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某211但金融学很low的大学读金融专硕,刚刚研一,近期又感到很迷茫

,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不知道大家研究生生活都是怎么度过的。
第一让我困惑的是,这里的金融专硕还有学习三高,而且选的教材都是非常学术性的,杰里的高微,罗默的高宏和格林的高计。除了这三门,第一学期还开了经典选读,讲过国富论和资本论。走的都是非常学术的路线。而且没有特别明确的专硕的培养方案。所以专硕到底要学点什么。文献要怎么读。
所幸的时候我们的导师很好很好。选定导师之后我们就每周开一次讨论会。师门一共六个人,其中三个都不是科班出身。先开始我们是要每周每人选一篇论文讲,讲完内容说明你能学到什么东西,还能解决什么问题。但是缺点是每个人只顾着准备自己的,没有时间去看其他同学的。后来改成了一起讨论一本书,选的是经济思想史。从重农主义开始,每人一章。但感觉还是学不到什么东西,也学的不深。比如地租那一块,因为要站在当时那个时代去考虑这个理论,大概能明白地租理论为什么是这样的,但是对我们现在有什么影响呢?房地产商从政府拿地的钱算不算地租?因为我看书是要边看边思考的,比如我看索洛模型储蓄率的调整就会想到中国的问题,储蓄率的调整是否会影响到消费,进而拉动GDP。这样看书就特别慢,可能一个部分要看好几遍才能悟到别的东西。因为导师明年要去美国一年,所以好像要安排和另一个导师的学生一起讨论,现在在讨论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每人一章但是要用英文讲。计划下一步讨论中级,或者蒋中一的数理。
第二个想问的是讨论班是不是有必要,正常的上课就分出去一部分精力,我还准备考CFA,还想自己学点其他的。我本科比较弱,对投资和计量软件比较有兴趣,所以想补一下这方面的知识。还想练好英语学门外语,还想看些哲学历史的书。感觉相比之下讨论班的分量就差一些。但我不是说我就不看文献,我想安安静静的看,而且可能要真正看出点东西要很多遍,不是一周就能吃透一篇的。也可能选的文章很难,期间还要去学一下其他的东西才能看懂。但如果不参加没有交流肯定也是不行的。还想看看大家都有什么进步。想找到一个跟你思考同一个问题的人太难了。这明显就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如何能在三年的时间里规划到最优。今天去和导师聊,反正她让我自己考虑。她也建议我从以后的职业考虑。我就是即想学好自己想学的东西,又不想和这个team脱离。哎。而且感觉经济学和金融学还是有些不同的,总是讨论经济学也不是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