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涛老师,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2010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其中
2008-200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联合培养一年;
2010-2012年,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师资博士后;
2012-2013年,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工商管理学院讲师;
2014年-现在,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2012-2014年英国诺丁汉大学Marie Curie Research Fellow。
研究领域:
创新网络与战略管理、区域科技与发展战略、知识产权管理与政策、国家创新体系管理与政策。
教授课程:
《知识产权与国际技术贸易》
《技术贸易》
问答汇总:
Q1:坛友zs910706:
孙老师 您好 请问 您觉得创新体系政策对一个国家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A1:
谢谢你的题目,严格来说,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到底大还是小或者没有作用。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政策在欧洲比较流行,OECD是主要的创新体系政策研究机构,美国更喜欢用创新生态系统。我们国家也于1999年引入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和相关政策措施。本质上而言,政策体现的是ZF在国家创新中的作用,当然这个作用各国都不一样。同时,也不能把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简单地归结到ZF或者政策的作用,更多地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Q2:坛友ydb8848:
孙老师:您好,当碰到一种或一类新方法或新问题,应如何快速、系统的掌握它,并应用于自己的研究方向?谢谢!
A2:
谢谢提问,无论是新方法还是新问题一般都会有人研究,除非是自己提出的方法。我们的研究更多地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深化现有研究。方法的运用关键是与问题相契合,而不是为了运用方法而运用。用中学是系统掌握的一个途径。
Q3:坛友hodwa:
孙老师,您好,请问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资源有限,如何制定自己的创新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利用创新网络来帮助自己进行开发?
A3:
谢谢提问,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ZF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让中小企业获得资源,例如贷款、人才等。从中小企业自身角度而言,通过网络是获取资源、分担风险的主要途径,关键是获得有利的网络位置。
Q4:坛友秋吉空少康:
老师,您好,请问初学经济学,应该怎么入手???现在的经济环境和那些旧课本中描述的已经不是一回事了
A4:
谢谢提问,可以看看曼昆、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教材,学习课本是建立知识体系,用于经济事件和环境分析。
Q5:坛友cnmpg:
关于《知识产权与国际技术贸易》,之前做过专利保护长度、保护宽度和FDI关系的研究。当时是用的一个三阶段博弈的理论模型(见:Sharmila Vishwasrao, Srabana Gupta and Hassan Benchekroun“Optimum tariffs and patent length in a model of North-South technology transfe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Volume 60, No. 1, January 2007, pages 1-14.和Arijit Mukherjee1,* andUday Bhanu Sinha,Patent Protection, Southern Innovation and Welfare in a North–South Trade Model,Economica,
Volume 80, Issue 318, pages 248–273, April 2013),请问孙老师对这方面有没有研究,继续研究下去是否有现实意义?
A5:
谢谢提问,这方面我没有具体研究,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专利法保护很强,但是专利法执行比较弱,是不是可以区分考虑,希望有用。
Q6:坛友8小时:
孙老师您好:能为我们介绍下目前创新网络发展的学术前沿?
A6:
谢谢提问,前沿很难一两句说清楚,建议关注创新领域的国际学术期刊。
Q7:坛友yeting2000:
孙老师:
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为我们解答问题。我的问题是:经过一段时期的非均衡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愈来愈大,而且差距呈现不断加剧的趋势,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如何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这与区域协调发展提出的初衷相违背,特别是在逐步缩小区域之间,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差距上,从目前情况来看,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日益扩大的趋势。面对这种情况,ZF应该如何调控和把握呢?想请教您的看法,谢谢!
A7:
谢谢提问,区域的极化发展难以避免,这也是为什么学术界一直研究集聚的原因,但是ZF可以通过转移支付、区域流动等方式让各地区人民共享成果。另外就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可能需要适当向中西部倾斜。
Q8:坛友tangaibing:
孙玉涛教授:东北的区域经济应该如何确立?东北是中国的粮仓,东北的经济份额在不断地削弱,很多机床基地已经被沿海的厂家取代,东北的重工业如何恢复?东北的工业品牌如何重新树立?如何引进技术,做好技术创新?东北如何在东北亚的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主导地位?东北如何加强和俄罗斯、韩国、朝鲜乃至日本的经济贸易和金融合作?建立东北亚的金融中心,推动东北亚的发展与合作?
A8:
谢谢提问,可以看出来你对东北非常了解,而且非常关心东北问题。东北的问题非常复杂,最近我们团队也受国家相关部门的委托做一个咨询项目。个人观点,核心还是地方ZF。
Q9 (1):坛友紫霄香榭:
孙老师您好!
请问您认为管理学科在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中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A9 (1):
谢谢提问,管理一部分是科学,一部分是艺术。如果把理论和知识升华成自己的能力,那么自然就能运用到实践中。
Q9 (2):坛友紫霄香榭:
请问如何升华呢?您认为现在管理学科在本科教育中的泛滥情况有什么看法呢?您是否赞成本科不应该开设管理学科的看法?
A9 (2):
谢谢,如何升华步可能是将显性知识转换成隐形知识,进而变成自己思维方式和行为的一部分,这就变成了能力;第二部就是将能力变成自己的素养,不自觉在行为中体现出来,此时你可能已经忘记了所有的知识,但是那已经不重要了。管理学科也分几类,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每个学科不太一样,可能需要区别多带,至于是否应该开设本科专业,我没有办法判断。
Q10:坛友lianyujin:
孙老师,你好!首先恭喜您的文章在science上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文对于热衷或者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肯定。我现在还是名在校学生,自从读研后发现学术是自己喜欢的一个方向,但学习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自己喜欢可以专研的方向,如何才能找到呢?能谈谈您的学术经历么?
A10:
谢谢提问,我的学术经历可以参见我的简历,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每个人不一样。,从现实中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再去找理论、看文献;第二,从文献中找自己感兴趣的读,然后去找空白点;第三,看看相关的综述文章。入门之后才能发现研究的乐趣,在门外只是看热闹。
Q11:坛友锦毛虫:
孙老师。如今管理学研究理论体系还不是很强,这样造成的情况是不知道理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有些时候将以前的研究换一个概念说法就成一篇新论文,向您请教如何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发现前沿问题?
A11:
谢谢提问,相对于经济学科而言,管理学科的理论性弱一点,更讲求实用性。我一般会关注我们国家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提炼出关键理论问题,再结合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
Q12:坛友小六儿的123:
孙教授,您好。不知道您对案例研究有没有涉猎。想问您一下,像Science这样的期刊对于案例研究的态度是怎样的,在这样的刊物上是不是这样的研究在科学性上很受质疑?您以后有没有兴趣采用这样的质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谢谢老师。
A12:
谢谢提问,我的研究主要是定量统计为主,案例研究较少涉及。根据我在Science发表以及长期阅读他们期刊的经历而言,他们比较注重科学性,例如可验证、可重复、科学依据等,当然选题一定是重要的。最近有一个研究主要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做的,目前文章还在修改。他们发表的文章有一部分是和经济管理相关的题目。
Q13:坛友linhaifen:
孙教授你好,恭喜能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这么多好论文,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你在国际合作研究方面的经验?如何找到合适的合作人?在研究过程中如何分工?谢谢!
A13:
谢谢提问,我自己的国际合作有很大的偶然性,目前的两位国际合作者是通过参与会议和网络论坛建立的联系,说实话想找到合适的合作者很难,关键是两个人的兴趣点一致。在研究过程中有几种不同的分工,多数情况是以一个人为主,另外一个人辅助,然后一起来往修改。
Q14:坛友j_w_x9299:
孙老师您好,我一直对经济增长这个领域非常感兴趣。现在有这么一个疑问,技术创新犹如浪潮一样,一波一波的。也就是说,一项重大技术突破后,相继许多相对较小的技术创新,随之而来。我不太明白这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用数学模型来刻画这种现象??谢谢!!
A14:
谢谢,你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历史上的技术革命都是如你所说。你有时间可以去看看技术史和技术哲学方面的书,比如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也许会有启发。
Q15:坛友11879245:
请问孙老师:
技术创新和结构转型是我国现阶段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领域的重要内容,在原有增长来源(包括出口市场、人口红利等)贡献度逐渐减少的情况下,技术创新和结构转型短期内会带来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和劳动力就业压力的上升。比如沿海某些省份,近几年经济结构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和技术创新型企业都得到极大的支持,但是同时也面临着GDP增长率降缓等问题。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采用哪些方式,在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上,降低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
A15:
谢谢提问,你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也非常大,我只能说谈一点自己的想法。,必须要承认经济增长放缓不可避免,也就是要适应新常态;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是根本,让更多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获得市场竞争力;第三,多要增加区域发展的多元化和多样性,避免重复投资和建设,降低风险。
Q16:坛友zgy_Russell:
提到国家创新能力,我们常常会说制度创新。想请教老师,国家ZF常说的制度创新具体是什么概念?对我国的制度创新对我国经济活力的激发影响到底有多重要呢?谢谢!
A16:
谢谢,一般意义上的创新主要是指技术创新,这也是熊彼特意义上的创新。制度创新严格意义上不是一个学术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制度不重要或者不能进行革新。新制度经济学和组织层面的制度分析都有很多相关的论述。说到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度变迁可能更合适。无疑,中国的制度变迁是引致经济活力的重要力量之一。
Q17:坛友喵喵很蛋疼:
经济学应该归属于文科还是理科?
A17:
谢谢,根据我国的学科分类,经济学和管理学都是独立的学科门类,理学、工学和文学等也都是独立的学科门类,不存在经济学属于文科还是理科的概念。如果从高中文理分科的角度而言,经济学和管理学门类分不同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如果笼统地说,经济学和管理学都属于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