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6054 12
2008-08-22
G A 柯亨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之读书笔记<br/>  <p></p><p></p><p>/yuweiyuwei</p><p>柯亨的这本书,我个人感觉,写得是太好了。马克思在世时,只有《资本论I》等少数几本书精雕细琢,大部分著作都是整理后的手稿,因此有一些原始的解说比较粗糙,概念上有些模糊(我目前正在读资本论II和III,是相当地头疼),极少数概念甚至经不起推敲。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这本书,似乎国内没有多少反响,也没几个人研究这本书。重庆出版社的中文版是1989年版本,没有看到新版,太可惜了,这么好的一本书居然没有再版。</p><p>我手头的这本就是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本。读书笔记以这本书为准。笔记是我读这本书的个人理解,仅供参考。非常希望高手们来读读这本书。</p><p>G.A.科亨的简单介绍——1941年出生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牛津大学博士。原伦敦大学哲学教授,现任牛津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哲学教授。</p><p>本书目录</p><p>第一章 黑格尔和马春思的历史形象</p><p>第二章 生产力的构成</p><p>第三章 经济结构</p><p>第四章 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性</p><p>第五章 拜物教 </p><p>第六章 生产力的产要性</p><p>第七章 生产力和资本主义</p><p>第八章 基础和上层建筑,权利和权利</p><p>第九章 功能解释,一般的</p><p>第十章 功能解释,马克思主义的</p><p>第十一章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当代资本主义</p><p>附录1 </p><p>附录2 几个定义</p><p> </p><p>第一章 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历史形象(略)</p><p> </p><p>第二章 生产力的构成</p><p> </p><p>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p><p> </p><p>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p><p>柯亨通过“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这句话解释,经济结构是单独由生产关系构成,没有其他东西参与经济结构的构成。那么,生产力不参与构成经济结构。或者反过来说,经济结构就是生产关系之总和。</p><p>柯亨用了一个很清晰的逻辑来分析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p><p>1 生产力是一种力量一种能力,能力不是关系。关系是两个不同对象之间所具有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不是对象本身的属性。而能力是对象本身的属性。</p><p>2 我们一般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因此,如果生产力包涵于生产关系,那么就是相当于说,我本人这个整体要适应我某个器官的发展状况,这个在逻辑上就是不通的。</p><p>3 生产关系的特点是经济学的,生产力本身却不属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p><p>因此,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经济结构。生产力却不是。</p><p> </p><p>一般说,生产力是经济结构以及一切社会组织的物质基础,这个基础有两种含义:</p><p>1 一个杯子放在桌子上,桌子是杯子的基础,杯子不是构成桌子的一部分。</p><p>2 桌腿是桌子的基础,桌腿是构成桌子的一部分。</p><p>那么,生产力是经济结构以及一切社会组织的物质基础中的基础为第1种含义。</p><p> </p><p> </p><p>生产力的构成、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p><p> </p><p>生产关系有7种可能:</p><p>1 一个人与一个生产力之间的关系;</p><p>2一个人与多个生产力之间的关系;</p><p>3多个人与一个生产力之间的关系;</p><p>4多个人与多个生产力之间的关系;</p><p>5一个人与一个人之间的关系;</p><p>6一个人与多个人之间的关系。</p><p> 7多个人与多个人之间的关系。</p><p>其实,我觉得7多此一举</p><p>多个人与多个人的关系可以被分解为6。</p><p>生产力即生产的能力,定义为生产物品的能力,由</p><p>1 人;</p><p>2 生产资料</p><p>构成。</p><p>生产者的生产能力有:人的体力、技术、知识、创造性等等</p><p>生产资料由生产工具、原料或自然物构成。柯亨原书没有提自然物,不过我觉得按照资本论I,自然物也构成生产资料。</p><p> </p><p>因此,法律、道德和ZF等等可以促进生产,但不是生产力本身,不参与生产力的构成。</p><p> </p><p>柯亨举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如果促进或刺激生产过程的东西参与构成生产力的话,那么,奴隶社会的宗教可以促进奴隶的生产,宗教就变成了一种生产力,显然与马克思的理论不相容。</p><p> </p><p>同理,军人也不参与构成生产力。</p><p>军人只是物质生产的社会条件,使得生产成为可能,但是,军人的服务不是物质上必要的,不具有生产性。</p><p> </p><p>柯亨又引用了马克思的一段话,以反推其谬:</p><p>“罪犯对生产力的发展的影响,可以研究得很细致。如果没有小偷,锁是否能达到今天的完善程度?如果没有伪造钞票的人,银行券的印制是否能象现在这样完善?如果商业中 没有欺骗,显微镜是否会应用于通常的商业领域(见拜比吉的书)?应用化学不是也应当 把自己取得的成就,象归功于诚实生产者的热情那样,归功于商品的伪造和为发现这种伪造所作的努力吗?犯罪使侵夺财产的手段不断翻新,从而也使保护财产的手段日益更 新,这就象罢工推动机器的发明一样,促进了生产。而且,离开私人犯罪的领域来说,如果没有国家的犯罪,能不能产生世界市场?如果没有国家的犯罪,能不能产生民族本 身?难道从亚当的时候起,罪恶树不同时就是知善恶树吗?”</p><p>这段话让我想到了破窗理论,按照这种观点,地震、海啸、战争都会是一种生产力。</p><p>因此,柯亨人为,只有对生产性活动作出了物质贡献的才能参与构成生产力。</p><p>人和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条件(terms),不是说,人和生产力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而是部分人和生产力的关系是生产关系。</p><p>这个很有理解,比如,我和某个工厂某台机床之间的关系就不是生产关系。</p><p></p><p></p><p>关于所有权。</p><p></p><p>人对生产资料(柯亨原文是生产力,我觉得应该改为生产资料,否则下面“人和人的所有权”分析是重复了)或</p><p>人对人的所有权关系是生产关系。</p><p>柯亨认为,马克思所说的所有权关系不是法律关系,而是有效控制的关系。</p><p>柯亨列出3种形式的生产关系:</p><p>1 人和构成生产力的人的关系</p><p>如 a是b的奴隶</p><p>2 人和物的关系</p><p>如 a占有b(物)</p><p>3 单纯人之间的关系</p><p>如 a出卖劳动力给b</p><p></p><p></p><p>既然生产关系是一种所有权关系,那么其总和即经济结构</p><p>就是由人对人和生产资料(原文为生产力,我觉得逻辑上讲不通,应该是生产资料)的有效的所有权的分配所决定。</p><p>用桥梁做了一个类比。</p><p>桥梁中的结构相当于经济结构</p><p>桥梁中的各个部件之间的关系相当于生产关系,比如受力关系、位置关系等等。</p><p>桥梁中的各个部件则是生产力本身。</p><p>柯亨是用桥梁来类比推理,以推理的命题来类比部件,以桥梁的结构来类比推理中各个命题之间的结构。</p><p>于是,柯亨得出一个结论,经济结构不仅仅是一种关系,也可以是一组位置。</p><p>于是,柯亨认为,马克思眼中的社会以及文本表述的社会经常是社会结构的意思。</p><p>不过P39有段话,我没看懂,是翻译问题呢,还是我没搞懂?</p><p>原文:</p><p>同一个或相同的经济结构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社会,正像不同的推理和桥可以有相同的结构一样。跨越各种社会的经济结构未必是同一的,因为一切生产关系必定是相同的。但是抽象的可能性是值得注意的,它有助于我们看清经济结构的形式。</p><p></p><p></p><p></p><p></p><p>生产力更严格的辨析</p><p></p><p>柯亨认为,生产力的英文表述应为productive powers 而不应该为productive forces.</p><p> </p><p>英文中,force是一种外来的、外在的力,power是一种内部对外部发生作用的力。</p><p>柯亨认为,严格来说,生产资料、原料等不算生产能力productive powers,而只具有用于生产的能力,或者说有(存在?)生产能力。也就是说,生产资料原料本身没有能动性,只有被支配的性质。因此,柯亨说,只有劳动力才具有生产能力。于是得出结论,马克思的生产力指的是,能力(powers)本身以及具有它们的人。</p><p> </p><p>下面一个概念是劳动对象。劳动对象包括了原料和自然物,如铁矿石。因此,某物是原料的充分必要条件即为劳动对象本身已被过滤或处理过,即发生过变化。</p><p>按照马克思的这个定义,</p><p>如果某种矿物在采矿过程之后是自然物,那么,经过卡车运输到某一点的时候,仍然是自然物。</p><p>一片天然森林是自然物,但人工种植的树林却是原料。</p><p>那么,城市中的草坪绿地、道路上的树木都不是自然物。</p><p>但是,柯亨举了一个反例,</p><p>一棵做原始部落图腾用的天然的大树未经过加工,甚至人都没有任何接触,但是按照定义,它却不是原料。实际上,这棵树是做图腾崇拜的原料。</p><p>因此,柯亨说,某物在它是被改造的目标时,它在劳动过程中才是原料,这与其过去的历史没有关系,与有无劳动消耗也没有关系。</p><p>那么,按照这个严格的定义,马克思的原料这个词含义模糊。</p><p>柯亨认为,捕鱼是通过捕鱼的器械与技术来捕鱼,开采铁矿石是通过开采技术与设备来开采,因此,马克思说水中的鱼矿山中的矿石是生产资料,这种说法是不严格的,甚至是错误的。</p><p>柯亨举了一个极有说服力的例子——运输问题。</p><p> </p><p> </p><p>把某物w从位置A运输到位置B。我们抽象地说,w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是其位置,或者说,运输作用的劳动对象是物w之位置,位置从(xa,ya)到(xb,yb)。那么,按照马克思的定义,位置(xa,ya)本身就是构成生产资料的要素。显然,这是荒谬的。</p><p></p><p></p><p></p><p></p><p></p><p></p><p>关于劳动力的辨析</p><p></p><p></p><p>柯亨给出这样2个论题,</p><p>即生产力在历史中发展;一个社会的经济结构的特点由它可用的生产力的性质决定。</p><p> </p><p>生产力的发展——控制和改造自然的知识的增长<——劳动能力的发展</p><p> </p><p>柯亨引用马克思原话“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本书在后面对这句话有个更进一步的分析,大意是,马克思这句话是一个推论,但并不是一个严格的逻辑演绎。)</p><p>柯亨这样证明为什么技术知识是生产力的核心。</p><p>假如将所有的机器设备等物质全部毁坏,比如二战日本德国那样,只要技术知识都保存在人的头脑中,有合适的原料,很快就可以重建。但如果毁灭了技术与知识,机器设备等物质不过是一堆废铜烂铁。</p><p>知识是人所掌握的,那么由此推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就是劳动力发展。</p><p>柯亨饮用的马克思原话:</p><p>“工人本身的技能和知识(科学力量)的积累是主要的积累,比和它一同进行并且只是反映它的那种积累,即这种积累活动的现存客观条件的积累,重要得多,而这些客观条件不断重新生产和重新消费,只是名义上进行积累。”</p><p>客观条件为生产资料。</p><p>作者在这个地方引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给出的两个概念,即客观生产力和主观生产力。客观生产力为物质的现实的生产力,主观生产力为精神的潜在的生产力。</p><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4 13:56:3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8-22 20:37:00

下面有个分析很有意思,要证明的观点是:

单纯的人本身不是生产力,人之劳动力是生产力,劳动本身不是生产力。

不过有一点要说一下,我发现,柯亨书中的人出现过歧义,柯亨所说的人

1有时候表达的意思是劳动力的意思,

2有时候表达的是单纯的人本身的意思。

所以,我这里还有前面用了“单纯的人本身”来表示第2种意思。

看看这段精彩的辨析。

马克思说,劳动过程中有3要素:

有目的的活动或工作本身;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后两者在一般的情况下称为生产资料。

柯亨说,

1 劳动活动不是被用于生产的某种事物,它本身就是生产。这点没有问题

2 劳动活动要构成生产力,只有2种可能。

要么取代劳动力构成劳动力,与劳动力成为对等的关系;或者,劳动活动被加入到劳动力当中构成生产力。

柯亨举了个机器的例子,如果机器的活动+机器一起构成生产力的话,那么生产力的概念在逻辑上就不对。因此,如果劳动活动是生产力的话,只可能取代劳动力,即劳动活动是生产力,可劳动力不再构成生产力。

3 马克思讲过,劳动,即劳动活动或劳动过程创造价值,但是劳动活动的交换价值是一个无意义的伪命题,因为活动本身不存在价值(按照资本论I,应该是商品价值)。马克思说,人可以出卖劳动力,因为人本身可以占有劳动力,然后才能出卖劳动力。然而,过程或活动是不可能被占有的。好比说,一个连队占有一辆坦克碾过地面的过程,这是不可能的,占有一辆坦克则是可能。而生产力有一个特性,生产力必然是在所有制上被人所占有的。劳动活动显然不符合生产力的这一基本特性。

因此,劳动活动不会是生产力。

一个基本的特征,生产是人使用生产力达到某种目的的活动。如果说,单纯的人本身是生产力,那么,就出现这样一个命题,我使用我本身。可是,实际的生产活动是人使用人所具有的力量、知识与技能。换个说法,我利用我自己,利用或使用是有目的的,不过这种目的不一定是生产活动者本人的目的。比如存在一种情况,假设一个白痴被送去一个车间,只需要看到红色警灯即按停,他不知道停止机器的目的,只知道按下按钮的目的。这样,人使用自己或利用自己的目的性是为了自己,那么使用或利用人自己本身就是矛盾的陈述。

所以,单纯的人本身并完全不是生产力,只有人的劳动力或劳动能力是生产力。

从这个论点我们可以反推出,生产力的所有者不是生产力。分开来看,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与劳动力的所有者即单纯的人本身不是生产力。

 

 

柯亨在第二章第五小节,归纳出四种生产力的构成部分。

1工具性材料

2房屋

3空间

4供养劳动力的给养手段(不是供养人,严格区分之)

 

1工具性材料

首先要区分工具与原料。

柯亨所给出的判断命题之原话是:

“原料和工具的区别在于生产的目的是要改变前者而不是后者(原料在开采和运输过程中改变的是位置)。”

我们由此可以推出,生产工具独立于生产过程,原料只有在生产过程中才有意义。

但是实际上,这个判断也只是一个粗略的判断,比如我举一个例子,做小糖人的手工艺术家,把糖插在竹签上,手工民间艺术家左手拿竹签,右手拿各种其他工具如剪刀等,这个竹签按照这个定义,既是原料也是生产工具。

再好比,一个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控制系统,一个自动化生产线的生产与调试厂家在卖出一条生产线的时候,必然编写并调试单片机或其它计算机控制的软件程序,如plc等。并且, 购买生产线的买家不仅买了生产线本身还附带买了软件。这个软件就既是生产工具也是原料。

当然,柯亨自己也承认,严格地区分工具与原料是很难的事情。

 

柯亨给的既是工具又是原料的例子是两块粗糙的石头互相摩擦打制成光滑的石头。

柯亨给的另一种情况是,一个既定的对象在一种情况是原料,在另一种情况下是工具。这个很容易理解。

再看一下燃料,马克思称燃料为“工具原料”。柯亨是这样分析的:

马克思所说的“工具原料”这个词非常含糊,即是工具也是原料。原料的变化是越快越好,越快则效率越高。燃料则反之。从这个特性来看,燃料不是原料,是工具。润滑油亦然。

马克思另一种所谓“辅助原料”,则是指涂到产品表面的染料等物品。这个容易理解。

 

柯亨给的既是工具又是原料的例子是两块粗糙的石头互相摩擦打制成光滑的石头。

柯亨给的另一种情况是,一个既定的对象在一种情况是原料,在另一种情况下是工具。这个很容易理解。

再看一下燃料,马克思称燃料为“工具原料”。柯亨是这样分析的:

马克思所说的“工具原料”这个词非常含糊,即是工具也是原料。原料的变化是越快越好,越快则效率越高。燃料则反之。从这个特性来看,燃料不是原料,是工具。润滑油亦然。

马克思另一种所谓“辅助原料”,则是指涂到产品表面的染料等物品。这个容易理解。

 

2房屋

房屋是在其中生产的建筑或其他容器。比如四川大地震,如果有工厂在帐篷中生产,那么这个帐篷也可以当作房屋。

房屋是一种生产工具,参加构成生产力。

原因在于,房屋的所有权(这本书中的所有权全部是表示实际控制权,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使得房屋在一种经济结构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在产业发展中自然产生了生产价值。

   不过要注意的是,用于生产的房屋,不是个人消费资料的房屋。

 

 

3 空间

空间是一特定的空间容量。土地(soil)则是包括了地面、空间,土地所有者拥有这两者。

柯亨认为空间是一种生产力,这听起来有点儿不可思议。

空间是一种生产力的原因和房屋在本质上是一样,即因为空间所有权在经济结构中有一席之地。

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所有权会使得空间也成为一种生产力。

假如从点a到点b一条高速公路,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运输货物。假设高速公路之上的空间以及地下空间为c,当c为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占有的时候,那么,你要通过这条高速公路需要缴费给c的所有者,即使不需要缴费,你也必须要与c之所有者进行交涉,不能随意通过这条高速公路,也不能在高速公路之上建设一条n远的高架或其下打隧道。那么,运输的生产过程必然要具备c要素才能进行。因此,c的所有权使得c成为一种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但若c没有所有权,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也就不是一种生产力。

生产力是发展的,空间也是发展的。

1 空间的扩展,如美国开发西部

2 现存空间的改进,比如工厂中各种职能部门空间或机器位置的改变,设施规划就是研究这个。再如土地再分配,、相同的土地用于不同的用途,比如市中心的工厂空间改变为大卖场,种粮食的农用土地改为种经济作物等等。目前最常见的就是农用土地之征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2 22:58:2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3 01:10:00

柯亨把部分消费资料作为一种生产工具来看待。这个观点具有震撼性的。不过从其分析来说,确实是毫无漏洞。

比如说服装。便服肯定是普通的消费资料。但是用于特殊生产场合的专用工作服则是一种生产资料。

好比咖啡,如果工厂提供咖啡给雇佣劳动者以提神来提高工作效率,那么这个咖啡就是相当于给机器上的润滑油,这就是一种生产资料。再如企业中的艺术装饰品,偶尔提供悦耳的音乐等,都是属于生产资料。

这就相当于给马吃的草料,给机器上油等。

柯亨还给了一个极端的例子,好比,宁愿饿死也不愿意干活的奴隶,奴隶主暴力强迫奴隶吞咽食物以保持干活的体力,这种食物就是一种生产手段,一种资料。

由于一般的工人食物给养,已经被资本家通过付给现金的手段,而不得不自己购买了,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从工人的消费资料中要剖析出哪些是生活资料哪些是为了保持工作能力的生产资料是困难的。

柯亨还提出一个人体上部分器官是维持劳动力的工具之观点,不过,我觉得他剖析得也太细致入微了吧!感觉太繁琐了。

他说,除去炊具以外,生产劳动力的工具有人的手牙齿等,但不包括消化系统。这里就不多分析了,这也太细了。

 

有关生产力发展的辨析

 

一个社会的生产能力就是其生产力在最适当的结合方式下活动(原文是工作,我估计英文原文是work,翻译成工作是不恰当的,应该是指一个社会系统运作、运行)的能力。

P58页 生产的发展就是这一能力的发展,

我估计少印了一个字,应该是 生产力的发展就是这一能力的发展。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发展的原话:

“劳动生产力的增长仅意味着非直接的劳动是制造较多产品所需要的。”

按照马克思的讲话,使用价值的改变有2种:

1已知使用价值的新用途;

2新使用价值的发现。

生产资料也是具备使用价值的,马克思经常有一种表述的方式—— 一物a的使用价值即为a。那么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即生产资料的改进亦然:

1 生产资料的新用途,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二战时北非战场的隆美尔就用88mm高射炮打坦克,效果还真不错。

2 用更好的生产资料取代现有的生产资料。

 

在1的情况下,只有当改进生产资料用途的原则是新的时候,才算生产力的发展。如果,改进生产资料的用途之原则是已知的,这种改进只是现存生产力的应用,不是生产能力的扩大。

这里要注意,目前生产力的使用效果是一个区间,不妨涉为[0,Max]。当现有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结合处于最佳状态时,生产力达到在现有知识与手段条件下,所达到的最佳状态。

因此,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并不是说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是生产力最大限度的应用。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反过来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情况,这表示,目前的生产关系可以使得现存的生产力达到最大生产能力。换句话说,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并不表明生产力发展水平就会降低,或者生产能力的程度下降。

 

按照马克思的定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可以表示为:

产品规模/生产所需的直接劳动的总和

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产品规模指的是什么。我们都知道GDP/GNP的概念。剔除物价因素,实际GDP表示的是实物产出的指标。

但GDP的问题首先在于,实际GDP同时分离出物价水平的变动和汇率的变动是经济学家做不到的,将来也做不到。

从逻辑上看,

1 GDP统计中的各种产品是异质的,加总在一起表示实物产出在逻辑上根本是一个悖论。好比,我生产的CPU增长了20%,你生产的粮食增长了10% ,和大片怎么能够加总在一起呢?从实物的角度看,这完全是扯淡。

好比,,s1情况,生产xa1数量的a产品和yb1数量的b产品;s2情况,生产xa2数量的a产品和yb2数量的b产品。只有在xa1>=xa2,yb1>=yb2,或xa1<=xa2,yb1<=yb2这两种情况下才可以比较两种情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通常的GDP。


 


2 不同的产品组合如何比较?好比堂堂大清国GDP据说世界第一,还不是给八国联军打得屁滚尿流,北洋海军陆军在中国黄海还不是给小日本歼灭之。别人生产的是外太空舰船,你生产的是亿万双袜子,你说从价格计量上来说,他们的效用等之。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这是在放屁。袜子与外太空舰船在量上根本无法比较。简单的说,量纲就不同。所以现在很多人提出不仅要GDP的量还要其质。实际上,在我看来,GDP等同于放屁,经济学家创造的一种虚幻的神话故事。南开大学柳欣教授专门研究新剑桥学派经济学,新剑桥学派早就指出过生产函数的扯淡性,柳欣教授有本书,《资本理论与货币理论》通过研究罗宾逊夫人斯拉法等人的理论来谈经济学中的一些扯淡性,值得一读。

按照1的模式,看2的情况,s1情况,生产x1数量的a1产品;s2情况,生产x2数量的b产品。这原则来说是没有办法通过GDP来比较的。

3 今天我的生产力主要是制造武器s1,假如我要改变我生产力的使用目的,用制造s1的生产力转换到制造民用产品s2。这个转换是没有办法考察生产力是否得到发展的。

4各种意外的情况,比如突然来了一场大地震或者外星人攻打地球,等等,各种不确定的情况是难以完全区别一些问题的产生到底是生产力发展还不够的因素或是外部冲击因素之影响。

 到底生产力的发展如何严格界定,这是很困难的事情。不过从经验来看,生产力在历史确实是在发展的。

 

第三章
  经济结构


 


生产关系是所有权关系,换句话说,使人们生产力的有效权利(原文翻译成权力,但这一章后面的论述中用r表示所有权,用o表示对象,所以,我认为r为rights,o为object,因此,应该翻译为权利)的关系,不是单纯法律上的所有权之权利。

假设这个所有权为r,r为对一个对象o享受一系列使用和处置o之权利。包括特权、政治权利和豁免权等等。一般来说,所有权分为:


1 使用o之权利;

2 使用o获取收益之权利;

3 排他权或独占权;

4 毁坏o之权利;

5 转让o之权利。

……

 

我们现在不考虑r具体内容到底有哪些。仅仅是说,r包含了一定有限数量的权利,不妨设定可以分解为n种权力。

如果某个资本家拥有r中的权利减少,我们就可以说,这个资本家对其所占有的东西的权利减少,或者说占有程度降低。

r中n个权力,r1,r2,……,rn可以分配给m个人,x1,x2,……,xm。

这有4种情况:

1 xk全部占有对象o,拥有r;

2 xk部分占有全部对象o,但只拥有各种ri中的部分权力,ri也不是独占的;

3 xk全部占有o之部分,即拥有西格马rj;

4 xk部分占有部分o,即ri中的一部分权力的一部分,比如r3/3+r6/5。


 


我们通过这种所有权关系来具体分析一下生产中的状况。

假设有劳动力L和生产资料M两个变量,

其中,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力有不占有LF、部分占有LD、全部占有LA 3种情况,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也有不占有MF、部分占有MD、全部占有MA 3种情况。那么,总共是3*3=9种情况:

 

1 LF,MF,这种情况就是标准的奴隶制;

2 LD,MD;奴隶制或农奴制下存在这种情况;

3 LA,MF,这种情况就是马克思笔下的标准资本主义,劳动者拥有自己的劳动力,可以出卖之,但却没有生产资料;

4 LA,MF,比如独立的手工业生产者,或者没有地主完全由自耕农组成的社会,这最接近于美国建国之初期;

5 LF,MA,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的;

6 LD,MF,这种情况也不可能出现;

7 LF,MD,历史上的奴隶制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奴隶拥有少许的生产资料;

8 LD,MF,这是无产者与农奴的一种过渡形式;

9 LA,LM,这最符合现实中的某些情况,拥有少许生产资料的无产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3 13:37:2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3 11:11:00

隶属关系与无产者

 

人与人之间的隶属有3个判断标准:

1 生产者为别人生产,别人却不为这些生产者生产。比如奴隶主资本家等占有全部产品,地主占有剩余产品。

2 生产者在生产中要服从于其上司的权威,所谓“民主的大门到工厂门口”,这种权威也可以采取委托代理机制,比如董事会-总经理-部门经理等等。

3生产者的生活来源要依靠他们的上司,那么,在经济上,普遍来说,他们要比控制着要贫穷。非生产者的分配通常要高于生产者,所谓创造财富的人贫且穷,不劳而获者富且贵。收入与财富的可以转变为对生产力的控制权利,注意不是一定,是具备这个能力。

 

我记得资本论I里面有句话很深刻,所谓一个人长得漂亮是环境造成的,会写字念书才是天生的本领。

这有两层意思

1 如果不考虑整容的话,拿一个中国的帅哥美女放到土耳其或者俄罗斯这些国家,根本就是很普通的人,是不是。或者拿一个中国普通人放到棒子国,那都是帅哥美女。

2 农村出身的人普遍长相比城市的要差,这都是环境因素。以前碰到过一个在日本某电视台工作的女的,她跟我讲,中国人与日本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原因简单啦,日本人会打扮,中国人不会也不讲究打扮。这也是环境因素。

而学习却是人生来便有的。这就是说,所谓的投资眼光、管理素质等等都是后天可以培养的,不是什么自然禀赋。

 

有些人说,资本家提供工资是养活了工人,我靠,这完全是诡辩。按照这个逻辑,我可以说,地主提供提供了土地给农民耕种是养活了农民,皇帝或贵族为臣民提供了保护是养活了天下子民,就差没喊 皇恩浩荡了。资本家大人皇帝大人,皇恩浩荡,千秋万代!

既然被别人雇用这么爽,怎么没见到哪个资本家会去做工人,除非他破产,只见到人们都蜂拥地向资本家阶层挺进。

 

无产者与资本家签订合同来保证自己的生存,资本家的劳动力买者地位决定了无产者的隶属地位。无产者惟有通过联合才能提高自己的讨价还价能力,这样才能使得隶属程度降低。而工人的联合是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政府最为害怕与讨厌的事情,对工人联合的削弱可是政府的一件大事,比训练防暴队还重要。

 

为什么说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实际控制权,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

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纺织服装是个非常重要的产业。

刚开始缝纫工人都是自己带属于自己的机器去工厂或在家为工厂主或商人缝制服装。但问题在于,虽然这个生产资料是工人所有,但是,工人却不具有控制权,因为工人不可能脱离资本家或商人依靠这个机器为自己生产。那么,随着历史的发展,缝纫机器由资本家提供了。实质两者都是一样。

那么在即使拥有生产资料但不能脱离对资本家的依赖性时,这种生产资料的战友是虚假的所有权。实际控制权在资本家手中。

 

原文P77有段话,翻译的不好,我不太看得懂,原文如下:

因为工人对机器的所有权是非自身的,而对其劳动力的所有权却不是。资本家可以提供机器,如果这对他合适,他就愿意这样做。如果他放弃占有它,那是因为它可以使他受益。然而,在劳动力问题上资本家没有这样的选择。他不能以占有劳动力来代替租用它。资本家不能占有奴隶或奴役无产者。这有助于工人们不从临时的偶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那里获益。这种情况表明其对劳动力所有权的实在性。

 

阶级的结构

 

 

阶级是联系到其成员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这种地位是由实际权力和义务所决定。确定一个人的阶级归属,只要根据其在所有制关系网络即经济结构中的客观地位。

 

马克思在《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引入了自在的阶级与自为的阶级的概念。自在的阶级即阶级成员本身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阶级属性,自为的阶级即意识到自己是与其他阶级不同的阶级,并依此行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3 16:39:0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3 12:03:00

社会形态的划分

一个社会中的经济结构可能是多样化的。经济结构是生产关系的总和。由此推出,经济结构中的生产关系可能是各种形式的。

在理论上,一个社会可能均匀的存在奴隶制、农奴制与资本主义制度。但在现实中,必然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约束直接生产者。同时,现实中也没有纯粹的奴隶制、农奴制或资本主义制度。

那么,有多少种直接生产者与生产力的关系,就有多少类型的经济结构。而社会形态则是由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来确定。

 

 

 

生产方式的严格辨析

 

生产方式(production means,means of production则是指生产资料)在国内的教科书中是这样说的——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实际上这种说法非常含糊,也并不符合马克思原意。什么是统一?什么是谋得方式?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体系?人与人的关系体系?这些到底是指什么,绕来绕去,还是不知道是什么。这真是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实际上,方式是一种方法手段,方式不是一个过程,方式也不是一组关系,方式相当于一种程序或运作意义上的一种体系,如职位晋升体系、法律规程体系等,但并不是一组实体要素构成的那种体系,如太阳系、国家政治体系。

生产方式应该是指一种生产的方法。好比有的企业生产是按照严格的流程进行,有的企业则是灵活地随机应变,没有什么特定的程序,这就是生产的方法方式不同。

 

其实生产力的定义也是一样,非常模糊。

“生产力是指生产主体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能力,表现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或者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常以单位生产主体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来衡量,故又称生产效率。生产力的本质是指主生产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具体可表现为科学技术即人们利用什么样的劳动资料进行生产以及生产规模的大小,以及绝对产权如经济主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等内容。”

像这种定义,生产力是个包罗万物的四不象,混沌不清。假设a、b、c三种事物,a、b、c之间相互有关系,a-b,a-c,b-c,即3种关系和3种事物,那么要定义一个d的概念,我们就不能混沌不清地说,这个d既是a,又是b,还有a-c,b-c,但又不是a,不是b,不是a-c,这就让人没有办法严格分析。辩证法不等于混沌不清。现实中也许存在没有办法严格描述的事物,但是不能精确描述,并不是混沌不清,就好比你看到某种难以描述的红颜色,并不是说这个颜色本身是混沌含糊的。再如国家强弱很难给个精确的定义,国家强弱是很清楚的一件事情,只是难以精确给定概念而已。

 

马克思原著中的生产方式,根据柯亨的归纳,主要有三种涵义,涉及3个方面:

 

 

1 物质方式。这是指人们使用生产力工作的方式,比如专业化形式、劳动分工等。马克思在资本论I说,资本主义初期的生产方式与手工业难以区别,这表示生产方式没有太大的改变,即劳动过程的物理特征没有太多改变。按照这个理解,只要物质技术条件一样,生产方式就是一样,比如古代人精耕细作,如果现在的农民不用化肥各种机械设备仅手工劳动的话,生产方式就没有改变,比如偏远山区的农村。

 

2社会方式。社会方式分为3个方面:

 

1)生产的目的。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物品本身使用还是为了交换。柯亨在此处举了医生开处方不是卖给患者而是免费的,我想这大概指的是英国本岛。

严格地分解下去总共有5种情况:

A 生产是为了自己使用;

B 生产是为了交换,但不是为了获取交换价值,比如远古时代的集体之间的偶然性交换活动;

C 生产是为了交换,并且是为了获取交换价值,或者说,就是为了获取货币,但不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交换价值,仅仅追求有限的交换价值,或者说不是最大限度的赚钱,仅仅适可而止。

D 生产不仅为了交换还为了获取交换价值,并且是为了交换价值最大化,即利润最大化,但并不是为了资本积累,比如独立的手工业者不是了资本积累只是致力于个人的生活消费,不过是能够维持保养和更新生产资料的基础之上。

E生产不仅为了交换还为了获取交换价值,并且是为了交换价值最大化,即利润最大化,同时还是为了资本积累,比如在纯粹的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是为了用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2)生产者剩余劳动的形式。

A剩余劳动在奴隶制社会中表现为主人在供养奴隶以后所保留下来的奴隶生产的那部分剩余产品。

B在农奴制下,剩余劳动的核心是劳动租赁的形式,就是说,生产者在封建领主的庄园中没有任何报酬地工作一部分时间,这是非常明显的剩余劳动的形式。

C在资本主义的情况下,剩余劳动表现为交换价值,剩余劳动以资本之利润的伪装形式表现出来。

 

3)剥削生产者的方法或剥削方式。

A 在奴隶制和农奴制下,剥削是靠非经济强制的手段或者说一种强制统治的手段来实现,这种强制统治是由暴力或暴力的威慑以及意识形态(如宗教等)来保证的。

B资本主义则是通过经济手段,即劳动者为了养活自己及家庭只有和资本家签订出卖自己劳动力的合同,这种合同可以强求劳动者付出他们的剩余劳动,这是以交换为中介手段的。当然劳动者可以租赁生产资料,他也拥有各种资产阶级自由,但是这种对剩余劳动的剥削形式总归是以劳动合同为中介的,只是比表现为价值形式。

 

3混合方式。即既具有物质方式,也具有社会方式。有些时候,马克思还用生产方式表示生产进行方式的物质和社会的性质,比如马克思说生产方式是整个的技术和社会的结构。

 

由此看来,生产方式在马克思的表述中,没有一致性,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采用各种不同的含义。换句话说,马克思没有严格给定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仅仅是一种顺手的语言表达。一旦把生产方式这个概念抽出具体文本,就会变得非常含糊,这显然会造成了别人理解的困难。那种混沌不清、乱七八糟的定义就不让人感到奇怪了。

 

经济、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

 

一个社会总有一种社会结构,一种社会的或经济的形态。那么经济的改变,会有3种情况:

 

1 保持经济结构不变的经济变化。经济结构就是多少人占据不同的所有制地位,并不关心具体哪个人是资本家,哪个是农奴,或者哪个是工人。比如公司破产,贵族破落,工人退休,只要整个所有制关系没有发生变化,这种经济的变化都不影响经济结构。

2 经济变化使得经济结构变化,但社会形态的类型没有发生变化。这存在两种情况:

1)各种关系的频繁变化一起经济结构的变化,比如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由职业者的中产阶级的比例从1%上升2%,资本家从1%下降为0.8%,这改变了经济结构,但并不改变经济结构的类型,资本主义生产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2)经济结构中所有制关系的具体结构发生变化。比如,工人允许罢工了,允许自由结社了,此时,工人的力量增长了,但并未改变社会形态。

3经济变化使得社会形态发生变化。好比从农奴制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农民、破落贵族、封建家臣、中小手工业者以及破产的中小商人转变为雇佣劳动者,从农奴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占统治的社会。这样,经济的变化改变了经济结构,改变了社会与经济形态,这很容易理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3 20:58:3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3 13:46:00
空档,占几个座,差不多,4~5个座位可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