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名为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安徽省农经学会副理事长李晓明发表于《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第1期题为《现代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建设的基本思路于设想》一文(以下简称李文)赤裸裸剽窃了《财贸经济》2007年第4期《安徽省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现状分析与改革思考》一文的内容。现将剽窃事实举证如下:
一、李文第一部分的八大标题与原作品一字不差、完全雷同。
李文第一部分标题是:安徽省农村商品流通与市场发育的特点。
原作品的标题是:安徽省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发育的特点。
李文第一部分的8大一级标题分别是:
1.1 农产品产销量和商品率有了很大提高,但市场占有率尤其是外销率不高,与农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称。
1.2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快发展,但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牵动力不强。
1.3 农村市场购销形势良好,但农村消费层次不高,消费升级难度大。
1.4 农资供应和农资质量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供求矛盾和假冒伪劣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1.5 农村商品流通组织了较快发展,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1.6 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基本形成,但现代流通业态和流通市场体系尚未形成,流通现代化程度低。
1.7 农村生活消费品市场环境和供求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尚有较大距离。
1.8 农村市场流通市场主体和市场管理队伍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仍不适应现代市场监管和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原作品的8大一级标题是:
1. 农产品产销量和商品率有了很大提高,但市场占有率尤其是外销率不高,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与农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称。
2.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快发展,但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牵动力不强。
3.农村市场购销形势良好,但农村消费层次不高,消费升级难度大。
4.农资供应和农资质量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供求矛盾和假冒伪劣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5.农村商品流通组织了较快发展,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6.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基本形成,但现代流通业态和流通市场体系尚未形成,流通现代化程度低。
7. 农村生活消费品市场环境和供求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尚有较大距离。
8. 农村市场流通市场主体和市场管理队伍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仍不适应现代市场监管和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二、李文第一部分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与作品近乎雷同。
李文第一部分为障人耳目除按原作品数据增加了1表1图外,几乎是原原本本整段抄袭原作品的内容。李文一字不差地抄袭了原作品3312字,内容如下:
1.农产品产销量和商品率有了很大提高,但市场占有率尤其是外销率不高,与农业大省地位不相称......2005年粮、棉、油、肉蛋奶、水产品总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六、第六、第三、第八和第九位,其中淡水产品总量位居全国第四位。......但...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尤其是外销率不高,农业“大而不强”的特征较为突出和明显。正常年景下,全省粮食商品量为100多亿公斤,商品率40%左右,但外销率只有商品量的1/4;棉花商品量450万担,商品率70%,外销率只有15%;油料商品量15亿公斤左右,外销也只有35%;猪牛羊肉外销率30%—40%不等;蛋类年总产122万吨,几乎没有外销。在对外贸易方面,2005年全省农产品累计出口3.33亿美元,农产品出口首次突破3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打破了农产品出口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尽管如此,安徽农产品出口在全国的位次也才由第19位上升到第17位。
2.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快发展,但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牵动力不强。到2005年,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3 900个,其中全省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267万公顷,订单农业214万公顷,带动农户580万户,户均增收950多元。但与山东、江苏等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到2005年底,虽然全省拥有名牌农产品230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91个,获农业部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达到479个,......。安徽省农委公示的2005年安徽省名牌农产品达83种,但同年新增的中国名牌产品名单中,40个名牌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中安徽只有1个。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和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低,缺少具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未能形成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支柱农业产业。
3.农村市场购销形势良好,但农村消费层次不高,消费升级难度大。2005年农村市场销售活跃,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823.8亿元,增长11.7%。但由于安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仅有2 64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14元,农民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升级的难度较大。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 196元,仅为城镇居民的34.5%,大致相当于城镇居民1994-1995年的消费水平。目前,全省15.4%的农村家庭缺少彩电,50-70%的农户还没有购买洗衣机、摩托车和手机,78-90%的农户没有电冰箱和组合音响,90%以上的农户家中没有空调机、照相机和热水器。
4.农资供应和农资质量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供求矛盾和假冒伪劣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十五”期间,安徽省通过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经济秩序,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等市场规范与监管行动,农资供应和农资质量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农资供求矛盾与假冒伪劣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尤其是农资质量问题显得尤为突出。2005年,全省农业、质监、工商、供销系统围绕主要农资品种,开展了“红盾护农”等行动,全省共查处办结农资违法案件 1 909件,涉案金额500多万元。其中种子案件594件,农药案件560件,肥料案件276件,兽药案件334件,饲料案件143件,农机案件2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徽农资市场的现实状况。
5.农村商品流通组织了较快发展,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流通组织也已告别了由供销社和国营商业部门一统天下的流通格局,逐步形成了由农业产业化龙头公司、合作经济组织、个体商业、农产品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广大农户、农村集市和贸易货栈、批发市场、综合超市等组成的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多种经营层次、多种经营方式的流通组织体系,但农民参与流通和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不利于农民市场谈判地位的提升和正当权益的保护。虽然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安徽省农民合作组织已发展到3 845个,其中专业协会2 851个,合作社755个,入会总人数89.48万人,但全省合作组织带动农户数仅有42万户,占全省1 380万农户的2%多一点。
6.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基本形成,但流通组织和市场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仍然十分突出,现代流通业态和流通市场体系尚未形成,流通业现代化程度低。经过多年改革和建设,安徽农村商品流通已基本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流通市场体系,但农村商品流通仍未超越以“夫妻店”、“代销店”等传统流通业态为主的流通市场格局,现代流通业态和流通市场体系尚未形成,流通业现代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一是流通组织发展滞后。零售商业网点多,连接产销的批发市场少;二是农民家庭自产自销、直接入市交易的居多,组织起来开展合作运销与消费的合作组织匮乏;三是商品流通方式落后,传统的流通方式多,新兴的流通方式少,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尚未形成。目前,安徽农村传统的“夫妻店”、“代销店”占网点的80%左右,进货渠道复杂,价格随意性大,农民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切实保障。
从安徽农产品连锁经营现状看,全省农村商品配送和连锁经营发展水平还很低,连锁经营企业少、规模小、规范化程度低、......。
农产品批发市场......其发育程度对提高农村商品流通效率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已发展到......,这些批发市场对我省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安徽现有批发市场的数量、规模和功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农业发展的要求。主要问题有:(1)批发市场规模小,辐射能力弱。安徽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大都是在集贸市场基础上形成的,规模小、档次低,市场的设施条件和运行模式均处在初级阶段,辐射面小,牵动力弱。(2)批发市场的硬件与软件建设不配套。由于建设起点低,交易和储运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交易成本大。在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透明度差,管理不规范,市场信用程度不高,少数地方甚至存在“三乱”,阻碍了农产品的正常贸易。(3)批发市场布局不尽合理,不能适应本省农村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一些地方在市场建设中,单纯地以行政区划为依据,缺乏对农产品流量和流向的科学测算。有的地方在批发市场建设中,重视综合性的销地市场建设,而对专业性的产地市场建设重视不够。(4)产地批发市场起步晚、规模小,设施简陋,难以发挥其产品集散、价格形成和信息传输的三大功能,与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不适应。
8.农村生活消费品市场环境和供求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近年来,全省上下按照《关于促进流通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积极推进市场预防、市场诚信、市场整治、市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责任追究等五大机制建设,加强流通发展环境和农村生活消费品市场整治工作。......尽管如此,农村生活消费品市场涉案案件多、案情重的状况有目共睹,市场环境整治和优化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如在2005年开展的 “食品质量安全百千万专项整治活动”中,共立案查处食品案件1 358起;在工商部门组织的10余次专项执法检查和盐业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中,查获假冒伪劣饮料、奶制品、儿童食品、营养保健品、肉类、豆制品、调味品、粮食制品、食用油、水产品等食品1 381.8吨,货值1 200多万元;全省商务系统多次开展定点屠宰和肉品质量专项检查行动中,查处取缔私屠窝点300多个,收缴注水肉、病害肉370多吨。
9.农村市场流通市场主体和市场管理队伍素质有所提高,但仍不适应现代市场监管和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大潮的锤炼和洗礼,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主体和市场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与现代市场经济和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尚有诸多不相适应的方面,难以从容应对市场开放和流通现代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此外,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广大农民又是一个受教育程度最低、受传统观念影响最深的社会群体,他们较为普遍地缺乏现代商业知识和流通经验,依赖其现有的存量知识和经验是无法完成农村产业升级和流通现代化历史重任的。目前,全省流通管理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市场执法人员未受过高等专业教育,无论是政治素质、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都亟待加强。在安徽广大农村,每百劳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数达1/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只占6%。
三、李文全文13000多字竟然无一篇参考文献,引用数据无标注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明文关规定,学术论著应合理使用引文。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李文署名作者作为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省级农经学会副理事长,如此剽窃和发表成果,只能说明其人利欲熏熏、忘乎所以,同时不得不令人怀疑该文是否是整篇抄袭之作,敬请学术界同仁查证。
6楼的先生与李某是私交还是缺乏常识呀,这样一篇宏文居然没有一篇参考文献和引文标注,难道你是这样做学问的吗?从原作品引用标注情况看,李文肯定引用了他人数据和成果,引用他人成果不作标注是否属于学术不端呢?即便是同一团队成员,前后重复发表也应该作出说明吗,何况从标题和文字内容看,如此大篇幅雷同,难道真的是巧合吗?
天下之大,真是无奇不有!
奥运精神VS学术腐败
北京奥运会开赛以来,中华奥运健儿发扬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驰骋奥运赛场,以精湛的技艺、优异的成绩和杰出的表现为国争光,已夺得43块奥运金牌。每一块奥运奖牌中,无不凝结着运动员和教练员们的心血和汗水,无不体现出运动员和教练员们刻苦训练、坚韧不拔、敢于拼搏、精益求精的竞技体育风范和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与人格魅力,更体现出奥运会的世界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在奥运赛场上,无论是运动员、教练员还是裁判员,都必须严格遵守奥运会的比赛规则,决不容许弄虚作假,运动员要想争金夺银,必须发扬奥运精神,以自己不凡的运动成绩征服裁判和观众。所以,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展示中华民族的综合国力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以及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举办奥运会可以更好地宣传和弘扬奥运精神,进一步培育炎黄子孙的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党风、政风、行风和职业操守的根本好转,又好又快的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对照奥运精神和奥运健儿的出色表现,国内那些已经和试图通过欺世盗名、剽窃他人成果为个人争取名利的所谓学者、教授们是否应该感到汗颜呢?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活、经济腾飞的翅膀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发扬奥运精神,加快知识创新的质量和步伐,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高等院校是知识创新和人才培育的重要园地,大学教授们肩负着知识创新和教书育人的社会重任。如果国内大学的学者、教授们尤其是大学校长、副校长们都像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李晓明那样为了给自己的脸上贴金和获取一时的个人名利而置职业操守于不顾,明目张胆、厚颜无耻的剽窃他人成果,那么中华民族还有什么前途和希望?此话并非危言耸听,时下学界确实存在一股乌烟瘴气,如果放任自流,谁敢税无祸国殃民之患。
胡锦涛主席2007年8月31日《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人民教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作为教授层次的大学教师都像李晓明教授那样学术不端、行为失范,如何教书育人,如何对得起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所以,对待学术不端行为,决不能姑息迁就,当严打,该痛打!
北京奥运会给我们的有益启示之一是:弘扬奥运精神,严惩学术腐败!
安徽亳州师专六教师剽窃论文申报副教授被查处http://news.tom.com 2005年10月12日11时22分牐犂丛:牐 | |||
国庆节前,安徽省教育厅开展了2005年度该省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审查中,历史、教育等学科组评审专家发现安徽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申报材料中的论文有造假嫌疑,当即进行了核查。结果证实:该校王某、方某、张某、王某、 武某、代某六名教师申报副教授的材料,存在严重剽窃他人成果的行为。 这六名教师的造假行为如出一辙:将国内正规出版的学术期刊上某篇论文的作者换成自己的名字(包括目录、正文、英文索引等),然后通过一定的手段对该期刊进行重新制作、装帧,作为期刊样本放进他们申报副教授的材料里。 根据安徽省教育厅人事处吴金辉处长介绍,在以往的职称评审中,每年都能发现个别作假行为,但主要是抄袭别人文章的,像亳州师专六名教师这样大胆的造假行为,以前还从未见过。 据方某介绍,他们学校前身系蒙城师范学校,属于中专学校。2002年3月,经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普通高校。学校升格后,教学压力很重,而他们直接面临的就是职称“升格”问题。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申报副教授需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而论文一直是我们最头痛的事情。”方某告诉记者,他是学校里的教学骨干,平时课程压力重,根本就没有太多时间去写作论文,“更别说是在省级期刊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了”。 正在犯愁之际,方某从一位同事那里听说,江苏某大学有个姓聂的人,可以负责帮助发表论文,“只不过要花点钱”。随后,方某与聂进行了联系,对方开价“每篇1500元至2000元左右”,“虽然感觉有点贵,但为了职称,我一下子就给他寄了3篇文章的钱”。 三四个月过后,方某拿到了三本学术期刊,还真在上面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只是那篇文章却不是自己写的。据了解,该校其他老师的“职称论文”也基本上都发表在这三种学术期刊上。 9月30日,安徽省教育厅专门发函给亳州市人民政府,通报此事。10月8日,安徽省教育厅发出正式文件,对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六名教师的学术造假问题进行通报并作出处理: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述六名教师学术造假行为,在安徽省高校予以通报批评,六名当事人三年内不得申报职称;责成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及其有关工作部门作出深刻检查,提出整改意见,并对当事人给予党纪和行政处分,有关处理结果将再次在安徽省通报。 作者:姜志远 章玉政 |
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李晓明学术履历涉嫌严重造假
因工作原因,有幸目睹李晓明的学术成就记录,此份记录确实给老夫增添了不小的麻烦。在老夫心中,李某学术成就记录涉嫌严重造假的问题和疑惑迄今尚未得到求证和释怀,偶见贵网的举证报道,越发促使老夫斗胆公布于此,以求证于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如果李某没有造假,也好还其一个清白。如有得罪,敬请李大人海涵。
1、在一份申报材料中,李某声称于2005-2006年在外文期刊以第1作者发表过三篇论文,这三篇论文分别是:Research On Green-Agriculture And Tts Developmental Strategy,Technilogy Time(America),2005,8;A Study on Developing Issue of Rural Speci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In Hefei City,Technilogy Time(America),2006,6;Study ON Establishing A perfect Food Safety System in China,Mangement(Croatia),2006,6。出于工作需要,老夫多方查找上述文献,运用的文献检索系统和搜索引擎包括:福建省外文期刊联合目录检索系统、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外文文献检索系统(http://cnplinker.cnpeak.com/journal_search.jsp))、SSRN检索系统、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检索系统、21世纪搜索、baidu搜索、google搜索、yahoo 搜索、搜狐等,均未见上述文献记录。有关文献显示,李某自称自己是第1作者的上述外文期刊发表的三篇论文中,A Study on Developing Issue of Rural Speci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In Hefei City是李某与一位署名为催宝玉先生在《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合作发表的《合肥市农村合作组织发展问题研究》一文英文摘要的标题,但该文显示李某排明第二而非第1作者。
2、李某的学术成就记录中还显示,李晓明于2002年和2006年以第1作者分别出版过《安徽农村社会经济实证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8) 和《现代农业制度若干问题与对策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12)专著,但国内有关文献检索系统均未见记录。是否是子虚乌有,不得而知。
3、此外,李晓明个人简介中还声称2005年主编出版过农业部"十五"规划教材《宏微观经济学》,但国内教材检索系统也未见记录,是真是假,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公道自在人心,诚信告慰天下。
老兵
看看这个:
《领导决策参考》2007年第8期
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2007年8月20日
循环经济与新农村建设
陈德敏
一、循环经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代际公平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
从代际公平的角度来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体现了农村代际之间物质资本拥有量上的公平;“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有利于农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存量的维护, 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使农村人力资本得以优化和传递。
(二)代际公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现途径
在新农村建设中,从代际公平的角度出发,要不断通过教育、培训和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 提高并延续农民的民主素质、文化素质、经营管理素质, 使农民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力量, 从而使人力资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国家要进行适合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 在制度设计、全局规划和区域协调方面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地方政府应选择已在本地形成产业集群、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较严重的行业优先发展循环经济。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矛盾与障碍
(一)三个分离
一是城乡发展规划上的分离。目前,城乡发展规划分割的问题比较突出。城乡规划在制定和履行上脱离,未形成统一的格局,特别是对于城乡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城乡规划分离,且时有冲突。二是城乡税费人均比例的分离。城乡税费人均比例存在巨大反差,收入低的农村承担的税费比例要高于城镇居民,且农村税费结构和标准也很不合理。加快农村税费改革也势在必行。三是城乡财政收入上的分离。城乡财政收入在财政收入增长和结构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农村财政收入呈萎缩状态,且在增长和结构方面长期处于缓慢增长和单一型,甚至负增长。
(二)四个不到位
一是城乡间教育投入上不到位。城乡教育在投入上存在较大差距,在我国教育不平等中表现最为显著。主要表现为农村教育预算不到位、城乡间受教育机会和教育条件存在巨大反差。二是卫生、医疗设施建设资金不到位。城乡间在卫生、医疗设施建设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农村的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且大量的建设资金不能按时到位,造成农村医疗设施和水平落后,较城镇有差别。三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到位。目前,农村社保制度的建设滞后严重,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已严重阻碍了“三农”的发展,影响到全局的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市场化改革的瓶颈性障碍。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既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也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由于投入不足和组织管理功能薄弱,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存在落后、毁损和滞后问题,使农业机械作用的发挥受到了限制,导致农业耕作成本增加。
三、重庆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一,从当地实际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第二,把产业发展放在首位,根据市场的规律和要求,按照一地一策,一村一品的特色模式进行实践,打开发展的路子。第三,村镇建设的合理布局以交通为主,因地制宜,共享设施,逐步改善农村的生活的基础条件。第四,农村参与地方统筹,以发展农村的公共事业为突破口,改变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落后和自身自灭的状况。第五,保护和发展农村文化,从当地的社会伦理出发,提高文明水平,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第六,紧紧依靠农民群众,按照农民的意愿,尊重群众创造,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切忌急功近利。第七,在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下,群众要组织起来,行动起来,发扬时代的精神和现代要求,投身几千年以来农村变革最伟大、光荣的事业,发挥才智,建功立业,追求和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系重庆大学副校长、教授) http://www.cqfz.org.cn/news.asp?id=269&module=386
再看看这个:
2006-04-25 07:45:44 |
代际公平研究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福利与资源分配问题,要求每一代人保持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并且传递给后代人,同时,每一代人也享有与前代人至少相同的权利。在代际传递的过程中,自然资源的质量应得到保持,文化资源中的消极成分被舍弃,优秀成分被传递到下一代并注入适应时代发展的先进文化资源。当社会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前代人对当代人的利益损害时,当代人不应该把损失扩大并传递给下一代,而是要把通过利用资源所获得的经济收益进行适当扣除后,补偿到后代人的损失中去。代际公平状态实际上是要维持“帕累托改进”的代际关系,当代人在不损失自己收益的前提下,使后代人的福利增加。
农村代际公平问题是代际公平理论在农村“域”的应用。它包括经济学意义上的农村物质财富和人力资本的代际传递,以及环境科学意义上的耕地自然生产力保持、农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存量的维护。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基本特征,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体现了农村代际之间物质资本拥有量上的公平,“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有利于农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存量的维护,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使农村人力资本得以优化和传递。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从而一方面使农村人力资本得到增长,另一方面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根据代际公平理论中的利益补偿原则,当代人要留给未来人足够的科技知识,以帮助未来人使用资源节约型技术、开拓利用资源范围,补偿未来人利用资源机会方面的“损失”。通过义务教育和免费技术培训等方式,潜在的农村人力资本可转化为现实人力资本。从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人力资本的“天资”(禀赋)不足,如果不注重农民素质的提高,不足的“天资”会随着“路径依赖型”的农村发展进程不断得到强化,并会传承给下一代。新农村建设是突破“路径依赖”的驱动力,通过培育新型农民使农村人力资本“天资”不足问题得到弥补,现实人力资本拥有量不断积累、优化,并对后代人的素质产生积极影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开发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的同时,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新农村建设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特征,体现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农业经营模式和农民消费模式转变的要求,有利于降低农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代际冲突度。资源与环境的代际冲突意味着代际之间在分配、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时形成了对立关系,而非合作关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方向是循环农业和循环工业,在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同时,农村的自然资源被高效利用,生态环境存量不出现大的波动,从而在农村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的社会。“节约”、“循环”文化的浸润又会使农民的传统消费模式逐渐得到转变,实现“乡风文明”。所以,新农村建设是手段,农村代际公平是目标,对目标的追求反过来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新农村建设的“硬件”是“新设施”,即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基础设施既是发展经济的“固定资本”,也是留给后代的物质财富。代际公平理论中的利益补偿原则还体现在当代人要留给未来人足够的物质资本。农村基础设施的不足不仅制约了农民增收,也是制约农民扩大消费能力的重要原因。通过改变农村交通落后状况、安全用水、使用清洁的能源、整治农村生态环境、统一规划利用耕地,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增加、公共服务得到改善,从而当代人传递给后代人一定数量的“天资”或者禀赋。这些禀赋既可以补偿前代人消耗的资源和遭到破坏的农村生态环境,又可以使后代人以此作为“人造资本”,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代际公平视角下新农村建设途径有:
1、通过教育、培训和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提高并延续农民的民主素质、文化素质、经营管理素质,使农民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力量,从而使人力资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人力资本的积累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在实践中实施民主教育来实现。为解决人力资本的时效性和人力资本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人力资本从积累、优化到延续、传递的途径是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并要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
2、进行制度创新,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协调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实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农村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和小工业。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会遇到思想观念、资金、技术、规模和路径依赖方面的障碍。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国家要进行适合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在制度设计、全局规划和区域协调方面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地方政府应选择已在本地形成产业集群、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较严重的行业优先发展循环经济。当生态环境保护伦理与追求收入的经济伦理发生矛盾时,政府和其他非政府组织应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农民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实现农村物质资本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代际公平的实现。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属于“代际公平”范畴,需要当代人既重视建设、又重视维护。从城乡关系的角度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属于“社会公平”范畴。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公共品属性,所以政府投入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来源。同时,在国家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以各种形式吸引民间资金注入。(于振英)http://news.china.com/zh_cn/news100/11038989/20060425/13272211.html
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李晓明外文网络电子论文疑似剽窃他人作品
出于好奇,在国外一网站搜索到李姓的一篇外文电子文档,文档信息如下:
题目:STUDY ON ESTABLISHING A PERFECT FOOD SAFETY SYSTEM IN CHINA
作者:Li-Xiao Ming(PhD, Professor)
作者单位: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收稿日期:2006年3月29日
论文共10部分:
1. INTRODUCTION
Throughout the ages, food-stuffs have kept people on earth alive. However, the state of food safety is unfortunately very worrying in China nowadays, in particular with; (1) the under-developed food industry, (2) old-fashioned management, (3) insufficient food safety equipment and (4) increasing food contamination. So,establishing a perfect food safety system is most vital and urgent. Having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 the situation, the factors of food contamination have been found to be so numerous that establishing a perfect food safety system will probably take a long time and could be depicted as follows.
2-10为9条建议的大标题,即:
1、ESTABLISHING A PERFECT LEGAL SYSTEM
2、ESTABLISHING A UNIFORM AND HARMONIOUS SYSTEM
3、ESTABLISHING A PERFECT EMERGENT DISPOSING SYSTEM
4、PERFECTING FOOD STANDARDS AND EXAMINING AND IDENTIFYING THE SYSTEM
5、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AN EVALUATION SYSTEM
6、ESTABLISHING A CREDIT SYSTEM
7、ESTABLISHING A UNIFORM INFORMATION NETWORK
8、ESTABLISHING AN EDUCATIONAL SYTEM
9、ESTABLISHING A PROMOTING SYSTEM
如果没有译错的话,以上9大标题大意是:
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2、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3、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
4、完善统一全面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
5、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评估体系
6、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7、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
8、建立食品安全教育宣传体系
9、构建食品安全推动体系
巧合的是,《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2期也有一篇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发表的类似文章,题目是《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文中也以9条建议作为一级标题,分别是:
一、基本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二、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三、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
四、完善统一全面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
五、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
六、初步建立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七、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发布的网络体系
八、初步建立食品安全教育宣传体系
九、构建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以及研究机构的食品安全推动体系
对比9条建议的大标题,可以说基本上雷同,连排列顺序都是一致的。本人英文不好,只觉得内容也基本相同,有兴趣的网友可以自己查验。
将国内学术刊物上的论文翻译成外文在国外网站或者三流刊物发表,然后在自己的履历上填上论文的洋文标题,以此炫耀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成就,太有才了。
这就是安徽省跨世纪人才的本事,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呢,这就难怪安徽的人均GDP位于全国倒数第五位啊。
呸!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 7:05:28编辑过]
剽窃:肆无忌惮、触目惊心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季刊)有一篇论文,题目是《绿色农业及其发展模式探析》,作者是安徽农业大学李晓明教授。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面)2005年第11期也曾刊发过一篇同样的论文,题目是《绿色农业及其发展模式探讨》。
两篇论文除了个别措词和参考文献略有不同外,正文几乎100%雷同,连中文摘要都是一字不差,一模一样。
李某论文的出版日期是2005年9月30日,安农大学报所发论文的出版日期是2005年11月30日,相距2个月。奇怪的是,安农大学报所发论文的收稿日期是2005年7月12日,此文已先于李某论文公开发表前49天就已递交安农大学报编辑部,也就是说,撇开其他因素,从时间上看,安农大学报所发论文的作者是不可能抄袭李某论文的。从技术鉴定和所掌握的证据看,有理由相信,是李某利用收稿审稿之便剽窃了他人创作的作品。
如果以上推断正确的话,李某剽窃了原作品以下内容(刮号内为李某发表时所作的更改):
题目:绿色农业模式与发展对策探讨
摘要:绿色农业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在分析绿色农业概念的基础,阐述了绿色农业模式的内容,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发展绿色农业的对策,即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
关键词:绿色农业;模式(必要性);(发展对策)对策
一、绿色农业的要义及其模式
“绿色农业”的“绿色”一词,并不是指人对色彩的感觉,而是指自然界生态系统中所具有的“绿色”的抽象规定性:节约、再使用和再循环。从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特点来看,它们经过了亿万年的演进,其结构、要素及相应的功能往往是非常“经济”的。尤其是由于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使得由一种有机物排泄出来的被当作废物的东西都会被另一种有机物当作食物而吸收,从而呈现出充分的“经济性”,即“节约”。“再使用”即对资源的再利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这种特性是非常明显的,如动物尸体腐烂降解后可作为植物的养料再合成有机物。“再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开放的闭路循环系统,其中的自养者、草食者、肉食者、腐生者正好构成了一个“生产—— 消费—— 复原”的闭合链条,实现着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高效循环利用。
基于对“绿色”的分析,那么,绿色农业必须具有“绿色”的上述规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绿色农业本质上是一种生态农业,它要求农业发展要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在物质和能量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农业,使农业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中,实现农业经济活动的绿色化转向。换句话说,绿色农业就是将“绿色”要求纳入农业发展的内生变量中,控制污染,保护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无污染、无公害、无损于子孙后代的“三无标准”,达到有利于人类、生态和自然平衡,有利于资源永续利用和有利于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有利于”长远目标。
构建绿色农业模式,在理解绿色农业要义的基础上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一是关于农业的功能。传统的认识是,农业是一个产业,一个经济体,因此人们对农业功能的认识往往局限在经济方面,如发展经济学家在上世纪60年代曾把农业的经济功能概括为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后来一些学者又提出了农业的政治功能,安全贡献和选票贡献。现在,人们发现农业是人类与自然界的一个巨大的接口,是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一个广阔的平台。农业生产虽然会破坏环境,但如果妥善经营又会保护环境和美化环境。农业用地如果经营得当,不仅不会退化,而且还会使土地更加肥沃,这就是农业的生态功能。1999年7月法国颁布的《农业指导法》中,强调农业不仅是一个产业部门,而且与国土整治、动植物保护、生态优化息息相关,首次提出了农业具有生态功能。随后,日本也提出农业不仅生产农产品,还有保护自然、稳定生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等机能。因此,认识农业,既要看到其产业功能,更要看到其生态功能。尤其在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今夭更应如此二是关于农业效益的评价。过去对农业效益的评价,主要是经济维度的评价,而生态维度的评价相当缺乏。即使经济维度的评价也存在严重缺陷,仅仅注重生产单元的经济效益分析,在宏观层面上只研究农业GDP在GDP总值中的比重和农业结构的构成。实际上对农业的评价,至少要从以下维度来展开:首先是农学上的科学性,特别是农田系统具有保持土地生产力长期而持续的能力;其次是生态上的持续性,主要是从流域范围保持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的能力;其三是生产单元的运营能力;其四是农业系统的竞争力,即区域(或国家)的农业生产系统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对农业的评价必须是多维度、全方位、多层次的全面评价。三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农业要求人类与自然合作,而不是对抗。人类应该而且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合作进行生产活动,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建立在以上对绿色农业的理解和共识的基础上,绿色农业模式的基本内容可以表述为以下方面:1.绿色农业要求每一个农业生产的基本单元将农耕、园艺、养畜、造林等有机结合起来,推行复合经营模式。重视农业生产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和重复使用,组成自然循环系统。如目前安徽池州市推行的“猪(牛、禽)——沼(气)——粮(菜、渔等)”复合经营模式。2.绿色农业要求改变常规农业生产方式。所谓常规农业生产方式是指依靠石油化工燃料集约的农业生产方式。它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确立的以传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发展观。它是在工业化的机械制造和物质合成技术的推动下,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大量投入人工物质而较快地提高农业生产力。绿色农业则要求按生态学原理来发展农业,即少用或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在可行范围内尽量依靠作物轮作、秸秆、牲畜粪肥、豆类作物、绿肥等补偿养分,利用生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不使用转基因技术等。3.绿色农业要求改变工业化的畜禽养殖方式,实行自由、分散饲养。工业化的密集饲养,为了防病和促进生长,多在饲料中加入抗生素和生长激素,既降低了产品质量,也损害人体健康,且这种饲养方式也与欧盟日益兴起的“动物福利”相悖。4.绿色农业要求将农业生产与生态优化环境美化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的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上,曾经把可持续农业分解出以下基本准则和目标:一是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基本营养需求,并提供大量的其他农产品;二是为从事农业生产的所有人提供充分持久的就业,足够的经济收入和不失尊严的生活、工作条件;三是维持并尽可能地提高自然资源基础的整体生产力,可更新资源的再生能力,而不破坏其基本的生态循环和自然平衡的功能,减低农业部门的自然、社会、经济的脆弱性和其他风险,增强自然能力。这三个基本准则和目标与绿色农业的基本准则和目标是一致的,应该是绿色农业模式的核心内容。
二、发展绿色农业的必要性
(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流失的土壤约5O亿吨,相当于我国耕地每年被冲走1厘米的表土层;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土地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下降,森林覆盖率为15.55% ,低于世界平均29.6%的水平;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地表水的污染日趋严重;农业气候越来越恶劣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直接决定着中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格局,制约着21世纪中国能否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更由于农村生产场所和生活场所极近,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数亿农村居民的生活,甚至威胁到他们的健康。
(二)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我国农业已进入新阶段,农产品的供给告别了短缺时代,出现阶段性、结构性过剩,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从数量型消费转向质量性消费(如安全性、营养性、多样化、专业化等)。农业生产是食品产业的基础和源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日趋强烈。当人们因常规农业所带来的农业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而烦恼时,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绿色安全食品,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绿色农产品可以消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心,它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这也是绿色农业发展的最大市场动力。因此,绿色食品已不再是一种时髦,而将成为未来的消费主流。
(三)攻破绿色壁垒的需要。作为wro的成员,关税和配额对我国农产品出El的限制会越来越小,绿色壁垒的阻碍则将越来越大。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国为保护人类及植物的健康和安全,为保护生态环境,而采取直接或间接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措施。wro规则也允许其成员采取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人体和动植物健康的措施,如欧盟已全面启动实施ISD14O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制,要求进入其成员国的产品达到其规定的环境标准。欧盟对食品中22种主要残留农药规定了极严的标准,残留标准以PPM 计算。在鲜活农产品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方面,美国FAO制定了98种农药620个限量标准。日本2000年对200种农药制定了1万多个最高限量标准,其中对农产品类商品的残留限量最多,达3 728个,2002年9月23日起,日本开始实施新的《食品卫生法》修正案,对进El食品和蔬菜等农产品的农药残留等问题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根据该法案的有关规定,如果发现有农药超标准问题,可以预先禁止该食品的进El。近年来,我国出口到美国、西欧、日本的鸡肉、猪肉、茶叶、蔬菜等农畜产品,均受到绿色壁垒封杀。可以预见,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壁垒只会越来越高。但是我国目前农产品质量还难以满足这一需求。根据国家质检总局2001年11月对全国23个大、中城市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的抽样调查,结果有47.5%的蔬菜农药残毒量超标。这不能不敲响我国农产品质量的警钟。
(四)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现实要求。农业国际化是中国加入wro后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国际化意味着中国农产品将面临国际国内双重竞争压力,这样,提升农业竞争力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个现实课题。农业竞争与其说是单个产品的竞争,不如说是集良种、生产、加工、储运、保鲜、包装、营销、科技等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在内的整个农业产业链的竞争。因此,农业竞争力是农业整个产业在资源、产品、生产、经营、服务等多方面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它有多种:表现形式:农产品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农产品对市场的占有能力、农业生产经营的盈利能力、农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农业发展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显然,常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些能力提升是无法满足的。相对于常规农业而言,绿色农业则为农业竞争能力的提升创造了全新的平台,发展绿色农业也就成为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绿色农业的若干对策
绿色农业的发展是新世纪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发展绿色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这样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整体性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从目前看,重点是对涉及农业的相关制度、组织、技术和市场进行创新,形成绿色农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有效支持。
(一)制度创新。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市场是产业选择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但是对于发展绿色农业而言,企望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来实现是不可能的。因为绿色农业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农业发展模式,它强调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这一核心内涵,市场机制虽然“法力无边”,恰恰在这一点上无能为力。因此,推进绿色农业发展需要政府有相应的政策体系对市场进行新的调控。当然,这并不是说政府是绿色农业发展的主体,政府应该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坚定支持者。市场机制仍然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体制,农户或企业仍然是行动的主体,政府只是通过新的政策体系对市场进行新的调控,引导和支持市场的运行和发展。政府围绕发展绿色农业所进行的政策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绿色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的农业法强调“发展农业必须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内容,但力度和“绿色”导向都有所欠缺,因此为了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使它们能真正起到预防污染和绿色导向的作用。二是建立和完善推动绿色农业发展的经济政策。鼓励和推动绿色农业快速发展,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绿色农业发展的投入长效机制。一些国家都实施了相关的扶持政策。到1996年,美国扶持发展了12万个有机农场,约占农场总数的14%左右。美国的依阿华州规定,只有生态农场才有资格获得环境质量激励项目,而明尼苏达州规定,有机农场用于资格认定的费用,州政府可补助2/3。三是建立合理的决策机制。绿色农业的发展就是谋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双赢效果,不能或偏或倚。因此建立合理的决策机制,尤其是要建立决策责任制度,是促进绿
色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二)组织创新。组织创新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行政管理体系的创新;二是农业生产组织的创新。就行政管理体系创新而言,首先是建立农村和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基础体系。广大农村和乡镇基本上没有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使得绿色农业的发展缺乏有效支持。其次是建立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体系把农产品的末端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结合起来。把最终产品管理和生产体系管理结合为一体的绿色的全过程管理方式,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最佳选择。这一体系至少包括建立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体系、农产品质量认证评价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等。其三是构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农民是发展绿色农业的主体,农民素质的提升和绿色理念的确立是发展绿色农业的关键。因此,构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运用多种手段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的主体意识和知识能力,就成为发展绿色农业的一项基础工程。
我国农业生产组织的典型形式是家庭经营,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由于我国人均农地资源稀缺,加上承包时分配方案考虑到农地的远近和土质状况,分到一户本来不多的农地,还要被分成数块。这种超大型的、高度分散的经营规模,很难适应绿色农业发展的需要,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成就成为绿色农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一大课题。
(三)绿色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飞跃,技术创新的作用举足轻重,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出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的农业科学技术不断被发明创造并被广泛使用。但综观农业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发现大多数农业技术创新只是从单项工程技术层面或经济效益层面上来研究技术创新的,而从生态经济层面研究所见甚少。因此,要实现常规农业向绿色农业的转向,必须大力提倡绿色技术创新,使绿色技术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支撑。绿色技术创新是指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一种技术创新。它建立在绿色技术发明基础之上。不仅追求技术创新的工具效率,而且还把农业技术创新活动自觉地融人自然生态循环的系统中,既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社会效益,又有获得潜在利润的经济效益,既是一项使绿色技术成果商品化的经济活动,又是使绿色技术成果公益化的社会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创新,其主要特点表现为:(1)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2)既追求经济效益又追求社会效益;(3)创新主体的多元化;(4)绿色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应该是低成本化和公益化。从当前来看,绿色农业技术创新关键是要围绕生态建设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双赢技术来展开。具体地说,一是创新资源适度开发与资源节约技术体系;二是创新土壤退化治理技术体系;三是创新生态经济一体化产业集成体系。
(四)市场创新。在市场创新方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培育绿色市场,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1999年为了加强对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管理,我国实施“三绿工程”,即“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三绿工程”的实施虽然对绿色市场的培育起到了启动作用,但绿色市场体系的建设仍然薄弱,既无政府投入,又无企业作为,形成产业弱势,制约着绿色农业的发展。因此,加大市场创新的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对绿色农业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使市场机制成为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机制,这样,发展绿色农业就会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
加微信,拉你入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