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这么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来说,我们的人才战略不仅是要吸收全球华人中的精英,而更要有胸怀和机制,吸引全球一流的人才;而恰恰在这方面,中国目前非常不成功,中国目前所谓的吸引人才重要还停留在吸引本国出去的“海归”,而远没到吸引全球一流精英的地步,2004年开始实行的“中国绿卡”迄今只有四千多人获批,绝大多数获批者是外籍华人,其中两千还是家属;而即便是在吸引“海归”方面,一方面这些年有一些“海归”回国,但高尖端的数量不多,而更多的知识移民则又对冲了吸引“海归”的功效。
中国是在十四亿人口中选人才,而美国则是全球七十亿人口中选人才。短短几十个字,将中美两国的战略、视野、胸怀、机制、社会开放度,立时活灵活现地勾画出来,高底立现。
一方面,中国仅仅在十四亿人口中选人才;另一方面,十四亿人口的精英,又正在大规模、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等西方国家。
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表面上看似乎机体正在不断长大,但其实体内的血液却正在不断流失;这种“失血”现象短时间内可能不为人注意,但也许有一天,等中国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时,亦即机体已无限庞大时,忽然间会发现,多年不断的“失血”已导致“血液”流失殆尽。到那时该怎么办?
以目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近35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么一个庞大经济体,尖端人才是非常缺乏的,比如说可能按照科技部的统计,我们真正的高端人才可能在全国有一万人左右,就是特别顶尖的一批人才。
美国至少是我们的十倍以上,而且现在我们比如说在很多领域,尖端领域我们很缺乏,比如说我们现在是航空大国,我们的飞机,仅次于美国第二大航空市场,但是我们在航空领域的院士没有几个,我们汽车现在是全世界的第一大汽车大国,我们在汽车领域,比如说尖端汽车领域的院士也很少,几个人而已。更重要的是我们大量人才的流失,比如说美国现在有200多获得诺贝尔奖,在美国工作,中国这方面很少,长期都没有。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比如说阿德麦肯锡曾经做过一个调研,就是中国目前这个市场上,大概需要75000个高端的一流的职业经理人,但是市场上找到有多少呢?只有5000个,所以这个差距巨大,差了十多倍。
美国这方面肯定很多,美国这方面,你想想五百强里面他占了大多数,差不多一半都在美国,而且这方面他的储备是很充沛的,包括大学的人才储备,它的ZF里面人才储备,他的科研研发机构的人才储备,还有它的硅谷,基本上是世界的一个创新中心。就我们看到现在所有的这些高科技高发明这些新经济都来自于硅谷,那么硅谷里边50%的企业都是移民创造的,美国47%的科学家来自于不是出生在美国,包括他们的科技人才。
中国过去的主要财富是依靠出口,而中国出口的商品又不具备高技术含量。中国一定要从劳动力出口要改为科学方面的出口,但是这个很难做,假如这个情况继续下去。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其实是中国面临一个新的转型,就是我们要从人口红利转到人才红利,要从中国制造转到中国创造,要从投资拉动转到人才拉动,那么这些方面的话都要靠人才来支撑。
中国经济已经放缓了,而且人口红利正在下降。如果人口红利加上人才红利,两个红利同时下降,十年以后的中将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我们在过去这些年,我们中国企业占世界500强比例在不断的增加,我们原来只有几家,后来十几家,二十几家到去年大概六、七十家,但是我们虽然进入500强,但是多少真正是能在世界上就占领国际市场份额,能够到国际市场上开,真正意义上全球化的公司,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可能有联想、华为几家公司,那为什么这个东西出不去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缺乏大量的一流的国际化人才,比如顶尖的这种世界五百强的这种高管,我们没有这批人才我们中国未来要走出去非常困难,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经济的发展也是这样,就是在国内各种的我们价值链的爬升,高科技企业,大的企业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一些高端的这种人才回来,特别是创业的人才。
就是我们在过去30年之所以成功,就是我们调动了国内低端劳动力的流动,减少它的壁垒,把劳动力全球化,全国化,全国化的人口流动带来了我们的繁荣,就是过去两亿农民工的流动,那么未来30年这个走到瓶颈了,未来30年我们靠全球化的人才流动,我们要去发挥全球人才的红利,吸引全球人才来中国,特别是要把我们出去的人也要吸引回来,再加上国际上的其他国家的人才吸引到中国来,才能给中国一个支撑未来30年的发展。(源于千人智库,EWW141225Z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