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是帕穆克回忆录———在描写自己的时候描写伊斯坦布尔,在描写伊斯坦布尔的时候描写自己,城市和记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海上、街头、空气中,每一处都注入了作家的灵魂。
关于自己,《伊斯坦布尔》从童年帕穆克的“两生花”式想象开始,讲到整个家族共住一栋公寓的早年生活,他和哥哥的竞争性搏斗,他美丽的母亲发现父亲不忠,再到他以令人屏息的笔法坦白的初恋,最后以一句“我要成为作家”结束,令一本书定格在故事的开始。
关于城市,被描绘为黑白色彩的伊斯坦布尔就像帕穆克幻想自己有另一个分身一样,也有一个辉煌的过去笼罩在如今的废墟之上。正是这种往日不再来的失落造就了帕穆克笔下的“呼愁”,一个在《古兰经》中出现过五次的土耳其语,一个类似《忧郁的热带》的概念。阅读这种回忆会令我格外动容,因为土耳其和中国一样,都曾经是“世界的中心”、都经历了一整个世纪的战败,光是“西方”两个字就让我们伤心。但如今,我无法在中国作家中找到像帕穆克一样对城市和历史怀着深深爱意的回忆。
土耳其语中有一个特别的时态,用以区别一个人“听说”的事情和“亲眼所见”的事情。《伊斯坦布尔》就是一个“听说”的故事,帕穆克仿佛在梦中写着另一个人。大概在他看来,土耳其就是失落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