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也叫基因工程,就是利用人工手段将某种生物的基因导入另一种生物中。具体到转基因食品上,既有来自转基因植物的粮食、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也有来自转基因动物的肉、蛋、奶等畜禽产品,还有来自转基因微生物的维生素、抗生素等药物制剂。那接下来就将若干焦点热点问题展开深度解析与深入浅出的点评。
一、中国人对待转基因如何才能既有主见又更有远见?
首先,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多与耕地少的矛盾迟早会危及粮食安全。尽管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基本上能自给自足,但粮食进口压力日趋增大,随着我国人口总数的不断增加,我国采用更先进的粮食生产技术势在必行。其次,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历来都是劳动密集型,而不是技术密集型,更不是知识密集型,但随着我国土地改革及城镇化推进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农业生产必将从传统个体化经营模式走向现代规模化经营模式。第三,不管农业经营是分散还是集约,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和抗毒剂)的应用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农药导致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病虫害对农药的抗性不断提高,必须寻找新的更有效的植保措施防止因病虫害造成粮食大面积减产。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主动、及时、高效应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来适应这场即将到来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变革。毫无疑问,转基因技术是当然之选,因为它正是一项可以逐步实现粮食及其他农作物高产、优质、多抗、低耗等最终目标的新技术。
二、为何专业及非专业人士或民众看待转基因的态度有别?
转基因争议主要集中在安全风险上,包括生态安全与食品安全两个方面。所谓生态安全,就是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不会导致环境恶化甚至环境破坏;所谓食品安全,就是人畜食用转基因食品不会影响健康或诱发疾病。不过,不同人群对转基因安全的关注点也有所不同。专业人士比较关注转基因可能触及的环保问题,而非专业人士及民众更关注转基因食品对人畜的毒害效应。
从整体分布来看,“挺转”的基本上都是专业人士,而“反转”的却以非专业人士为多。于是,有关孟山都试图利用转基因残害中国人的“阴谋论”及专业人士组成利益共享互惠集团的“猫腻论”甚嚣尘上,但无论从动因、言行、证据等任何角度着眼,这些荒谬臆测都不值一驳。仅就“美国人是否吃转基因食品”而论,美国的玉米、大豆基本上都是转基因产品,也是美国人日常食品的主要来源,超市里超过一半的食品都含有转基因成分。同时,转基因玉米、大豆还被作为饲料喂养牲畜和家禽。
三、杂交作物产品与转基因作物产品有何异同?
先来看看自然杂交与转基因的异同。从相同的方面来看,两者都是通过基因交流实现基因重组和性状改良。不同的方面表现在:杂交通常是近缘的,受生殖隔离限制,通常是自然发生的有性过程,而转基因是远缘乃至跨界的,完全通过无性操作完成;杂交种是否存活取决于新性状对作物本身是否有益,而转基因性状是专门针对人类自身特点设计的有用性状;杂交随机发生,自然选择周期漫长,而转基因成功率高,周期短,过程可控,结果也能预期。当然,人工杂交优势利用(如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注重综合性状改良,在产量和质量育种方面优于转基因育种,但其成功并不容易复制。
从以上比较可知,转基因性状的来源更广泛而且更多样化,转基因性状比天然杂交性状对人类更有益,转基因的有效性和方向性都比天然杂交更强。因此,公众既然能接受杂交品种,就没有理由拒绝转基因品种。
四、转基因食品能跟传统食品及有机食品竞争吗?
“非转基因”之所以常被用于食用油推销广告上,是因为消费者总是迷信“天然”的一定比“人工”的好,于是“非转基因”这种天然的理念就被商家当成了投其所好的噱头。那么,转基因食用油究竟安不安全?可以这么说,转基因主粮含有转基因产生的核酸和蛋白质,而转基因食用油却不含这两种成分,而且经过加工和烹饪,不会有转基因活性成分残留,其安全性绝不亚于天然食用油。随着转基因油料作物的种类不断增加,今后植物油的“非转基因”比例将不断下降。值得强调的是,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高达90亿,而2030年时中国的人口也有14.5亿,靠有机种植无法确保足够的口粮供应,而必须靠转基因高产技术才能解决世界粮食问题。
五、转基因是否会影响食品的色香味美?
有人担心转基因会改变天然食品原有的口感,以为转进牛肉的基因就有牛肉味,而且变成牛肉那样的肉红色,其实不然。从现有的转基因食品中的转基因成分来看,要么是功能蛋白,要么是催化酶类,它们本身都没有任何口感,也没有什么颜色,吃转基因米饭跟吃普通米饭味道一样。尽管蛋白质分解产物中的谷氨酸是增味剂,但因为口腔并不能降解蛋白质产生氨基酸,因此吃转基因食品不会像添加味精(谷氨酸钠)那样有鲜味。当然,某些催化酶的产物可能会影响食品色泽,比如“黄金大米”因有胡萝卜素而呈金黄色,可能也会影响米饭的口味。
六、转基因产业及研究是否应立法保护?
一些过激的“反转”人士常常有组织、有计划地损害转基因产品的形象,并破坏转基因产品的生产基地。对此,在转基因产品合法的国家应立法确保商家利益,而暂时未批准转基因产品的国家,也应该立法保证相关研究顺利进行,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源于千人智库,EWW141216Z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