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经济的几大误解马修斯亚洲 投资策略师罗福万(Andy Rothman)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字号
背景
评论打印电邮收藏微信腾讯微博[url=]新浪微博[/url]
中国GDP先是经历了20年10%的增长,跟着又以8%左右的平均增长率继续保持增长,一般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已处于崩溃边缘。但这种观点大部分基于许多误解。
首先来谈谈大多数人持有的一种观点——中国住宅房地产市场即将复制美国房地产危机。但中国已避开了大部分美国陷阱。例如,中国房屋业主的杠杆水平远低于美国在危机即将发生时的水平。根据全美房地产经纪人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的报告,至2006年,美国首次购房者的现金首付比例中值仅为2%。而在中国,最低首付比例为30%。
亲爱的读者,我们注意到您在30天内连续阅读了5篇以上文章,如果您喜欢FT中文网,我们诚邀您登录访问或免费注册为FT中文网的会员。
尽享FT中文网会员专属服务:
■ 收藏您喜爱的文章
■ 使用FT商学院的互动教程
■ 发表评论并同步到微博
■ 免费享受内容定制服务邮件,并无限制阅读全文
■ 受邀参加会员专属的线下活动与高端论坛
立即注册
请登录会员名称密码忘记密码?
在这个电脑上记住我
另一个普遍观点是中国的银行即将迎来自己的“雷曼时刻”(Lehman moment)。但中国并不存在导致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产、并在美国金融系统造成大破坏的产品。中国没有次级贷款,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也少之又少。中国不存在第二次资产证券化,因此也就没有担保债务凭证(CDO)和贷款抵押债券(CLO)。而且中国的银行流动性非常强,其存款相当于GDP的140%,而美国则为55%。此外,中国所有的银行都为ZF银行,且中共无疑会支持它们。
私营企业就业岗位数量已经超过国企

还有一种过时的观点认为,缺乏活力的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30年前我第一次到中国工作时确实如此,但如今小型民营企业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机会,在投资和工业销售中占比逾70%。在一段相对短暂的时期内,中国已变成一个创业型社会。
中国经济属于出口导向型经济也是个过时观念。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十年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为10%,净出口(出口额减去进口额)对增长的贡献仅约为1个百分点。过去三年,每年的净出口其实对GDP增长产生了负面拖累。
中国的工业产品大部分在国内消耗,这凸显了另外一个错误观念:中国内需疲软。过去三年,中国的年均消费增长率为9.1%,而美国为1.5%。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中国的零售额在此期间增长了11.7%,美国则为3.3%。过去三年中,中国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年均增长8.3%,农村居民为10.5%,说明中国已经是全球最佳的消费题材,而美国居民实际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1.7%。
消费支出是经济的重要驱动力

经济结构调整的另一个重要标志也值得强调,去年,中国经济中的第三产业(服务业)产值首次大于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而且这股趋势今年还在继续。去年服务业创造了2000万个新增就业机会,与此同时工业就业机会则在萎缩。
从环境污染到法治不健全,中国存在许多严重问题,为此中国ZF有必要加倍努力,营造有利于经济健康、长期增长的环境。但为了准确评估中国的未来,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中国已经发生了多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