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938 2
2009-11-01
目前,钢铁工业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严重。2009年我国钢产量预计4.6亿—5亿吨,而实际产能已达6.6亿吨,扣除合理保险系数过剩产能达1亿吨以上,相当于钢产量的20%左右。如果吨钢平均投资按3000元计算,占用资金达3000亿元,如果建设贷款利率平均按6%计算,则每年仅支付银行利息180多亿元,严重影响企业降本增效。所以,如何采取措施治理产能过剩,降低成本,保持钢铁工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钢铁战线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通过调整结构,改善服务,千方百计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是防止或减少产能过剩的主要措施。前几年,我国钢铁工业连续多年高增长,年均增钢4000万吨以上,能力过剩并不明显,有时还会出现供不应求;近两年我国钢产量基本没有增长,新增能力也受到严格控制,而产能过剩却在明显加剧,原因在哪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需求减弱。2008年我国钢材新增能力4000万吨以上,实际消费量仅增加1000多万吨,同比仅增长4.3%;2009年前5个月虽然消费水平有所增长,但出口大幅下滑,在消费水平总体没有增长的情况下,前几年大批新增产能集中释放,必然带来严重的产能过剩。目前,解决钢铁工业能力过剩首先应该从扩大内需做起,解决这个问题主要靠国家的宏观政策,靠下游行业即用钢部门的回暖和发展扩大市场,但现有市场仍有一定潜力,钢铁工业自身也有许多工作可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按市场和用户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开拓现有市场。有人认为目前国内钢材市场已经饱和,开拓市场已无能为力,实际并非如此,只要我们将市场细分,并跟踪社会发展对钢铁工业提出的新品种、新需求,就会发现仍有许多新的开拓空间。



  首先可从顶替进口产品上挖潜力。目前我国每年还要进口钢材1500万吨以上,只要我们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量质量,部分产品完全可能以产顶进,提高国有钢材市场占有率。在这方面我们已有成功经验。1997年,针对当时钢材进口量较大、严重冲击国内市场的特点,为了增加国内市场份额我们曾经搞过8年的“以产顶进”,即通过科研攻关,开发新产品,提高国产钢材产品质量替代进口,在自家门口开拓国际市场,有效提高了国有钢材市场占有率。



  其次,在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出台后,其中的民生工程、环保工程、高科技领域,仍有许多市场可供开发。当然这里的开发难度较大,有的需要通过科研攻关开发新品种,有的需要提高质量,改进服务,满足不同层面、不同部门的需要。最近有位同事腿部骨折需要用钢板保护,医生征求意见说:是用国产板还是用进口板?国产的便宜只需1万元左右,但稳固性差;进口的较贵需要5万元左右,但稳固耐用。从身体第一的观念出发,患者当然选择进口板,但价格相当于国产板的5倍。这件事说明,如果我们通过科研攻关开发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使国产钢板达到进口板的水平,人们就会用国产板,不仅增加了市场份额,而且产值提高4倍。还有钢窗的退出问题。十多年前,大部分房屋建设多采用钢窗,近年来大部分已经退出,其原因既有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变化使然,也有钢窗产品几十年不变、质量低下、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如果能开发出价低适用、质量上乘的新产品,相信还会保留一定市场份额,甚至在有些方面可能还会有新发展。



  再次,通过发展深加工,增加钢材消费。第一,加快钢结构市场发展,扩大板带消费量。在发达国家钢结构住宅达40%-50%,我国钢结构比例很低。近几年我国每年竣工6亿平方米的城镇住宅面积,如果有10%采用钢结构,每年用钢300多万吨,不仅增加钢材消费量,而且可以降低住宅价格,促进房地产发展,这样又会增加钢材消费。第二,发展焊管。发达国家焊管占钢管总量的65%-74%,我国仅占55%-58%。我们可以通过新产品开发生产高端油气输送管及油井管,增加板带消耗,减轻板带产能严重过剩的压力。



  二、开拓国际市场,减轻国内市场压力



  在新增能力集中释放、国内市场需求受限的情况下,防止能力过剩的措施之一就是增加出口,减少进口,通过进出口调剂保持供需平衡。2007年,我国是全球第一钢材出口大国,全年出口钢材折合成粗钢达6265万吨,扣除进口钢材1688万吨,净出口钢材达4577万吨,有效缓解了国内市场。但是,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钢材出口进入下滑通道,逐月递减。2008年全年我国出口钢材5918万吨,同比下降5.5%;进口钢材1538吨,同比下降8.8%。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钢材市场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不断扩大,使过去国内钢材价格低于国际钢材价格的情况出现明显倒挂,钢铁产品出口陷入困境。2009年1-5月份我国共出口钢材790万吨,同比减少1380万吨,下降63.6%;进口钢材650万吨,同比减少50万吨,下降7.1%。1-5月进口钢坯228万吨,增加220万吨,增长约27.5倍。将钢材折算成粗钢,1-5月净进口粗钢79万吨,与上年同期的净出口粗钢1567万吨相比,等于减少钢材出口1546万吨,加大了国内钢材市场压力。



  同时,钢材的间接出口也在减弱,2009年前5个月,消耗钢材量较多占我国出口总值份额较大(约占58.8%)的机电产品出口下降24%。依靠国际市场减缓国内产能过剩矛盾的渠道越来越窄。近几年来,我国每年钢铁产品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一直占钢产量的20%左右,2009年前5个月不足5%,进一步加剧了国内产能过剩问题。特别是生产出口产品的能力过剩更加突出,由生产出口钢材6000多万吨的生产能力一下子降到生产几百万吨,尽管有些可适当转产内销产品,但能力过剩之严重也可想而知。



  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钢材市场需求大幅度下滑,开拓国际市场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必须在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目前,在技术装备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优势不大,但在人工成本方面由于我们劳动力资源丰富存有较大优势,可以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如金属制品、深加工产品加大开发力度,增加出口。再比如目前发达国家都在利用自己的技术装备优势在高精尖产品上搞竞争,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钢铁工业比较落后的国家所需要的钢材并非都是高精尖,我们可以避其锋芒,在发展中国家和被忽略的产品方面开拓市场。另外,最近我国外援项目越来越多,如铁路、水电、矿山等都是消耗钢材的大项,可以通过谈判协商逐步实行带材带设备援建,人材合一,带动钢材出口。同时,对钢材间接出口也要给予重视。据了解,有些生产出口机电产品、家电产品的厂家往往迷信进口钢材,认为生产出口产品就要用进口原材料,不愿用国产钢材,使钢材间接出口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通过联合改组与下游产业建立互惠共蠃产业链,特别是与出口量比较大的机电行业、家电行业、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享联合体,从体制机制上给予保证。二是搞好宣传、改进服务,改变这些企业不愿使用国产钢材加工出口产品的传统观念。



  要提高出口钢材的竞争力,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撑。有人认为,宏观政策由国家制定,行业和企业无能为力。其实要真正发挥国家政策的威力,成为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助动器,需要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国家在研究制定政策时为支持鼓励钢材出口给予适当倾斜,在这方面,国家最近已在出口退税等方面连续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先后六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到目前为止,我国钢材出口整体退税率已达13%,相应降低了钢材出口成本。二是企业要积极配合。因为要发挥政策威力,使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需要上下结合。同样一项政策,由于落实的深度、程度和范围不同,发挥的作用也大不一样。比如,对近两年来国家先后出台的所得税和增值税改革政策,有的单位研究得透、用得好、用得活,使其中的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发挥了很大威力;相反,有的企业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政策效应也受到一定影响。



  三、防止在保增长的掩护下增加新的过剩产能



  钢铁工业发展历史表明,凡是由高发展转人急下滑的困难时期,总是要产生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这既是高发展的后遗症和惯性所为,也是钢铁工业发展历史上的一个规律性问题。而且是增长越快,持续的时间越长,刹车越急,积累的过剩能力也越大。早在90年代初几年高发展过后的1998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钢铁工业也曾出现过高发展后的急刹车,因而出现过明显的结构性产能过剩。不过因为当时基数相对较小,发展与下滑之间的落差也没有这次大,所以过剩能力相对较少,不到2000万吨。2008年钢铁工业经历了近十年的高发展,新增能力大,持续时间长,再加上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来势猛、落差大、影响广,过剩产能也超过历史水平。这些事实说明能力过剩总是与高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大部分是在高增长的诱导下过快发展逐年积累集中爆发的。特别是目前,保增长与能力过剩同时并存,如何正确处理保增长与防止能力过剩之间的关系,做到既保持较快平稳发展,又最大限度地减少过剩产能,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过去多年高发展的惯性理念影响下,有的同志认为要保增长,就要增加投资,甚至不分轻重缓急,不管长线短线,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扩张能力,使能力过剩矛盾进一步加剧。这是目前值得关注的主要倾向。最近,国家已叫停了一些钢铁建设项目,但在落实过程中据说阻力还不小。



  要解决以上问题,最重要的是从国家到地方和企业一定要树立全局观念和超前精神,把好新上投资项目审批关。对长线或预计在短期内即要变为长线的项目、对于已经落后或一两年内即将变成落后的项目要坚决砍掉。要从项目审核、土地购置、信贷、环保和市场准入等环节层层把关,防止出现漏网之鱼。同时应该认真清理在建项目。对属于以上两个方面的项目要坚决叫停,防止在治理过程中再出现新的过剩产能。



  四、加大力度淘汰落后和产业升级



  首先,要转变观念,把淘汰落后与产业升级紧密联系起来。由于我国钢铁工业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落后产品也有市场,产业升级和更新换代周期较长,不少企业的生产能力基本上是只建设、不淘汰。我们在2阗5年就提出淘汰落后,但由于有些落后产品还有一定市场和利润,淘汰落后进展缓慢,与规划的淘汰目标相差甚远。所以,淘汰落后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淘汰落后进展迟缓,积累的落后产能会越来越大,会大大影响产业升级。今后淘汰落后和产业升级的任务越来越重,不仅要完成当年的任务,同时还要还清历史欠账,必须加大力度,加快发展。



  其次,要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效益的关系,做淘汰落后的促进派。淘汰落后所以进展缓慢,除了工作上的难度较大以外,还有一个如何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效益关系的问题。因为有些落后产品从全局讲已经过剩,应该淘汰,但在局部地区暂时还有一定用户,而且该产品还有一定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企业认为谁先淘汰谁吃亏,谁也不愿作吃亏的买卖,总是寄希望于别人先淘汰,自己再生产几年。这种思想必须改变。



  再次,全面理解淘汰落后的内涵。目前,影响淘汰落后进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只从技术层面去理解落后,没有与市场和其他方面联系起来。有的人认为淘汰落后就是淘汰小高炉、小转炉和工艺简单的线材、螺纹钢、小型材,而对工艺较先进的板材可以忽略不计,不仅不去淘汰,反而多家企业争相引进,结果短线变长线,板材特别是热轧板卷成了能力过剩的重灾户。因而市场上出现了工艺简单的线材、螺纹钢价格高于板材的现象,使不少热轧卷板项目出现了投产之时就是亏损之日。这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讲淘汰落后,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应该综合考虑市场供求状况和安全环保等其他因素。技术落后仅仅影响产品档次和企业竞争力,而脱离市场或跨不进安全环保门槛,则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所以不仅技术落后的产品要淘汰,没有市场或环保不达标的产品更应淘汰。因为一旦成为过剩产品,装备越先进,技术含量越高,则投资越大,占用资金越多,造成的损失也越严重,越应该淘汰出局。当然,淘汰的方法、步骤可因情况不同有所区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1-1 10:44:45
  最后,要研究和妥善处理淘汰落后的退出机制和善后工作。淘汰落后进展缓慢有企业积极主动性不强的问题,也有相关部门对淘汰落后的退出机制和善后工作不明确、不到位,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因为淘汰落后不是简单的拆一座高炉或停一个钢厂,关系到资产如何处置、账款如何划分、人员何去何从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其中任何一个问题都可拖住全局。所以要加快淘汰落后步伐,缓解产能过剩问题,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相关部门一定要协同作战,齐抓共管,研究并做好淘汰落后的退出机制和善后工作,为淘汰落后产能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五、加快联合改组,把提高产业集中度与治理产能过剩结合起来

  钢铁工业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产业集中度低。目前排名前5位的企业钢产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8.5%。而且从近几年发展趋势看,产业集中度不是提高,而是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因为近年来不少企业想通过自我扩张达到千万吨级、两千万吨级,有些地方出现了小钢厂要变中型钢厂,中型钢厂想变大钢厂,大钢厂要变特大型的自我扩张、盲目发展现象。由于分散发展自我扩张,不仅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而且造成产能失控,成为今天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合理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选择是统筹规划,联合改组,按照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原则,发展大型钢铁联合集团。在这方面我们有经验,也有教训。比如原来在山东、河北、辽宁等一个省内同时要搞两个或几个千万吨级钢铁企业,只从单个企业自身出发,缺乏全省或跨省的总体发展战略。近两年来各省先后联合成立了全省范围的钢铁联合集团,由原来的千万吨级一下子提升到三四千万吨级,在全省总量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企业规模上升了两三千万吨级,以河北钢铁集团为例,原来大部分是不足千万吨级钢铁企业,成立联合集团后,最终要发展成为四千万吨以上的大型联合集团,既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又有效控制了总量,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六、要消除产生能力过剩的温床

  从现象看,能力过剩总是表现于经济衰减时期,但追根寻源它的积累成因主要在高发展时期。高需求拉动高发展,高发展刺激高增长,一旦出现经济急刹车,需求大幅度下降,必然酿成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今天的能力过剩往往是昨天的增长过快带来的,增长过快又往往是由于增长方式不当造成的。所以,归根结底增长方式不当,才是形成能力过剩的深层次原因和主要根源。因此治理能力过剩也要坚持标本兼治,首先应从根上治起。即彻底转变增长方式,铲除可能诱发产能过剩的观念、制度、机制和土壤,把事后治理改变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把可能引发能力过剩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这样才能跳出历史上经常出现的“高需求——快增长——急下滑——高过剩——难治理”的恶性循环怪圈,实现较快、平稳、协调发展。

  根据我国钢铁工业现状,转变增长方式要争取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第一,由大出大进型发展向立足于国内需求、主要以满足国内市场需要为主转变。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呈现出大进(铁矿石)大出(钢材)的特点。2006年至2008年,我国进口铁矿石4亿吨左右,出口钢材5000万吨左右。在这种模式影响下,有的人认为钢产量可以大增长,国内用不完可以上国际市场。因此,有些企业以国际市场调剂为借口,出现超常发展,能力失控.2005年以后,全国每年新增能力达5000万吨左右,远远超过市场增量。鉴于我国国情和国际钢材市场的不稳定性和风险大的特点,2005年在国家制定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明确提出了限制钢铁低档产品出口的规定,钢铁行业也提出了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以满足国内需要为主的发展战略。但由于受当时大进大出思想观念的影响,总量控制不够严格,有些地方和企业能力失控现象仍然时有发生,成为产能过剩加剧并反复出现的原因之一。笔者虽然在前面提出解决产能过剩的方法之一是增加出口,但从今后正常发展看,还是要立足国内,要防止大进大出带来的风险。最近两年出现的出口钢材大涨大跌,已对这种风险作出了印证,敲响了警钟。

  第二,由数量型发展向品种、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这一转变我们已经实施多年,但往往容易随市场的变化左右摇摆,没有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市场萎缩供过于求时,比较重视;一旦市场转旺,需求增长,又会出现重数量增长、轻品种质量现象,使新增能力失控。这也是造成产品质量忽高忽低、过剩产能忽多忽少的原因之一,应引以为戒。

  第三,由投资拉动型、资源消费型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转变。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和资源特点确定的节约资源、优化环境、保持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能实现上述几个方面的发展转变,建立健全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和体制,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和防止产能过剩反反复复,也是钢铁工业战胜危机,实现较快、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1 10:54:10
提高工資水平,收縮貨幣,提高利率,進而利率市場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