皆源自于天,皆有通天彻地之能,阴极一阳生而成震 ,雷响则电生,阳极一阴生而成巽
,雷响则电生,阳极一阴生而成巽 ,风起则雨降,雨水与电火相迫。八个卦相互交叉作用,按这个规律发展则为顺,利用这个规律来改变事物的展则为逆,易经的关键作用在利用规律来避凶化吉,因而易用逆数之法。
,风起则雨降,雨水与电火相迫。八个卦相互交叉作用,按这个规律发展则为顺,利用这个规律来改变事物的展则为逆,易经的关键作用在利用规律来避凶化吉,因而易用逆数之法。
天地(乾坤)、山泽(艮兑)、雷风(震巽)、水火(坎离)均互为错卦,分别处于八卦图中正相对的位置。先天八卦图的构画方法:首先据天上地下(乾上坤下)之法定位,然后按先天八卦的卦数逆时针排列1乾、2兑、3离、4震(由于8坤、7艮、6坎、5巽分别处于与1乾、2兑、3离、4震相对的位置上,所以看上去5巽、6坎、7艮、8坤是按顺时针排列的)。——这种先逆后顺的S线,在易经中被称之为“曲成”(道德经则称之为“曲则成”)。
注意:上述三图中乾坤坎离四卦位置、形状一样,但兑艮震巽的形状、位置却似乎是不同的——其实这是错觉,因为前两图中乾与坤、兑与艮、离与坎、震和巽是背对背的,第三个图中乾与坤、兑与艮、离与坎、震与巽则是面对面的。

10、后天八卦图。
《说卦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一般认为,这一段话讲的是后天八卦图中各卦的顺序(见右图)。
文王八卦也称“后天八卦”,其雏形早在商朝就已经有了,因文王演绎并增加了卦辞,后人一般就认为是文王所作。先天是万物初创,后天是万物发展,所以先天数一般用于起卦,以此演示万物的生成,后天数则反映事物的变化,一般用于标注变化后的对应位置(先天没有方位,只有后天才有方位)。在理数的推断方面基本上是用的后天八卦,所以,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区别要领会。
如何理解这个后天八卦图呢?我们先看四方(即南北东西)的四个卦:坎离兑震,坎为水而离为火,这两卦一南一北容易理解,因为南热北冷现象明显。其他各卦的方位该如何理解?
关于后天八卦的成因,邵子的讲解最为精彩,却不知为何被众多易学家所忽视。“天之阳在南而阴在北,地之阴在南而阳在北。天之阳在南,故日处之;地之刚在北,故山处之。所以地高西北,天高东南也。”这句话解释了坎离二卦的位置。“易者,一阴一阳之谓也。震兑始交也,故当朝夕之位。”这句是解释震东兑西的原因。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神异经》和《淮南子》等多本古书上都有记载,昆仑(即不周山)有一天柱,被共工氏撞塌,于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这就是日月星辰自东而西、大江河川自西向东的原因。虽然是传说,但终究会被人解密这个传说的根源,不过从这儿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为什么乾卦位于西北(天塌西北)、而巽卦位于东南(地陷东南则风入)。
后天八卦的推演方法:面向南方,从右向左演卦(见下图),则“乾坎艮震”为半区、“巽离坤兑”为半区,并使“乾巽”、“坎离”、“艮坤”、“震兑”分别对应(各有二爻相同、分别为“四象”);据天(乾)倾西北,按顺时针排列“乾坎艮震”、后接“巽离坤兑”而成后天八卦图;按洛书序号为各卦赋数(坎1、坤2、震3、巽4、乾6、兑7、艮8、离9),则对卦之数的和为10;据日出于东、耀于南、归于西、失于北来释后天八卦图。
后天八卦图的方位、卦名、卦数与洛书的关系(见下图)。
后天八卦很重要,除了前面的口诀之外,用手掌是最好的方法,古人所谓“宇宙在乎手,万物由乎心”,再复杂的内容只要掐指一算便有了结果。如上图,我们可能先记住乾坤坎离四卦,离坎居正南正北于中指上,乾坤据西北西南于无名指上。然后再看正东正西为震兑,你可以说:“你讲得真对(震兑)啊”,这样就只剩下艮巽于食指上,山重而风轻,所以艮在下而巽在上,这样一理解就很容易记住了。


11、八卦与五行、天干、地支的关系
五行就是水、火、木、金、土。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尚书·洪范》,是商朝旧臣箕子向周武王解释天地之大法时其中的第一大法:“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箕子不仅说明了五行的名称,还解释了五行的作用和与五味的对应关系。
水为阳之湿气,呈阴性,“润下”即向下滋润,具有聪明善良的性格;木为阳之湿气,感于阴而舒,质柔、性暖,“曲直”即能屈能伸,具有生长、柔和、仁慈之性;金为阴之燥气,感于阳而缩,质刚、性暖,“从革”即顺从、变革,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之性;火为阴之燥气,呈阳性,“炎上”即发热向上,具有恭敬有礼、急燥向上、锻金毁物之性;土为阴阳之气均盛,“稼”即播种,“穑”即收获,具有载物藏纳之能、厚重稳健之德。
五行相生和相克的原理。
不要以为是简单的相生相克,所谓相生实际上是一种转化,生的一方必有所损。相克也是一种抑止,相克并不是简单克制,也是有易有难,金克木、土克水较易,而火克金、木克土则较难,而水火之间则是以强弱定胜负。
关于五行的顺序则有多种排列方法。一般按五行生成:水、火、木、金、土,这是根据《尚书·洪范》而来,另外周易的《系辞》、黄帝内经的《灵枢》等书中皆有印证。说明最完整的是《尚书大传·五行传》,其中有“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正是这个才将河图与八卦联系起来。中国古代也一直用这个顺序来表示一周。
八卦也有五行,其中水——坎、木——震巽、火——离、土——艮山、金——乾兑。坎离二卦分别属于五行中的水火。震卦对应的是东方、春季,而东方、春季都与木相关联,所以震的五行属性为木。同样兑为西方,其五行属性为金。乾的五行属性为金,这大概是因为乾具有“刚健”的特性,但乾卦的五行属性应该不仅仅表现为金,而是包含多种五行属性。艮和坤的五行属性为土,这比较好理解,积土成山,而坤为地,地的主要成份当然是土;和乾卦一样,坤卦也包含多种五行属性。巽卦的五行属性是木。
五行和八卦一样,都是由阴阳的变化而表现出的不同特性,因此不能将某一事物当作五行之一,事实上,绝大多数事物都是包涵五行的多个特性。比如说桌子,它既有木的特性,也有水的特性,更有火的特性,也有一些金和土的特性,但五种特性有主有次,其主要特性还是属于木。判断事物的五行所属,要看其大的特征,例如,春季万物复苏、百花开放,所以春的五行所属为木,夏季赤日炎炎,酷热难当,所以夏的五行所属为火,秋季风吹叶落、凋零萧杀,所以秋的五行所属为金,冬季冰天雪地、万物归藏,所以冬的五行所属为水。
关于五行配四季,木火金水分别对应春夏秋冬,那么土对应什么呢?有的书说土对应长夏,也有的书上写的是土对应四季,这个四季不是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一个季节有3个月,第一个月称为“孟”,第二个月称为“仲”,第三个月称为“季”,例如仲夏就是指夏季的第二个月,所以这儿的四季是指四个“季月”,也就是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月。长夏是指夏季的最后18天,也有资料说是大暑到秋分这段时间。总之,土与长夏对应,这是中医的方法,土与四季对应是易经的方法。
天干文化也很古老。我们研究《易经》发展史、中国文化发展史,知道天干文化也比《周易》古老得多。天干地支,我们现在可以从甲骨文里找出来,可见这个文化的来源很早。中国人发展最早的是天文,发展到最高级的时候,就归纳起来用十个符号作代表,这十个符号就名天干,亦作“天斡”。我们的祖先,发现了五行的双重作用,天体在物理世界中,又用了十个字的符号,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前面五行的方位图案配合起来,就可以知道,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
东方木,为什么用甲、乙两个字来代表?而成为甲木和乙木呢?甲木是代表生长的原素,乙木是成形了的代表,换言之甲木是代表生发的物理,乙木是代表成形的物质。丙与丁亦是如此,丙是代表火的原素,丁是代表成形的火。戊己、庚辛、壬癸都是如此。而这中间又分阴阳,如甲木为阳木,乙木为阴木,丙为阳火,丁为阴火,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为阳水,癸为阴水,戊为阳土,己为阴土。
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我们知道天干有十个,就是五行的两极之道,亦即是五行的阴阳变化。而地支是六位数,是阴阳之道产生变化而成十二位。地支有十二位,代表十二个月。实际上地支是什么呢?是天文上黄道十二宫的代名。所谓“宫”,就是部位;所谓“黄道”,就是太阳从东边起来,向西方落下,所绕的一圈,名为黄道面。这种黄道面,每一个月都不同。如我们晚上看天象,每一个星座,从东方出来,共有二十八星宿(天文的知识,在上古时我们中国最发达),而这二十八宿,在黄道面上,每个月的部位也都不同;于是依据这个现象,抽象地归纳为十二个部位,用十二个字来表示。地支上有六冲,凡是对面位的都是冲,如子与午、丑与未、寅与申、卯与酉、辰与戌、巳与亥都是相冲的。冲不一定不好,有的非冲不可。相对就是冲,这也是《易经》错卦的道理。实际上所谓冲,是二十八宿在黄道面上,走到太阳这个角度来,叫作冲;与太阳的方向相反,这就叫作合,从圆图上看,立场相等就是合(如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西合、已与申合、午为日、未为月之六合,在十二地支中,还有两合、三合,等等)。这里我们还要有一个观念,二十八宿在黄道十二宫的位置上,与太阳的躔度对立就变成冲,冲并不是难听的话,而是表示有阻碍。
后天八卦与五行以及、天干地支的关系可参见下图和下表:













八卦之谜(二)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