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产生过剩根本不是市场经济的问题,更不是私企的问题。
“一抓就是死,一放就乱”80年代,甚至更早以前就是中国经济的典型特征。很多人以为白色家电的产能过剩是市场问题,可1980年企业连承包制都没有实行,国家轻工业部只审批了5家冰箱厂商,而1985年已经扩充到42家了,要知道同年中国才开始实行城市企业改革。同样是80年代,几乎每个省都引进彩电生产线,总计超过100条。改革前就有产能过剩问题,所以产能过剩可能是私企或者市场经济的问题?
其实稍微对产能过剩问题有点认识的人,就不可能把此问题归咎于市场经济,因为中国政府和经济学界最早从学术的角度关注这个问题是由于80年代的一本书——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的《短缺经济学》。科尔奈通过对匈牙利经济的观察,创造了“投资饥渴症、扩张冲动、父爱主义、软预算约束”等学术名词。正是由于科尔奈对社会主义经济有如此见解,后来对中国改革影响巨大的巴山轮会议便邀请他演讲,要知道此次会议连当时中央最高领导都派自己的秘书前来聆听。
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多属于消费结构快速变化的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出现产业潮涌现象,所以产能过剩现象在社会主义国家特别突出。所谓潮涌现象就是厂商短期内会瞬间进入同一行业投资,而发展中国家之所谓潮涌现象特别严重,是因为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各国汽车行业,中国n个地方政府规定当地出租车只能是购买本地生产的汽车,或者给本地生产的汽车极大的补贴,如此引发了至少数十亿的新能源汽车补贴黑幕。为了当地的利益,甚至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置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于不顾,这样能不投资饥渴、产能过剩么?
如下图所示,一方面国企的贷款/总产比高于私企,另一方面国企的效率至少比私企低10%以上,你觉得国企产能过剩严重,还是私企严重?我想即便不看书,稍微读读新闻,就知道国企的产能问题比私企严重的多。比如去年新闻爆出国企负债单月暴增6万亿,要知道中国总体债务规模160w亿左右,而国企差不多有80w亿,占了总体债务的50%,GDP的120%,国企一年的利润交利息都够呛了。
连发改委产业司司长都认为产能过剩主攻方向是市场化,某些人居然把国企的屎盆子扣到私企身上,我建议这些人多买股票,毕竟中国股市繁荣使国企得以偿还大量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