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9443 36
2014-12-08
奢侈态度

作者:王迩淞

内容简介
  《奢侈态度》不是奢侈品的使用和流行趋势指南,作者旨在向读者展现奢侈品的另一面:它尊崇工艺、尊重审美,它的从业者大多是完美主义者,它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它同时又是身份和细节的阐释者。
  《奢侈态度》作者王迩淞将其对奢侈品和时尚行业的长期观察所得,通过五十篇文章展现给读者。作者的视角从奢侈品的历史开始,延伸到奢侈和时尚市场行业的社会、人文、财经领域。从手工艺的地位到设计师的魅力,从镜脚细节到巧克力制作,从爱马仕继承人到保时捷股价,作者用最宽广的视野指点奢侈品的前因后果,带给读者最意想不到的“奢侈品内幕”。

作者简介
  专栏作家。主要关注奢侈品及财经问题。曾在《新周刊》、《GQ智族》、《创业家》等杂志开设专栏。《奢侈态度》中大部分文章都曾在《新周刊》专栏中发表过。

精彩书摘
  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了推广台北故宫,出资请著名导演侯孝贤为其拍电影,这样就有了侯导演的部纪录片——《盛世里的工匠技艺》。虽然片长只有55分钟,但侯孝贤用了一年才制作完成,还亲自担任解说配音,足见台北故宫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侯大导演确实出手不凡。他没有以惯常的拍摄手法展示名家名作,而是在浩如烟海的故宫藏品中,选取三件乾隆时期无名工匠的作品,并围绕着它们展开了细致的刻画和丰富的联想。
  在侯导演心目中,乾隆这位盛世皇帝,同时也是最有品位的皇帝。偏好奇巧工艺的他,眼光很高,很难有作品能入其目。这反而成了一种推力,令工匠们将技艺发挥到。而正是这些无名工匠的不朽作品,让我们得以一窥当年盛世中国的荣景。
  如此复杂而独特的视角,直接反映了侯导演的文化史观:“文化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手工技艺的历史。”所以,他在影片中反复引用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那句名言:“技艺,是人在宇宙中为自己找到的位置。”
  很显然,侯孝贤认为,中国的古人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这句话的佐证。而在这位法国人类学家的故乡,直到现在都还不断地有人在为这句名言做下注脚。
  在距巴黎一个半小时车程的村庄里,住着一位75岁的乡下老太太,她独自一人过着种草养马的田园生活。然而,每年时装发布季前夕,她都会接到香奈儿公司(CHANEL)派专人送来的布料,请她为高级定制礼服制作织带。这位老太太有一手手工织带的绝活,是她自己摸索出的独特工艺。当年,可可·香奈尔(Coco Chanel)见到她的手艺后,就指定由她来制作织带,并成为品牌的传统延续至今。
  她所做的织带,就连卡尔·拉格菲尔德(Karl Lagerfeld,香奈儿现任设计师)也不知道是怎么织出来的。老太太也从没见过卡尔设计的服装款式,她只要看到送来的面料,自然就知道该把织带做成什么样子。她会先把面料拆散,把不同颜色的经纬线分别抽出,再重新组合,最后用她自己发明的一种木头织机,做出的织带。
  每当卡尔的裁缝们打开送来的织带时,都会由衷地发出满意的惊叹。一眼看去,这从服装面料衍生出的织带,就像是面料生出的漂亮女儿,与那件优雅的礼服摆在一起,既有一目了然的血缘关系,又有另一个新生命的迷人风采。
  你完全无法想象,这份沉静而浪漫的美,竟然出自一位因长年粗重劳动而指节变形、身材佝偻的乡下老妇之手。令我好奇的是,这位终日割草喂马、衣着俭朴、物欲低下的老人,究竟是如何与卡尔心灵相通,感受到设计师脑海中的那些优雅线条的?每当夜阑人静之时,孤独的老人埋首于老旧的木头织机,彼时彼刻,她的思绪是已飞到巴黎那流光溢彩的伸展台上,还是驰骋在乡间的自然美景中?
  也许一切并没有那么复杂。毕竟老太太从1947年就开始从事手工织带,迄今已有60多年。或许对织物的敏感早已融入了她的血液中,借助面料的质感和花纹,她就能与那未曾谋面的造型之美瞬间达成沟通。这让我想起在非常重视手工技艺的日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技艺的心”,说的就是这种境界吧。正如侯孝贤为纪录片接受采访时所说:“我们之所以喜欢手工的东西,是因为我们的美感来源,就是在这历史久远的技艺中逐渐形成的。”可在我看来,这历史久远的技艺似乎已经淡出了中国人的生活……

前言/序言
  这本书收集了本人在《新周刊》杂志所写的专栏文章,当时专栏名就叫“奢侈态度”,故书名延用之。
  虽说是叫“奢侈”,但内容不只限于时下流行的所谓奢侈品牌,更多是从财经、历史和人文的角度去看待相关现象,这一方面源于本人对奢侈品的一贯认知:凡能被人视为“奢侈”的东西,大都有丰厚的承载力,另一方面也因为在下行文偏好东拉西扯,难免有时天马行空。假如有读者觉得没能从这本书里找到他想象中的奢侈品,笔者在此一并致歉,毕竟不同的人对奢侈这回事的理解,存在极大的差异。
  杂志上的专栏每期篇幅固定,字数不可超过。所以当初写的时候,想要说的话远不只登出来的那些。结集出版终于能让我把话说完整了,毕竟书是不太限制篇幅的,我可以把文字恢复到当初想要表达的完整内容,但也仅限于当初想要表达而又未能言尽之内容。对于文字首次发表之后,相关人与事所发生的变化,笔者不予更新,敬请各位谅解。因为在我看来,观察角度与逻辑架构也许比信息更新来得重要,而前两项是不需要也不应该时时更新的,如果本书能在这两项上引起读者共鸣,乃我所乐见。
  是为序。
  王迩淞
  2011年3月21日于上海

好书一起看:
分享帖子的‘标题+链接’+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书评】到QQ群或者微博,将截图(含QQ群成员数字/微博粉丝数)回复在下面,会获赠论坛币:
1.凡分享的QQ群,人数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2.凡分享到微博,您的粉丝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3.所有奖励均可叠加,奖励不封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2-8 10:09:49
       作为零售从业者,如果你不关注奢侈品,那只能说明你还不是一个高尚、纯粹的零售人。奢侈品之于零售业,如同灯塔之于航海者。但纵然身在奢侈品界许多年,谁又能说清楚什么是奢侈品?
       本书作者王迩淞的回答是:放弃与否,便是划分奢侈品的一个界限。
       大部分讲述奢侈品的书籍,都充斥着对这个行业以及追随者的嗤之以鼻,或是斥责盲目购买,或是嘲笑如今浮夸的品牌风格,但这些烟幕散去,却没有一点干货。这本书不是奢侈品的使用和流行趋势指南,而是讲述奢侈品背后的丰厚承载,从历史、人文、社会各个角度,一一道来,让你欲罢不能。他将一个令人遥望的奢侈品商标背后,潜藏着的如此丰富如此细腻如此精彩的世界,向我们娓娓道来。
       他告诉我们,凡能被称为“奢侈”的东西,大都有丰厚的承载力。不单单只为讲技艺,也更不是批判国人的品味。在书中他纵横奢华,精准地抓住了奢侈品的“小”,譬如纹理、拉链、手感,嗅觉等细枝末节;同时也把握到了奢侈品的“大”,所有奢侈背后的承载文化,那些素简里所隐含着的另一种奢华———它的家族传承、历史变革,以及精神走向。
       看完书我发现,他其实是在问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奢侈品,真正奢侈的是什么?
       各位见仁见智,但我的答案是:人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2-8 10:09:50
       要是置身海外,从东京银座的三越百货店、伦敦的哈罗百货,到米兰附近的一些工厂店,你随处可以听到亲切的乡音———大街上、商场内,到处是来此血拼的中国内地人。
  埋单时一掷万金的内地客,被香港人形象地称之为“豪客”,果然是有根据的。
  有钱买,却未必就能有品位享受。对于奢侈品还一知半解的中国人,买更多还只是爱它的名头,而不是爱它的神髓———也不知神髓在哪儿。出手豪阔买LV、爱马仕后的富家子,炫富之余不妨多看看奢侈品专家、专栏作家王迩淞先生的书,譬如这本《奢侈态度》。
  奢侈品里有个讲究,就是“手工”,今天绝大部分买奢侈品的中国人,虽然都熟悉这个词,但其实都不知道渊源何在了。而事实上,手工与王迩淞说的“技艺”是一回事。
  书中开篇提到一位75岁的老太太,住在巴黎郊外的一个小村庄,独自过着割草喂马的生活,然而每到时装发布前夕,CHANEL公司就会派人送来布料,请她代为制作织带。这位指节变形、身材佝偻的乡间老妪,自1947年就从事手工织带,摸索出一套过人的绝活。
  她用木头织机做出来的织带,就连CHANEL的设计师也不知是如何织出来的,但当年可可—香奈儿见到这番手艺后,就指定由她来制作织带,并延续为传统。这位法国老太太,六十年如一日,从未离开过她那住了一辈子的乡间小屋,即便凭技艺被邀请到冠盖云集的时装发布会现场,她心中念念不忘的也是她尚待喂草的小马驹和唧唧复唧唧的木头织机。
  曾几何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技艺最发达的国家。尤其是两宋,譬如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工匠们既有罕见的艺术素养,又有精湛的手艺,师徒传授中绵延的不单单是手艺,还有那种对手下之物的耐心、专注与坚持,一言以蔽之曰“工匠精神”。
  与那位法国老太太割草喂马、木兰当户织地享受自己的劳动不同,中国的无名工匠们则要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活,以性命交关为推力,在心绪跌宕之中激发出本能里最的技艺,侍奉皇家日用。法国老太太和中国工匠们看似动力来源不同,但却都缔造出了一流的手工技艺,他们相同的是,手下一切“皆为心所造”,把心心念念都灌注到手中之物。
  近百年来,中国手艺人、匠人大幅减少,“工匠精神”不复再有,享受这种工艺的雅致阶层也在消失,我们不再追求,不再追求品味,什么都以规模和利润论,终于造就一个对辨别和鉴赏粗枝大叶的社会,所以即使五千年的泱泱文明也难以诞生一个奢侈品牌。
  而比邻而居的日本,却极重视手工技艺的传世,譬如让王迩淞感慨不已的靛蓝技术,本就是传自于中国,但却在日本被流传保存至今,要知道,这技术最早是源于中国江南的蓝印花布。而今天到访江南的我们,却只能买一块化学染、机器印的蓝印花布,聊作纪念了。
  说起江南,让人想起宋朝。宋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了,起于斧声烛影,变法失败,靖康之耻后,又偏安江南,败于声色,“弱宋”似乎盖棺论定了它300多年的历史。
  然而我却觉得,如果说中国能诞生的奢侈品,最有可能的莫过于宋朝。
  国弱未必文化弱,军政乱世一般都是文化盛世,陈寅恪即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的手工技艺举世无匹,精致之风自上而下,看看《清明上河图》,也足以明了百姓的富足和消费品味。甚至有大臣抱怨世风奢靡:现在的农夫走卒居然也穿上了丝制的鞋子。难怪西方人也说当时欧洲君主的生活还比不上汴梁看城门的士兵。
  但是逐渐富裕的中国人,逐渐失去了手工技艺的传统,工匠们不再有“技艺的心”———这个词在极其重视手工技艺的日本经常能听到,而我们也不再有“品味的心”,在走出国门狂买奢侈品之时,在花大价钱买明清家具、古玩字画之时,怕也只是投资炫富罢了。
  而王迩淞这本《奢侈态度》,却不单单只为讲技艺,也更不是批判国人的品味。
  在书中他纵横奢华,精准地抓住了奢侈品的“小”,譬如纹理、拉链、手感,品味所有这些针尖上的作为到底何为;同时也把握到了奢侈品的“大”,所有奢侈背后的承载,那些素简里所隐含着的另一种奢华———它的家族传承、跌宕历史、经济起伏、精神走向。
  看完书我发现,他其实是在问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奢侈品,真正奢侈的是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2-8 10:09:51
       日本地震核辐射产生后,国内一部分不明真相的“盐荒子孙”让“盐”瞬间变成了货架上“奢侈品”;对于前不久洞庭湖和鄱阳湖遭受大旱现在又饱受洪涝之苦的渔民来说“阳光”又成为心头的“奢侈品”;新安江遭苯酚污染后这两天杭州的媒体又很可能让“水”变成了可以囤积的“奢侈品”……奢侈品从来都离我们很近,条件一转换,它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在《奢侈态度》里,专栏作家王迩淞谈的“奢侈品”不一定都是我们的生活必需品,但切入的视角却往往是从生活肌肤内里开始延伸,给人打开另一片洞天。
  
  从佩戴眼镜的经历他洞察出手工定制镜架商店给予人的体贴感,是源自对细节的观照。13岁还在读小学的小女儿最崇拜的偶像居然是Dior首席设计师,背后折射的是法国教育对待时尚思想的自由与开放。《雪国》里“穿过长长的国境隧道就是雪国了”这句意境悠远的开头,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有意思的“沿途衰落”经济现象。台湾街头专门惦记老普洱、LV箱、GUCCI金属制品的“品位贼”之所以能够得手,是因为国际奢侈品牌为了不扰人清梦而没有安装防盗警报器……可以说,在作者的一连串行文“走神”中,奢侈品所牵系的各个剖面逐渐裸露出来,它可能是炒股的技术工具K线,可能是日本的年度汉字,可能是特吕弗的《最后一班地铁》,还可能是女儿干妈的一条购物短信……
  
  但何为奢侈品,通读全书,作者显然不愿意给予其一个粗暴的定义,答案隐藏在故事里。
  
  “在巴黎一个半小时车程的村庄里,住着一位75岁的乡下老太太,她独自一人过着种菜养马的生活,然而每年时装发布季前夕,她都会接到香奈儿(CHANEL)公司派专人送来的布料,请她为高级定制礼服制作织带。”
  
  “终日优哉游哉穿行于巴黎大街小巷的和善老头马萨罗手里总是拎着个极其普通的塑料袋,在这个不起眼的塑料袋里,就放着他为香奈儿制作的新款样鞋。每到各季时装发布会前的设计阶段,他就要天天这样,从自己的鞋店走到香奈儿公司,去向设计师交活。这条固定的线路他已经走了将近50年。”
  
  对于仍然热衷于以Quantity(数量)而不是以Quality(质量)取胜,仍然停留在以产品为中心的大多数中国品牌而言,让一位孤独的老人和一个小店的店长担此重任,这显然是件很难想象和接受的事情。
  
  当我们感叹新买来的鞋子总不合脚的时候,小时候母亲挑灯用手工纳的千层底鞋便成为记忆里的温暖。在那一针一线里,饱含的是人灌注于物的情感。而这种对传统手工艺的尊重与这种情感认同,便是那些奢侈品牌得以价值永续的基石。
  
  如果时间凑巧,在奢侈品云集的万象城,你可以看到这样一句广告语:真正奢侈的是你瞬间的动情。这仿佛也是这个一幢房子或一辆车子能决定一段感情寿命,一对模范明星夫妻突然传出婚变,人们就纷纷表示不相信爱情的时代密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2-8 10:09:52
       在巴黎,在东京,在伦敦,在纽约,在香港,高档商场里的柜台前,永远充斥着亚洲人的身影。每个柜台都必须配备一名会讲普通话的售货员,Chanel,LV,Gucci这样为中国人熟知的奢侈品牌门前经常排着长队。有时候我不明白,究竟是什么样的产品,让人们如此狂热的追求和喜爱,让“消费”成了一件高高在上的事。
  
  一个朋友说起她购买奢侈品的经历,并嘲笑另一个买仿货的朋友。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真货我也不喜欢,仿货我也不喜欢。也许是出于某种酸葡萄心理,身为学生一族的我并不认为拥有奢侈品可以让我显得更有品味更有气质或者更令人羡慕。在中国,奢侈品似乎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由于买不起快艇飞机,上班族们宁愿砸下自己一年的工资买个包以显示自己的品味很高端。于是经济学里便衍生出了一个名词”炫耀性消费“,只不过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里,炫耀的作用被无限放大,在这样一个拥有千年儒家文化的社会,”面子“比其他事显得更重要。
  
  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他让我明白了人们为什么需要奢侈品。奢侈品之所以奢侈,其”面子“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更大的原因是他拥有奢侈的”里子“,由于讲究质感并将设计特点发挥到,技艺和材料都成为奢侈品必不可少的要素。我也明白了,人们需要奢侈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有一颗完美主义和偏执狂的内心,他们追求产品的质量超过外表。这并不是说喜欢奢侈品的都是***,相反的,有些奢侈品并没有华丽到让人过目不忘。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平凡渺小,那么不起眼,平凡到他们只能和拥有者进行沟通,并且是通过极其温柔但却无孔不入的方式。也许一件西服,一条牛仔裤都那么合身,舒适到让人有奢华的感受。
  
  看到一篇书评的名字叫——真正奢侈的是人心。很喜欢这个题目,奢侈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坏事,但终归是别人的事,只是这样的事引起了我这样一个看客的一些想法和不解而已。很早之前就看过这样一句话,很多购买奢侈品的人并不明白奢侈品背后的文化意义,大多数奢侈品是为拥有特殊身份或者特殊人群而设计的,奢侈品的目标消费者并不是普通白领。So,也许人们并不需要奢侈的品质,奢侈品风靡的原因是人们都有一颗奢侈的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2-8 10:09:53
       如果不是因为一个偶发的念头,想了解奢侈品牌的现状和历史,并作为周五部门分享的主题,我大概不会有机会知道《奢侈态度》这本书的存在,也不会知道让我遥望的奢侈品高价商标的背后有一个如此丰富如此细腻如此精彩的世界,也许我还一直停留在因山寨货遍地以及官员腐败而对奢饰品不好的顽固印象里。
  
  大学时,电影《穿PRADA的恶魔》风靡一时,往我们宿舍四个只会穿T恤牛仔裤的女孩心里吹进了一阵时尚风,但之后便风了无痕。我只知道那些名字的价格贵得咂舌,看到尖沙咀奢侈店门口排队准备进去扫货的人只能感叹自己腰包怎么如此羞涩,就像装饰的那富丽堂皇的店,我没有信心踏进去,也没有兴趣去了解这个华丽天地。
  
  还好,有王迩淞先生的这本书。王先生说,凡能被称为“奢侈”的东西,大都有丰厚的承载力。这本书不是奢侈品的使用和流行趋势指南,而是讲述奢侈品背后的丰厚承载,从历史、人文、社会各个角度,一一道来,让你欲罢不能。
  
  尊重手工技艺,是一线奢侈品牌与二流奢侈品的区别。书中提到了一位75岁的老太太,老太太住在巴黎郊外的一个小村庄,独自过着割草喂马的生活,几十年来就用她自己发明的木头织机制造出了香奈儿时装上的织带,每到巴黎时装周,就有专人将布料送到老太太家中,无可复制。中山大学老校区的对面就是一个很大的布料批发市场,成捆成捆的织带随意的摆在店门口,想要多少,用尺量来便是,而这些全来自于从早到晚轰隆隆运转的机器车间。一种是先将布料抽成线,再在使用了几十年的织机上用几个星期精心纺织出来的织带,一种是只求速度和数量,以利润计的工业化产物,前者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安静的美。
  
  为何爱马仕被称为一线品牌中的品牌而LV却在不断降低身价,为何金融危机中众多奢侈品牌股价节节下挫,只有爱马仕一枝独秀不降反升,原因很简单:爱马仕是一种人性化的体现,它在这个满是铜臭味的商业王国里从未背弃其价值观—一丝不苟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相比之下,为了追逐利润,如今众多品牌已经不再是一个家族的事业传承,而成为了一个可以被买卖的标价和名字,设计师可以一夜之间进行更换,譬如LVMH集团每天都处于收购的故事中,LV门店更是铺遍了中华大地,循着金钱的味道毫不客气的掏新贵阶级的腰包。星巴克、苹果手机,曾经一度被视为精英阶级的所有,现在也已经变了味道。什么是奢侈品,王迩淞回答,放弃与否,便是划分奢侈品的一个界限。爱马仕尊重技艺,也尊重那些为了真正懂得它的心意所在愿意等待的消费者,为了这一小拨人,它愿意放弃更大的一拨人,却赢来了尊重。
  
  品牌的价值不在于美妙的设计,更在于用心关怀。王先生戴了几十年的眼睛,从未合适过,直到一天在一家法国手工定制商店,店员在他脸上量了量发现他的耳位比常人高,为什么以前那些眼镜店只会在镜架上做文章呢。GUCCI旗舰店不安装防盗报警器,因为担心夜间误报打扰了周围的居民。日本和歌山的薄盐梅子因为客户的订购量太多而不是太少而犹豫是否要发货,因为担心量太大而控制不了品质,影响了和歌山盐渍梅子的声誉。
  
  只是这样的店越来越少了。你会看到许多店稍有起色,连锁店就开起来了,品质却不能保持,。南山桃园路上的好好味面馆,是南山最老字号的店,一直生意火爆,这些年却没有扩张过店面,老顾客们愿意等候愿意在狭窄的空间里感受这份原汁原味。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这本书的第7章—最后一班地铁。在从各种奢华景象、跌宕历史中走过之后,突然来到了川端康成的雪国,知道了有一个场景叫“雪晒”,有一种绉纱,叫越后缩,它所有的工序都离不开雪,整个织造过程全在冬季进行:在雪中采麻,纺好的纱在雪中晾晒,织好的布用雪水漂洗,最后在雪中晾干。用这种面料做成的夏装,在每年冬天不穿的时候,送回原产地,拿到积雪上晾晒,称为“雪晒”。想象一下,每年的阴历一月和二月,茫茫白雪上,到处挂着彩色织物,在雪面反射出的强烈阳光下暴晒。我站在这独特雪景之中,这一刻仿佛感受到了作者对奢侈的态度:与符号无关,与价格无关,这是一种内心的态度,体味每一种物品的独特美感和历史渊源,亦是体味生活中的细腻美妙之处。作者从英国玫瑰里插画师为少女配的服装插画联想到国人的穿衣搭配,谨慎,呆板,学生校服永远是肥肥大大、松松垮垮的样子,他说,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不单决定了孩子们的外表,也决定了他们的内心,决定了他们长大后的个性、品味与鉴赏力,再往大了说,决定了整个民族未来的高度。
  
  这是小题大做吗?或许不是。如果我们没有对细节的关注而只有对金钱利润的追逐,如果我们背着奢侈品包包到处晃却不懂得欣赏它的价值所在,那我们可能真的只能一直当制造业大国,而不会有享誉国际的品牌。书中提到有记者问法国总理“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吗?”,他的回答是:不,因为她没有价值观的输出。这个回答发人深省。
  
  有人觉得用奢侈品是一种肤浅和爱慕虚荣,确实有那么些用奢侈品来包装和显摆自己的人。可是也有朋友把她喜欢的奢侈品放进自己的梦想清单里,为了拥有美好的东西,她那么努力地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在这过程中我看到她打从内心散发出来的美丽,你能说这是一种肤浅吗?
  
  真正奢侈的,应该是我们感受美和追求完美的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