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4610 13
2008-07-30

刚看完中国和澳大利亚队的比赛,憋得我十分难受:

近20次抢断,20多次的失误,当对方全场紧逼之后,

各位高大的后卫,以“能够平安运球过半场”为自己的目标。

我不禁想起巴塞罗那那一届国家队:

单涛,巩晓斌,马键,宋立刚,胡卫东,孙军,张勇军,吴庆龙,李春江,孙风武,阿的江。

(虽然输得都很惨,但是个人认为,这不是队员的问题。

后来的世锦赛,阿的江曾经连续胯下变向,把凯文约翰逊连过两次。)

然后心生疑问,为何我们有了最优秀的中锋和大前锋之后,却无法培养出高水平的后卫和小前锋呢?

因为,按照我的理解,中锋是属于“高度垄断资产”,而后卫更接近于“市场竞争”,

这样,等待出现一个优秀的中锋出现,需要更多的机遇和基数,所以是“可遇不可求”的。

(现在的NBA中的中锋里面外籍球员的比例多于后卫和前锋的,正是这个原因。)

而后卫则有更多的可培养人选和训练基数,灵巧型的黄种人相对于其他人种也有自身的优势。

那么,为什么呢?

[em06][em0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4 22:40:3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7-30 18:06:00
感觉他们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所谓"战术"的框框头,一味模仿战术,不求创新.这种习惯对中锋尚可,但对后卫来说简直就是灾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30 18:33:00
以下是引用zxjszxjajb在2008-7-30 18:06:00的发言:
感觉他们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所谓"战术"的框框头,一味模仿战术,不求创新.这种习惯对中锋尚可,但对后卫来说简直就是灾难.

有一定道理,但整体表现出来的慌乱,我想倒不如说是战术太少,以至于不能破解对方全场紧逼造成的。

姚明上半场一个只有两次出手,球根本到不了合适的地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30 18:46:00
孵化鸡蛋工程已经多年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都不是为了全民高潮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30 19:08:00

我的解释:

1、由于中锋和后卫的身高要求不同,中锋更依赖于高大的身躯,

所以中锋的选择虽然是带有垄断性的,但是避免了“非理性选择”的介入。

比如,后卫的水平差别,可以通过练习来掩盖,但身高却不可能,

这样,打后卫的就大多是教练的关系,或者是“家传”的;

但中锋就不可能啦,因为不是每个有关系的小球员,都能长到姚明的身高。

所以这样的制度虽然同样限制了没有身高但很灵活的中锋得以选入专业队伍,

但也避免了有关系的中锋对没有关系的中锋的劣币驱逐良币。

虽然培养不出奥拉朱旺,奥尼尔还是能选出来的。

(大家想想,我国历史上的中锋,基本上就是高大粗壮型的,是吧。)

PS:说起来,介绍朋友,都要求介绍人先告诉对方有多高,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吧。

因为“面目姣好”是可以掩盖的,但身高却不能。

(想想“断骨增高”有这么多人出事儿,就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30 19:12:5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30 22:12:00

中国的站桩式打法,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

就运球的,和准备接球的两个人打球,其他人看热闹

根本看不出战术意图,没有任何篮球素养可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