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6310 9
2015-01-20

金融将死,死于何因?——金融攻击的原理和运行逻辑分析!


这是针对一个主权国家的金融攻击,很可能是以颠覆一个国家的政权为最终追求目标!

一.金融货币体系的重要性

“要颠覆现存社会的基础,再没有比搞坏这个社会的货币更微妙且更保险的方式了。这一过程引发了经济规律的破坏性一面中隐藏的全部力量,它是以一种无人能弄明白的方式做到这一点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920)

kes.jpg

格里高利.曼昆的《宏观经济学》

hgjjx.jpg

曼昆<<宏观经济学>18.3总结:货币是许多宏观经济分析的中心。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模型有助于说明物价水平的长期决定因素与短期经济波动的原因。近年来的准货币的兴起说明,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建立货币与准货币的可靠的的微观经济模型仍然是一个对宏观经济学家的主要挑战。

这段总结里,有几个重点。

1.分析宏观经济,必须要分析货币。这个是分析的中心或者重点。

2.近年来准货币的兴起,说明准货币是近代金融领域的新事物,新现象。是以前社会中少有的。而我则加一个描述性的词语,大量准货币的诞生,是过去经济社会中没有的,是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我国现在的准货币规模,是基础货币的超2倍到约3倍的规模, 从刚开始兴起到现在是基础货币3倍的规模,可见这个准货币发展速度是很快很迅速的。

3.需要对准货币进行建模分析,而且是一个主要的挑战。

因此,我将此重点总结成一句话。
    要分析微观经济,先看清宏观经济,要看清宏观经济,先看懂货币体系,要看懂货币体系,则一定要十分清晰地看透准货币的本质和规律。以下这张我不断重点提出的图形,就是准货币的存量增长趋势和增量增长趋势模型。

准货币增长趋势分析.jpg

这张准货币运行趋势的模型图片中,预示了一个重要且核心的运行规律:

那就是准货币体系运行到极限,也就是货币乘数接近理论中的最大值,或者当前社会的货币供应量M2值接近理论中的计算最高点时。全社会准货币规模十分庞大,也就意味着全社会债务规模十分庞大以及银行的信贷规模同时接近极限,当庞大规模的债务社会急需后续资金的投入时,此刻银行的可贷资金却不断萎缩和接近枯竭,此货币体系运行到极限,必然会导致一场十分严重的债务危机,且无法避免。

M2的理论极限值计算公式如下:

M2(max)=(基础货币-M0)/准备金率+M0

其中M0为流通中的货币+银行的库存资金,银行的库存资金包括银行的库存现金和银行为应付挤兑而留存的各类资金总合(包括现金钞票和电子货币)。

一旦真实的M2接近理论中的M2极限值,则M2增长越艰难,M2同比增速将减缓。我国的M2同比增速,将在2014年的12月跌破10%的增长速度。2015年M2增速将继续同比大幅度降低,尤其上半年将更为明显。同时也预示着社会上的流动性将更为紧张,只有不断降准和变相降准或者增加基础货币,才能缓解这一状况。这就是准货币体系的内在本质和运行规律。

但我国的金融和经济学界,似乎少有笔墨来分析准货币的本质和规律。对于准货币这个新事物,是十分有必要对其进行抽象和总结其内在的规律的。

而美国的学术界,各类记录片对准货币体系早就有很深的研究了。维基百科中关于货币乘数的描述,这就是他们对准货币的模型分析。http://en.wikipedia.org/wiki/Money_multiplier

准货币就是派生货币,货币与准货币,一字之差,有何异同点?同:都是国家主权信用货币,货币地位相同;异:准货币暂时失去了流动性。具有流动性的货币规模为M1(约33万亿)。准货币因为同样也是国家主权信用货币,理论上是由国家信用来兜底的,但事实上,我国所有的准货币是由银行表内信贷的债务人来背书(负责)的。

准货币体系是一个有着巨大危害的货币体系,是金融系统内在的一个巨大漏洞。

二.准货币体系,可以被利用来进行金融攻击的原理和运行逻辑

下面,用举例模拟的方式,来说明准货币体系或者说货币乘数效应下派生货币的巨大危害。因为它将导致金融银行系统轻易发生系统性的挤兑风险。

过去十数年消费信贷刺激生产信贷同步繁荣导致信贷泡沫,是货币乘数的正过程发挥着作用。

未来庞大规模的债务危机之下需求减少,资金赢利水平降低,风险增大,必然会刺激大量资本撤离中国,那么货币乘数的逆向过程可就不是那么好处理的了,就相当于泼出去的水,并不是想收就能收得回的(古人都知道的覆水难收道理)。

下面的举例,能更好地解释清楚利用准货币体系进行金融攻击的原理和运行逻辑。

假如有美元资本带1000亿美圆来中国投资,换成8000亿人民币以外汇占款的形式在中国货币市场上流通。

经过3年,在准货币体系下,中国这8000亿人民币按货币乘数释放规律,放贷形成了4*8000=3.2万亿人民币债务(同时也是3.2万亿人民币的准货币或派生货币,与基础货币地位完全相同),形成了5*8000=4万亿M2提款权,央行的准备金库里正好也收储了8000亿人民币的准备金(货币乘数理想的极限释放状态)。全社会就没有多余的流动性了。

OK,我们假设这个美国人不赚取1分钱赢利或利息,还是以8000亿人民币按1:8的汇率流出,不带走中国人民的一分钱财富。

那么这个4万亿M2提款权中,必然有8000亿是这个美国人的。

假如他要提款8000亿人民币兑换美圆准备流出中国,所有的商业银行都会被挤兑(因为银行的库存资金全部上缴为准备金和放贷出去了,银行库存资金为0),因此,只有央行动用准备金支付。央行把准备金库的8000亿人民币全部支付给美国人后。央行准备金库同时也空了。

这个时候,银行里还有4万亿-8千万=3.2万亿的存款等着提款,而银行贷出的3.2万亿信贷债权,会因为全社会没有了流动性,没有了消费能力,其债务人必然全部无法偿还去杠杆,全部会形成银行的呆坏账。债务人全部破产违约。因此,这个过程中,银行的呆坏帐,会呈指数形式上升!

于是,银行的3.2万亿存款将无法支付,银行将大面积破产。

不能忽略了最后的结果,央行的外汇储备1000亿美圆也没有了,挤兑美圆的同时也必然挤兑了人民币,此过程,国际热钱资本来中国即使不赢利,不掠夺中国的任何财富,一进一出,也可以导致相当的危机,更何况他们在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掠夺转移了大量的财富。

这就是货币乘数逆过程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更是利用准货币体系的天然缺陷来进行金融攻击的原理和运行逻辑

这个灾难性的后果,就是中国银行发生大面积破产事件,并无法避免,无以挽救!

三.再论无锚印钞

从前面的准货币运行趋势模型可以看出,一旦货币乘数极限化释放,全社会的信贷资金将濒临枯竭,可全社会庞大规模的债务却又急需大规模的信贷资金来维持资金链的不断裂,此状况下,央行可以采用降准和增加基础货币来应对。

降准,实际上增加了银行系统的风险,因为可系统性挤兑银行的提款规模可以变得更小了。同时从前面的举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降准,可以缓解社会上的流动性紧张的问题,但对于资金规模化的流出,降准,是不起作用的,而且降准,将更加增大银行系统的系统性风险。

此刻,则必然要重点考虑无锚印钞的问题了。

几乎全社会都在认为,我国政府一直在乱印钞票,而且更加变本加厉。

我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我国并没有乱印钞票。以下,就是我国没有乱印钞票的铁证!


基础货币增长趋势分析.jpg
    我把货币当局的总负债,当成我国基础货币的规模。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的基础货币与外汇占款的增长趋势见上图。

2000年1月,我国的基础货币为3.45万亿,外汇占款为1.5万亿,M2为11.9万亿。

2014年11月,我国基础货币为34.02万亿,外汇占款为29.53万亿,M2为120.86万亿。

以上数据结合图形分析,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出,这15年来,我国的基础货币增长规模为30.57万亿,增长幅度为986%,几乎都由外汇占款的增长而来,非外汇占款的基础货币增长规模为2.54万亿,增长幅度为130%。

而同时期的M2增长规模为108.96万亿,增长幅度为916%,几乎翻了10倍,而准货币的累计规模为87万亿。

上面图片中,非外占而来的印钞规模,体现在图示中的绿色柱图-红色柱图的区域中,表现为纯绿色的区域内,这15年来的增长规模并不明显,因此可以认为,在此之前,我国政府没有乱印钞票,或者退一万步来说,我国即使乱印钞票,其规模也不会超过2.5万亿人民币。

由此可见,我国庞大的货币供应量M2,是在外汇储备增长导致的外汇占款不断增长,成为全社会信贷资金源源不断的活水,同时结合准货币体系在消费者信贷的刺激下,全社会信贷繁荣导致准货币增长规模快速而庞大。构成了我国今天庞大规模的M2。

而外汇储备增加并导致外汇占款的增长,可以是贸易顺差,FDI及热钱流入,货币互换以及国内企业海外融资外汇进入等一切美圆和非美货币进入国内强制结汇而造成的。

这个是十分清晰的道理和逻辑。

既然以上我国采用具有危害的准货币体系,并且导致了今天巨大的债务危机和未来经济出现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那么美国同期是如何对待准货币体系的呢?

从2008年1月到现在。美国08年的M2是7.5万亿,众所周知美国从08年次贷危机开始进行QE,一共进行了3轮,共印钞4万亿美圆,到现在美国的M2是11.5万亿美圆规模。

而我国同期基础货币增加17.1万亿.(基础货币印钞的规模主要为外汇占款。)而货币供应量M2增长了80.5万亿,信贷增加54.8万亿(准货币增长规模)。

因此,两者一对比,就知道中美两国货币体系的本质区别。

美国采用直接融资,货币不派生,M2的增长,就等于印钞的增长,而同期准货币美国0增长,中国增长约55万亿。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除了印钞基础货币,同时货币还派生增加准货币。M2的增长,就等于基础货币+派生货币(准货币)的增长规模。

美国很可能看透了这个准货币体系的漏洞,并规避了准货币体系的危害。

至少到目前为止,我国政府是没有乱印钞票的,那么未来我国的政府,是否就会乱开无锚印钞之闸呢?

我们暂且忽略无锚印钞所带来的政治风险,历史之眼的重笔涂墨风险,我们需要仔细分析,无锚印钞能否解决危机?

首先,我们面临的危机,是准货币过多的危机,是货币供应量过大导致的可挤兑银行系统的危机。那么未来我们继续无锚印刷基础货币,则是继续以3倍于所印基础货币的规模增加准货币,同时以4倍于所印基础货币的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至少从逻辑上来说。这是抱薪救火的行为,不但不会解决危机,却反而会面临更严重的危机和风险,同时更可以从此处看出,准货币体系的危害,远远大于无锚印钞的危害。(我们也可以把美国QE123当成无锚印钞,他们宁愿乱印钞票也不使货币派生,而我们虽不乱印钞票却大量释放准货币。)

其次,通过前面金融攻击的原理和运行逻辑可以看出,假如大量印钞,则是让很多M2提款权有了兑现的基础,假如这些资金继续留在国内消费并购买资产,倒也无碍,因为任何储户的提款消费购买资产,是全社会庞大规模债务去杠杆的前提和基础。从这个层面来说,无锚印钞,是有效的,能缓解经济危机的进一步深化。

但是,假如庞大规模的M2被兑现,假如用来继续兑换美圆外流呢?而我国央行并没有印刷美圆的能力,由此将引发人民币主权信用危机。因此,在危机没有解除前,我国无锚印钞,只会增加做空人民币的筹码,让危机更加难以应付和处理。而危机解除后,无锚印钞,则又是保经济正常运行的正确措施之一。

至于未来我国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无锚印钞,由此带来怎样的后果或者效果,我们可以拭目以待并密切关注。

四.影子债务(各类直接融资产品)

由前面准货币运行趋势图可以看出,当准货币的存量规模接近理论中的极限见顶之时,准货币的增量规模则无穷尽趋于0了,这意味着银行系统的信贷资金接近枯竭,即使银行忽视被挤兑的风险而取消存贷比,可贷资金也十分有限了。此刻大量高杠杆的债务人,则会转向社会融资等直接融资产品,寻求货币资金来源,而所有的此类直接融资产品,包括理财,信托,基金,高利贷,P2P网贷等等任何形式各样的融资产品,由此融资而来的债务,我们可统称为影子债务,此类融资,可以增加全社会的总债务规模,但却不会继续增加准货币的规模了,因此,也就不会导致全社会M2的增长。

很多人以为,此类直接融资债务,可以把银行的表内债务转向表外,是一个化解银行风险的好办法。逻辑上是正确的,但事实上却很难做到,而且很可能不是化解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而是继续增加银行系统的风险。

先不说我们的银行表内债务,准货币的规模从没有出现过大幅度的降低。却反而只见到银行表内债务和社会影子债务都在高速极限化增长。各类直接融资产品都有掠夺社会富裕群体的功能,而社会富裕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是全社会去杠杆的基础和前提。而去杠杆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良性的湮灭准货币的一个过程。

环顾社会上,消费者信贷(房贷,车贷)掠夺了普通的消费者,而各类直接融资产品又掠夺了社会中的相对富裕的群体,那么试问,全社会的消费能力又在哪里呢?全社会去杠杆的基础又在何处呢?

经济就是生产和消费的循环,而生产和消费的循环是靠交易来完成,而交易又是靠买方使用货币和信用(信贷)与卖方出售产品和服务来完成,一旦整个消费市场,买方普遍没有了货币及信用的支付能力,那么交易就无法完成,由此导致生产和消费无法完成循环,导致经济危机和经济崩溃。从而导致资产价格下降,经济陷于通缩环境中,让债务社会去杠杆过程更为艰难和漫长,而此一过程,正在快速来临和上演。

JY.JPG

    如图所示,当准货币体系发展到极限导致信用(信贷)枯竭和消失,同时消费者信贷掠夺普通消费者的货币财富,各类直接融资产品等影子债务掠夺了富裕群体的货币财富。当任何买方的货币和信用都消失的时候,就没有完成交易的支付能力了。就导致交易大幅度减少,GDP的显著降低,经济发展停滞并崩溃。而社会上的卖方显著都是高杠杆的债务人,就没有了去杠杆的能力,必然不断降低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尽力回笼货币去杠杆,由此导致资产价格的不断下跌,经济体陷于通缩环境中,恶性循环开始,全社会进入漫长而痛苦的债务危机去杠杆过程中。

上述金融攻击的原理和运行发展演变的逻辑几乎环环相扣,算无遗策!

五.金融将死,经济将死,死于上因!

银行表内信贷的债务人,同时也是准货币的背书(负责)人。债务危机的爆发和去杠杆过程的艰难,将使债务人失去偿还债务的能力,失去为准货币背书的能力,因此,大量的准货币将由国家信用来兜底,并由此引发国家主权货币信用危机,同时银行的呆坏帐将在债务危机爆发后呈指数形式上升并大面积破产而导致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及金融危机之下,破坏力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将伴随而来。由此或可引发破坏力最强的社会危机,处理不当,或可达到颠覆一国政权的目的。

我看了美国电视剧《纸牌屋》的前几集,给了我一个十分清晰的感受那就是“阴谋潜伏,宣传先行”,任何过当的宣传背后,很大概率潜伏着阴谋。我们再结合十多年前美国老太太贷款买房获利享受的故事被宣传得家喻户晓,以及结合当前在准货币体系下,消费者信贷尤其是房贷对各类生产信贷的刺激,导致全社会信贷泡沫及准货币发展到规模十分庞大的程度,同时消费者信贷对消费市场消费能力的掠夺,也是十分明显的,这是多么清晰的战略性的大谋略思维系统所促成的。

未来金融攻击决战开始的标志性事件一定是敌对金融势力狙击我国某银行破产导致大量的储蓄存款出现持有安全风险,刺激大量的M2提款权动用兑换美圆流出债务危机爆发的风险之地,从而导致更大面积的银行挤兑现象出现,由此导致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并因此引发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

我们未来的10-20年,就是这么失去的!

此文为记,接受未来的历史眼光回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7-1-18 10:08:20
M2JX.jpg


2016年12月底,我国央行通过释放ZF存款1.1万亿的方式,同时结合以SLF,MLF,逆回购等方式增加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的方式释放基础货币给商业银行,补充了准备金的规模。因此在外汇占款萎缩减少3000亿人民币的前提下,却反而导致基础货币增加了1.7万亿规模。同时也影响货币的运行规律M2极限的运行轨迹。从上图可以看出,M2理论极限继续拔高,商行可以继续释放信贷维持社会资金链的不断裂。

这是本质上忽视巨大的金融风险继续饮鸩止渴的行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7-17 11:00:48
好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7-19 11:57:19
我多次强调不认识准货币,是一定无法思考当前的金融货币和经济问题的。因为金融货币领域出现了大量的新事物了。不能用历史归纳法来分析货币问题了。我们常说的大印钞,是指历史上很长时间里央行或者ZF发行基础货币的现象,而现在我们说的大印钞,是指M2的增长,而M2并不等于基础货币!这个重点很多人傻傻地分不清楚。

准货币,其实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所有的定期存款(我国目前对M2的定义需要修改,应该将个人活期存款纳入M1而不再纳入M2,央行货币统计司司长支持这一观点)。也就是M2-M1的所在之存款规模。
换个很简单的角度看,准货币就是所谓的定期存款,也就是指在定期的一定期限内暂时失去了流动性的货币。但准货币地位与货币完全相同,与基础货币的地位也完全相同。但准货币M2,不是基础货币,流通货币M1也不是基础货币。这个货币现象很复杂了,我以前多次详细解释了其中的区别和联系。

首先思考,你的存款为啥要存定期?为啥银行要给你存款利息?而且为啥定期存款利息要远远高于活期存款利息?

那是因为你在一定期限内把钱存放在银行,货币的所有权归你,然后银行给你一定的定期存款利息,你承诺在这个期限内不再使用该货币,于是银行将你的货币挪用借给社会上需要使用货币的人和机构使用,银行的功能在这里是揽储和放贷并图利的机构了。而不是执行100%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单纯的存钱和保管钱物的机构。

这个在逻辑上并没任何毛病。银行给你2%的存款利息并约定一定期限内内你不取现和动用该笔钱,然后4%的贷款利息贷款给他人使用你的钱并在一定期限内归还,银行作为事实上的中介获取2%的好处费(利差)。

但是令人没有想象到的是:(部分准备金制度设计之初也没有想到的)
1.银行通过信贷活动,会导致货币派生,社会上的存款规模会增大,而定期存款,活期存款的货币地位与基础货币完全相同。这样,银行就具有天然性的挤兑危机,信贷越多,货币供应量越大,银行的潜在挤兑风险就越大。(电子货币出现后,可以弱化这个危机并令这个危机的破坏程度增加深化)
2.这个制度设计之初万万没有想到的事,具有严重的法理缺陷。
因为获得贷款的人和机构因为利差的关系,必须尽快支付转移去购买社会中的资产或者投资,而合法的交易及支付转移过程中,转移了货币的所有权。我们本想通过银行信贷转移货币的使用权,却通过支付转移事实上转移了货币的所有权,而所有权是一种严格的排他权,导致同一标的货币出现了多重所有权。这是一个很令人难以想象和无法破解的一个货币现象。
因此,这个准货币体系是有严重的缺陷和漏洞的。会导致很多一连串无法想象的金融货币现象,会令传统的金融理论失效。
一旦准货币体系在部分准备金率约束下极限化释放,会导致很严重的金融危机。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会纠缠在一起到来,处理起来相当麻烦,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纠缠在一起好理解,因为我们是债务货币体系,但无法割裂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联系,会导致很严重的经济灾难。

而我国的货币体系的漏洞,远不止如此,他同时结合了强制结汇制度导致我国基础货币收外汇占款的影响,社会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导致庞大规模的消费者信贷掠夺了社会普通的消费市场,其次就是电子货币及其支付体系在我国十分发达催化了准货币体系的破坏性极限化发展到巨大危害的地步。
说实在的,很多人连准货币都无法理性认识该客观事物的本质,他们怎么领悟并推演得出我国的金融货币体系,存在如此惊天动地的危机呢?
正常情况下,我国是不会提“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这样极端吓人的词语的,现在不但提了,而且反复重点提,而且还成立了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可见,这个风险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该风险程度,仍被社会显著低估其破坏威力而已。我多次暗示过,或将直接爆掉()。
只有认清准货币的本质和理性推演准货币的发展运行规律,才能搞明白未来的宏观经济走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9-23 10:46:37
本人在2015年1月发表一篇文章:《金融将死,死于何因?——金融攻击的原理和运行逻辑分析》,仅看标题,很多人以为这是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

可是,可是,
在2017年7月17日 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到“系统性金融风险”,并表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接着
在2018年6月29日 央行重点提出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在2019年2月,人民银行部署2019年金融稳定重点工作,将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向纵深推进。
我党最高领导和国家央行居然反复提出“系统性金融风险”如此骇人的字眼,以我党的性格,这事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提出来的。

那么,这个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风险,它是如何累积形成的呢?

这又不得不放我制作的且反复提出的这张实际的准备金率与法定准备金率运行趋势图了。

请注意图中的核心本质重点和其中的运行规律:
图中红线是央行的法定准备金率,目前是3个档次的法定准备金率制度(我图中为2个,且图中并不将定向降准当成降准来对待),图中蓝线为银行体系内实际的准备金率运行走势,实际准备金率=准备金/各项存款。
而图中蓝线与红线的差异值,就是超额准备金率。假如蓝线越向下迫近红线,就代表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越小,超额准备金规模就越少,银行的流动性就会越紧张,这样,央行就会被迫降准,因此,央行降准是为了化解商行的流动性风险而被迫操作的,这是因为蓝线随着银行信贷规模的增加,派生存款的增加导致准备金率的分母增大而不断下行,一旦迫近了红线法定准备金率,从而央行必须要降准令红线下行,拉开红线与蓝线的距离,或者央行通过MLF,逆回购等方式的再贷款补充银行流动性(这个过程会导致基础货币供应增加,但降准不会影响基础货币)从而令蓝线上行,同样也可以拉开红线和蓝线的距离,红线和蓝线的距离差异值越大,则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就越高,商行的流动性就越宽松。

最后必须得反复警示提出的是:蓝线的不断下行,整个商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就会大增,因为准备金率N%=准备金/各项存款,公式变形就等于各项存款*准备金率N%=准备金,即银行各项存款规模N%的资金一旦流出银行体系,就会导致所有银行都会因挤兑而破产。

我国最高领导和央行反复提及的要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要打赢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攻坚战,就是指的这个风险,通过下图可以完全体现出来,这个风险,假如刨除央行的再贷款因素,则风险更甚。

P2.p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9-23 11:07:39
好文,欣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