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否避免管理中‘以指标为导向’可能存在的风险?”我最近收到的电子邮件里有这样一个设问,发件人是一家著名的管理咨询机构。该机构警告,业绩指标或所谓“关键绩效指标”(KPI)可能会造成危害。看完邮件,我发现,发件人的实际目的是想用他们新制定的指数取代KPI罢了。
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实际的业绩揭晓之前,KPI等指标似乎能够简单有效地衡量管理者的路径是否正确。人们常常把这些指标当作放之四海皆准的神谕。
这就像一些流传已久的迷信:某些事件出现(例如黑猫横穿马路)预示着一些事件(事故)即将发生。许多人认为,指标表达的是真实的因果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科学的”。而这些说法往往经不起仔细推敲。
面对三大质疑,绩效指标不堪一击:
第一,可靠性:测量结果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太大,就像口语测试的表现。
第二,有效性:我们可以基于绩效指标做出结论吗?客户满意度越高,盈利水平就越好吗?
第三,习惯性思维:指标最好地体现了测量结果,还是依然有待商榷?“可靠而有效的”指标或许只能说明被测试者在以往的模式下表现较好。绩效指标推崇控制,而不鼓励思考。
即时贴的发明源于生产失误。许多领导者上学时都不是好学生。美洲是在寻找印度时误打误撞被发现的。我曾看到某些领导者因为迷信“消费者保留指数”,致使企业分崩离析。我也见过因学业成绩不好就认为自己无可救药甚至自杀的人。尽管如此,至今靠英文缩写故弄玄虚,似乎在职场上还能吃得开。
面对指标陷阱,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尽管思考的过程困难丛生,矛盾重重,但人们确实可以从中受益。不过,我猜想迷信指标的现状还得持续一段时间。
2015.1.9 复旦商业知识/Jan Ketil Arnu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