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9-2-16 12:13:00的发言:以下是引用xyd678在2009-2-7 5:14:00的发言:薛兆丰在文中说:[经济学认为,定价与成本无关。虽然,在企业开张前,权衡成本与收益是通行的作法;但一旦开张,产品的定价就与成本脱节了。不管成本是大是小,只要付出了,就不再是成本,而产品定价的一般准则,永远是能赚多少就赚多少.]
按薛兆丰的看法,上述例子中,菜市场的商户既然事先交了“进门费”、“固定摊位费”、“停车费”等等“固定成本”。这些费用属历史成本与定价无关。
但事实上,“商户们承认,这些莫须有的成本,都被摊进销售价格里,被买菜市民埋了单”。
成本是放弃的最高收入,是多种选择中,次高的收入,如果没有选择,则成本为零。像“进门费”、“固定摊位费”、“停车费”等等,在菜农进市场做生意前,是可以选择的付不付出的,是成本,一旦选择做生意,这些费用不管叫什么,无论你的交易量是多少,都是固定不变的,你无法选择,所以,做了生意后,这些费用不是成本,是一项租值。
至于这些租值与菜的价格的关系,是由消费者竞争与卖菜者竞争决定的,供给竞争与需求竞争共同决定价格,价格决定后,要是价格高于除上述固定费用后的其他费用的部份,则是“上头成本”,这些你所谓的“固定成本”无法决定价格,而是则竞争决定价格,价格事后决定这些固定成本值多少的。
我完全同意蓝田老兄的理论分析:“固定成本”无法决定价格,而是则竞争决定价格,价格事后决定这些固定成本值多少的。引申一步,价格事后决定的上头成本,可以大于、等于、小于固定成本原来的数值。不一定只是等于。
但巧合的是,上头成本完全等于固定成本原来的数值,相当于“这些莫须有的成本,都被摊进销售价格里,被买菜市民埋了单”。这个事实,是上头成本的分析所不能解释的。
菜市场成百上千的买家和卖家,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供给和需求都起作用,才能形成竞争均衡,不像薛兆丰在文中说的只有需求起作用。
应该说薛兆丰的说法要成立,需要一个条件:短期、甚至是市场日。
这个市场的情况是长期均衡,两年肯定是长期了。而长期中无沉淀成本,“固定摊位费”等等成本会影响或进入供给曲线,影响菜农的退出或进入决策,和需求曲线共同决定均衡价格。于是,上头成本完全等于固定成本原来的数值。上头成本在长期完全是成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