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博弈论的思维解读《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史也许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段历史,在这段激荡的历史岁月,涌现出数不清的英雄人物: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曹孟德煮酒论英雄,诸葛孔明的神机妙算等等,魏蜀吴三国相互斗争、相互依存。《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当我们从博弈论的角度重新阅读这本书时,可能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
我们的故事从赤壁之战开始,赤壁之前,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又兵不血刃的拿下了荆州,意气风发,实力最为强大,隐隐然为博弈模型中的A;孙权占据江东,举贤授能,实力次之,为模型中的B;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兵微将寡,实力最为弱小,是博弈中最为弱小的C。
曹操击溃刘备之后,将目标锁定在东吴孙权身上,东吴是曹操最大的威胁,如果能一举踏平东吴,统一中国指日可待!曹操作为枪手博弈中的老大,肯定知道孙刘有联合的可能,这是,曹操应该是尽可能的分化孙刘联盟,或者是与一方取得合作(虽然可能性很小)。但是曹操太大意了,或者说太自信了,不仅没有争取,反而给孙权写了一封杀气腾腾的恐吓信,把孙权彻底推向刘备一方。
东吴孙权可不想《三国演义》中说的那么后知后觉,还得需要诸葛孔明跑到江东告诉孙权:曹操的目标是你。孙权其实一直在做准备,并派出了自己的博弈大师鲁肃前往打探情报,寻找合作的机会。孙权是孙刘联盟的主力,也是主要维护者,一直在努力维护着孙刘联盟,比如说把荆州借给刘备、把亲妹妹嫁给年过半百的刘备。
刘备一方可选择的很少,若不能和孙权联合,毁灭的可能性极大,另外诸葛孔明作为一代博弈大师,早在隆中对策的时候,就制定了一条绝妙的策略:对内安定团结、对外结好孙权,等待时机,北图中原。合作对刘备好处太大,最坏的结果不过是灭亡,一旦击败曹操,刘备将会获得喘息机会,在孙曹抗争之际,还能够浑水摸鱼,进一步的扩充自己的实力。
结果我们就不用说了,孙刘联盟,赤壁一把火把曹操烧回了北方。
赤壁战败后,最精彩的故事莫过于曹操败走华容道,在这段故事中表现出了曹操的阴险狡诈、诸葛亮其智近妖、关二爷的义薄云天。但我认为关羽放走曹操,不是义气使然,而是利益的权衡:若杀死曹操,统一的北方将土崩瓦解,此时收益最大的不是刘备,而是孙权。孙权将成为真正的老大,此时刘备的实力太弱,又没有时间扩充兵力,极有可能被孙权杀掉。如果放掉曹操,曹操虽然实力受损,但还是老大,为了报仇,曹操一定会不断找孙权的麻烦,在孙曹相争之际,正是刘备扩大实力之时。刘备肯定会选择放水,但又不能太明显了,太明显会引起孙权的注意,所以设置了三道关口,最后由关二爷把曹操放掉。
赤壁之战后,曹操实力受损,孙刘两家实力得到了提升。曹操再也不敢贸然发动战争,三国之间虽有战争,但规模都不大。孙刘曹三家处于均衡状态,开始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在均衡状态下,任何一方都不会贸然行动,单独改变对策的话,极有可能遭受巨大损失。这个阶段,收益最大的是刘备,正是瞅准了这次机会,刘备果断出手,占据荆州,又武力夺取了益州、汉中,实力已然超过了孙权,处于枪手博弈的B的位置,孙权则下降到C。
实力强大后的刘备成为抗曹主力,在汉中大打,杀了曹操大将夏侯渊,又在荆州大打,逼得曹操差点迁都。但这时刘备犯了一个错误,也许是第一次成为老二,有些飘飘然,忘了安慰一下小弟孙权。不仅不把荆州还给孙权,关羽甚至还辱骂孙权,相比于孙权为孙刘联盟做的努力,刘备还是缺乏经验啊。孙权在关羽北伐刘备后防空虚的情况下,与曹操合谋,夺取了荆州。这实在是一个糟糕的举动啊,孙权虽然得到了荆州,但是破坏了孙刘联盟,双方产生嫌隙,为后来大打特打埋下伏笔。孙权最好的策略是置身事外(暂时的),曹刘两家为取得胜利,一定会尽力拉拢孙权,好处自然是少不了的!刘备损兵折将,不仅丢了荆州,还丧失了一员大将—关羽;曹操却得到了最大的实惠,压力顿减,还能坐山观虎斗。
博弈论中有一个观点是向前展望,逆序推理,如果用数学的观点说是无记忆性:过去的事情发生了就发生了,不再去想它,要以现在的处境选择应该采取的策略。刘备似乎忘了这一点,不顾众人的劝阻,执意兴兵伐吴,为兄弟报仇,这在道义上可能值得称赞,可是在策略上就大错特错,此时不该与孙权大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孙刘相抗,最终得益的只有曹魏。事实也是这样,夷陵之战,刘备战败,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孙权也没得到什么好处,虽然勉强胜利,但也实力受损;最终得益的又是曹魏政权。孙权在得胜之后并没有紧追刘备不放,而是选择了回防,演义上是说被诸葛亮的八卦阵所挡,我看不如说是害怕曹魏的缘故,害怕曹魏会趁机进攻。
经过惨败,蜀国的实力又跌回到C位置上。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立马重启孙刘联盟,时势使然,然而为时已晚,经过两次大战,孙刘实力大损,再也无力与曹魏抗衡。之后孙刘联盟一直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彼此之间也相互配合,可是即使聪明如诸葛孔明之辈,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耗尽了心血,甚至最后病死于五丈原,也无法改变衰败的形势,只不过延缓了蜀国的灭亡罢了。
以博弈论的角度重读三国,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败的例子。正如《三国演义》主题歌所唱:“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往事如烟,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口口相传,有时我不禁会想:假如那时他们就懂博弈论的话,历史会不会发生重大的改变?
商场如战场,战争方面的故事我们可以从博弈论的角度审视,我们当然也可以把它运用到经济生活中,也许就有可能收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俗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等等,不都在告诉我们强者并非一定能赢的道理吗?商界的老大,也许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呼风唤雨,而是胆战心惊,毕竟树大招风。对手虎视眈眈的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你的成功案例,有许多人研究模仿;一旦有什么过失,将会被无情的放大、渲染,成为众人攻击的目标。而实力弱小者,刚开始往往得不到大家的注意,正如枪手博弈中的C,这是是其大力发展的时机,一旦时机成熟,极有可能由弱胜强。正是因为“弱者”看到了以弱胜强的可能性,才会源源不断的进入市场,在商场上产开激烈的竞争,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符合我们需求的产品。
总结、枪手博弈只是博弈论中的一个小例子,只是博弈论的冰山一角,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分析出很多有意思的哲理,在博弈论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有意思的博弈模型,比如说智猪博弈、囚徒困境等等。学习博弈论,用博弈论的思维指导我们的生活。
世事如棋,我们每个人都是棋手,在看不见的棋盘上布子,也就是说我们每天都在博弈,学习博弈论、懂得博弈论,也许会让我们在人生棋局上走得更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