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
2004年1月6日《互联网周刊》
最近读到一篇探讨如何为电子产品定价的文章,里面列举了多种不同的定价策略,使我想到一个被广泛误解的问题,即厂家定价的一般准则究竟是什么。说这个问题“被广泛误解”,意思是普遍的看法与经济学的看法不同。
普遍的看法是,定价不能脱离成本。会计是一门繁琐而深奥的学问,其任务之一,是以成本为基准,加上合理利润,来给产品定价。十吨饲料养出一头牛,要计算整头牛的成本,不算困难;但牛奶、牛肉、牛皮通常是分开来卖的,其成本分别是多少,就得借助复杂的会计准则了。
经济学的看法截然不同。经济学认为,定价与成本无关。虽然,在企业开张前,权衡成本与收益是通行的作法;但一旦开张,产品的定价就与成本脱节了。不管成本是大是小,只要付出了,就不再是成本,而产品定价的一般准则,永远是“能赚多少就赚多少”。
一块地,一个人,两种投入,种出大米。大米能卖多贵、就卖多贵。赚回来的钱,一部分是地租,剩下的全是工资。那利润呢?没有利润,永远没有。如果大米涨价了,赚的钱比以前多了,那多出来的不是利润吗?不是。如果赚的钱多了,那要么地租就得涨了,要么工资就得涨了,要么都涨,反正没有剩下的。经济学就是这样倒过来看的。
一家股份公司,有多种投入,也有多种产品。赚到的钱,首先要用来支付原料、工资、费用、利息、租金等等。剩下的不是利润,而是给经理人才支付的租金。再剩下的分红,也不是利润,而是给股东的风险费。各种投入会把产品赚来的钱瓜分干净,始终没有利润的地位。猫王一夜之间从货车司机变成天王巨星,赚来的钱也不是利润,而是他特殊资本的租金。
从这个角度看,产品的价格不是事前根据成本决定的,而是事后根据市场钞票投票的结果决定的。而钞票投票的结果,在企业投产阶段是个未知数,;那只能在产品出来以后,通过巧取豪夺的营销策略,从消费者手上争取过来。这就是说,定价由供求决定,与成本无关。
只要市场需求大,卖家不会因为成本低而不好意思提价;反过来,只要市场需求确实小,卖家也不会因为成本高而不忍心降价。实战中的厂长经理,都明白这个道理。只不过,他们要么出于误解,要么迫于舆论压力,要么为了搞好形象,往往左右而言他。
以为“产品定价由成本决定”的误解,往往因产品的实物形态而加深。一幢房子摆在那儿,投入的材料都是实实在在的,说它的定价与成本无关,总有点让人疑惑。同样,由于软件和通信等电子化产品,都没有什么实物形态可言,人们就会反过来认为,它们的定价应该很低才对。
传销是行骗。理论上,随便哪种产品都可以选来传销,因为要销的其实不是“商品”,而骗人的“资格”。交了入会费,你就有资格去骗别人,如此而已。但为了更好地骗,就应当选用容易被人误解其成本高的产品,因为很多人以为“成本高定价就应该高”。几年前,我见过有人选电脑软件来传销。这不高明,很快就失败了。
我是说,任何产品的定价原则,都是“能赚多少就赚多少”;而无形的电子产品,如果能够在营销策略上与有形的产品接合起来,就比较容易为人接受。但读者不要以为我一面倒,只为企业宰顾客出谋划策。这个定价原则是中立的,因为它的同义语是:“不能多赚就少赚”。
这带出一个奇妙的推论:如果杜绝盗版,那么软件就会很便宜。微软的软件贵,主要原因是盗版严重。因为盗版严重,微软实际上只有企业用户市场,而没有个人用户市场。在企业用户市场上,要是价格再低,总收入就要减少了;而在个人用户市场上,即使价格减半,由于盗版依然盛行,微软也不会增加收入。
设想你是一个实在只能出100元、也愿意出100元来购买微软产品的个人用户。按照“不能多赚就少赚”的原则,微软其实是应该跟你做买卖的。实际上没有,是因为盗版,是因为微软未能成功分离市场。希望在于:当软件产品逐步过渡为在线服务后,盗版将被杜绝,个人用户就有望以能力之内的价钱享受正版服务。
薛兆丰给人的感觉很直爽的。上次给他写了个东西发过去,接着他的话说(原话大概是说了半天也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了):我的确也不知道您说了些什么!!
然后薛大哥很快就回复了,给我解释他到底说了什么。
^_^
但是总感觉他的东西对于刚入门的来说很好,很强大,很有那什么!!!
但是越看就越不觉得怎么样了。有点江郎才尽的感觉。好比看烟火,看了头,却无尾了。
定价原则,竞争决定价格,价格决定成本,这句话,说过多次,现在来比较具体地说一说。
关于价格的决定,传统的看法是由供求决定。但是,供给与需求均是经济学家想出的概念,现实生活中,观察不到需求量与供给量,能观察到的,只是购买量与销售量,购买量与销售量永远相等,而怎么样验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没看到过解释。
竞争包括供给竞争与需求竞争。
同产一瓶水,你卖3元,人家卖2元,我就到人家那里买,这是供给竞争。
同样卖西瓜,你采购来西瓜,不够红、不够甜,买的人少,价格卖不高,说明你在考核西瓜品质方面的经验与知识不足,人家的经验与知识比你多,你就在卖西瓜竞争中,输掉了,这也是供给竞争。同样的西瓜,人家根据不同人,采取不同价格,平均卖价比你的高,你不能“应人要价”,平均卖价低,你也在供给竞争中输掉了。
据我观察,精明的商人,能根据人的长相、气质、穿着等,判断一个人买一样东西,会出什么价格。比如,我去买虾买鱼,我老婆去买虾买鱼,同样的虾与鱼,她的买价往往比我便宜,不知道商人是怎么样判断我对虾与鱼的品质考核经验与知识不如我老婆的。但人家能“因人要价”,有这个能力,是事实。这同样是供给竞争。
需求,当然也要竞争了。一瓶水,你不要,他要。不卖给你,商人可以卖给别人。同样的虾与鱼,我没品质考核的经验与知识,我就不能以较低的价格买回来,你要是有这方面经验,你就能便宜点买回来,这也是需求竞争。
供给竞争越剧烈,价格越低,需求越越剧烈,价格越高,价格就是在这二方面的竞争中被定下来的。
这次说竞争决定价格,下回分解价格决定成本。
今天下班,骑车回家。
途中,发生多个卖西瓜的摊位,全是用拖拉机装着,一车车的西瓜在卖。每家,开价格很是不同,有2元一斤的,有6毛一斤的,也有3毛一斤的。还有一家,是按个卖的,开价是2元一个,3元2个。
为何有这种种不同的价格与计价方式(按斤、按个),你要是去买西瓜,你会怎么买,道理何在?
呵呵,说是某个时期的张五常比较好吧。

今天下班,骑车回家。
途中,发生多个卖西瓜的摊位,全是用拖拉机装着,一车车的西瓜在卖。每家,开价格很是不同,有2元一斤的,有6毛一斤的,也有3毛一斤的。还有一家,是按个卖的,开价是2元一个,3元2个。
为何有这种种不同的价格与计价方式(按斤、按个),你要是去买西瓜,你会怎么买,道理何在?
我宁肯多付一倍价钱去超级市场买 已经开边的.
我宁肯多付一倍价钱去超级市场买 已经开边的.
呵呵,你不存在稀缺和预算限制,因此你的行为不能用马歇尔效用函数解释,要用希克斯函数。
顺带一提,我不认为这个例子和本帖的主题有关。
这其实是一个风险折现的冯诺曼伊分析。

我宁肯多付一倍价钱去超级市场买 已经开边的.
因为我完全没有预算的约束, 所以价格不是我需要考虑的因素,而是追求快乐最大化.
而没有开边的西瓜唯一优点只是价格便宜,但是我却不知道这西瓜好吃不好吃,因为我不知道怎么挑.
所以只能跑到超市里面买开边的,减少了信息不对城.
因为我完全没有预算的约束, 所以价格不是我需要考虑的因素,而是追求快乐最大化.
而没有开边的西瓜唯一优点只是价格便宜,但是我却不知道这西瓜好吃不好吃,因为我不知道怎么挑.
所以只能跑到超市里面买开边的,减少了信息不对城.
其实也就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之下,价格往往是作为质量信号的形式存在。
根据日常生活中的情况来看,便宜的东西基本上总体质量还是比较差的。
薛兆丰
2004年1月6日《互联网周刊》
最近读到一篇探讨如何为电子产品定价的文章,里面列举了多种不同的定价策略,使我想到一个被广泛误解的问题,即厂家定价的一般准则究竟是什么。说这个问题“被广泛误解”,意思是普遍的看法与经济学的看法不同。
普遍的看法是,定价不能脱离成本。会计是一门繁琐而深奥的学问,其任务之一,是以成本为基准,加上合理利润,来给产品定价。十吨饲料养出一头牛,要计算整头牛的成本,不算困难;但牛奶、牛肉、牛皮通常是分开来卖的,其成本分别是多少,就得借助复杂的会计准则了。
经济学的看法截然不同。经济学认为,定价与成本无关。虽然,在企业开张前,权衡成本与收益是通行的作法;但一旦开张,产品的定价就与成本脱节了。不管成本是大是小,只要付出了,就不再是成本,而产品定价的一般准则,永远是“能赚多少就赚多少”。
一块地,一个人,两种投入,种出大米。大米能卖多贵、就卖多贵。赚回来的钱,一部分是地租,剩下的全是工资。那利润呢?没有利润,永远没有。如果大米涨价了,赚的钱比以前多了,那多出来的不是利润吗?不是。如果赚的钱多了,那要么地租就得涨了,要么工资就得涨了,要么都涨,反正没有剩下的。经济学就是这样倒过来看的。
一家股份公司,有多种投入,也有多种产品。赚到的钱,首先要用来支付原料、工资、费用、利息、租金等等。剩下的不是利润,而是给经理人才支付的租金。再剩下的分红,也不是利润,而是给股东的风险费。各种投入会把产品赚来的钱瓜分干净,始终没有利润的地位。猫王一夜之间从货车司机变成天王巨星,赚来的钱也不是利润,而是他特殊资本的租金。
从这个角度看,产品的价格不是事前根据成本决定的,而是事后根据市场钞票投票的结果决定的。而钞票投票的结果,在企业投产阶段是个未知数,;那只能在产品出来以后,通过巧取豪夺的营销策略,从消费者手上争取过来。这就是说,定价由供求决定,与成本无关。
只要市场需求大,卖家不会因为成本低而不好意思提价;反过来,只要市场需求确实小,卖家也不会因为成本高而不忍心降价。实战中的厂长经理,都明白这个道理。只不过,他们要么出于误解,要么迫于舆论压力,要么为了搞好形象,往往左右而言他。
以为“产品定价由成本决定”的误解,往往因产品的实物形态而加深。一幢房子摆在那儿,投入的材料都是实实在在的,说它的定价与成本无关,总有点让人疑惑。同样,由于软件和通信等电子化产品,都没有什么实物形态可言,人们就会反过来认为,它们的定价应该很低才对。
传销是行骗。理论上,随便哪种产品都可以选来传销,因为要销的其实不是“商品”,而骗人的“资格”。交了入会费,你就有资格去骗别人,如此而已。但为了更好地骗,就应当选用容易被人误解其成本高的产品,因为很多人以为“成本高定价就应该高”。几年前,我见过有人选电脑软件来传销。这不高明,很快就失败了。
我是说,任何产品的定价原则,都是“能赚多少就赚多少”;而无形的电子产品,如果能够在营销策略上与有形的产品接合起来,就比较容易为人接受。但读者不要以为我一面倒,只为企业宰顾客出谋划策。这个定价原则是中立的,因为它的同义语是:“不能多赚就少赚”。
这带出一个奇妙的推论:如果杜绝盗版,那么软件就会很便宜。微软的软件贵,主要原因是盗版严重。因为盗版严重,微软实际上只有企业用户市场,而没有个人用户市场。在企业用户市场上,要是价格再低,总收入就要减少了;而在个人用户市场上,即使价格减半,由于盗版依然盛行,微软也不会增加收入。
设想你是一个实在只能出100元、也愿意出100元来购买微软产品的个人用户。按照“不能多赚就少赚”的原则,微软其实是应该跟你做买卖的。实际上没有,是因为盗版,是因为微软未能成功分离市场。希望在于:当软件产品逐步过渡为在线服务后,盗版将被杜绝,个人用户就有望以能力之内的价钱享受正版服务。
有些道理,但是仍然犯有西经的一贯毛病——将自己看准的原则放大成全部原则,于是否定一切。
我们来看看楼主的逻辑问题:主贴说“不管成本是大是小,只要付出了,就不再是成本,而产品定价的一般准则,永远是‘能赚多少就赚多少’”,
其问题一是,“就不再是成本,而产品定价的一般准则”是一对矛盾,因为成本论认为成本决定价格,这种决定是指宏观而言的,如果具体到每次商品交换,则这种决定只起参考作用——即定价一般准则。显然楼主是这样理解的,批判时将成本决定价格当成了成本最终(或者全部)决定价格来理解,这是歪曲的理解,于是就有上面那段自相矛盾的说辞。
其问题二是,“能赚多少就赚多少”只是买卖双方的心理诉求,不是真实。真实是买卖双方的“能赚多少就赚多少”间的博弈,价格由双方这种同一心态较量而决定。显然楼主将“买卖双方的‘能赚多少就赚多少’间的博弈”给省略了,而这个恰好是市场决定价格的本质。
在“买卖双方的‘能赚多少就赚多少’间的博弈”下,由于买卖双方内部都有竞争,你不卖我卖,你不买我买,于是最终只有成本才能构成双方谈价的共同点,其它都不是。
有些商品的价格严重偏离其成本,如明星的价格,楼主说对相当一部分,但是前面所述,楼主不该依此否定其它经济学原则,认为自己的看那法能解释价格的整个决定。显然仅仅稀缺是成不了明星的,另外还得有条件,那些条件对明星价格是决定性有影响的。比如有些技术、设备等(如袁隆平),同样是稀缺得不得了,很多人都要它,但是其价格就是不高。
我觉得抱着一点否定所有是目前经济学界的大敌!
什么决定价格?
马克思说:劳动。劳动决定价值,商品的价格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西方正统经济学家:供求。商品的价格和供给成反比,和需求成正比。供求曲线的交点决定商品的价格。
成本加成理论:听名字就知道是成本决定价格了。
还有吗?我也不知道了。希望补充
其实自己去实践一下,应该就能明白定价的原则是什么。产品价格除了成本,除了正常利润,还有其他一些东西在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产品定位,比如一个产品的出货量等。在这讨论的是电子产品,很巧的是我是个电子产品的小贩,依照我自己的看法,可以说说电子产品的定价的一些情况。
电子产品和食品日常用品这样的产品有些不同,他有售后而食品等通常没有。电子产品面临的风险有这么几个:第一整个渠道的同类产品降价,第二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品淘汰,第三售后带来的成本增加在一定的程度上不可预期。
这带来的问题是定价原则在产品销售中有不同:第一,撇脂:产品领先上市,无竞争或者有限竞争,那么我的价格可能要高,利润一个新型号手机上市。第二,提高市场占有率,在销售了一段时间后,同类产品开始出现,竞争家具,为了保证市场占有率,那么降低单个产品的利润来保持整体利润的不变。第三,无论同类产品如何,价格不便,这是因为这个产品可能是厂家的品牌形象。很多的消费者有一种贵的就是好的心理,所以会有几款产品价格定高,而保证产品定位的明晰。
不好意思,平时为了混口饭吃,比较忙,上面就根据自己想的乱说了一些。如有错误还望指教。
在薛的理论里,利润为零=钱被分完了。由于钱总是有主人的,除非被扔掉,所以钱总是被分完的,所以利润总为零。
是的,钱的确总是被分完的,不管盈利是用作投资还是分红,这钱都是分给股东的(想想夫妻店就明白了)。但是,利润为零=钱被分完了,这个大前提有概念有混淆。为什么呢,因为此利润不知是指股东的利润,还是企业的?没说清。如果指股东的利润,自然不为零,除非完全竞争;但若指企业的利润,那就为零了,因为无论再投资还是分红,这钱都算分给股东的,除非捐献。
那价格是否与成本无关呢?我只能这么说,短期无关(只要不低于成本),长期有关。
如果把企业,股东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可以说利润为零。但我们平时的模型没有考虑盈利的投资----分红效用函数。
见过一种解释,按个卖的是让顾客自行挑选,余下的折价再卖,这是节省分类和称瓜费用的做法,最后的效果跟论质定价的做法相似。而且这样的定价给人一种“大甩卖”的感觉,可以吸引顾客。
不了解卖瓜人的真实想法。
如果同样的一堆瓜去卖,那么两种卖瓜的方法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因为随着经验积累,卖瓜人会改变策略选择最有利的。
如果瓜不一样?例如有一堆瓜品质分明,一堆瓜多数是优质瓜。感觉对比较有价值的商品,论质定价的做法比较常见。校门口卖水果的,我见到的多数不论质卖。
我的观察是,按个卖的西瓜质量比较低,要是这种瓜按重量卖,它的价格估计也是比较低的。
这与以下例子,道理相同。
看电影的收益较低,电影票的价格比较低,所以电影票的价格,无论位置好与差,都一样的。但是像看明星表演,收益比较高,好位置与差位置的票价相差就很大。
质量高的,贵重的商品与服务,表达与衡量它的各类质量会比较多,比较仔,比如钻石,按照张五常的说法,至少有“卡量、色泽、瑕疵、切工”四种度量标准,全部是算价的,各个质不同,价格也不同。
质量低的,便宜的商品与服务,表达与衡量它的各类质量会比较少,比较粗,比如我们前面所说的西瓜,按照“个”卖的,往往是那些质量比较低的。
呵呵。这点我到是不怎么同意!
按个算价,按斤算价,等等定价方法其实他的实质是一样的,
就好比在汇率稳定的条件下,用人民币和美元对大奔定价一样!
之所以商家采用西瓜按个定价其实是在利用消费者由于在单位换算时产生的获利幻觉来进行的一种巧妙的营销方式!
西瓜三块一个,一车瓜总共有1000斤,高手可以估计每个大约有多重,比如说是10斤,那么他的西瓜是实质上是3毛钱左右一斤!
这同那些明码标价3毛一斤的商贩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
其实聪明的商贩在想方设法来塑造自己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有显性或隐性的,只有差异化才能蚕食消费者的议价权!
另外,针对薛的看法:
我有这么几点观点:
1、会计的职能并不是用于定价,他只是对企业现状的客观反映:财富总量、财富结构、财富流量、
会计期间的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等等!
这些信息并不直接用于定价
2、西方经济学中所描述的厂商定价策略是对的!
因为他有一个前提就是省略了时间坐标!
如果把时间坐标加入,那么他将适合现实定价策
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同一个准则,有没有道理,是根据说话人的身份决定的。
是信徒的,就有道理;信主者,得救。
能赚多少就赚多少?
只不过是“经济人理性假设”的另一个表述,在实际中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
1)可以适合骗子,一次性买卖,或者是撇油营销
2)可以适合Q,不变的市场,一般人理解为单个产品的价格最大化
3)可以适合P*Q,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加大的量。
4)可以适合P,Q的某一项为时间函数,或都为时间函数,那就复杂了
5)可以适合竞争中的古诺模型,
那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东西了。
能赚多少就赚多少?
6)可以适合为了长期利益最大化,规避管制风险
7)可以适合在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没有国家利益,你就不能赚了)寻求保护的产业(如农业等)
能赚多少就赚多少?
只不过是“经济人理性假设”的另一个表述,在实际中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
1)可以适合骗子,一次性买卖,或者是撇油营销
2)可以适合Q,不变的市场,一般人理解为单个产品的价格最大化
3)可以适合P*Q,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加大的量。
4)可以适合P,Q的某一项为时间函数,或都为时间函数,那就复杂了
5)可以适合竞争中的古诺模型,
那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东西了。
这个是一种思维模式, 它的确可以把你所想的所有细分市场都包含进来,我觉得这是他强大的地方, 而且他只是研究价格本身,并没有加上市场细分的条件限制,换一个思路,不是价格, 比如对于一次性买卖, 它给出的结论肯定还是你能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无赖吧? 但是它还是把下面的所有细分条件都包含进来了.
我倒是觉得说,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规避了对于相同事务,人们不同的看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6 11:03:03编辑过]
定价理论以我现在的学识还不够评论资格,我想请教下楼主,既然没有利润,为何这么多人还在研究平均利润、正常利润、超额利润?谢谢
谈价格应有一个出清的概念。 一个有效的成交的价格都是指可使产品出清的价格,价格与出清不可分割。再考虑到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定价时只要问:这个价格是把产品卖光的最高价格吗?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