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我们看看中国的人口现状。中国在2010、2011和、2012年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显示的生育率分别只有1.18、1.04、1.26,而2012年还是所谓婴儿潮的龙年,在比日本还要低地多的生育率之下。日本的生育率在处于1.4左右,如今不遗余力地鼓励国民生育,争取走出人口老化和衰减的泥潭。
目前中国有两次人口高峰,第一次是自然灾害退却后的几年,大概从1960年-1968年,那个时代每个家庭都是4-6个孩子。第二次人口高峰就是1960年-1968年这代婴儿潮生育的时候,大概1980年-1988年。而到了1989年出生的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社会突然发现,幼儿园产能过剩了,很多幼儿园改为的养老院。等到了1989年出生的孩子上小学的时候,中国农村无奈之下撤并了许多小学。官方说法是城市化造成的,但是其背后的原因在于人口的减少和前期产能的扩大。
我认为:一切以目前人口基数为前提的建设,在20年后都是产能过剩,而且是非常严重的产能过剩。试着想一下,等到1960-1968年这代人去世之后是什么情况?那时候的学校还能招收这么多学生吗?有足够的教师资源吗?今后的医院还能找到那么多病人住院吗?闲置的病房是不是值得继续维护?今后的铁路会不会被闲置?火车会不会闲置?如果闲置了,还要不要继续购买新的列车?生产列车的企业如何生存?今后高速公路的使用率是多少?使用率不足的话要不要提高收费?每年的收费会不会还不起贷款?甚至还不起利息?今后100户的小区住了50户人家,物业费怎么交?还能不能正常维护小区的环境?能不能雇得起足够的保安?还值不值得去维护小区的环境?如果提高物业费会不会造成住户的再次减少?今后废弃的房屋如何处置?如果你家隔壁邻居的房屋十几年无人居住,窗户损坏,水管漏水,那时候你怎么办?到了那个时候,你还会担心房子的问题吗?
今天发了发牢骚,可能有些地方也不严谨,专家且一笑而过。刚刚看到一个“以房论成败”的老贴子,也是年轻人抱怨买不起房的内容。看后确实为当下年轻人感到悲哀,但是也希望年轻人能够不要过分计较眼前的利益得失,将人生的重点放在自身能力的提升上。君子求于内,在未来,房子不是问题,大家都会有房住,关键看你的能力是不是能让你住进最理想的房子。书中有穷二代的黄金屋,也有屌丝的颜如玉。
--------------------------------PS一段:有人会说,1980-1988是悲催的一代,赶上了婴儿潮,考学,买房,结婚都有激烈的竞争。90后人口少,竞争也少,很幸福。其实不然。原因一:我认为:必须有竞争才有提高。东方世界中国一家独大,最后落个骄傲自满,闭关锁国,被西方人痛扁。欧洲地区小国林立,战乱纷争,没有强大的生产力就没有立国之本,就没有存货下去的基础。所以欧洲引导了工业革命,实现了人类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原因二:在市场经济下,人多是优势,众多资源都会去争抢人口最多的这代人。这代人是一个文化共同体,能够在社会上找到更多的共鸣,政策、制度,都会改变,书籍、报纸会出版这代人喜爱的题材,甚至电影、电视、音乐都会去迎合这代人的口味。所以说1980-1988不是悲催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