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08-9-16 16:47: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8-8-23 22:56:00的发言:

这个问题在mankiw的宏观上有近似的论述。

我的看法是,第二年里,其他条件不变,情形(2)的确是比情形(1)会多出GDP。

当然,如果有具体的例子,可能更好说一些。因为我可能会误解你的问题。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8-9-16 16:37:00的发言:

要不举一个例子吧:

假设一个面包厂在第一年生产了价值100的面包,没有销售,仅仅作为存货,准备在第二年销售。

但是在第二年时,由于腐败,而无法销售。

那么,如果两年核算一次GDP,GDP=0.

但是一年核算一次GDP,那么第一年GDP=100,第二年GDP=-100.

两年的GDP合计为0,与两年核算一次GDP的结果相同。

我是这样核算的,不知版主如何核算?

老兄的思路其实很清晰啊?

不知为何与sungmoo版主有争议呢?

我想可能是关于“存货投资”是否计入投资“I”的原因吧?

我认为I是最终投资,存货不应作为I的组成部分。

正因为二位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议,才有了上边那些例如“180还是100”,“一年还是两年”的争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6 16:55: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8-9-16 16:46:00的发言:这个问题,在MANKIW的宏观上,有明确的说明:这个情况不计入GDP。

个人没看过Mankiw的书。

Mankiw的说法,出发点也许是:生产出来并能够出售的。

但个人以为,如果按Mankiw的说法,会出现一种困难:

虽然面包的产量还是那么多,如果消费者自己买来的面包没有吃掉却坏掉了,面包会计入GDP;如果厂商没有售出而坏掉了,面包就不计入GDP。

个人以为,这违背GDP的反映“生产能力”的本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6 16:56:00

刚才落下了一句:虽然我认为存货不计入I,但存货变化是否计入,我有疑虑。

望两位老兄都能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估计就没有争执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6 16:56:00
以下是引用a_id在2008-9-16 16:47:00的发言:正因为二位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议,才有了上边那些例如“180还是100”,“一年还是两年”的争执。

我与vincent的分歧,不是你所说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6 16:58: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9-16 16:55:00的发言:

但个人以为,如果按Mankiw的说法,会出现一种困难:

虽然面包的产量还是那么多,如果消费者自己买来的面包没有吃掉却坏掉了,面包会计入GDP;

如果厂商没有售出而坏掉了,面包就不计入GDP。

个人以为,这违背GDP的反映“生产能力”的本性。

销售能力也是“生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6 17:00:00
以下是引用a_id在2008-9-16 16:58:00的发言:销售能力也是“生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吧。

如果这样,市场经济不充分的地区就少有GDP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6 17:03: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9-16 17:00:00的发言:

如果这样,市场经济不充分的地区就少有GDP了。

从何说起啊?

如果是说像朝鲜那样,没有市场交易,消费C比较少,那么自然政府支出G就会比较大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6 17:03: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8-9-16 16:44:00的发言:

如果在第二年,面包被销售出去,那么结果如下:

如果两年核算一次GDP,GDP=100.

如果一年核算一次,第一年GDP=100,第二年GDP=0,也与两年核算一次GDP的结果相同。

个人的观点是:无论第二自然年面包有没有卖出去,无论核算期多长(只要核算期超过一个面包的生产时间),“总核算期”内的核算结果都是1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6 17:04:00
以下是引用a_id在2008-9-16 17:03:00的发言:从何说起啊?如果是说像朝鲜那样,没有市场交易,消费C比较少,那么自然政府支出G就会比较大嘛。

这种政府支出,是“销售”来的?反映“销售能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6 17:07: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9-16 17:03:00的发言:

个人的观点是:无论第二自然年面包有没有卖出去,无论核算期多长(只要核算期超过一个面包的生产时间),“总核算期”内的核算结果都是100。

您的意思是,只要最终商品被生产出来,就计入GDP?而不以最终使用与否为标准?

让我想想其中的区别:

恐怕这样会造成,GDP的数量表现的是,供需绝对平衡时,国民经济的最佳状态。

而非一般状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6 17:11:00
以下是引用a_id在2008-9-16 17:07:00的发言:您的意思是,只要最终商品被生产出来,就计入GDP?而不以最终使用与否为标准?恐怕这样会造成,GDP的数量表现的是,供需绝对平衡时,国民经济的最佳状态。而非一般状态。

理论中,正是“非自愿存货增加”这项,用来调节你内心的“恐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6 17:11: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9-16 17:04:00的发言:

这种政府支出,是“销售”来的?反映“销售能力”?

这个............................

我就不说什么了,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6 17:17:00
以下是引用a_id在2008-9-16 17:07:00的发言:恐怕这样会造成,GDP的数量表现的是,供需绝对平衡时,国民经济的最佳状态。而非一般状态。

顺着你的话头,说一下以前在别处说过的。

IS曲线,其实最好叫作“不存在非自愿存货增加时”利率与产出的组合。(“储蓄”一词给人们在理解上带来了莫大的歧义与困难)

非自愿存货增加=总产出-自发总需求。总产出大于自发总需求时,非自愿存货增加是正值;小于则是负值;等于则是零,此时宏观经济均衡。

(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与宏观经济均衡条件等式中,“投资”的意义是不同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6 17:17: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9-16 17:11:00的发言:

理论中,正是“非自愿存货增加”这项,用来调节你内心的“恐怕”。

这块是从GDP里面扣除的?那就没什么问题了。

我忽然想到那个“shit经济学”的笑话了,如果是按照生产,而非销售和消费来确定GDP,是否就无需吃下,

就能增加1亿的GDP啦,呵呵。

搞清楚了这个问题心情愉快,开个玩笑,不要生气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6 17:26:00
以下是引用a_id在2008-9-16 17:17:00的发言:我忽然想到那个“shit经济学”的笑话了,如果是按照生产,而非销售和消费来确定GDP,是否就无需吃下,就能增加1亿的GDP啦,呵呵。

个人以为,这个笑话着实反映了作者的愚蠢(除非是故意)。

作者之愚在于,不明白,什么才叫“生产”,什么才叫“最终产品”。

按作者的逻辑,他没事上趟厕所,也可以是一个“生产”过程。(注:这里的“上厕所”,仅指一个生理过程)

现实中,不是所有的交易,都可以与GDP挂上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6 17:28:2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6 17:28: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9-16 17:17:00的发言:

顺着你的话头,说一下以前在别处说过的。

IS曲线,其实最好叫作“不存在非自愿存货增加时”利率与产出的组合。(“储蓄”一词给人们在理解上带来了莫大的歧义与困难)

非自愿存货增加=总产出-自发总需求。总产出大于自发总需求时,非自愿存货增加是正值;小于则是负值;等于则是零,此时宏观经济均衡。

(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与宏观经济均衡条件等式中,“投资”的意义是不同的)

多谢您指点,Orz一个。

为何有“自发”总需求一说?

此外,我一直不明白,IS和LM曲线是流量和存量的综合,为何两者能够综合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6 17:30:00
以下是引用a_id在2008-9-16 17:28:00的发言:为何有“自发”总需求一说?

没有这一说,何来“宏观经济均衡”与否一说?

(如果愿意,用“有效需求”也可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6 17:32: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9-16 17:26:00的发言:

个人以为,这个笑话着实反映了作者的愚蠢(除非是故意)。

作者之愚在于,不明白,什么才叫“生产”,什么才叫“最终产品”。

按作者的逻辑,他没事上趟厕所,也可以是一个“生产”过程。

现实中,不是所有的交易,都可以与GDP挂上边。

是啊,我当时的想法是,如果把让对方吃BB,作为一种劳动服务,使自己感到心理满足的话。

似乎不应该当作本身的生产带来GDP,而是双方的一个货币流转过程。

否则的话,他们两人相互任意的支付钱财,岂不是更多的GDP被创造出来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6 17:34:00
以下是引用a_id在2008-9-16 17:28:00的发言:此外,我一直不明白,IS和LM曲线是流量和存量的综合,为何两者能够综合呢? 

IS与LM曲线方程(这两个方程都是条件等式,而非恒等式)中,y、c、i、g、x是流量,M、P、L、r是存量。

如果你认为某流量与某存量有函数关系,就“综合”起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6 17:40: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9-16 17:30:00的发言:

没有这一说,何来“宏观经济均衡”与否一说?

(如果愿意,用“有效需求”也可以)

我把自发需求的定义搞错了,以为是C(Y)=a+bY中的a,基本消费。

自发需求是没有政府干预下的需求吧。

我的宏观比较弱,只是知道有效需求,还是凯恩斯理论中的那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6 17:44:00
以下是引用a_id在2008-9-16 17:40:00的发言:我把自发需求的定义搞错了,以为是C(Y)=a+bY中的a,基本消费。自发需求是没有政府干预下的需求吧。

每个人习惯使用的词不同。

现在已经离楼主的问题太远了,恐怕要引起非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6 18:02: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9-16 17:44:00的发言:

每个人习惯使用的词不同。

现在已经离楼主的问题太远了,恐怕要引起非议。

是是,就此打住。

我来试着解释一下整个70多楼的思路吧,请您点评。

1、GDP中最终产品的定义,使去年的原油作为中间产品,不计入去年的GDP。

(和第3个观点有矛盾。我支持此观点。)

2、企业存货升值有不同的核算方法,但都会增加企业名义货币价值,

但存货存量不会增加GDP,只有存货流量才有可能。

3、关于曼昆文中所述“中间产品被暂时作为"最终产品"物品,其价值作为存货投资加到GDP中。”

所谓“存货投资”应理解为存货的增加。而第二年GDP不应以去年存货历史成本计量,而应以市价计量。

以保证GDP反映真实生产能力。

4、关于GDP计量分期和生产与消费等细节问题,其实就是如何看待“最终产品”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6 20:42: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9-16 16:34:00的发言:

个人以为,核算结果不应因核算方法而异,或者说,核算结果的差异,只能是统计性误差,而不能是理论原则性误差。

生产法,个人以为,可以补充定义(或原则):凡当年利用往年生产的中间产品生产最终产品,(这一情形中)当年初始值设为负值。

如楼主中的题目,当年增加值为180,但当年初始值为-80,于是当年GDP为100。

如果当年未出售的或未被利用的“中间产品”也要计入GDP(这种做法本身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混淆”了“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生产法的定义就需要补充。

补充说几句:

生产法里,增加值法的核算方法大家应该没有什么异议。

主要是最终产品法,大家总是误认为最终产品法只核算最终产品。如果误认为:最终产品法=核算最终产品价值,就会造成增加值法和最终产品法不必然相等。

其实,在进行最终产品法核算时,要注意2点:1。在核算期末,如果有未完工的半成品(中间产品),此时应该把半成品看作最终产品处理。2.如果最终产品(或半成品)的价值里包含往年的生产的价值,应从中扣除。

应该说,注意道这两点,增加值法和最终产品法的结果是一致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6 20:49: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9-16 16:55:00的发言:

虽然面包的产量还是那么多,如果消费者自己买来的面包没有吃掉却坏掉了,面包会计入GDP;如果厂商没有售出而坏掉了,面包就不计入GDP。

同意。GDP是一个不完美的指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6 21:08: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8-9-16 20:49:00的发言:同意。GDP是一个不完美的指标。

可能还要区分不完美的原因:是概念原则上的不完美,还是操作中的困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6 21:13: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9-16 17:03:00的发言:

个人的观点是:无论第二自然年面包有没有卖出去,无论核算期多长(只要核算期超过一个面包的生产时间),“总核算期”内的核算结果都是100。

如果第二自然年面包有没有卖出去,同时假设面包永远不会坏,那么你的上述结论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如果面包最终坏了,谁也没有消费到。严格讲,即便是消费者买了放在家里坏了,都不应该计入GDP。当然,从实践看,这部分最终是计入了GDP,这就是GDP的一个局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6 21:23:00
统计年鉴上还会列出一些工业产品的(年)产量,其中食品类(如啤酒与糖类)的保质期通常不超过一年。相应的产品如果在年初生产出来却没有在当年售出,那么统计产量时,是否不计入这些产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6 21:29: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8-9-16 21:13:00的发言:如果第二自然年面包有没有卖出去,同时假设面包永远不会坏,那么你的上述结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面包最终坏了,谁也没有消费到。严格讲,即便是消费者买了放在家里坏了,都不应该计入GDP。当然,从实践看,这部分最终是计入了GDP,这就是GDP的一个局限。

在本人看来,恰恰相反。

只要(本国本年)生产出来的面包是满足保质期要求的合格产品,无论是否售出,无论怎么烂掉,无论是否被吃掉,都应该计入本国本年GDP。

在本人看来,GDP核算的缺陷是:实践上(如果实践确实如此),没有出售便没有计入GDP,这才是GDP的一个局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6 21:31:00

现在,最简单地,是请实际操作的人士来解答一下。

本人的观点不妨称作“生产导向型”,vincent的观点不妨称作“使用导向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6 21:38:00
可能要澄清一下:我没有说”如果一个产品没有卖出,就不计入GDP“。其实产品生产出来,只要在核算期内没坏掉,无论有没有卖出去,应该都要计入GDP。问题在于,如果生产出来的是完全的废品,或者腐败了,不应计入GD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6 21:39:1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