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只是我个人见解。
从流通观点解释 还是从 生产观点其实都很有道理。请看这句话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所需要实际货币所代表价值总量 而引起货币贬值
从流通的观点来看,就是由于政府发行纸币的计划不与现实需求相符,造成通货膨胀。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就是政府故意敛财,如国民党大陆统治末期,大量发行货币为了筹集经费。当然当时的通货膨胀还有生产萎缩的原因。
另一个就是决策失误,比如80年代政府曾经在很短时间内发行大量货币。以前发行货币,有时候是通过财政手段来实现就是直接透支财政账户,把钱交给财政花,这样发行的货币,不管多少都是无源之水。当然现在政府明确立法禁止了这一条。《中国人民银行法》 第二十九条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从生产观点来看,就是产品生产量的减少,使得货币供给相对而言太多。这种情况常见于在没有大的货币发行情况下,经济体由通货紧缩或者正常滑入通货膨胀,明显是生产出了问题。也有两种情况。
第一就是全面衰退。如国民党大陆统治末期,30年代的德国,还有现在的津巴布韦。这种情况下,物价上涨是成千上万倍的涨。非常夸张。
另一种就是结构性生产紊乱。就是某些商品生产供给出了问题,供给远远小于需求,导致价格大幅度上涨。而这种商品恰好又是战略性的关键商品,就会将价格传递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粮食和能源,某种程度上还有房地产。因为房地产会通过房价或者租金将价格传递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情况也适用于开放经济体。
从在下以上分析来看,主要归结为四个原因吧:1,恶意发行货币;2货币发行失误;3,全面生产衰退;4,结构性生产紊乱。我认为当今通货膨胀是由于第4个原因引起的,但当今国家政策却用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治标不治本,不可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