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你想明白了没?
说说我的看法
我觉得你写的有点混淆
换个写法也许更直观:
(1)你建立了一个方程,
y- c- bx= u
这时候你发现u是serial correlated,
于是你准备加入滞后项,这里的“滞后项”其实是u的之后项,也就是 (y-bx)的滞后项,
你可以确定p值,使得(1-L(A))u= e, 这里的e是white noise.
但是这样建立的方程,如果完全展开,你会发现:我假设这里的u是ar(1)的:
y(t)=l*y(t-1)+bx(t)-lbx(t-1)+e 这里l是p的coefficient
这里x(t)的coefficient未必能够解释x(t)对y(t)的影响,因为这取决于x这个instrumental variable的自相关程度,如果
是高度自相关,则有multicolinear的问题,(不过有时候这也没什么影响,因为取决于你的原假设是为了肯定x(t),还是否定x(t)对y(t)
的影响,multicolinearity会让该x“表现得”更不显著,所以如果你的结果表明x(t)对y(t)的影响是显著的,那么就不必担心这个问题了)
(2)你如果硬要把方程先写成这样
y(t)=c+b(1)*x(t)+b(2)*y(t-1)+u
回顾(1)的方程,可以看出,你其实是把x(t-1)这项给直接砍掉了
那么如果(1)的方程代表了正确的data generating process(因为我们已经假设e是white noise了), 那么这个方程(2)便导致
underspecification,简单的讲就是这样的方程得到estimator是biased的,并且covariance matrix也是一塌*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3 5:43:39编辑过]